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年 篇(1 / 3)

老 年 篇

肩周炎灸肩

主 穴

肩髃、肩髎、肩貞。

操 作

懸灸,每穴每次10~20分鍾。日1~2次。5~7天為1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1個療程。

備 注

治療時先灸肩髃,再灸肩髎,最後灸肩貞。感覺以溫熱為度,如果效果不滿意,根據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適當加重火力。

灸法治療肩周炎一般效果較好。大部分患者經灸治後,疼痛可當時減輕或消失,但需經多次治療後,患肢活動才能逐步恢複正常或得到改善。施灸期間,應加強肩關節的功能鍛煉,並避免重體力勞動,防止肩關節受涼。

病機分析

肩周炎多發於50歲左右的人,女性多於男性,故有“五十肩”之稱。亦稱“漏肩風”或“肩痹”。本病的發生,多與中年後氣血衰退有關。正氣虛衰,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侵入肩部,或是長期慢性勞損,致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通暢,經筋失其所養而發病。此外還有一些與以往扭傷史有關,是扭傷之後調養不當,遺留的病根。

老年哮喘灸定喘

主 穴

定喘、腎俞、太溪。

操 作

懸灸,每穴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時先灸定喘,再灸腎俞,最後灸太溪。灸感以溫熱為度。

兼症配穴

1.?如果選用以上三個穴位進行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可以加灸膻中,以加強療效。懸灸,每次10~20分鍾。

2.?如果哮喘兼有痰濕症狀,表現為喉中痰鳴或者咳吐痰多,腹脹痞滿,不願飲水等,可以加灸豐隆,以祛濕化痰。豐隆懸灸,每次10~20分鍾。痰濕症狀消失或明顯改善後即可停止灸法此穴。

備 注

先灸定喘很重要。定喘是調氣平喘的效穴,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對症治療。哮喘病人的治療難點之一就是喘息不定,因此身體極度不適,難以保持端坐和平臥的姿勢。因此先灸定喘,緩解表麵症狀,使病人容易配合後麵的治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深入治療,通過滋陰補腎等方法治療病根。

病機分析

肺主呼吸之氣,但肺要完成這些生理功能,必須依賴於腎的參與,中醫稱為“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氣、腎主納氣。當腎虛不能納氣時,則出現呼多吸少,以及吸氣困難的氣喘病。對於此類病症,僅僅補益肺氣是不夠的,因為病根是腎虛。腎虛導致肺功能失調,治療當然也要從腎入手,並且以腎為主。

老年哮喘,大多屬於腎不納氣。與青壯年和兒童哮喘不同,治療時應當著重補益腎氣,在補腎的基礎上,配合益氣宣肺等治療。所以本章針對老年哮喘所選取的穴位是腎俞、太溪、定喘。

坐骨神經痛灸環跳

主 穴

環跳。

操 作

懸灸,重灸,每次15~25分鍾。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1個療程。治療時,選擇有病一側的環跳穴,重灸。

配 穴

環跳配秩邊、委中,以加強療效。治療時先灸秩邊,再灸環跳,最後灸委中。秩邊懸灸,重灸,每次10~20分鍾。委中懸灸,每次10~20分鍾。感覺以溫和為度,火力不可過強。

備 注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多為一側下肢疼痛,疼痛沿坐骨神經通路(腰臀大肌後側、小腿後外側、踝關節後外側、足背足掌、趾端)放散,疼痛和灼熱症狀常因行走、彎腰、咳嗽、噴嚏、下蹲等情況而加劇。患者站立時體位多向健側傾斜。

病機分析

坐骨神經痛以受風寒之邪最為多見。灸法的療效一般比較明顯,原因就在於火灸的溫熱效應對於風寒之邪針對性很強,而同時,艾葉的藥性也恰恰有利於祛風散寒。此外,環跳穴是人體當中循經傳感最容易發生的穴位之一,因此其療效也較一般穴位更容易達到。但在治療時需要保持心態平靜,注意力集中。在此基礎上使用正確的灸法,堅持一定時間之後,循經傳感現象往往就能出現。

