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勞斯

理查·施特勞斯(Ottorino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初學小提琴,畢業於波洛尼亞音樂會堂,後學作曲。先後從師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布魯赫學習作曲。回國後執教於羅馬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同時從事創作。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見長,所作交響詩《羅馬的噴泉》、《羅馬的鬆樹》和《羅馬的節日》最為膾炙人口,既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又生動反映了羅馬風情。

作曲技法將傳統因素與現代化傾向熔於一爐,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動聽。另著有管弦樂、室內樂與鋼琴曲多首和歌劇多部。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交響詩,作於1896年,當年初演於德國的法蘭克福,是他最為著名的交響詩,這部作品是根據尼采的同名作品自由創作。理查·施特勞斯這樣解說:“我的意圖並非是寫哲學性音樂,也不打算用音樂來描繪尼采的偉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樂為手段來表達人類的發展這一思想,從人類的起源,通過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宗教的和科學的,直到尼采關於超人的想法。”查拉圖斯特拉即瑣羅亞斯德(約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古代波斯宗教改革者,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始人。

在這部作品首演的節目單中,施特勞斯自己撰寫的說明是:“第一樂章:日出,人類感覺到上帝的威力,但人類仍然在渴望,他陷入激情(第二樂章),心神不寧。他轉向科學,試圖用一首賦格(第三樂章)來解答人生的問題,然而徒勞無益。接著響起了悅耳的舞曲曲調,他變成了個別的人,他的靈魂直上雲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這部作品在引子《日出》之後,包括連續不斷的八段,各用一個尼采原著中的章節標題:1.來世之人,2.渴望,3.歡樂與激情。4.挽歌,5.學術,6.康複,7.舞曲,8.夢遊者之歌。這裏選的是第一樂章的片段。

英雄生涯

交響詩《英雄的生涯》作品創作於1898年。它是理查·施特勞斯以單樂章形式所寫的交響詩的最後一首。這部傳記音樂作品並不是以哪個真人或神話人物為原型進行創作的,而是理查·施特勞斯描寫和敘述了思想中的一個理想人物的生活。在《堂·吉訶德》中,主角把自己的力量徒勞地消耗在空虛的理想中,而《英雄的生涯》裏的理想主義者則是另一種類型。他是一個高貴而又與眾不同的人,但常受到別人毫無理由的反對,因幻想多次破滅而感到痛苦。然而愛情給了他力量,他終於獲得了精神上的平衡。不少評論家認為,理查·施特勞斯所描寫的英雄就是他自己。

理查·施特勞斯看得比較寬廣,他不僅描寫了同敵人進行鬥爭,而且描寫了鬥爭的勝利,及勝利後的滿足。施特勞斯沒有為這部作品寫什麼說明,他希望人們“隻要能理解它是一個英雄在和敵人作鬥爭就足夠了。”

全曲共分六段:

一,英雄;

二,英雄的對手;

三,英雄的愛情;

四,英雄的戰場;

五,英雄的和平事跡;

六,英雄從世上隱退。

音樂一開始,英勇威武的英雄主題由圓號和弦樂在降E大調上奏出,描寫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及其朝氣蓬勃的力量。隨後,音樂從各個不同的側麵塑造了英雄的全貌,有的描寫英雄的潛力和精力,有的描寫英雄堅強的意誌……,最後,音樂在輝煌的銅管樂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