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方劑精選(1)(1 / 3)

第1卷 第1章 方劑精選

一、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傷寒無汗煎服之。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溫服,服後蓋被取微汗。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汗一出,則痛止喘平,熱退身安,各症皆愈。

【臨床應用】

(1)治療感冒重症無汗者,症見惡寒高熱,頭痛身酸,脈浮緊而數。

(2)素患氣管炎及喘咳者,若突感風寒,惡寒無汗,喘咳加重,脈象浮緊,用該方一劑可解。可於方中加紫蘇子、橘紅各10克。惡寒身痛,喘滿心煩,舌苔黃白兼有,證屬寒熱夾雜者可加黃芩、生石膏。

(3)慢性關節炎患者,因感風寒濕氣而使症狀加重,症見發熱無汗,脈浮弦者,可用麻黃湯加白術治之。

(4)本方合四物湯加減治療小兒銀屑病有一定療效。夏少農等用此方加減治療10例小兒銀屑病,其中痊愈者2例,基本痊愈5例,顯著進步2例,進步1例。

【注意事項】

(1)本方發汗解表作用較強,故體虛外感、表虛自汗和貧血的患者應慎用。

(2)瘡痍、淋證、失血、產後及各種血衄者禁用。

(3)本方不可過服、久服,一服汗出即不必再服。

二、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薑棗同,

或加葛根治項強,或加大黃表裏通。

【組成】桂枝、生白芍、生薑各10克,甘草6克,大棗12枚。水煎服,服後進少量熱稀粥或開水,蓋被取微汗。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發熱頭痛,身痛,汗出惡風,或鼻鳴幹嘔。苔薄白,脈浮緩。

【臨床應用】

(1)常用於治療一切外感證久不愈者。一般服用一兩劑,即獲隔夜之效。

(2)治久逸突勞,出汗較多,致使全身疲勞,肌肉酸痛,口燥咽幹症。此係由於暫時性的營衛失調,氣血不和,服桂枝湯一劑,往往疲勞諸症很快清除。

(3)治妊娠反應之全身疲勞,困倦嗜睡,胃脘嘈雜不適,遇冷則寒栗,遇熱則煩躁,情緒無定。可服桂枝湯加陳皮、半夏、白術二三劑,既能緩解妊娠反應症狀,又利於胎兒發育生長。

(4)治自汗(營衛不和)。病人不因內髒任何病變引起的出汗,這種出汗隻是陣發,有的患者一日之內多至數十次,用止汗、劍汗之法無濟於事。雖為小疾,但時長日久也頗能影響健康。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而營衛和則汗自止。

(5)治項背強痛。項背強痛,原為風寒之邪侵襲於太陽之經。經久不解,致本經氣血不得疏暢,故疼痛不休。症見項背疼痛,能俯不能仰,有時背部惡寒或汗出,感受風寒後尤為嚴重。以桂枝湯加葛根25克解太陽經之邪,甚為有效。

(6)治痢疾(有表證者)。痢疾初起時發熱自汗而下痢,此是因外邪侵入體內而引起的下痢,往往外邪解後下痢即隨之而解,治療當以桂枝湯。但應注意藥量的配合,方中白芍、甘草(以生甘草易炙甘草)的用量須超過桂枝量的1倍,這樣就改變了桂枝湯的性質,方可奏效。

(7)治慢性眼病。某些眼病,幹澀羞明,視物不清,體質較差,麵色萎黃,白睛微紅不腫,脈象偏弱。此乃營衛失調,氣血不和,使目失所養。應用本方,可促進恢複。

(8)慢性瘡痍,創麵薄淺,局部紅、腫、熱、痛症狀均不明顯,隻有少量滲出液、纏綿日久不愈。

本症係全身營衛失調,抗病能力降低,瘡灶失養,修複能力低下所致,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可促使早日愈合。

(9)重症恢複期,可促使早日康複。各種重症疾病的主要病痛已去,但機體氣血、營衛尚未恢複,如能及時服用桂枝湯數劑,可使身體早日康複。

(10)治神經衰弱療效很好。現代醫學所稱的神經官能症,與中醫的心腎不交、脾胃虛弱、氣血不和相類似,都是營衛失調所致。如有的患者體質素弱,食欲不振,少眠多夢,心悸乏力,自汗脈弱,經查無器質性病變,最好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以促進其生理功能的恢複。

