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局部治療方(7)(1 / 3)

消腫止痛散治療踝關節扭傷

【藥物組成】生大黃50g,生草烏20g,土鱉蟲20g,紅花30g,當歸尾20g,梔仁30g,天花粉20g,白芷30g,黃柏30g,馬錢子5g,三百棒20g,澤蘭20g,牡丹皮20g,香附20g,續斷20g,薄荷15g,馬蹄香20g,懶籬笆30g,八棱麻20g,冰片5g。

【治療方法】上述藥物除冰片外,餘藥烘幹,粉碎過100目篩,冰片置乳缽內乳細,冰片與藥粉采用配研法混勻即可,塑料袋裝,每袋50g。無皮膚破損的踝關節扭傷,按損傷麵積的大小,取適量藥粉,放入調藥碗內,加食醋、凡士林油適量,調勻藥粉為糊狀,置於單層紗布上抹平,藥的厚度以2~3mm為宜,紗布四邊向中卷起3~5cm,以防藥物流失;然後將紗布一麵貼於皮膚上,藥物可通過紗布滲透到損傷部位的軟組織內,防止藥物與皮膚直接接觸而發生粘貼,最後用4~5層繃帶繃紮,2~3d更換1次。敷藥期間,用食醋、白酒或溫水噴灑,以保持藥物的濕潤性。骨折病人合並嚴重軟組織損傷者,經手法複位後,且穩定性較好的,也可采用此法敷藥,然後小夾板外固定。

【功效主治】消腫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2例,痊愈40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100%。

【經驗心得】踝關節外傷後,局部經絡氣血受損,血不循經,溢於脈外,積於皮下,而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故出現腫脹、疼痛、青紫、行走活動不便等臨床症狀。目前外治的方法很多,有采用正骨水、正紅花油、雲南白藥噴霧劑、藥酒、膏藥等外擦、外塗、外貼治療的;有用純中藥如生大黃、草烏、土鱉蟲、紅花、當歸尾、梔仁、白芷、黃柏、馬錢子、澤蘭、牡丹皮、香附、續斷、薄荷等研粉醋調外敷的。雖然均有一定的消腫止痛效果,但臨床療效仍不理想。而本方采用中藥與民族藥相結合的配伍原則,既發揮了中醫藥的優勢,又吸收了民族藥在治療外傷疾病的特點,特別是三百棒、馬蹄香、懶籬笆、八棱麻等鮮藥搗碎外用,用於治療外傷性腫脹疼痛效果尤為顯著。

【方劑出處】全韓,等消腫止痛散治療踝關節扭傷42例湖南中醫雜誌,2005;21(4):47

消腫鎮痛膏治療踝關節急性扭挫傷

【藥物組成】生大黃2份,生黃柏1份,黃芩1份,乳香1份,沒藥1份,天花粉1份,滑石1份,芙蓉葉2份。

【治療方法】上述藥物按以上比例研粉、滅菌,用藥用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100例,痊愈12例,顯效74例,有效14例,優良率(治愈+顯效)為86%。

治驗:張某某,男12歲。左踝關節扭傷,見左踝關節部紅腫,壓痛明顯,活動時患處劇痛難忍。X線診斷:左踝關節未見異常。采用消腫鎮痛膏治療,第1天疼痛明顯減輕,第2天疼痛、紅腫均漸消退,第5天疼痛消失而痊愈。

【經驗心得】消腫鎮痛膏主要用於四肢關節部扭挫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功效,方中大黃、黃柏、黃芩、滑石消腫鎮痛,乳香、沒藥、芙蓉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對於劇烈運動或持重、跌仆、牽引等原因所致關節及筋脈損傷,血溢脈外,出現腫脹、周圍壓痛、活動功能障礙等,消腫鎮痛膏有較好的療效。