如果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效果不夠滿意,可以加灸秩邊、委中。

椎間盤突出灸殷門

主 穴

殷門、承山。

操 作

懸灸,重灸,每穴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1個療程。

備 注

此處所說的椎間盤突出,特指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時先灸殷門,後灸承山。兩個穴位灸完之後,在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局部進行回旋灸,回旋灸的方向為脊柱兩側橫向移動,每一側外開1.5寸。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生於青壯年。但對於很多老年人,椎間盤突出的遺留症狀會一直困擾幾十年。有些雖經過手術治療,但也未能徹底根除遺留症狀。本章的灸法一方麵是為了根除症狀進行治療,或輔助治療;另一方麵,也為了在未能根治此病的情況下,促進症狀改善,維持一個比較輕的發病狀態。

病機分析

95%的椎間盤突出症發生於腰4、5及腰5、骶1椎間隙,故常見的是坐骨神經痛症狀。患者出現下腰痛、髖痛,向下放射到大腿後部小腿外側至足跟、或足趾部的疼痛或麻木。部分患者因咳嗽、打噴嚏或腹部用力臥床翻身而疼痛誘發或加重,臥床休息則減輕。

雖然坐骨神經痛不全是椎間盤突出導致的,但是椎間盤突出症大部分表現為坐骨神經痛。所以在治療時,很多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可以參考坐骨神經痛的療法。

視物模糊灸光明

主 穴

光明、三陰交、太陽(雙側)。

操 作

懸灸,感覺以溫和為度,每側太陽穴每次5~10分鍾,光明與三陰交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間隔3日可行下1個療程。先灸光明,再灸三陰交,最後灸雙側太陽。灸太陽時應當閉目養神。

備 注

此處所說的視物模糊主要針對老年人的眼花、近視、眼前模糊等病症,與年輕人的視力下降有所不同。所謂老年人眼花、近視、視物模糊等,一般是指50歲以後伴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或逐漸加重的視力下降的症狀,常常還伴有眼幹澀、眼眵(眼屎)增多、頭暈等症狀,或者因為天氣變化而出現明顯的視力變化。因此,此療法對於大多數年輕人的近視、眼花等病症不一定有效。

病機分析

老年人視力下降,以及伴隨的眼花、眼眵增多、頭暈、眼前模糊等症狀,以及因為天氣變化而出現明顯的視力變化等,多屬於肝陰虧虛所致。所以在治療方麵,眼睛局部的調理必須結合滋補肝陰的療法才更有效,也才能保持療效。具體治療就是滋補肝陰的基礎上,眼睛局部活血行氣。所以選擇光明與三陰交,配合局部的特效穴太陽。

胸悶憋氣灸太淵

主 穴

太淵、經渠。

操 作

懸灸(回旋灸),兩個穴位每次共計10~30分鍾。灸感宜溫熱為度,不可火力過猛。

備 注

胸悶憋氣症狀出現時使用,症狀消失或明顯緩解即可停止治療。治療時應當平心靜氣,自然調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注意灸感,往往可能出現循經傳感現象,多由艾灸部位循肺經向上,經過肘關節、肩關節,到達肺部,有些則可能出現胸肺豁然開朗的即時療效。

病機分析

太淵與經渠的穴位位置,正在中醫診脈的部位,最是人的一身經脈神氣彙聚顯現,以及調動調理的敏感位置。對它們進行回旋灸法,主要的作用是及時解除胸悶憋氣的症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症治療。至於兩個穴位屬於手太陰肺經,以及各自的其他穴位特性,倒在其次。

老年便秘灸氣海

主 穴

氣海。

操 作

懸灸,或隔附子灸,每次20~3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備 注

氣海,使用懸灸法,自我感覺以溫熱為度,或者稍微超過溫熱但還比較容易堅持。本章灸法所強調的是,在一定灸感的基礎上必須保證治療時間充足,要比通常的其他疾病的治療更長一些。因此建議每次20~30分鍾。不如此,則不足以達到益氣助腸的效果。

病機分析

老年便秘有自身的特點,往往與青壯年和兒童患者不同。老年人雖然普遍有陰虛問題,但造成便秘的原因多數還是以氣虛為主。老年人一般來講飲食量不會非常大,而且飲食搭配與飲水都比較利於排便,但仍然出現便秘(有些患者的症狀是排便困難,但大便並不十分幹燥)。這是因為氣虛無力,腸的運動排空能力減弱,即使大便並不特別幹燥,但腸道動力仍不足以將其順利排出。因此在治療時,重點在於益氣助腸。所以本章不選用複雜的分型配方,而隻采取簡單的一個穴位,氣海。

