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藥物治療偏方(一)月經病
]
月經病是以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等發生異常,或伴隨月經周期,或於經斷前後出現明顯異常症狀為特征的疾病,是婦科臨床的多發病。主要機製是髒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衝任二脈的損傷。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治本調經,以補腎、健脾、疏肝、調理氣血為主。
常見的月經病有: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崩漏、閉經、痛經、經前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
1月經先期
月經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餘天一行,連續兩個月經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期”。亦稱“經期超前”、“經行先期”,或“經早”。如僅提前三五天,且無其他明顯症狀者,屬正常範圍。或偶然超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經先期病論。
月經先期的辨證,著重於周期的提前及經量、經色、經質的情況,結合形、氣、色、脈,辨其屬虛、屬熱。一般以周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質清稀,唇舌淡,脈弱者屬氣虛;周期提前或兼量多,經色紫紅或深紅,質稠,舌質紅,脈數者為血熱;脈虛而數者為虛熱。如僅見周期提前而量、色、質不變的,還可根據具體情況、全身證候及舌、脈等進行辨證。
(1)氣虛證
典型症狀表現:月經周期提前,經量增多、色淡、質稀,神疲肢倦,或小腹空墜,納少便清,舌質淡,脈細弱。
偏方1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2克,炒白芍、香附各9克,炙甘草、川芎各6克,肉桂3克。
【功效】健脾益氣,攝血調經。適用於脾虛失攝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黨參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當歸6克,炒白芍6克。
【功效】益氣健脾,固攝升提。適用於氣虛所致的月經先期,經量增多,色淡質稀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空腹時溫服。
【來源】卓玉農.中醫婦科治療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4
偏方3
【組成】黑豆30克,黨參9克,紅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固攝升提。適用於氣虛所致的月經先期者。
【製法】將黑豆、黨參洗淨,放入沙鍋內,加水煎沸1小時,去黨參,調入紅糖即成。
【服法】每日1劑。
【療程】連服5~7日為1個療程。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2)陽盛血熱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來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質稠黏,或伴心胸煩躁,麵紅口幹,小便量少色黃,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數。
偏方1
【組成】生石膏500克,牡丹皮400克,生地黃300克,白芍200克,知母100克,冰片10克。
【功效】清熱涼血調經。適用於血熱型患者。
【製法】先將石膏打碎,再將後四味烘幹研為粗末,兌入冰片,混勻後裝入枕芯。
【服法】入枕芯,每月更換1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牡丹皮、青蒿、黃柏、熟地黃、白芍各9克,地骨皮、茯苓各12克。
【功效】清熱涼血調經。適用於月經先期實熱證。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3
【組成】知母10克,牡丹皮、生地黃、地骨皮各15克,茜草12克。
【功效】清熱涼血調經。適用於月經先期血熱證。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4
【組成】幹芹菜30克。
【功效】清熱涼血調經。適用於實熱所致的月經先期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溫服,每日1劑,經前服用。
【療程】經前連服1周為1個療程。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茶葉、紅糖各適量。
【功效】清熱、調經。主治血熱月經先期量多者。
【製法】煮濃茶一碗,去渣,放紅糖溶化後飲用。
【服法】每日1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6
【組成】雞冠花、墨旱蓮各30克,黃芩、益母草各10克,椿根皮、白薇各12克。
【功效】清熱、調經。適用於月經先期實熱證患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7
【組成】鮮生地黃50克,鮮藕節100克,赤小豆100克,紅糖30克。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所致的月經先期者。症見月經色紅量多,無血塊,腹部痛,頭暈,手心發熱,麵紅口渴等。
【製法】將生地黃、藕節洗淨,加水煎取濃汁,兌入煮熟的赤小豆湯內,再煮一二沸,調入紅糖即可。
【服法】每日1劑,3次分服,於月經來潮前5日開始服用。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3)肝鬱血熱證
典型症狀表現:月經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或少腹脹痛,或胸悶脅脹,乳房脹痛,或心煩易怒,或口苦咽幹,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偏方1
