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化(1 / 3)

意大利文化

提起意大利,我們會聯想到許多的詞彙:足球、服裝、繪畫、建築……,意大利是一個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輝煌的曆史文化的國家,它的藝術更是聞名於世,一直以來就是人們心馳神往的美的發源地。

意大利是歐洲的一個文明古國。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二世紀為古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複興開始於意大利。意大利在長期分裂後,於1870年實現統一。1922年墨索裏尼上台,建立了法西斯統治,1940年向英、法宣戰,1943年9月敗降。1946年6月2日意大利舉行公民投票,正式宣告廢除王國,成立意大利共和國。

意大利位於歐洲的南部,國土大部分在歐洲伸入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上,形狀狹長,西部是撒丁王國的舊地撒丁島,南部是西西裏島,把這個島和意大利本土一塊看,就象一隻正在踢球的腳。

意大利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學藝術、刑事法典、建築技術、雕塑繪畫、軍事科學、農業技術、地理科學、醫學等諸多領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名人也層出不窮。如被世人所熟悉的但丁·阿利格裏的《神曲》,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和《蒙娜麗莎》都在文化藝術的長廊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大多數意大利人信仰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曾經是意大利的國教,1927年政教分開後,天主教在年青人中的影響逐漸減弱。除天主教外,還有基督教,猶太教等。

人文主義的光茫

緊握在他手裏的羽毛管筆,就是一種最有力的鬥爭工具。

在西歐各國中,意大利得風氣之先,是文藝複興運動的發源地。文學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神曲》和《十日談》便是這一時期意大利文學的代表之作。可以說《神曲》奠定了意大利詩歌的基礎,《十日談》則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

《神曲》是一部特殊的史詩,詩中敘述的是詩人想象中的經曆。作者但丁是歐洲由中世紀到近代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文學巨匠、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先驅者。對於但丁這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詩人,恩格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全詩分為三部:《地獄》、《煉獄》、《天堂》。每部由三十三首“歌”組成,三行分節,加上全書的序曲,總共有一百篇。

《神曲》采用了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形式,描寫了一個詩人幻遊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詩人自敘了他在1300年複活節前的星期五淩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裏迷了路。黎明時分,他來到一座灑滿陽光的小山腳下。他正想攀登時,忽然被子三隻野獸——豹、獅和狼(象征淫欲、強暴和貪婪)攔住去路。危急時刻,古羅馬時代的偉大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受但丁青年時期所愛戀的對象俾德麗采的囑托前來搭救但丁,維吉爾帶他遊曆了地獄和煉獄,最後在俾德麗采的引導下詩人到達了天堂。

地獄共分十二層,罪人的靈魂依照生前罪孽的輕重,分別被放在不同的圈層中接受苦刑懲罰。而能夠進入煉獄的,是那些生前的罪惡能夠通過受罰而得到寬恕的靈魂。這裏的刑罰帶有一種贖罪的性質,不像地獄裏的那般殘酷。煉獄山共分七級,分別洗淨驕、妒、怒、惰、貪、食、色七種罪過。靈魂在洗去一種罪過的同時,也就上升了一級,如此可逐步升向山頂。當詩人跟隨維吉爾到達山頂後,維吉爾就離開了。這時俾德麗采出現了,她帶領但丁進入天堂,來到幸福靈魂所居。站在上帝的麵前,但丁終於大徹大悟,此時,他的思想已與上帝的意念融洽無間。

《神曲》寫的雖是來世,但反映的卻都是現世的事物。但丁寫幻遊三界的故事,目的是想給人類指出一條脫離迷惘、苦難,走向真理和至善的途徑。在作品中,但丁通過自己的敘述或通過與鬼魂談話,廣泛而深刻地暴露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在批判封建主義的同時,他對作為西歐封建製度精神支柱的教會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和神權統治,提倡發展文化、追求知識、追求真理,他說:“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當追求美德和知識。”,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表達了帶有新時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觀的一句話。