足跟痛灸昆侖

主 穴

昆侖、照海。

操 作

懸灸,每穴每次10~15分鍾。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1個療程。治療時先灸昆侖,後灸照海。感覺以溫熱為度。一般需要集中治療5~7個療程。

備 注

站立或行走時,足跟下麵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內側向前擴展至足底,尤其是早晨起床以後或休息後開始。行走時疼痛更明顯,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反而減輕。壓痛點在跟骨負重點稍前方的足底處。有些患者可經X線檢查,發現跟骨底有骨刺形成。

病機分析

昆侖與照海在跟腱兩側對開,灸感很容易串通聯合。治療足跟痛恰恰利用這一點,針灸學稱為“透”。“透”法在針灸治療中具有特殊的功效,但在針刺治療中應用比較多,而灸法中相對少一些。昆侖與照海的位置,決定了這兩個穴位之間比其他組合更容易實現“透”法。另外,足跟痛的治療,一般需要堅持的時間比治療其他病症更長一些,才顯療效。

腳底發涼灸湧泉

主 穴

湧泉。

操 作

懸灸,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1個療程。

備 注

腳底發涼是老年朋友當中非常多見的症狀,甚至在青壯年的女性當中也不少見。一般表現為兩側腳底發涼,或者是一側腳底症狀更明顯,夜裏症狀加重,因此無論多麼熱的天氣,夜裏睡覺時往往不敢把腳露在外麵,而要用被子蓋住。如果天氣突然變冷,或者是夜間腳底受風,第二天就會出現腿酸腿痛和乏力的症狀。有些患者同時伴有膝關節發涼怕冷的症狀。以上問題雖然普遍存在,但是到醫院檢查一般都查不出明確的病因。

治療時獨灸湧泉穴即可。可以每天就單側湧泉,第二天換另一側。感覺以溫熱為度。每天夜間睡前1小時進行治療。如果伴有膝關節發涼怕冷的症狀,可以在灸湧泉之後,加灸同側犢鼻。犢鼻每次5~15分鍾,懸灸,感覺以溫熱為度。療程與湧泉相同。

病機分析

年老腎氣衰,腎陽虛弱,難以通關過節(通過膝關節、踝關節)到達肢體末端。因為陽性亢上,所以在頭頸部和上肢的症狀不明顯,或者沒有症狀,但下肢的陽虛症狀就會很突出。陽氣本來已經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弱,而膝關節和踝關節又是大關節,容易出現氣機阻滯,所以遇到身體不好或者是天氣變冷的時候,陽氣往往一過膝關節就進一步衰弱,以致難以到達腳部。夜間陽氣潛陰,是一天之中陽氣最虛弱的時候,所以夜間症狀會進一步加重。

治療重點在於兩條。一個是溫腎助陽,另一個是牽引陽氣。湧泉穴恰好同時起到這兩個作用,所以獨灸湧泉就可以達到效果。

聽力下降灸聽宮

主 穴

聽宮(雙側)、後溪。

操 作

懸灸,後溪每次10~20分鍾;雙側聽宮每個每次5~10分鍾。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

配 穴

聽力下降兼有輕微耳鳴,加灸翳風。治療時先灸後溪,再灸聽宮,最後灸翳風。翳風雙側都要灸,每次每側5~10分鍾。感覺以溫和為度,火力不可過強。耳鳴症狀消除即可停止。也可與後溪、聽宮配伍作為常規治療,療程與後溪相同。

備 注

此處所說的聽力下降,特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的老年人聽力下降。其他病症如暴聾、強烈耳鳴、藥物作用或外傷耳聾等,雖然此療法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作用不確定。