【組成】青蒿、牡丹皮各6克,茶葉3克,冰糖15克。
【功效】清肝涼血。適用於肝鬱血熱所致的月經提前者。
【製法】前藥洗淨,置茶杯中用開水浸泡15~20分鍾,入冰糖溶化,當茶飲用。
【服法】不拘時,不拘量頻飲。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黃芩、香附各10克,牡丹皮6克。
【功效】疏肝清熱,涼血調經。適用於肝鬱化熱致月經先期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經前連用7天。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柿葉、側柏葉、黃芩各9克。
【功效】清肝涼血止血。可用於肝鬱血熱所致的月經提前者。
【製法】幹燥,共為細末。
【服法】每次3克,溫開水送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玫瑰花10克,茉莉花5克,槐花3克,橘絡3克,冰糖15克。
【功效】平肝解鬱。適用於肝鬱化熱所致的月經先期患者。
【製法】將上藥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代茶飲用。
【服法】每日1劑,於月經來潮前5日開始服用。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5
【組成】香櫞1隻,金橘5隻,冰糖適量。
【功效】平肝解鬱。適用於肝鬱所致的月經先期患者。
【製法】將香櫞洗淨,連皮切片,金橘去皮切碎,共置鍋內,加水煎湯,調入冰糖令溶,代茶飲用。
【服法】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6
【組成】澤蘭、綠茶各10克。
【功效】清肝涼血止血。適用於肝鬱化熱之月經先期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代茶飲,不拘時服。
【來源】來自民間。
(4)虛熱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來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或伴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偏方1
【組成】天冬(連皮50克),若用鮮品150克,紅糖適量。
【功效】養陰清熱調經。本方適用於腎陰虛所致月經提前者。
【製法】天冬洗淨後,加水約1 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加入紅糖,燒沸。
【服法】日溫服1次,連服數日。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生牡蠣30克,白芍15克,地骨皮、女貞子、墨旱蓮各10克,柴胡5克。
【功效】滋陰清熱涼血。適用於陰虛血熱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療程】月經幹淨後連服5~7劑。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龍眼幹、枸杞子各30克,沙參35克,粳米100克。
【功效】滋陰清熱,養血調經。適用於陰虛血熱所致的月經先期患者。
【製法】按常法煮粥服食。
【服法】每日1劑。
【療程】連服5~7日為1個療程。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4
【組成】生地黃、地骨皮各30克,玄參、麥冬、白芍各15克。
【功效】養陰清熱涼血。本方適用於月經先期陰虛血熱證。
【製法】水煎取濃汁,用阿膠30克(加水烊化)與藥汁混合,加白蜜適量,放文火上調勻。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5
【組成】鮮生地黃、枸杞子各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功效】養陰清熱涼血。適用於陰虛火旺月經前期者。
【製法】上2味與粳米同加水煮粥,至粥熟加入適量白糖即可食用。
【服法】佐餐食。
【來源】來自民間。
2.月經後期
月經周期延後7天以上,甚或3~5個月一行者,稱“月經後期”。亦稱“經行後期”、“經期錯後”或“經遲”。一般認為要連續出現兩個周期以上,才稱為“月經後期”,如僅延後三五天,且無其他不適者;或偶見一次延期,下次仍然如期來潮者,不作月經後期病論。或青春期初潮後數月內或於更年期月經時有延後,無伴其他證候者,一般不屬病症。
本病辨證,應從經色、經量、經質及全身症狀,辨其虛實。一般以後期、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為血寒;量少、色淡黯、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為虛寒;量少、色淡、質稀薄屬血虛;後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紅或有小塊、小腹脹滿而痛者,屬氣滯。
(1)血寒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期延後,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減輕,畏寒肢冷、苔白,脈沉緊。
偏方1
【組成】幹薑20克,艾葉10克,紅糖30克。
【功效】溫經散寒。本食療方對血寒引起的月經延後、月經過少、閉經等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幹薑、艾葉分別揀雜,洗淨。曬幹後切碎。同放入沙鍋,加水浸泡片刻,煎煮20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留汁放回入沙鍋,加入紅糖,用小火煨煮溶化,拌勻即成。
【服法】每日2次,每日1料。亦可在保溫杯中開水泡15~20分鍾服食。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生薑10克,白胡椒子7粒,紅糖3匙。
【功效】溫經散寒調經。本方適用於血寒月經後期者。
【製法】生薑洗淨,切成薄片,白胡椒子打碎,將紅糖、生薑、胡椒倒入小鋼精鍋內,加冷水半碗,小火燒開3分鍾後離火,濾出糖湯,棄渣。
【服法】飲糖湯。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當歸30克,肉桂6克。
