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郭士納(1 / 3)

路易斯·郭士納

藍色巨人就快倒下了,可誰又敢撐起猶如癱瘓了的大象,沒有人願意為巨人收屍,挽救麵臨困境被媒體描述成“一隻腳已經邁進了墳墓”的IBM……

IBM被稱為是世界上經營最好、管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它擁有40萬中層幹部,520億美元資產的大型企業,其年銷售額達到500多億美元,利潤為70多億美元。在計算機--這個發展最迅速、經營最活躍的行業裏,其銷量居世界之首。

但好花不常開,20世紀80年代末,IBM公司經理們仍然沉迷在昨日美景中,麵對新崛起的個人電腦還死抱著大型電腦的概念不放,小機器化動向使大型機失去往日的風光,而它培育起來IBMPC兼容機廠家反而成為它的競爭對手,在促使IBMPC壯大的過程中,它竟為微軟和英特爾作了嫁衣,使它們在IBM的消落中不斷壯大。到了90年代初期,歐美經濟蕭條,IBM公司也逃不出經濟大趨勢,再加上公司管理不科學,連續幾年公司股票不斷下跌,一時間,不少人持悲觀態度,認為IBM已經難以逃脫覆舟的命運。

在無人理會IBM的時候,一個不懂計算機技術,不了解這個行業的計算機圈外人,卻接管了IBM。

1993年郭士納成為IBM的CEO,他發起向PC業的進軍,重振IBM雄威。1994年底,IBM獲得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贏利30億美元。

藍色巨人沒有倒下,是郭士納用強硬的個性把它的重心往上扶,他的鋒芒讓藍色神話沒有灰飛煙滅,那麼郭士納是憑著什麼救了IBM?

懸崖上的IBM

80年代,IBM公司是世界獲利最多的公司,在信息界備受推崇。但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它出現嚴重的危機,成了一匹無人要的老馬。

1984開始,IBM在個人電腦競爭中遭到慘敗。84年初英特爾公司推出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與IBM公司開始設計推出IBMPC的替代產品IBMPC/AT狹路相逢,它采用的操作係統將是MS—DOS。比爾·蓋茨曾建議IBMPC/AT的設計應建立在英特爾公司正開發的下一代產品80386型芯片的基礎上,這種芯片代表了新興的32位的微處理晶片技術。比爾是想通過更新產品、創新產品才能重新奪回自己的優勢,而不是總停留在老產品的改進上。但IBM卻天真的以為自己控製著個人電腦的標準以為不會有任何對手敢在IBMPC之前推出以英特爾公司80386芯片為基礎的產品。如果真的有人膽敢過早行動,IBM就可以讓這競爭者付出慘重的代價。哪知率先使用英特爾80386芯片的康柏公司差點讓IBM成為劍下亡魂。

1986年9月,康柏公司推出了以英特爾的80386芯片為基礎的機器,風靡於市場,然而此時的IBM公司手中卻沒有半塊英特爾公司的80386芯片。其他計算機公司在看到康柏公司的成功後,也紛紛效仿。各自瓜分了肥肉,IBM縱然想擠進去,也沒有80386芯片為它開路。

此外,蘋果電腦公司在被PC機打得暈頭轉向後,這時也推出它具有很好的圖形用戶處理界麵的麥金托什機,蘋果的麥金托什機良好的市場效應再次給IBM公司當頭一棒。

IBM這頭大象仿佛被一擊而潰,開發OS/2操作係統軟件也完全失敗。OS/2因為缺乏與之配套的應用軟件,同時還要另付2000萬美元的硬件升級費用。到1989年底,OS/2在市場占有率不及1%,而市場份額的65%仍被DOS占有著。隨著Windows可以處理大量的內存,它日益受到用戶的歡迎,IBM兼容電腦的應用軟件市場由比爾·蓋茨主宰。

大型機本是IBM公司的手中王牌。在這25年來,世界範圍內的主機市場一直由IBM主導著。即使到了80年代,大部分客戶對大型機處理能力的需求仍每年穩定增加35%之多,雖然技術進步表明IBM的競爭者每年大約在降價20%,IBM的銷售收入每年仍可增加15%。在80年代初期,客戶們都還會在網絡的核心設置大型機,原因完全是因為IBM的推銷人員說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但現在,主動權已轉移到客戶手中了。客戶對電腦技術有足夠的認識,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樣的電腦設備,他們可以自行決定電腦工業的方向了,從電腦廠商手中奪得控製權。

