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耶穌
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以及西方國家的一些重大節日,如聖誕節、複活節等,都與耶穌有關。那麼,耶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公元1世紀的時候,在地中海東岸小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流傳著這樣的神話故事:上帝耶和華創造了人類之後,看到人類苦難太多,準備派他的兒子救世主基督來到人間,把人類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上帝一顯靈,使瑪利亞未婚而孕生了耶穌。耶穌出生在猶太國耶路撒冷城附近伯利恒的一個小村莊的馬槽裏。那一天,有一顆明亮的星星從天上落到耶路撒冷城,被幾個東方的博士看到。他們特來拜見這位未來的猶太人之王。這些言行使當時的猶太王坐立不安,下令要殺死全城所有這天出生的男嬰兒。約瑟和瑪利亞抱著耶穌逃到埃及。
後來,那個國王死了。這一家三口才回到故土。因為耶路撒冷歸那個國王的兒子統治,他們不敢回到伯利恒,而是遷到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住在拿撒勒城,因此,耶穌又被稱為拿撒勒人。
耶穌長大後,來往於巴勒斯坦各地。一天,他走到約旦河邊,遇到一個名叫約翰的教士。約翰一邊口誦經文,一邊把耶穌放入水中,行了個洗禮。受了洗禮,就等於接受了上帝的聖靈。接著,他又經受了各種各樣艱難困苦的考驗。然後,奔走傳教,收了不少門徒,到處表演起死回生、驅妖逐魔的奇跡,使盲者複明,跛者行走,病者康複。無論什麼疑難雜症,耶穌一摸就好了。
耶穌在傳教過程中,經常勸說人們信仰上帝。他說人人都有罪,上帝救人人,忍受人間苦,死後升天國。一天,他指著一棵無花果樹說:“從今以後,你永遠不結果子!”那棵無花果樹頃刻間就枯死了。人們都不理解,耶穌就宣揚說:“隻要你誠心信仰上帝,就有力量把一座山移到海裏去!”他教訓人們要仁愛、虛心、和睦、忍受,多做善事。能做到其中一條的人就是上帝的兒子。
耶穌的傳教活動,遭到統治者和猶太祭司長的仇視。他們勾結駐當地的羅馬總督迫害耶穌。耶穌12門徒中有個叫猶大的,當了叛徒,出賣了耶穌。結果,耶穌被捕,受盡了打罵和侮辱。最後被殘酷地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天,為耶穌受難日。三天後,耶穌複活了,升天而去。據說,耶穌複活的那天,是在春分月亮圓了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這一天就是現在基督教的複活節。之後,信徒又把耶穌出生的12月25日作為聖誕節。這兩個節日是現今歐美各國的重大節日。
這些神話起初隻是口頭傳說,到公元2世紀時才被人記錄下來。所以耶穌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不一定真有其人。因為耶穌是上帝作為“救世主”降臨到人間來普救眾生的,而救世主按古希臘文的譯法,叫做基督。所以信奉上帝和救世主耶穌的宗教就被稱為基督教。它於公元1世紀產生在散居小亞等地的猶太下層人民中間,很快迅速傳播到整個羅馬帝國境內。後來,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為什麼會最早出現在猶太下層人民中間呢?猶太人在古代史上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猶太人立國不久,就被亞述和埃及控製。後又被新巴比倫王國滅亡,大批猶太居民被擄往巴比倫,成為“巴比倫之囚”。從此,猶太國家不複存在了。波斯滅亡新巴比倫後,部分猶太人雖然返回了家園,但成為波斯帝國的臣民。波斯帝國滅亡後,猶太人又淪入塞琉古的統治之下。此後,猶太人生活的地方戰爭連年不斷,居民備受劫難。公元前2世紀,曾一度贏得獨立,公元63年被羅馬征服。在羅馬統治下,猶太人深受壓迫,多次舉行反抗起義,都遭到殘酷鎮壓。猶太人或遭殺戮,或背井離鄉,散居異境。