【功效】溫經散寒調經。本方適用於血寒月經後期者。
【製法】用甜酒500毫升浸泡1周以上。
【服法】每日服30毫升,每日2次。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4
【組成】鮮月季花15克,生薑3片,紅糖適量。
【功效】散寒破瘀,活血補血,調經。適用於寒凝血瘀型月經後期者。
【製法】先將生薑片水煎10~15分鍾,再入月季花煎2~3分鍾,去渣,調入紅糖即成。
【服法】每日1劑,於月經來潮前連服7日。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5
【組成】大棗20枚,益母草10克,紅糖10克。
【功效】溫經散寒。適宜於經期受寒所致月經後延,月經過少等症。
【製法】上3味加水燉湯。
【服法】每日早晚各1次。
【來源】來自民間。
(2)虛寒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期延後,量少,色淡紅,質清稀,無血塊,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
偏方1
【組成】當歸9 克、生薑6 克、延胡索4.5 克。
【功效】扶陽散寒調經。適用於虛寒型月經後期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連服3~5 劑。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紅花100 克,白酒、紅糖各適量。
【功效】溫經散寒調經。適用於虛寒所致月經後期的患者。
【製法】紅花以白酒(60 度為佳)500 毫升浸7 天,以酒紅為度。
【服法】每次服10 毫升,每日2 次,不能喝酒者可兌入紅糖水20 毫升。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枸杞子、杜仲各10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
【功效】溫經散寒調經。適用於月經後期虛寒證。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4
【組成】艾葉9克,醋香附15克,淡幹薑6克。
【功效】溫經散寒,行氣調經。適用於氣滯型月經後期者。
【製法】將3味共製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代茶飲用。
【服法】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5
【組成】紅花75克,黨參45克,玫瑰花20克,紅糖30克,白酒750毫升。
【功效】補氣活血,化瘀調經。主要適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月經後期及閉經。
【製法】黨參去雜,搗碎或切片,與紅花、玫瑰花一起裝入紗布袋中,紮緊口,浸於酒中,加入紅糖,充分攪拌,密封31~35天(其間每天搖動1次),開封後取出藥袋,即可飲用。
【服法】溫服,每天2次,每次10~15毫升。
【療程】連續服用10天為1個療程。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偏方6
【組成】當歸45克,肉桂10克,米酒或黃酒750毫升。
【功效】活血溫經。適用於月經延後者。
【製法】當歸與肉桂洗淨,晾幹,製為粗末,入紗布袋中,紮緊口,浸於酒中,密封,文火隔水煮60分鍾,離火,靜置6天,開封後取出藥袋,澄清即可。
【服法】每天3次,每次15~25毫升。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3)血虛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期延後,量少,色淡紅,無塊,或少腹疼痛;或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麵色蒼白或萎黃,舌淡紅,脈細弱。
偏方1
【組成】焦白術30克,生地黃30克,川芎15克,升麻3克。
【功效】健脾養血。
【製法】水煎服。適用於脾虛所致月經後期、血少者。
【服法】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醫學集成》卷三。
偏方2
【組成】黃芪、熟地黃、當歸各24克,香附、黨參各20克,赤芍、川芎各16克,肉桂7克,黃酒2 000毫升。
【功效】補氣養血,活血通絡。主要適用於月經延後者。
【製法】上藥去雜,製為粗末,入紗布袋中,包好,浸於酒中,密封,隔水文火煮沸,離火,靜置13~15天,(其間每天搖晃1次),開封後取澄清酒液飲用。
【服法】每天2~3次,每次10~15毫升。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偏方3
【組成】阿膠6克,黃酒50毫升。
【功效】養血調經。本方適用於血虛經行後期、量少、色淡、小腹空痛者。
【製法】將阿膠用蛤粉炒,研細末。
【服法】以黃酒兌溫開水送服,每日1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當歸30 克,黨參20 克,肉桂6 克,甜酒600 毫升。
【功效】養血調經。主治血虛所致的月經錯後。
【製法】上藥浸泡1 周。
【服法】每次服50~100 毫升藥酒,每日1 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當歸10克,紅糖30克。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適用於血虛型月經後期。
【製法】將當歸製為粗末,與紅糖一同放入保溫杯中,衝入沸水,加蓋悶30分鍾,代茶飲用。
【服法】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6
【組成】茯苓、白芍、當歸、川芎、熟地黃各36克,白參、黃芪、山藥各25克,白酒2 000毫升。
【功效】益氣血,通經脈。適用於女性氣血虛弱所致的月經延後、經量偏少、色淡等症。
【製法】上藥去雜,製為碎塊,入紗布袋裝好,紮緊口,浸於藥酒中,密封14天(其間經常地振搖酒瓶),開封後取出藥袋,澄清後飲用。
【服法】溫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5~40毫升。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4)氣滯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期延後,量少,色黯紅或有小塊,小腹作脹,或胸腹、兩脅,乳房脹痛,舌苔正常,脈弦。
