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二十二、長壽村的經驗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我國有好多個長壽村,江蘇如皋的張某某老人迎來了他的百歲生日,成為如皋的第210位百歲老人。如皋地處長江入海口北岸的平原上,這個總人口為145萬的縣級市擁有百歲老人210位,占總人口的1.44/萬,成為中國百歲老人總數最多的縣級市,比聯合國確定的長壽之鄉的標準0.75/萬高出近1倍。作為中國著名的長壽之鄉,如皋以占全國總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卻擁有全國超過百分之一的百歲壽星。在如皋,還有90歲以上的老人4 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4萬多人,有500多個“五世同堂”的家庭。曾經舉辦過萬壽宴,請了100位百歲老人,甚為壯觀。有資料介紹說:在海南有一個長壽村,那個村子有座山叫南山,那個村子的老人基本上都是過百的,真好比是“壽比南山”。浙江奉化市蓴湖鎮南嶴村自1974年到1994年的20年間,人均壽命為79.2歲,略低於世界上近年人均壽命最高的日本(79.38歲)。該村長壽的原因:一是有優越的自然環境,村中多桑、竹、梅、橘,有泉水多孔,清冽甘美,供人飲用;二是老人普遍參生產勞動;三是民風淳樸,相處和睦,多有助人為樂的善舉。地處遼寧省遼陽縣偏僻山區的興隆村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但該村卻頻頻出現長命百歲的老人著實令人稱奇。據不完全統計,該村近十年人均壽命85.5歲。興隆村現有人口不到2 000人,建國初,村裏最高壽命老人為106歲,建國以來活到90~120歲的老人有30人,活到80~90歲的有80人,活到70~80歲的有120人。在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北部灣海岸線上,坐落著一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小村名“金土”,屬廣東省徐聞縣西連鎮,據人口調查統計,全村人口2 006人,其中100歲以上的老人有7人,90歲以上的有95人,80歲以上的有150人,年齡最大的108歲。此外,四川樂山市、新疆克拉瑪依和湖北鍾祥都有長壽村。這些長壽村的共同特點是:良好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敬老傳統和長壽文化、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長壽食品是普遍的長壽之道。我國確定“長壽之鄉”的標準是每10萬人口中百歲老人達到3位。實際上,這些長壽村都超過了聯合國規定的長壽之鄉的標準: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壽星7位的標準。1993年,為了揭開人類長壽之謎,國內專家對世界第五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縣進行了調研,證實該縣是世界百歲老人比例最高的地方,百歲以上老人169人,90歲以上的老人226人,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老人不僅僅活著,而且能吃能喝,耳聰目敏,思維敏捷,更有1/3的人能夠下地幹活。研究發現,這些老人體內有益菌的數量是一般人體內有益菌數量的100至1 000倍不等,這些有益菌在人體內形成一道保護屏障“體菌膜”,將排泄物和消化道隔離開,抑製體內毒素的產生。“體菌膜”是多種有益菌組成的生物平衡結構,當飲食不規律,經常吸煙、飲酒、運動減少、情緒變化、機體老化,特別是過量使用抗生素之後,“體菌膜”就會受損,腹瀉、便秘等各種消化道疾病和非消化道疾病都有可能產生,損傷肝髒等髒器,體內毒素堆積,容顏衰老,皮膚晦暗。可以說,沒有“體菌膜”人將無法存活。健康人體內的有益菌是病人的50倍以上,嬰兒剛出生的幾個星期,體內有益菌占整個細菌總量的95%,嬰兒基本上不會輕易感染任何疾病,這時期的“體菌膜”是完好無損的。在3~4個月時有益菌數量比例急劇下降到25%,此時嬰兒開始有機會感染各種疾病;15~25歲時下降到19.8%;30~45歲時下降到14.6%;65歲時下降到7.9%;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人臨終前,“體菌膜”先消失,機體才會死亡。研究表明,如果能保持體菌膜的平衡狀態,始終保持在母乳喂養的健康嬰兒出生一周內的水平,微生態菌群的平衡,保持完好“體菌膜”,那麼人類的平均壽命就可達到140歲。廣西的巴馬縣西樵鎮銀坑村現有70位百歲老壽星,可稱超級長壽鄉。那裏山川秀麗,如詩如畫,每到傍晚太陽偏西的時候,成群的老人就聚在榕樹下、小溪邊,一起抽煙聊天、曬太陽,構成了一副寧靜安詳的圖畫。有記者從銀坑村獲悉,該村將作為“世界長壽村”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而申報理由是該村的“兩個世界第一”:有24萬人口的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擁有健康百歲老人74位,每10萬人中擁有30.8位百歲老人,是國際長壽鄉標準的4.4倍。其中,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有515位長壽老人生活在該村;銀坑村高齡老人數量之多在世界上也可能是比例最高的村莊。在5個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的世界長壽之鄉中,廣西巴馬是長壽鄉之首。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屬亞熱帶。