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一、你知道生活方式是怎麼回事嗎
生活方式這個詞兒,人人都聽過好多次,也講過很多次,但你知道生活方式的實際內容是什麼嗎?它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它的心理基礎又是什麼?它對你我的生活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害處?這些你就不一定都知道吧,現在讓我來告訴你。當你第一次來到一個新的城市,漫步在人行道上,懷著驚奇的目光瀏覽那氣宇軒昂、美侖美煥的建築物,五彩繽紛的都市裝飾,目不暇接的商場和琳琅滿目的商品,一天下來,雖然什麼也沒有做,你卻已累成“一灘泥”了。但是,如果你在那裏生活了半個月後,照樣逛你的馬路和商場,你再也不會這樣的累,這是為什麼?當你試穿一套你從來沒有穿過的新衣服時,雖然你在平日裏,閉著眼睛也能毫不費力地穿好衣服,但此刻卻會忙得不知先穿衣服還是先穿褲子、出現手足無措的尷尬局麵,這又是為什麼?當你到好朋友家準備住上一陣子,你的朋友一定會對你說:開始時可能不習慣,慢慢就習慣了。是的,這一切都是因為習慣和不習慣的差別。從以上幾個簡單的例子中就不難看出,生活中的習慣給人類生活帶來很大的好處,首先就是方便,當你做一件熟悉的事情時,不必像第一次做那樣付出太多的精力和體力,其次,對於熟悉的事,做起來得心應手,自然事半功倍。生活的豐富多彩,決定了必然地形成許許多多的習慣,這些習慣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模式——生活方式。那麼,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它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生理學告訴我們,大腦的一切活動,它的生理過程隻有興奮和抑製兩件事,當身體某一部位接受到刺激時,刺激會轉變成衝動上傳給大腦,大腦的高級神經中樞就出現一個興奮灶,成為一個信號,大腦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對這個信號進行分析和處理,然後通知下級該怎樣做,這就形成了一個反射過程。這個過程被記錄下來,和許多過去被記錄下來的反射過程構成一個組合,叫做動力定型。若再次出現這一刺激,又上傳到大腦,因為有過上一次留下的動力定型,大腦就不必像上一次那樣的麻煩,分析和處理也就簡單多了。可以想象,經過多次以後,動力定型也就更鞏固而強大。動力定型就是習慣的生理基礎。大腦還有另外一個生理特點:原有的興奮灶可被新建立的、更強的興奮灶抑製掉,而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新的興奮灶代替舊的興奮灶的活動。這說明習慣也是在不斷更新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地總是在更新著。心理學告訴我們,記憶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過程,沒有記憶就沒有正常的生活,記憶的不斷積累就形成了習慣,記憶正是習慣的心理基礎。記憶是不斷形成的,新的記憶也不斷出現,並且也在不斷地修理著原來的記憶,天天如此,周而複始。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任何習慣的,更談不上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延續,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在孩子的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中,父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管是否意識到,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根據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或按照自己的模式,用語言和行動向孩子複製自己的習慣和生活方式,所以父母的認識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會有一些不良的、不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父母糾正自己的不科學、不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父母要把培養下一代具有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看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要事事時時注意培養自身良好的生活習慣。通常,人的認識總會受到一定的限製,所以還要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也有許多不利於自身利益的習慣,這些不好的習慣中有些正是引發癌症的壞習慣,所以專家們說:癌症也是不良生活習慣的產物,令人可怕。但無論怎樣不好的習慣,都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由於缺乏相關知識而形成的,有這些不好的習慣隻是既往問題,從有利於健康的目的出發,逐漸地改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好了。一位老人說了一個笑話:他原來住在平房,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去公廁,搬進樓房後的第二天早晨,習慣地忙著去公廁,走出房門口,看見了樓梯才想起現在的房間裏是有衛生間的,不必去公廁了,從此,這個習慣就改掉了。這個故事是說笑,但卻是事實,說明習慣都是能改掉的。我的鄰居是一位老者,當兒子勸他改掉吸煙的習慣時,他歪著脖子說:這把年紀的人了,改它幹什麼?這是他不想改,並非改不了。有一天,當他知道得了肺癌,而醫生告訴他還能治好時,竟自己主動把煙戒掉,說不吸就不吸,從此,50多年的吸煙習慣一下子就改掉了。在此,您不妨作一次設想,當您想改掉不利於健康的習慣,而受到自己的另一股力量的阻擋時,可以把自己的環境或前提設想得更壞一些,就像這位老人那樣,改正的動力自然就有了。人為之,我為之,沒有什麼習慣改不掉的,生活方式也總是在不斷的完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