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痛風性關節炎(6)(1 / 3)

針刺治療5

【穴位組成】 主穴:合穀、太衝、足三裏。配穴隨各個關節病不同而有所改變。踝關節疼痛加照海、丘墟、申脈;手及腕關節疼痛加陽池、陽溪、外關;膝關節疼痛加膝眼、鶴頂、血海。

【治療方法】 針法主穴采用平補平瀉法,配穴采用瀉法,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針刺期間配合口服小劑量別嘌醇片25mg(1/4片),每日1次。1月後複查血尿酸含量。

【功效主治】 行氣活血,化濕除痰。

【臨床運用】 52例患者,經治療,顯效23例,有效26例,無效3例。

【經驗心得】 針刺具有行氣活血、化濕除痰、調節機體多種代謝功能等作用。治療組的主穴主要是調整患者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尤其是關節新陳代謝功能,使風寒濕之邪不易滯留諸關節,同時通過調節機體代謝功能亦促進尿酸的正常排泄,從而減少血尿酸過高。

【方劑來源】 闕慶輝,等.針刺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研究.中醫藥學刊,2003,21(7):1215

電 針 法

【穴位選擇】 犢鼻、陽陵泉、陰陵泉、足三裏、病變局部阿是穴。

【治療方法】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局部皮膚用75%乙醇常規消毒,用0.25mm×40mm毫針快速進針,直刺足三裏,陽陵泉、陰陵泉35mm左右,患者有酸、麻、重、脹、痛感,足三裏行撚轉補法,使針感沿著足陽明胃經向下傳導,取病變部位阿是穴若幹個不等,用圍針刺向病變中心,針用撚轉方法。以上諸穴得氣後均接通KND-808Ⅱ電針儀,選用疏密波通電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功效主治】 舒經活絡,化瘀止痛。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40例,治愈2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

【經驗心得】 在中醫文獻中,痛風又名曆節、白虎曆節、白虎風等,屬痹證範疇,與痛痹、風痹關係密切。《張氏醫通》謂“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要略》名曰曆節,後世更名白虎曆節……古代醫家對痛風的認識是廣義的,包含了西醫痛風的概念。認為其病因病機不外濕、熱、痰、瘀、虛五種至髒腑功能失調,氣血凝滯、痰瘀阻絡而成,其發病以脾腎兩虛為本,濕濁、熱毒、痰瘀為標,屬正虛邪實之證。臨床上痛風呈發作性,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七情內傷、感受外邪或關節外傷等誘發,本研究治療痛風是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出發,著眼於脾腎,著重在濕熱,遵循辯證施治的總則,依照《靈樞·經脈》“盛則泄之,虛則補之”的原則,以扶正固本,健脾化痰,通絡止痛為其治療大法,采用局部取穴與辨證選穴相結合的原則,從而起到舒經活絡,化瘀止痛的作用。以上諸穴合用,能激發經氣,活血通絡,驅邪外出,共奏標本同治之功效。

【方劑來源】 閆 濱,等.電針灸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40例.昆明醫學院學報,2007,(1):117

三、綜合療法

加味四妙散內服外洗配合外敷雙柏散

【藥物組成】 川牛膝15g,蒼術10g,黃柏10g,薏苡仁30g,雞血藤15g,土茯苓30g,澤瀉30g,地龍10g,萆薢15g,滑石15g,忍冬藤15g,甘草10g。

【治療方法】 以原方藥渣複煎汁外洗患處,並予雙柏散(澤蘭、黃柏、側柏葉、薄荷等)外敷腫痛關節。

【功效主治】 清熱祛濕,宣痹通絡。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42例,治愈10例,好轉2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5%。

吳某,男,32歲。喝啤酒後出現左踝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查血尿酸588μmol/L,左踝關節紅腫明顯,皮溫較高,壓痛明顯,全身其他關節未見異常,舌紅苔黃厚膩,脈滑偏數有力。中醫診斷:痹證(風濕熱痹)。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以上方5劑內服外洗,外敷雙柏散,囑患者低嘌呤飲食。3d後患者訴左踝關節紅、腫、熱、痛明顯減輕,可下地行走,但活動時仍稍感疼痛,5d後複診,左踝關節功能恢複正常,無紅、腫、熱、痛,繼內服外洗上方10劑,未再外敷雙柏散,15d後複查血尿酸為405μmol/L。