偏方1
【組成】大砂仁、大佛手、大山楂各30克,黃酒或米酒500毫升。
【功效】理氣行滯調經。本方適用於因氣滯所致月經後期者。
【製法】將前3味洗淨置酒瓶中浸泡3~6天。
【服法】視酒量大小,每次15~30毫升,早晚各1次。
【注意事項】不善酒者可以好醋代泡,服時加冰糖適量減酸。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陳皮20克,新鮮橘葉20克。
【功效】理氣活血調經。本方對氣滯血瘀所引起的月經延後、月經過少、月經先後不定期等症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新采摘的鮮橘葉擇洗幹淨,與揀雜後的陳皮一起切碎。放入沙鍋,加水適量,中火煎煮20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取汁即成。
【服法】代茶,分上、下午2次。頻頻飲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鮮橘葉20克,蘇梗10克,紅糖15克。
【功效】理氣調經。本方適用於月經後期,兼見少腹脹痛者。
【製法】將上3味放入保溫杯中,加蓋開水泡15分鍾。
【服法】代茶飲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紫蘇梗12克,紅花、月季花、何首烏各10克,紅棗15克,蜂蜜適量。
【功效】理氣調經。適用於因氣滯所致的月經後期。
【製法】將藥物研細末,調拌蜂蜜衝服。
【服法】每日3次。
【療程】連服7日為1個療程。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月季花3~5 朵,黃酒10 毫升,冰糖適量。
【功效】理氣活血調經。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後期。
【製法】將花洗淨,加水150 毫升,文火煎至100 毫升,去渣,加冰糖適量,黃酒10 毫升。
【服法】溫服,每日1 次。
【注意事項】血熱、血虛者勿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6
【組成】丹參60克,黃酒適量。
【功效】理氣活血調經。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月經後期。
【製法】丹參烘幹研粉。
【服法】每服丹參粉6 克,黃酒送服,每日2 次。
【注意事項】亦可用丹參15 克,加水150 毫升,煮取100 毫升,去渣加白糖溫服,每日2 次,或丹參100 克,加水500 毫升,煮取400 毫升,加白蜜1 200毫升,每服適量,每日2 次。亦治痛經、閉經。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7
【組成】生山楂肉50克,紅糖40克。
【功效】理氣活血調經。適用於月經後期氣滯證。
【製法】山楂水煎去渣,衝入紅糖。
【服法】趁熱飲,不拘時服。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8
【組成】新鮮益母草120克(幹品減半),紅糖15克,蜂蜜20克。
【功效】行氣活血調經。本方對氣滯血瘀所引起的月經延後、月經過少、月經先後不定期等症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益母草揀雜,擇洗幹淨,晾幹,切成碎小段,放入沙鍋,加水濃煎2次,每次30 分鍾,過濾,合並2次濾汁,回入沙鍋,用小火濃縮至300毫升,調入紅糖,溶化後稍涼,再兌入蜂蜜,拌勻即成。
【服法】早晚2次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9
【組成】陳皮10克,益母草15克。
【功效】理氣健脾,活血調經。適用於氣滯型月經後期。
【製法】將上2味共製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代茶飲用。
【服法】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10
【組成】鮮橘葉20克,蘇梗10克,紅糖適量。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調經。適用於氣滯型月經後期。
【製法】將上3味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代茶飲用。
【服法】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11
【組成】砂仁、佛手、山楂各30克,黃酒或米酒500毫升。
【功效】疏肝理氣調經。本方適用於因氣滯所致月經後期。
【製法】將前3味洗淨置酒瓶中浸泡3~6天。
【服法】視酒量大小,每次15~30毫升,早晚各1次。不善酒者可以好醋代泡,服時加冰糖適量減酸。
【來源】來自民間。
3月經先後不定期
月經周期時或提前時或延後7天以上,連續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不定期”。本病的發病機製主要是肝腎功能失調,衝任功能紊亂。其病因多為肝鬱和腎虛。
(1)肝鬱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來先後不定,經量或多或少,色暗紅或紫紅,或有血塊,或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時歎息,噯氣食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偏方1
【組成】青皮、小茴香各30克,黃酒500毫升。
【功效】疏肝理氣,調經。適用於肝鬱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
【製法】將青皮、小茴香浸入黃酒內,密封儲存。每日搖蕩1次,3~5日即成。
【服法】每服15~30毫升,每日2次。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2
【組成】香附30克,當歸15克,白酒(或黃酒)250毫升。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調經。本方適用於肝鬱型月經先後不定期。
【製法】香附、當歸切碎,泡酒中3天即可。