【方劑出處】林進忠消腫鎮痛膏治療踝關節急性扭挫傷100例中醫研究,2001;14(2):39

澤龍膏外敷為主治療踝關節扭傷

【藥物組成】大黃、澤蘭、地龍、生梔子各10份,兒茶、乳香、冰片各1份。共研末,凡士林適量熬製成膏。

【治療方法】早期手法複位:爭取在48h內對患踝進行一次性手法複位治療。具體做法是:先在商丘、解溪、丘墟、昆侖、太溪進行點穴按摩。再用一手握住踝部,捏拿、按摩小腿後側。然後助手雙手握住患者小腿,醫者雙手握住足部,在輕度拔伸下,先蹠屈、背伸踝關節數次,再內外翻踝關節數次,然後做踝關節環轉搖晃,最後依次拔伸、抖晃五趾,在踝部順三角韌帶、腓距前韌帶、腓跟中韌帶、腓距後韌帶走行方向做捋順揉撚法按摩舒筋。需注意的是做手法時,動作應輕柔,時間不宜過長。配合局部中藥外敷:局部采用自製澤龍膏外敷。3d一換。

【功效主治】祛瘀、消腫、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300例,痊愈246例,顯效5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9%。治療次數最多6次,最少2次,平均25次。痊愈時間最長18d,最短4d,平均72d。

【經驗心得】治療時首先采用手法點穴按摩,搖轉屈伸理筋,其目的就是緩解局部肌肉韌帶的攣縮與疼痛,使出血點止血,嵌入關節內的滑膜、關節囊等組織得以解脫,踝關節輕微的滑動錯縫得以複位,部分斷裂的韌帶在鬆弛時理順接續。治療強調早期,使局部的病理反應減少到最低程度。其次,手法治療理筋時,動作應輕柔,幅度不宜過大,時間不宜太長,防止局部重複或進一步損傷造成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滲出增多,腫脹加重。局部中藥外敷具有明顯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局部用繃帶做“8”字固定使踝部結構維持穩定,支持和維護撕裂的韌帶;傷側條形膠布縱向加強,可增強踝部抗內、外翻能力,從而給韌帶的修複創造了一個穩定良好的條件。

【方劑出處】周國駿,等澤龍膏外敷為主治療踝關節扭傷300例四川中醫,2000;18(7):52

溫針灸治療外踝關節扭傷

【穴位選擇】主穴取陽陵泉,配穴取懸鍾、三陰交、昆侖、解溪、壓痛點。主穴每次必針,均取患側。

【治療方法】患者仰臥位,取患側陽陵泉,常規消毒後,取2寸28號毫針,直刺15寸,使針感向下傳導,再取15cm長艾卷3節,帶小孔圓紙片(直徑約5cm)1個,將其從陽陵泉穴針尾上套入,再套入艾卷,使其距皮膚2~3cm,從艾卷下端點燃,當艾卷燃盡時,除去殘灰,再套入第2節。待其燃盡,再套入第3節。燃盡後,除去殘灰,稍停片刻,將針全部拔出。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60例,痊愈52例,顯效5例,好轉3例。

治驗:盧某某,女,36歲。患者自述2d前下樓時不慎扭傷右側外踝關節,當時即覺痛甚,自貼傷濕止痛膏,臥床休息2d,效不佳,來診。查:右側外踝局部腫脹,外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內翻外翻時疼痛加重。X線攝片:右踝關節未見骨折及脫位。診斷:右外踝關節扭傷。采用上述方法治療,3次痊愈。

【經驗心得】外踝關節扭傷多由持重不當或運動失度及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筋經、絡脈及關節損傷,以致局部經氣運行受阻、氣血壅滯而產生局部腫痛,活動障礙等。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其循行“……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病候中,“是主骨所生病者:……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故溫針灸陽陵泉及患側局部配穴,既可以溫經散寒,疏通經絡,又可以祛除外邪,活血化瘀,使經脈氣血通暢,通而不痛。同時,溫熱還可使血管擴張,代謝增強,從而進一步起到消炎鎮痛之作用。

【方劑出處】張全霞,等溫針灸治療外踝關節扭傷60例臨床觀察時珍國醫國藥,2000;11(11):1015

自擬活血消腫止痛方熏洗治療踝關節損傷

【藥物組成】“活血消腫止痛方”:寬筋藤、當歸、川芎各50g,紅花20g,劉寄奴、丹參、薑黃各50g,山奈10g,忍冬藤50g,地龍20g,桃仁50g,花椒10g,土鱉蟲20g。