麵對國破家亡、深受壓迫的處境,猶太人便從精神上尋求安慰。很早的時候,他們就曾預言有一個“救世主”會把他們從被壓迫被奴役的痛苦深淵中拯救出來。這時,他們流落異鄉,覺得需要拯救的除了猶太人外,還有其它各民族受苦受難的人們。上帝麵前人人平等,隻要信奉上帝,人人都可以獲得拯救。這樣,猶太人原有的猶太教,就漸漸變成信仰耶穌的基督教。所以猶太教的《聖經》全部被基督教接受,稱之為《舊約全書》。它與後來信仰耶穌的人編定的《新約全書》合在一起,就是基督教的聖經。
起初,基督教不信奉羅馬舊神,不崇拜皇帝,反對羅馬的暴虐統治,預言羅馬必將滅亡,曾遭到過羅馬帝國的嚴厲鎮壓和禁止。後來由於入教成分複雜化,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反抗羅馬的精神漸漸磨滅,逆來順受思想抬頭並占據主要地位。羅馬帝國統治者看到基督教可以利用來鞏固統治,就宣布基督教合法,並定為國教。從這時起,基督教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
最早的基督教徒多是奴隸和貧苦人民,他們在各地組成一些小型的公社,以十字架為標誌,過著互助共濟的生活。後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基督教徒都把十字架作為信仰的標誌。
公元325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亞親自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基督教會議。會議規定中有一條是把愷撒製定的太陽曆儒略曆作為基督教的曆法,但沒有規定哪一年是它的起點。到了公元6世紀,基督教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傳說中的創造人耶穌誕生的那一天,定為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為AnnoDomini,是“主的生年”的意思,簡寫為A.D.。耶穌誕生以前,稱為“公元前”,英文為BeforeChrist,是“基督以前”的意思,簡寫為B.C.。這種基督紀年方法後來為許多國家所采用。
龐貝城消失之謎
在18世紀以前的1000多年中,許多人都不知道古羅馬有個名叫龐貝的古城。隻有少數研究曆史的學者,在翻閱古羅馬文獻書籍時,知道有龐貝這麼個城市。但它在什麼地方,一直是個未知數。
18世紀初,意大利農民在維蘇威火山西南數公裏處修築水渠時,從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羅馬的錢幣,以及經過雕琢的大理石碎塊。1748年,人們在附近又挖出一塊石塊,上麵刻有“龐貝”的字樣。
原來,消失了1000多年的龐貝古城就在這裏。從1860年開始,考古學家在那個挖出石塊的地方進行有計劃的發掘。經過200多年陸續的發掘和整理,城市的基本麵貌已經重見天日。
龐貝城方圓有近兩平方公裏,四周有寬厚的石頭城牆環繞。開有七個城門。平坦的街道縱橫交錯,主幹道由兩條縱橫的大道組成一個井字,把城區分成九塊。街道寬窄不一,有的寬達10米,有的隻有2、3米寬。主幹道路麵都用石板鋪成,小街巷的路麵用石塊鋪成。街道兩旁有人行道。所有十字路口都有用大理石砌成的水池,上麵飾有精美的雕像,裏麵儲放著清澈的泉水。泉水是通過架在平地上的渡槽從城外引來的。
城的西南部有一個長方形的廣場,廣場四周建有全城最宏偉的建築物。廣場東南是官府辦公的地方。另有一座兩層的長方形建築物是法院,商人們在這裏簽訂貿易合同。大宗商品買賣往往在這裏成交。廣場東北是林立的店鋪,貨架上的水果琳琅滿目,藥店裏正在製作藥丸,麵包房裏有烤熟了的麵包。
城的東南角是規模宏偉的競技場和大劇場,經常有角鬥士比賽和其它娛樂活動在這裏舉行。清理遺址時,發現了許多角鬥比賽的廣告。競技場是在城湮沒前9年建造的,可以容納2萬人左右,即剛好可以容納全城的居民。
在龐貝城的遺址裏,保存下來許多富豪的住宅。住宅的大門都有大理石圓柱和雕有花紋的門樓。走廊和庭園樹立有天神和野獸的塑像。牆上的壁畫和地板上的鑲嵌畫都十分精美。有一幅生活氣息濃厚的壁畫,再現了當時金屬工藝、香料製造、花木栽培、葡萄種植、染布等行業的生產過程。另一幅壁畫上麵,長著矯健雙翅的三位仙女,在花叢中精心采摘各種鮮花,向花籃裏裝個沒完。