隨著企業界運用計算機,一群龐大的技術人員已經建立起來。而對於這些技術人員來說,大型機並不複雜。這樣,這些具備相當計算機知識的顧客有了新的選擇,他們並不再盲目地向IBM購買大型機,客戶的眼中絕不是隻有IBM了,能夠在IBM和日立及安達爾公司製造的兼容機中作出適合他們的選擇。80年代,日立和安達爾都建立了品質優異的名聲,他們向客戶證明他們的質量完全可以與IBM相媲美,IBM這時在產品的更新換代方麵大大落後。IBM在兼容大型機市場的占有率從超過90%降為不到80%;每10個百分點的市場占有率大約等於4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進入90年代後,大型機的銷售狀況更糟。1992年,大型機的全部銷售隻增長了2%,使1BM銷售收入下降了10%一15%,與此同時,它在主機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安達爾和日立的收入分別增長了48%和10%。

事實變得越來越明朗,IBM在產品的更新換代方麵大大落後。新的競爭者不僅在功能上絕對領先,而且在價格方麵也具有極大的優勢。IBM老了嗎?連手中的王牌都幾乎被搶占。

都說禍不單行,在大型機、個人電腦市場上節節敗退之後,IBM開發其他產品的失誤,使打印機市場上也不盡如人意。市場被惠普和佳能“劃江而治”,IBM無法分出一杯羹。

策略上的失誤,技術上的落後,思想上的陳舊,管理上鬆懈,再加上歐美的經濟蕭條,在90年代初,IBM出現了長期巨額虧損。1993年,全年虧損81.01億美元,創下了到目前尚無別的公司打破的虧損最高紀錄。在此同時,該公司的股票幣值不斷快速回落,從原來超過德國股票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總和,跌落到僅是美國最大的10家公司之一。它所損失的數值已超過了美國公司二大公司的市場價值,高達750億美元,而這一數字等於瑞典一年國內生產總值(GDP)。IBM的資產總值也相應減少了200億美元,相當於厄瓜多爾國民生產總值的2倍。而期間最受打擊的要數IBM的職工了,7年來,共有14萬個工作崗位喪失,受此牽連的人數高達40萬人。

藍色巨人就快倒下了,可誰又敢撐起猶如癱瘓了的大象,沒有人願意為巨人收屍,挽救麵臨困境被媒體描述成“一隻腳已經邁進了墳墓”的IBM,

鐵血宰相

同樣是一個寒冬,IBM的寒冬,凜冽的寒風讓曾經魁梧健壯的IBM在夕陽下顯得異常落寞,是的,殘酷的競爭已讓昔日的巨人力不從心,但IBM不能就此倒下,藍色神話還要延續,因為有了郭士納——IBM的鐵血宰相。

1993年4月1日,愚人節。郭士納從前任埃克斯手中接過IBM的權利之柄,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人們對他充滿了好奇。

郭士納在年輕時從達特茅斯學院獲得了工程學位及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而後進入著名的麥金西管理谘詢公司,並成為炙手可熱的一號人物,他曾成功地任納貝斯科公司的總裁及董事長、美國運通公司總裁。

但郭士納的背景仍然不能令人信服:他是計算機圈外的人,不懂計算機技術,更關鍵的是他不了解這個行業。商界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不了解行情等於一半的死亡。

讓一位外行來執掌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公司,這事還發生在極為官僚和保守的IBM內實在是不可思議。有人等著看好戲,等著IBM的另一腳踏進墳墓。但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計算機界的外行,僅2年就摘去了IBM虧損的帽子。也許正如郭士納說的“像我這種主管不屬於某一個行業和某一個產品,我的責任是把當地的所有IBM的隊伍整合起來,提供整合的解決方案,給外麵提供整合的IBM的形象。”

郭士納在接管IBM後,沒有更換IBM絕大多數高級主管,而是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強硬的言論力量扭轉了IBM“遺老遺少”們的作風和思維方式。為遺老們的腦洗去灰塵,他上任不到一個月,從矽穀聘請了一位企業家,取代IBM磁盤驅動器部門的負責人。隨後,他還在IBM之外聘請人來做IBM首席財務主管和人事主管。然而郭士納卻沒有踢走IBM絕大多數的高級主管。他說:“我很認真,喜歡挑戰。我很專注,直率,也很強硬。”“我不管你將是未來的商界名人,或是正準備另謀出路,我要的是你們現在得為我盡心盡力地工作。”

在排除異己方麵,郭士納也是毫不手軟的,即便是他的親哥哥也沒有例外。可以說,郭士納對其兄迪克的處理曾在IBM內部引起不少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