大自然良好的環境恩賜予巴馬人長壽。自從巴馬被國際自然醫學會宣布為“世界長壽之鄉”後,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的新聞記者先後到此采訪,其中有不少是世界著名的新聞機構,而從全國各地慕名到巴馬養老延年的老年人則越來越多。長壽鄉中奇跡多:居住在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的黃某某,雖然耳朵有點聾,眼力不太好,但記憶力特別好。記者采訪他時,他一口氣唱了《打土豪鬥地主》《工農紅軍》《國際歌》等歌曲,雖然這些歌唱得不連貫,但吐字清晰,中氣足,他唱歌的認真程度令在場的人們也捧腹大笑。記者發現黃某某老人上下十多級很陡峭的樓梯,行動自如,如果不是記者親眼目睹,眼前的情景真是令人不敢相信:他竟然可以單手拎起裝有半桶水的水桶。黃某某老人的生活作息很有規律,晚上七八時睡覺,早上八時起床,每天做家務,一天兩餐稀飯,喜歡吃自己種的菜以及豬肉,尤其是喜歡食肥豬肉,現在與兒子、孫子一起生活。記者采訪黃老人的時候,第三軍醫大學的王教授正特意為他檢測血壓和心跳,結果血壓是129/74mmHg,心跳是78次/分鍾。王教授說:“這麼高齡的人,血壓和心跳竟然還這麼正常是十分罕見的。”居住在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的百歲老人黃婆婆,不但耳聰目明,還能背起50斤重的東西健步如飛。她的孫子說,奶奶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晚上天黑後就睡覺,且睡覺時非常安靜,整夜不會翻來覆去,早上五六時就起床,每天總是忙忙碌碌地勞動,不是喂雞,就是喂豬等。她還是養豬和釀酒的能手。在飲食方麵,她喜食玉米粥、米飯,且對硬的米飯特別喜歡,一餐可以吃兩碗飯,也吃一點肥豬肉。在生活方麵黃婆婆還能自理,至今仍然能夠自己煮飯、洗衣服,且還是一個人獨住。據了解,居住在巴馬的人沒有一個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老年疾病的,甚至連一例癌症也未曾發現,據了解,這裏的老人都是無疾而終的。專家認為,巴馬空氣清新,平均每立方米負離子含量高達2 000~5 000個。在這個天然氧吧般的環境裏生活,有病不吃藥也會好三分。此外,巴馬盤陽河的堿性離子水富含助人長壽的微量元素。專家說,人的正常pH在7.35至7.45之間,糖尿病是因為人體酸性體質引起的,酸性體質不但引起糖尿病,還導致痛風、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諸多疾病,所以日常一定要喝弱堿性水,起到平衡作用。目前市麵上出售的純淨水以及自來水都是屬於酸性,可導致人體酸性體質,而巴馬盤陽河的水pH在8.3至8.5之間,人喝後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改善細胞代謝功能,並且通過胃中和到pH 7.4左右,滿足人體正常需要。此外,巴馬盤陽河的水經有關部門驗證,除了鍶、偏矽酸含量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家標準外,還含有溴、碘、鋅、鋰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被當地群眾譽為能治百病的“神仙水”。人長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保健的理念,采取自然療法:吃藥不如吃食物,吃食物不如喝水,即食療不如水療。人體70%都是水,80%的疾病和水源有關,所有的細胞都在水裏,所以水是很重要的。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為,80%的疾病來源於水,如果解決了水就解決了80%的疾病的問題。黃某某老人已經105歲,她有一個兒子,二個女兒,如今是四代同堂。記者在巴盤屯采訪的當天,第三軍醫大學的王教授正在為她檢查身體,結果血壓126/71mmHg,心跳83次/分鍾。王教授說,對於105歲的老人來說,血壓和心率都屬正常是十分罕見的,尤其是她臉上至今仍然沒有老年斑,說明她不會有老年癡呆病。至今仍然每天堅持勞動的黃婆婆,眼不花,耳不聾,還能穿針做針線活。記者讓她示範一下,隻見她幾秒鍾的功夫就把針穿好了,她還再一次示範給記者看。當時,有一顆針掉落在地上,她馬上看見掉在桌子下,靈活地撿起針。黃婆婆不但反應靈敏,連走路也步履輕快。據家人說,她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兩頓,每餐吃兩碗飯。每天早上三四點起床,晚上七八點就上床睡覺,喜歡釀造玉米酒,現在還每天釀造五六十斤玉米酒出售,她睡前喜歡喝上一兩口玉米酒。黃婆婆說:“每天不勞動,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記者親眼看到她麻利地剝玉米,真不敢相信她的話。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為,人的壽命與4大因素有關,一是遺傳,占15%;二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占17%;三是醫療衛生水平,占8%;四是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占60%。巴馬長壽研究所張副所長對記者說,巴馬人長壽的原因,既有基因遺傳因素,更重要的是盤陽河的水以及獨特的“食譜”和“天然氧吧”。據悉,巴馬人的祖先大多數來自外地,個子不矮,女子都很漂亮,這與曆史上幾次民族同化有關。曆史上的同化與近代的閉塞,使巴馬人形成天然封閉、半封閉狀態,傳染病傳入和原發病都很少。在同化中,神秘的長壽基因悄然“潛伏”下來。研究人員曾對巴馬現有的74位百歲老人進行調查,發現68%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