【經驗心得】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痹病”、“痛風”、“白虎曆節”等範疇,多因外感風熱之邪與濕相並,合邪為患,或濕熱之邪侵襲筋絡,或風濕寒邪鬱而化熱,痹阻經絡關節,或素有內熱,複感風濕寒邪等,致使風濕熱邪留戀於肢體、經絡、關節,閉阻不通而為熱痛。廣東受嶺南濕熱氣候影響,再因人們嗜食海鮮、啤酒、老火湯等肥甘厚膩食物,多致濕熱內蘊,再因攝生不慎,感受外邪引發風濕熱痹。故多以關節紅、腫、熱、痛為表現。朱丹溪《格至餘論·痛風論》曰:“彼痛風也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故在治療上多以清熱祛濕、宣痹通絡為法,方中川牛膝、黃柏、土茯苓、澤瀉、萆薢、滑石清熱祛濕、活血通絡,雞血藤、地龍、忍冬藤活血養血、通絡宣痹,蒼術、薏苡仁燥濕健脾,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共奏清熱祛濕、宣痹通絡之功效。再配雙柏散外敷清熱活血消腫,療效悉然。

【方劑來源】 謝 緯,等.加味四妙散內服外洗配合外敷雙柏散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42例.江西中醫藥,2005,36(3):31

青風湯和水調散

【藥物組成】 青風藤、秦艽各20g,澤瀉50g,萆薢30g,黃柏10g,白術、當歸各15g,白僵蠶9g。

【隨症加減】 脾虛濕盛者加黨參15g,茯苓30g,雞內金10g;濕熱阻滯者加竹茹、連翹、車前子各10g;痰瘀阻絡者加半夏10g,丹參35g,紅花10g。

【治療方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期間禁酒及高嘌呤食物,多飲水,注意休息。

外敷水調散:黃柏、煆石膏等量,研細末,加水適量調成糊狀。塗於紗布上外敷患處,每日換藥數次。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健脾泄濁,祛痰通絡。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64例,治愈24例,好轉3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3%。

【經驗心得】 《證治準繩》認為是由於“風濕客於腎經,血脈瘀滯”所致。《醫學入門》認為多因“血氣虛不營養關節腠理”的緣故,描述了痛風後期“痛入骨髓,不移其處”的特點。結合臨床實踐及各家的認識,本病的發病與正虛脾弱,濕、痰、瘀阻滯有關,而以風寒濕熱侵襲為其誘發因素。患者素體正虛脾弱,衛外不固,運化失司,複多食肥甘厚味酒醴,風寒濕熱侵襲,使濕濁內生而聚成痰,阻礙血行,血滯成瘀,濕、痰、瘀相結,滯留骨節筋膜,蘊久化熱而發濁內生。臨床常見脾虛濕盛、濕熱阻滯、痰瘀阻絡。方中澤瀉清熱利濕、利關節為君藥,重用其劑量;萆薢、黃柏加強清熱利濕泄濁之功效;秦艽、青風藤祛風勝濕,通絡止痛;白術健脾扶正;佐以當歸活血化瘀;白僵蠶化痰。共奏清熱利濕,健脾泄濁,祛痰通絡之功效。依濕、痰、瘀之偏勝,辨證加減以標本兼治,配合水調散外用以熱消腫,化瘀散結,內外兼治,療效更佳。

【方劑來源】 周仲羽.青風湯和水調散辨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64例.遼寧中醫雜誌,2006,33(2):188

四妙白虎桂枝湯配合藥物外敷

【藥物組成】 蒼術15g,黃柏12g,薏苡仁30g,牛膝15g,桂枝12g,生石膏30g,知母10g,當歸12g,秦皮10g,伸筋草15g。

【治療方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同時用大黃3份、梔子2份、牡丹皮2份、乳香1份、沒藥1份,研為細末,溫開水調成糊狀,外敷患部,每日1次。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通絡除痹。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45例,治愈17例,占37.78%;顯效16例,占35.56%;有效10例,占22.22%;無效2例,占4.44%。總有效率為95.56%。

【經驗心得】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根據其起病急和受累關節紅、腫、熱、痛的臨床表現屬於中醫“熱痹”範疇。因過食膏粱厚味致濕熱內蘊,加之外感六淫之邪流注經絡、關節,阻滯氣血運行而成。近年來,應用四妙散和(或)白虎桂枝湯清熱利濕、通絡除痹治療本病已成趨勢,在此基礎上針對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發病的直接原因,於方中選加既能抗炎、消除關節腫痛,又能增加尿酸排泄且具除痹通絡功效不悖中醫用藥之旨的秦皮、伸筋草。同時,配合具有清熱消腫、活血止痛功效的大黃、梔子、牡丹皮、乳香、沒藥局部外敷。內外合治,顯著提高治愈率,縮短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消退時間。

【方劑來源】 印蘇昆.四妙白虎桂枝湯配合藥物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45例.山東中醫雜誌,1999,18(4):154