(11)治風濕性關節炎。本方宜重用桂枝,加薑黃、細辛、威靈仙;手足麻木不仁,或脹或痛可重加黃芪,並配當歸、白術、雞血藤、威靈仙等。

(12)治流行性感冒。葉氏以本方加黃芪為主,辨證加減治療流感95例,平均3日而愈。本方加附子、桔梗各5克,當歸、杏仁、藿香、佩蘭各10克,收效良好。

(13)治蕁麻疹、多形性紅斑、濕疹、凍瘡等多種皮膚病,均獲滿意效果。

(14)過敏性鼻炎。本方加葶藶子、蟬蛻有良好療效。來春茂共治20例,治愈14例,療效不顯2例,複發4例再用本方治之仍效,並認為葶藶子、蟬蛻有良好脫敏作用。

(15)治急性腰扭傷,本方加地龍、澤蘭;肩背扭傷,本方加當歸、紅花、薑黃。屢用屢驗。

(16)原因不明性低熱,林宗廣治療營衛不和之低熱58例,投以此方皆速收功效。

(17)治偏癱。營衛失和、外風入中之偏癱。武長安以本方加紅花、防風治療24例,收到滿意效果。臨床治愈15例,顯效5例,好轉3例。

(18)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桂枝加術附湯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多為周圍神經病變,尤其是感覺神經障礙,有效率94%。

(19)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本方(桂枝12克,白術18克,炙甘草、生薑各10克,大棗10枚)加附子5克,白術15克,黨參12克,五味子10克,牡蠣20克,收效良好。

(20)治療鼻出血。本方加附子6克,治療鼻出血,服寒涼止血藥無效者,多以本方收效。應用標準是:脈微細軟芤遲,苔白溲清。若脈數身熱,口燥唇焦,便非所宜。

【注意事項】本方對陽熱素盛或陰虛陽亢而咽喉腫痛,口幹舌燥,或酒後麵赤,濕熱內盛及急性出血者均應忌用。

三、小青龍湯(《傷寒論》)

小小青龍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

細辛半夏甘和味,薑桂麻黃芍藥同。

【組成】麻黃6克,生白芍10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幹薑6克。水煎服。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症見惡寒發熱不渴,無汗,水腫,身體疼痛(重),胸痞,幹嘔,咳嗽,脈浮等。

【臨床應用】

(1)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喘滿,冷脹,水腫,若兼有熱者加生石膏25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2)治療感冒並發氣管喘息,咳、嚏、幹嘔、痰多薄者,其效甚捷。

(3)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痛腫兼喘者。

(4)治療流行性感冒,喘咳明顯、痰液清稀者。

(5)治療小兒喘、滿、嘔、腫症,以該方原量酌減,用之極效。

(6)支氣管炎患者,肺氣腫患者,若兼有輕微水腫喘息者,可用小青龍湯主治之。主症已去,可繼服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2~3劑。

(7)治哮喘。對哮喘發作先兆或已突發,能起頓挫作用。治本病屬於寒證者,有效率在80%以上。有表證者,可改幹薑為生薑,加防風、荊芥,惡風寒痰稀白者,用炙麻黃、生甘草,改桂枝為肉桂,加陳皮、紫菀。

(8)百日咳。本方加杏仁、桑白皮,療效迅速而顯著。所治500餘例,均收速效。又載本方加烏梅、天花粉、南沙參治療102例百日咳,其中98例症狀消失。

【注意事項】

(1)本方對痰熱內蘊而見咳吐黃痰及陰虛幹咳少痰,盜汗口燥,脈虛者忌用。

(2)本方辛溫偏燥,不宜久服。

(3)本方用於發表為主者用量宜輕;用於溫裏行水為主者,用量可稍大(麻、桂、辛、味用量可靈活掌握)。

(4)對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心動過速者,不宜用麻黃,可用肉桂代替。

(5)不宜久煎,以防止失其藥效。

四、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麻杏石甘湯法良,四藥組合有專長,

肺熱壅盛氣喘急,辛涼宣泄效力彰。

【組成】麻黃6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25克。水煎服。

【主治】外感風邪,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扇,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滑而數者。