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桑克提斯曾說:“但丁結束了一個時代,薄伽丘開創了另一時代。”如果說但丁是文藝複興的先驅者,那麼薄伽丘稱得上是新時代的奠基人。在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早春時節,薄伽丘寫下了他的代表作《十日談》,在龐大的天主教會統治的黑暗世界中傲然開放。由此,拉開了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序幕。

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昔日繁華的城市喪鍾亂鳴,屍骨滿野,到處呈現著觸目驚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經來到了……,小說就在這樣一片悲慘的氣氛中開始。在這場災難中,有十個青年男女僥幸活了下來,他們是7個美麗年輕而富有教養的小姐和3個英俊而富有激情的男子。他們相約一起逃出城外,來到小山上的一個別墅。這裏草木青青,清泉淙淙,景色宜人,室內各處都收拾得潔靜雅致,地窖裏還藏著香味濃鬱的美酒。十個青年男女就在這裏住了下來,除每天唱歌跳舞之外,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優美動聽的故事,以此來愉快地度過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光。他們一共講了10天,共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

開卷展讀《十日談》,接連幾個故事,全都是對當時專製的天主教會的諷刺和揭露。一篇故事就是一篇挑戰書,顯示出一種不可輕視的批判力量。通過這些故事,作者揭露了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了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讚賞勞動者的聰明才智,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縱情欲的描寫,有對個人主義行為的讚揚,表現了作者資產階級人生觀的局限。

《十日談》寫完後,薄伽丘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時常遭到教會咒罵和威脅。在他死後,惡勢力依然沒有放過他,他的墳墓竟被天主教會挖掘掉,墓碑也被扔掉。但是,他和他的作品卻永遠地留在了人民的心中。

奇風異俗

意大利人對婚禮比較重視,大多數意大利人對婚姻仍持嚴肅認真的態度。1974年5月以前,在西歐國家中,意大利與西班牙、愛爾蘭一樣規定居民無權離婚。1974年5月12日,意大利舉行全國公民投票,2/3的公民投票讚成離婚。從此,意大利公民才取得了合法的離婚權。

意大利婚禮有兩種,一種是需要注冊登記的民政婚禮,另一種是帶有宗教性質的教堂婚禮。這兩種婚禮都被認可。意大利人對結婚紀念也很重視,每逢結婚1周年、5周年或10周年都會舉辦家庭小型紀念活動,如到飯館聚餐、到郊外旅遊、觀看文藝演出或舉行舞會等。如果是25年銀婚或50年金婚,則更加重視,夫婦之間會互贈禮品,以表達對相攜走過漫漫人生路的愛人的感激之情。

凝固的智慧

麵對著古羅馬廣場廢墟,麵對著那些曆經千年的古老建築,特別是麵對著巍然挺立的一根根大石柱,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懷古的情懷。

來到意大利,就不能不來比薩斜塔。站在它的麵前,你才會領略到什麼叫做“殘缺的美”。比薩斜塔是意大利中部比薩斜塔內一組古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屬於比薩大教堂的一座鍾樓。它是一個8層圓柱形建築。塔高54.5米,塔身牆壁底厚約4米,頂部厚2米多,從下而上,外圍8重拱形券門,由底層15根圓柱,中間6層各31根圓柱,頂層12根圓柱共同建成213個拱形券門而成。建築材料全部采用大理石,重達1.42萬噸。頂層為鍾樓,塔內有螺旋狀樓梯294級。站在塔頂,比薩城全景盡收眼底。比薩斜塔造型古樸而秀巧,堪稱是羅馬式建築的典範。

其實,比薩斜塔並不是有意而為之,這完全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無心之作。公元1174年開始動工建造,建造之初,由於造基不穩,到第3層便出現傾斜,被迫停建達一個世紀,直至1350年才得以完工。建成時,塔頂中心偏離垂直中心線2.1米。600多年以來,塔身繼續緩慢地傾斜。從1918年開始測量以來,發現每年平均向南傾斜約1毫米。由於其傾斜度有增無減,從外表看,是一座危樓,岌岌可危。誰知它卻抗住了歲月的考驗,在1972年10月大地震發生時,這座古老的建築依舊巍然而立,未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