加味四妙丸合針刺放血

【藥物組成】 蒼術、黃柏、牛膝、徐長卿各10g,薏苡仁、土茯苓、桑枝各30g,車前子、豨薟草各20g,甘草6g。

【隨症加減】 兼表證者加羌活、防風各10g;濕甚者加萆薢20g;熱重者加忍冬藤30g,知母、牡丹皮各10g;慢性反複發作者去黃柏,加黃芪30g,桂枝6g,白術15g;痛風結節形成加金錢草30g,威靈仙10g。

【治療方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配合針刺法:取患側行間、太衝、內庭、陷穀、丘墟、大都穴用瀉法;足三裏、太溪、三陰交用補法。累及其他關節者加該關節周圍局部穴位。同時,均在紅、腫、熱、痛關節部位用三棱針或七星針散刺放血,出血量以2~3ml為宜。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13例,治愈8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2.3%。

【經驗心得】 本病證屬風濕熱痹,與人的先天稟賦、脾腎虛弱有關,或後天嗜食膏粱厚味及酗酒,致使脾失健運,蘊濕化熱,濕熱日久,為瘀為痰,阻滯經絡,流注關節而發病。加味四妙丸中,以蒼術、薏苡仁、黃柏、土茯苓清熱燥濕,健運脾胃;桑枝、牛膝、徐長卿、豨薟草祛風通絡,補益肝腎;車前子清利痰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起到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血實宜決之”;《靈樞·九針十二原》雲:“宛陳則除之”;《素問·血氣形誌》又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故針刺放血以瀉其邪,以行間、太衝、內庭、陷穀、丘墟、大都穴,瀉其有餘;以足三裏、太溪、三陰交,補其不足,從而達到疏通經絡之目的。如此針藥合用,故而取得較好療效。

【方劑來源】 馬 興.加味四妙丸合針刺放血治療痛風性關節炎13例.江蘇中醫,2005,(1):7

龍馬風濕湯加藥熨法

【藥物組成】 人工麝香(衝服)1g,製馬錢子0.3g,杜仲15g,肉桂10g,千年健15g,全蠍1條,炙蜈蚣1條,三七15g,白花蛇10g,沒藥15g,穿山甲珠(代)15g,露蜂房10g,木瓜15g,甘草10g。

【隨症加減】 行痹者加防風、羌活;痛痹者加延胡索、威靈仙;著痹者加秦艽、蒼術。

【治療方法】 每日1劑,水煎服。1個月為一療程。

同時配合患處熱敷止痛消腫熱熨散,藥用:製馬錢子10g,細辛50g,露蜂房100g,乳香150g,白芥子120g,川芎100g。上藥共研為粗末,取100g分裝於20cm×15cm的藥袋中放入蒸鍋中加熱20min,取出降溫到40~50℃熱熨於患處,藥袋涼即換之。每日1~2次,每次30~50min。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除濕通絡,補益肝腎,消腫止痛。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300例,治愈80例,占28.3%;顯效94例,占31.3%;有效107例,占35.7%;無效19例,占6.3%。總有效率為95.3%。經隨訪,遠期效果也很穩固。

【經驗心得】 龍馬風濕湯以人工麝香、地龍、製馬錢子為主藥,辛香透絡,活血止痛;杜仲、肉桂、千年健、木瓜、穿山甲珠(代)等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並助上藥宜痹通絡;全蠍、蜈蚣、三七、白花蛇、沒藥、露蜂房等藥祛風除濕,搜剔經絡之邪;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辨證加減分別用於行痹、痛痹、著痹諸證,療效可靠。同時病變部位配合止痛消腫熱熨散,通過滲透,藥力直達病所。內外合用,標本兼治,共奏活血化瘀、除濕通絡、補益肝腎、消腫止痛之功效。

【方劑來源】 史繼英.龍馬風濕湯加藥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00例.遼寧中醫雜誌,2005,32(2):130

祛風蠲痹止痛湯配合梅花針法

【藥物組成】 急性期和發作期用祛風蠲痹止痛湯:萆薢15g,赤小豆20g,馬齒莧20g,土茯苓15g,豨薟草15g,防己10g,威靈仙15g,車前草10g,金錢草20g,海金沙15g,生薏苡仁12g,澤蘭10g,秦艽10g。

慢性期和間歇期用自擬祛風蠲痹止痛湯加濟生腎氣丸:萆薢10g,赤小豆12g,馬齒莧12g,土茯苓10g,豨薟草10g,防己8g,威靈仙10g,車前草12g,金錢草12g,海金沙10g,熟地黃15g,炒山藥10g,山茱萸10g,澤瀉10g,白茯苓10g,牡丹皮10g,肉桂6g,製附子3g,牛膝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