【治療方法】上藥水煎,在藥液溫熱時浸洗患足踝部,每日1劑,每劑煎出量為3 000ml,每日浸泡2次,每次浸泡20min,2周為1個療程,一般使用2個療程。

【功效主治】理氣、活血、通絡。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160例,顯效100例,有效5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38%。

【經驗心得】疼痛是創傷血腫及炎症所致的氣滯血瘀,脈絡不通;腫脹是脈絡損傷,氣滯血瘀,血不歸經,血溢脈外而形成的血腫和局部的氣滯血瘀,流通受阻,運化失司,水濕停留而產生的水腫。由於局部的腫脹疼痛,從而導致踝關節的功能障礙。按辨證施治的原則,理氣活血、通絡是治療的根本。“消腫生肌方”由當歸、川芎、紅花、丹參、薑黃、劉寄奴、土鱉蟲、地龍、寬筋藤、忍冬藤、花椒、山柰組成,諸藥配伍,共具有理氣、活血、通絡的功效。另外,煎湯待溫時浸泡局部,亦能取其熱效應,藥汁滲透,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組織水腫,促進血腫吸收,改善組織營養狀態,消除炎症反應,使局部氣血通利,腫脹、疼痛迅速改善。

【方劑出處】宣曉國,等自擬活血消腫止痛方熏洗治療踝關節損傷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7;17(5):324

六、創傷

通絡祛瘀湯治療外傷性血腫

【藥物組成】土鱉蟲、桃仁、蒼術、川芎、伸筋草各10g,三七粉、續斷、牛膝各20g,血竭(研末衝服)1g,赤芍15g,紅花、茜草各12g。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10d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續筋接骨。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68例,痊愈57例,顯效8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100%。

【經驗心得】通絡祛瘀湯方中三七止血不留瘀;茜草涼血化瘀止血通絡,以斷血腫之源;土鱉蟲破血逐瘀,續筋接骨;血竭活血療傷,入血分而散瘀止痛;桃仁、紅花伸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善走血分,除血分鬱熱,以防瘀腫化熱而成膿;牛膝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川芎活血行氣;蒼術燥濕健脾;續斷補肝腎,強筋骨。諸藥合用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續筋接骨。

【方劑出處】崔秀霞等通絡祛瘀湯治療外傷性血腫68例實用中醫藥雜誌,2003;19(1):23

刺絡加中藥大黃外敷治療外傷感染

【治療方法】首先用1∶2 000的新潔爾滅溶液,將整個受傷部位做徹底清洗,再用75%乙醇在傷口及周圍進行消毒,然後用三棱針圍繞病痛腫脹處進行點刺治療,使局部微微出血,再用消毒幹棉球擦淨出血部位,取中藥生大黃粉15g,加雞蛋清調勻成糊狀,塗在傷口周圍及腫脹處,外包消毒紗布,根據滲出液的多少確定換藥間隔時間,滲液多隔日換藥1次,滲液少隔每2日換藥1次,每次換藥必須徹底清理和消毒創麵。

【功效主治】通經活絡,瀉熱消腫,祛瘀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40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1例,2次治愈4例,3次治愈15例,5次治愈20例。

【經驗心得】三棱針刺法是用三棱針刺破患者身體上的一定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從而調整機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因此又稱“刺絡療法”或“放血療法”。刺絡療法具有通經活絡、瀉熱消腫、祛瘀止痛等作用,對腫脹的局部又可起到減壓作用,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血液恢複正常流通,改善組織營養和組織供應,促進了創麵愈合。再敷以中藥大黃,大黃中含有蒽醌衍生物,其中有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蒽醌衍生物對細菌的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故刺絡放血同中藥大黃合用對控製感染、促進傷口愈合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使感染腫脹的傷口盡快治愈。

【方劑出處】王占慧,等刺絡加中藥大黃外敷治療外傷感染40例中國針灸,2006;26(9):631

自擬三黃洗劑加減治療手指外傷感染

【藥物組成】大黃30g,黃連30g,黃柏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