【臨床應用】

(1)治療肺炎。本方可加金銀花20克,桑葉10克,痰多咳喘,可繼用上方加葶藶子12克,紫蘇子10克,桑白皮12克。

(2)治療鼻竇炎。本方加辛夷12克,細辛1克,飯前服。亦可酌加地龍10克,症狀減後可隔日1劑。

(3)治療蕁麻疹。本方加蟬蛻12克,牡丹皮10克,白蒺藜、白鮮皮各12克。水煎飯前服。3劑可愈。如係慢性者,囑其每月初服3劑。

(4)對麻疹身熱煩渴,咳嗽氣粗(麻疹合並肺炎),不論疹透與否,有汗無汗,均可使用。但麻黃用量應視疹已透否而增減,並宜加清熱解毒之品。

(5)治小兒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用本方加黃芩、桔梗、紫菀、金銀花、連翹。麻黃用量應視有汗無汗,體質強弱及季節不同而增減(冬重、夏輕)。生石膏用量視肺熱、體溫的高低而增減,高熱、口渴汗出、苔黃可重用,並加知母、瓜蔞實等。

(6)咽喉炎(爛喉痧)。咽喉腫痛,本方去甘草,加馬勃、桔梗。

(7)治小兒夏季熱。本方加蟬蛻、僵蠶各5克。所治25例,治愈20例;好轉5例,治愈率為80%。

【注意事項】風寒實喘、肺虛咳喘應慎用。

五、白虎湯(石膏知母湯)(《傷寒論》)

石膏知母合成湯,再加甘草粳米襄,

熱蒸汗出兼煩渴,氣耗津傷人參嚐。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渣溫服。

【主治】陽明經熱盛,症見壯熱,煩渴,口幹舌燥,麵赤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

本方所治乃外感寒邪,入裏化熱,或溫邪傳入氣分的實熱證。四藥共用,具有清熱生津之功。或煩渴不止,汗多,脈浮大無力,屬氣津兩虛者。本方加人參,謂人參白虎湯。

若關節腫痛,骨關節煩痛,脈弦數者,屬風濕熱痺。本方加桂枝,名白虎桂枝湯。

【臨床應用】

(1)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可於本方加桂枝、薏苡仁各15克,亦可酌加白芍15克,意在解熱通痺。

(2)治療產後高熱。凡發病高熱,始有惡寒、身痛、汗出、煩渴、脈洪大無力等陽明熱盛、氣津兩虛之症,可立投本方加人參湯治之。

(3)治療小兒腦炎。高熱,項強,頭痛,抽搐者,可於本方加金銀花15克,連翹6克,地龍6克,水牛角10克,鉤藤15克,配合西藥治之。或本方加板藍根、大青葉或銀翹。

(4)治肺炎。症見發熱,咳嗽,胸痛,痰多黏稠者。本方去粳米合薏莖湯(葦莖、桃仁、冬瓜仁、薏苡仁)以清肺化痰。或本方加金銀花20~30克,魚腥草30~50克,桔梗10克。

(5)本方合導赤散去粳米,加麥冬、天花粉、青蒿、板藍根、玄參、兒茶,治療急性口腔炎(皰疹性,潰瘍性,膜性)。

(6)治糖尿病。適用於多食善饑屬胃熱者,可酌選加天花粉、蘆根、麥冬、沙參、生地黃、石斛、五味子、山藥等,以增強清熱生津作用。

(7)治牙齦炎。本方加兩麵針12克,蟬蛻12克,葛根15克,赤芍12克。由於肺熱及胃炎熾盛而見口渴、發熱、便秘者,可加大黃10克,以瀉熱通便,引熱下行。

(8)治急性腸炎、腹瀉脫水者。本方加粳米50克,山藥20克,黃芩10克,煨葛根20克。

如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脾胃虛弱而吐瀉者,本方加黨參15克,薑竹茹(薑汁炒)10克,焦山楂10克,白術10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以健脾利濕,消食導滯。

如因氣候改變,外感風寒而致腹瀉不止者。症見發熱腹瀉,腸鳴腹痛,咳嗽流涕,頭暈目眩,舌淡苔白。本方加藿香10克,青皮10克,煨豆蔻10克,防風10克,白術15克。以疏風散寒,行氣止痛。

(9)治肺熱鼻出血。本方加側柏葉10克,大薊20克,麥冬15克。

(10)治產後發熱。凡產後感染高熱,隻要符合白虎湯證(四大證),均可加減使用本方,且無害而有利。

(11)本方在使用中不一定要“四大”俱備(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才能投以此方,凡無形熱熾的急性熱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熱、小兒麻疹、鉤端螺旋體病、傷寒、惡性腫瘤高熱等病的治療,均有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