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礎 篇
灸療的應用範圍
人身上的病,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外來的,所謂“得病”,是從外麵得來的,比如肺炎、肝炎、食物中毒、骨折、皮膚外傷,有的是傳染病,有的是外傷;另一類是內生的疾病,所謂“生病”,大多是身體平衡失調,可能因為年紀大了功能衰退,也可能因為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攪擾得情緒壓抑,也可能因為工作學習太緊張導致生活規律出現了問題。這後一類內生的疾病如果好好控製,就能向好的方麵發展,如果控製不好,遇到天氣變化、情緒激動等因素時,難免成為“真正的疾病”。在這個角度上,這一類疾病可以稱為“功能失調”,有些在現代醫學中被確定為疾病,有些則屬於“前疾病狀態”——十幾年前開始流行新名詞叫作“亞健康”。中醫最著名的理論說:“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最好的醫師不等得病才治療,而是在疾病還沒露頭的時候就把它控製住。這是最樸素但又最根本的定義了。
我們說灸治百病,不是說包治百病,如果感染細菌得了肺炎,當然要打針吃藥。灸療,在中醫療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是包治百病。灸法所治療的,大都屬於前麵所說的“內生疾病”,主要來講有四方麵:
1.?前疾病狀態 身體陰陽失衡,灸法可以調整陰陽,控製機體向好的方麵發展,不使其惡化為疾病。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用灸不用針,用針不用藥”。這個說法雖然不確切,但也有一定道理。總的來看,灸在體表,對人體傷害淺;針在肌膚之下,又進一步;而藥入腸胃,直達體內,所謂是藥三分毒,藥物幹擾機體最重。倘若灸法可治,自然不必針刺,更不必吃藥,尤其對於前疾病狀態而言,應當首先考慮使用灸療。那麼哪些屬於前疾病狀態呢?例如失眠、便秘、情緒不穩定、健忘、某些慢性或周期性的身體酸痛或乏力等。
2.?功能衰退 最常見的是人體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功能衰退,也就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些身體問題,比如頭暈、無力、消化不好、口渴、尿頻、心緒不寧等。很多老年朋友有這些症狀,但到醫院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疾病,不容易對病下藥,實則有很多情況也不必用藥。這些問題,可以當作疾病治療,也可以當作保健問題對待。灸療的作用就在於消除讓人不舒服的症狀,調理氣血,減緩功能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即所謂益壽延年之計。
3.?慢性病的輔助治療 慢性病越來越普遍,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西醫有針對疾病主要症狀的藥物,比如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但是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通常伴隨著比較複雜的症狀,對於這些伴隨症狀往往沒有合適的藥物;進一步說,慢性病所造成的體質,又成為其他疾病的前奏,如果控製不好,難免出現更嚴重的合並症。灸治在中醫界作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已經應用了幾千年。作為輔助治療,它最顯著的優勢就在於簡便、對身體傷害小、不存在吃藥的風險、也避免了服藥的痛苦。
4.?體質調整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多痰,有人多火,有人貪睡,有人精力旺盛。這些都是體質不同,主要來自先天,不能一概歸為疾病。胖有胖的煩惱,瘦有瘦的煩惱,貪睡的人固然不樂意,精力旺盛的人也有他的苦楚。灸療的原理在於調理陰陽,使陰陽適度,身體平衡。平衡的意思可不是恢複自己先天的樣子,而是適度的調整體質,陽氣不足的人,可以通過灸法增補陽氣;陰液不足的人,也可以通過灸法滋陰或者瀉陽。先天不足者,補其不足;先天有餘者,瀉其多餘。
若要健康自己灸
灸法的顯著特點是操作簡易,操作簡易就容易堅持。灸法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與這個特點是分不開的。比如運動減肥,因為實行起來有困難,多數人無法堅持,也就沒有效果。所以,正是操作簡易的特點,使灸法在眾多醫療與保健手段中能夠獨樹一幟,曆經數千年而不衰落。這恰好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精髓,就是“返璞歸真”,越樸素簡單的東西,往往越見實效。
灸法是可以由患者自己操作的醫療保健方法,由醫師來做固然精準,但由自己來做更加方便,也更容易持久。假如跑醫院、掛號、排隊、就診、複診,每天用去2小時,在家中自療每天15分鍾就解決了。節省的路費、掛號費和處置費等還在其次。而且,灸法要見效果,貴在療效積累。偶爾讓醫師治療一次,效果必定不如在家裏全程治療。因此我們說:若要健康,就得自己來灸。
灸法的曆史很長,種類也很豐富,曆史沿革相當複雜。但是對於常見病症的治療與養生,首選灸法的基礎大法,其他種種花哨手段往往實用性不強。我們更推崇灸法的基礎法,也就是艾灸法的懸灸和隔物灸。
(一)用料
灸所使用的材料古今均以艾為主,如用艾葉製成的艾條、艾炷。對於有些病症或養生需要,利用隔物灸療的時候,也會增加一些襯隔材料,就是墊在艾炷底下接觸穴位的藥物,這類藥物中效果明確而且最常用的是生薑、蒜、附子餅、胡椒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