治療時先灸後溪,再灸聽宮。灸後溪的感覺以溫熱為度,就聽宮的感覺應稍弱一些,不可火力過強,也不可時間過長。每次治療時雙側聽宮都要灸到,可以先灸一個,然後換另一側。

病機分析

雙耳在太陽經循行界內,通過調動太陽經氣,即可顯著影響雙耳功能。後溪與聽宮同屬手太陽經穴,後溪在太陽經始初部位,聽宮在太陽經皮部末尾,兩個穴位首尾呼應,調動手太陽經氣,可以對耳部起到很好的激發調整作用。

如果聽力下降兼有輕微耳鳴,耳鳴聲音弱小細微,用手捂住耳朵數秒鍾之後,耳鳴會消失或明顯減弱,這種症狀可加灸翳風。翳風是治療耳鳴耳聾的效穴。具體參見配穴。

味覺遲鈍灸通裏

主 穴

通裏、頰車。

操 作

懸灸,通裏每次10~20分鍾,頰車每次5~1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時先灸通理,再灸頰車。灸通理感覺以溫熱為度,灸頰車感覺應當稍弱一些,不可火力過強,並且時間也稍短一些。頰車穴可以隔次換作對側,兩側頰車交替使用。

配 穴

味覺遲鈍,兼有心悸心煩,失眠健忘,耳鳴,口幹等症狀。灸太溪、心俞、頰車。治療時先灸太溪,再灸心俞,最後灸頰車。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備 注

老年人味覺遲鈍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往往因為做飯太鹹而被家人提出來,這才發現自己的味覺衰退了。一般表現就是隨著年齡越老,口味越重,飯菜比較濃鹹吃起來才有滋味,而從前很喜歡吃的一些東西,現在卻變得寡淡無味了。究其原因,往往是自己味覺下降,因此飲食當中比較複雜細微的滋味無法感覺到。味覺遲鈍不但影響吃飯的心情,而且間接影響健康,比如因為口味加重而導致每天的飯菜增加鹽、醬油、醋等調味品的用量,這些可能對健康不利。

病機分析

中醫講“舌為心之苗”,心脈氣虛或氣亂,就會表現為舌部症狀,包括舌頭的僵硬、攣縮等,還有就是不能辨味或味覺下降。因此,味覺遲鈍的基本病機是心脈氣虛氣亂。治療時通過調理心經氣血,可以達到改善味覺的效果。因此選用手少陰心經的通理作為基礎穴位,同時配合口腔局部的頰車穴。

此外,老年人往往腎陰不足,由於腎陰虧虛而出現心腎不交。如果以上配方效果不好,可能屬於心腎不交的病證,可以將配方改為太溪、心俞、頰車。以交通心腎為基礎,配合頰車的局部治療。具體參見配穴。

燒心泛酸灸梁門

主 穴

梁門、梁丘、日月。

操 作

懸灸,每穴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

備 注

治療時先灸梁門,再灸梁丘,最後灸日月。灸療時各個穴位的感覺以溫熱為度,其中日月的感覺可以稍重,適當加大一些火力。症狀明顯緩解之後,一般就可以停止治療。如果希望進一步鞏固療效,可以症狀明顯緩解後,再繼續灸3~5次。

病機分析

燒心泛酸多為胃陰不足,加之肝膽熱盛。因此治療時以養胃陰為基礎,配合清瀉肝膽火熱。梁門、梁丘、日月,是治療胃病吞酸的經典處方,效果比較明顯。梁門是足陽明胃經在胃部循行的重點穴位之一,調理經氣,溫煦局部;梁丘是胃經郤穴,重在調理胃陰;日月是膽之募穴,對嘔吐、吞酸、呃逆等膽府病,以及脅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三個穴位配合,各有特長,又能相互協調,達到養胃陰,調胃氣,清膽熱的作用。

胃腸脹氣灸脾俞

主 穴

脾俞、胃俞、三焦俞、氣海俞、關元俞。

操 作

艾炷直接灸,每穴每次3~5壯,或10~20分鍾。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

備 注

治療時從上至下,依次放置艾炷。因此,在每次治療的大部分時間中,這五個穴位是在同時進行的。每次治療選取同側的五個穴位,第二天治療時可以改用對側的五個穴位。如果是偶然發生的胃腸脹氣,腹脹痞滿(胃腸脹氣)的症狀消失或明顯緩解後,即可停止治療。如果是習慣性的胃腸脹氣,可以3~5次為1個療程,每個月1~2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