傳世精品與巴赫家族

一、《平均律鋼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以創作實踐來證明十二平均律的的優越性和實用價值的劃時代作品,常被稱為“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而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

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中庸律”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隻有降B,F,C,G,D,A等大調和g,d,a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大的限製;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要延遲很長一個時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並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調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22年)。晚年在萊比錫又寫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44年)。

巴赫寫作《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受了先輩作曲家費歇爾(約1665—1746)的啟發。費歇爾在1702年出版了《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賦格曲,分屬二十個不同的調。這部作品的標題起源於希臘神話,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話中克裏特島國王米諾斯的女兒,她的母親帕西法厄生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宮裏,並命令雅典人民每年進貢七對童男童女喂養這個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發誓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給他的線球和魔刀,釘死了這個怪物,然後順上路的線走出了迷宮。“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指示風琴演奏家通過五花八門的大小調迷宮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語“阿莉阿德尼的線”來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調中的十九個調,隻有升C和升F大調,降e,降b和升g小調沒有用,而e小調用了兩次。所有的前奏曲和賦格曲都是很短小的樂曲,主題和《平均律鋼琴集》中的主題很相似。巴赫吸收前人經驗譜成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運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調,寫成有高度藝術價值的作品,是音樂史上的第一例。

二、巴赫藝術作品的複活

巴赫作為天才音樂家蜚聲於世界樂壇,是當之無愧的。但令人遺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時,並未得到音樂界應有的重視。他開始僅以管風琴和古鋼琴演奏家著稱於世,他死後70年間,幾乎無人問津他的作品。其原因是由於十巴世紀末期,以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已經形成,當時流行的音樂風格已經轉向主調和聲,巴赫的複調音樂被視為陳舊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風格。直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西歐浪漫主義鋼琴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發現了他的《受難樂》,再由門德爾鬆在音樂會上演奏了這部作品,震驚了當時的樂壇,使得浪漫派音樂家大為驚歎。從此,巴赫的作品得以複生,並迅速得到廣泛傳播。在發掘和整理巴赫浩如煙海的作品的工作中,門德爾鬆作出了最巨大的貢獻。十九世紀40年代末在德國成立了“巴赫協會”,由該組織盡力收集、整理、出版和演奏巴赫的全部作品,為他的音樂藝術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

三、巴赫——罕見的音樂世家

“巴赫”這個名字一般是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偉大的“西方音樂之父”。而在音樂百科全書中,列在“巴赫”條目下的則有數十人,這是因為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隻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

J.S.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他的哥哥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曾教巴赫學習音樂。巴赫二十二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長大成人,其中就有三個孩子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K.P.E.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第三個兒子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J.C.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象巴赫這樣的音樂家族,在曆史上是罕見的,在醫學和遺傳學上也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