【服法】每服15~30毫升,日2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月季花30克(鮮品60克),蒲黃12克,米酒300毫升。
【功效】疏肝解鬱,芳香醒脾,調經。適用於肝鬱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者。
【製法】將上3味放入沙鍋內,加水250毫升,文火煎沸30分鍾,濾去藥液即成。
【服法】每日1劑,2次分服,於月經來潮前連服3日。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4
【組成】蒲黃20克,月季花50克(鮮品100克),玫瑰花50克,米酒500毫升。
【功效】疏肝理脾,解鬱調經。主要適用於肝鬱犯脾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者。
【製法】上藥去雜,置鍋內,倒入米酒,加清水400毫升,蓋好蓋,文火煎沸30~35分鍾,離火,過濾去渣,靜置即可。
【服法】每日2次,每次50毫升。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偏方5
【組成】香櫞皮10克,佛手10克,紅花5克。
【功效】疏肝理氣。本方對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延後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香櫞皮、佛手、紅花分別揀雜,擇洗幹淨。曬幹或烘幹,香櫞皮、佛手切成絲或切成片,與紅花同放入沙鍋,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15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 ,取汁即成。
【服法】每日早晚2次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6
【組成】金橘1 000克。
【功效】疏肝解鬱。本方對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延後尤為適宜。
【製法】秋季金橘成熟時采摘,或由市場購買,揀雜。除去金橘蒂柄及有斑紋者,洗淨,曬幹, 或用微火焙幹,研成細末,瓶裝,防潮,備用。
【服法】每日2次,每次15克,溫開水衝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7
【組成】鮮橘葉20克,蘇梗10克,紅糖15克。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行滯。本方適用於經期先後不定期,精神苦悶不樂者。
【製法】將上3味藥放入保溫杯中,加蓋,開水泡15分鍾即可。
【服法】代茶飲。
【來源】來自民間。
(2)腎虛型
典型症狀表現:經行或先或後,量少,色淡暗,質清,或腰骶酸痛,或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細弱。
偏方1
【組成】核桃仁、黑芝麻、黑豆、山藥各250克,白糖適量。
【功效】補腎益精,調理衝任。適用於腎虛、衝任不調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
【製法】將核桃仁搗碎研末,黑芝麻、黑豆、山藥分別炒熟研末,混勻後裝瓶備用。
【服法】每取30~50克,加白糖適量,用開水衝服,每日2次。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2
【組成】核桃仁100克,鮮月季花60克(幹品30克),紅糖60克,甜酒240毫升。
【功效】補肝腎,調經血。適用於腎虛、衝任不調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
【製法】將核桃仁搗碎,月季花洗淨,共置沙鍋內,水煎2次,取汁混勻,再將藥液放入沙鍋內,加入紅糖煮至溶化,離火,兌入甜酒即成。
【服法】每日1劑,2次分服,於月經來潮前連服。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3
【組成】杜仲90克,枸杞子90克,50度白酒750毫升。
【功效】補腎調經。主要適用於腎氣不足引起的月經忽前忽後、量少色淡、腰酸頭暈、小腹痛、尿多等。
【製法】上藥去雜,搗碎,入紗布袋中,紮緊口,浸於酒中,密封8~9天,開封後取出藥袋,澄清後飲用。
【服法】每天3次,每次20毫升。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偏方4
【組成】懷山藥240克,枸杞子120克,鹿角膠60克,胡桃肉240克,冰糖60克。
【功效】補肝腎,調經血。本方適用於腎虛所致月經先後不定期。
【製法】將鹿角膠用蛤粉炒脆研末,餘四味文火煮熟至極爛,入鹿角膠粉拌和共搗為膏,防腐備用。
【服法】每日3次,每次30克。
【來源】來自民間。
4月經過多
月經過多指月經量較以往明顯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其症狀表現不一,有的行經時間正常而單純出血量多;有的行經時間延長而合並出血量多;有的月經周期提前合並出血量多;有的月經周期延後合並出血量多。本病的發生主要是氣虛統攝無權,或血熱流行散溢,使衝任不固,血隨經泄所致。此外,尚有瘀血內阻,以致經量過多者。
本病辨證重在從經色、經質等,結合脈症,辨其寒、熱、虛、實。一般經量多、色淡、質地清稀、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屬氣虛;量多、色鮮紅或紫紅、質地黏稠、口渴便結、舌紅脈數,屬血熱;量多、色黯有塊、伴小腹疼痛、舌紫脈澀,屬血瘀。
(1)氣虛證
典型症狀表現:經行量多,色淡紅,質清稀;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空墜,麵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偏方1
【組成】黑木耳30克,紅棗20枚,茶葉10克。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調經。適用於氣不攝血之月經過多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代茶頻飲。每日1劑。
【療程】連服7日為1個療程。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