這樣宏偉的龐貝城又是怎樣消失的呢?前麵說到過,古羅馬的角鬥奴斯巴達克曾率領奴隸起義軍在維蘇威火山建立營寨,與羅馬官軍作鬥爭。那時,海拔1000多米的維蘇威火山,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活火山,已經有好幾百年沒有噴過火,山上綠樹成蔭,山下人煙稠密。
不料,到了150多年後的公元79年8月24日,山頂突然噴火,滾滾濃煙和無數火星騰空而起,劇烈的爆炸聲響徹雲霄。那火星是地球內部噴湧出來的熾烈的熔岩,在空中冷卻後落在地上已經凝固成石塊。石塊和火山灰鋪天蓋地向四方擴散,地麵及其建築物頃刻間被覆蓋了。
接著,暴雨降臨,引起了山洪爆發。大水挾帶著石塊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勢不可擋地向山下衝去。離火山不遠的龐貝古城,就在這次火山爆發的時候,被熔岩和泥石封存了起來。
火山爆發的時候,古羅馬科學家老普林尼,當時擔任海軍艦隊的司令,負責清剿海盜。為了觀察火山爆發的情況,他乘船趕到火山爆發現場,一邊疏散居民,一邊不停地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最後,因過多呼吸火山噴出的含硫氣體,中毒死亡。
當考古學家清理龐貝城遺址時,他們發現了許多石膏人像似的“石化人”,一個個悲慘萬狀的樣子。原來,這些石化人都是當時來不及逃脫而被火山噴發物窒息而死的。火山爆發時,城內約有2000人所處的位置剛好有掩護身體的空隙,沒有被泥石當場砸死和壓死,但活活地被泥石和塵埃封住了。時間一長,人體腐爛了,蒙在人身上的塵埃形成了人體模型化石。考古學家把石膏液灌到人體模型裏,受難者臨死時的各種姿態神情就活靈活現了:許多人驚恐萬狀,用手掩麵;一個母親緊緊抱著哭泣的孩子;另有一些人趴在牆腳處挖洞,想逃出來;還有一群用鐵鏈鎖在一起的角鬥士。
至此,龐貝古城消失之謎終於被解開了。
這裏還要順便說說古羅馬的道路建築。人們常常說:“條條大道通羅馬”,是怎麼一回事呢?古羅馬疆域遼闊,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了軍事統治的需要,曆代統治者都以京都羅馬為中心,建築通達各省的馳道。在意大利半島,有通往南部的阿皮烏大道,從羅馬經坎佩尼亞延至他林頓;通往北部的弗拉米尼大道,從羅馬直達翁布裏亞東海岸。還有通往北部波河的大道等。就連孤懸海外的不列顛,至今還留有羅馬大道的遺跡。羅馬大道用石料建築,下麵鋪石子和黃沙,上麵鋪石塊或大石塊。這種大道後來漸漸擴展到東西方各行省及邊遠地區,與被占領地區原有的道路連通,從而形成條條大道通羅馬的壯觀氣勢。在以後的千百年中,直到近代的鐵路和公路鋪設之前,古羅馬的馳道一直是南歐陸上交通的主要幹線。
西帝共治羅馬
公元3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局麵,由兩個正皇帝和兩個副皇帝共同治理國事,出現了所謂四帝共治羅馬的特殊現象。
在古羅馬的曆史上,由貴族壟斷的元老院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掌握國家的實權。到公元前82年,蘇拉在古羅馬第一次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走了取消共和製度的第一步。後經愷撒的發展,到屋大維當政的時候,形式上共和製的國家機構如元老院、公民大會和高級長官還存在,但實際上由元首操持國家大權,正式建立了元首獨裁的帝製。
從屋大維統治算起,羅馬帝國在最初的200年裏,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統治,各地的反抗鬥爭和爭奪皇位的混戰雖然時有發生,但沒能從根本上動搖帝國的統治秩序。羅馬的皇帝在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不列顛島,北起多瑙河、南達非洲北部的廣大區域內維持著有效的統治。這兩個世紀的穩定,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羅馬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