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白癜風
【概述】 白癜風(vitiligo)是一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症,是一影響美容的常見皮膚病。易診斷而治療難。中國醫學稱之為“白癜”或“白駁風”。
【診斷要點】
(1)全身各部位皮膚均可發病,皮損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常為乳白色,也可為淺粉色,表麵光滑無皮疹白斑境界清楚,邊緣色素較正常皮膚增加,白斑內毛發正常或變白。
(2)病變好發於受陽光照曬及磨擦損傷部位,如麵部、上腿部頸部、前臂伸側及手背部、腰腹及骶尾部腋下及陰部、肘膝關節等均為好發部位,病損多對稱分布白斑還常按神經節段(或皮節)分布而呈帶狀排列,此類為單側發病。
【病因病機】
白癜風的發病學說較多,且均有一定依據,但又都有一定的片麵性。目前認為其發病是有遺傳因素,又在多種內、外因子作用下,免疫功能神經與內分泌、代謝功能等多方麵功能紊亂,致使酶係統的抑製或黑素細胞的破壞或黑素形成的障礙,而致皮膚色素脫失。
中醫認為本病在裏則是由於氣陰不足,肝腎虧虛,在表則是由於風邪外侵,客於肌表,絡脈阻滯,肌膚失於濡養而發為本病。
【治療原則】
中醫認為初發白斑為風邪阻絡,治療以袪風為主;損害日久,氣血失調、瘀血阻滯,絡脈不通,所謂久病入絡,治宜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久病,肝腎不足,精血虧損,所謂“久病及腎”,治宜滋肝補腎、益精養血。
【足部反射區保健推拿選區】
(1)足底部反射區:腦垂體、肺及支氣管、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小腸、肛門、生殖腺。
(2)足外側反射區:生殖腺。
(3)足背部反射區:胸部淋巴腺(胸腺)、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
【注意事項】
最好不要吃辣椒,以及含維生素C多的水果,如橘子、葡萄、山楂、獼猴桃等。平時多吃一些含有酪氨酸及礦物質的食物,肉(牛、兔、豬、瘦肉)、動物肝髒、蛋、奶、菜(蘿卜、茄子、冬筍、木耳、海帶等)、豆、花生、黑芝麻、核桃等食物。
56.乳腺增生
【概述】
乳腺增生病是由於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而引起乳腺結構異常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為乳房腫痛,具有周期性,常發生或加重於月經前期或月經期。乳房腫塊,常為多發性,扁平或呈串珠狀結節,大小不一,質韌不硬,周界不清,推之可動,經前增大,經後縮小,病程長,發展緩慢,此病多發於20~50歲婦女。
【診斷要點】
(1)病人常有一側或兩側乳房脹痛,輕者如針刺樣,可累及到肩部上肢或胸背部一般在月經來潮前明顯,月經來潮後疼痛減輕或消失。
(2)病程有時很長,但停經後症狀常自動消失或減輕。
(3)檢查可見乳房內有散在的圓形結節,大小不等,質韌,有時有觸痛。結節與周圍乳腺組織的界限不清,不與皮膚或胸肌粘連,有時表現為邊界不清的增厚區。病灶位於乳房外上方較多,也可影響到整個乳房。少數病人可有乳頭溢液,常為棕色、漿液性或血性液體。
【病因病機】
本病常見於20~50歲的婦女,與卵巢功能失調有關。月經周期內乳腺同樣亦有周期性的變化,當體內激素比例失去平衡,雌激素水平升高與黃體素比例失調,使乳腺增生後複舊不全,乳腺組織出現實質細胞數量上的增多和形態結構上的變異,引起乳腺組織增生。
從中醫角度看來,乳腺增生屬於“乳癖”範疇,其發病機製是氣滯、血瘀、痰凝互結於乳房。衝任失調和肝氣鬱結是乳腺增生病發生的2個主要原因。
【治療原則】 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足部反射區保健推拿選區】
(1)足底部反射區: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幹、頸項、斜方肌、肺及支氣管、甲狀旁腺、肝、膽囊、心、脾、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尿道及陰道、子宮。
(3)足外側反射區:肩胛骨、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肋骨、膈、胸(乳房)、胸部淋巴腺(胸腺)。
【注意事項】
(1)心理上的治療非常重要:乳腺增生對人體的危害莫過於心理的損害,因缺乏對此病的正確認識,不良的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慮悲傷,造成神經衰弱,會加重內分泌失調,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故應解除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對心理承受差的人更應注意,少生氣,保持情緒穩定,活潑開朗的心情有利於增生早日康複。
(2)改變飲食: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糧,黑、黃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性生活和諧,可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脹痛。
(4)多運動: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用激素: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養的雞、牛肉。
(6)避免人工流產,產婦多喂奶,能防患於未然。
(7)經常查體:自我檢查和定期複查。
(8)明確診斷:根據病情製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目前專科采用中藥綜合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效果更為顯著。
57.經前緊張症
【概述】
育齡婦女在應屆月經前7~14天(即在月經周期的黃體期)反複出現一係列精神、行為及體質等方麵的症狀,如頭痛、頭暈、心情煩躁、失眠、乳房或胸脅脹痛以及四肢浮腫、泄瀉、身痛等,月經來潮後症狀迅即消失。由於本病的精神、情緒障礙更為突出,以往曾命名為“經前緊張症”“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近年認為本病症狀波及範圍廣泛,除精神神經症狀外還涉及幾個互不相關的器官和係統,包括多種多樣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症狀,故總稱為“經前期症”。
【診斷要點】 主要依靠了解病人病史和家族、家庭史。由於許多病人有情緒障礙及精神病症狀,故要特別注意這方麵的情況。現在臨床主要根據下述3個關鍵要素進行診斷。
(1)在前3個月經周期中周期性出現至少1種精神神經症狀,如疲勞乏力、急躁、抑鬱、焦慮、憂傷、過度敏感、猜疑、情緒不穩等和1種體質性症狀,如乳房脹痛、四肢腫脹、腹脹不適、頭痛等。
(2)症狀在月經周期的黃體期反複出現,在排卵泡期必須存在一段無症狀的間歇期即症狀最晚在月經開始後4天內消失,至少在下次周期第12天前不再複發。
(3)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凡符合上述3項者才能診斷PMS。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雖然還不很明確,但通過近年的深入研究,PMS的發病誘因可能產生於黃體的E2、孕酮和(或)它們的代謝產物。由於它們的周期性改變,通過神經介質的介導(它們包括β-EP、5-Sr,甚至還有γ-氨基丁酸、腎上腺素能神經係統)而影響腦內某些區域功能,形成精神神經內分泌障礙,產生眾多、涉及多係統的症狀。外周血內卵巢甾體激素水平在PMS病人雖仍在正常範圍,但它並不反映中樞神經係統內的水平,它對中樞神經介質的影響仍與健康婦女不同。預測神經介質學說,可能圓滿解釋PMS多因素、異源性障礙這一特點。
中醫認為本病的形成與經前血注衝任血海,全身陰血相對不足,陰陽失調,髒腑功能紊亂有關,認為心血不足、肝鬱火旺、痰氣鬱結是本病發生的病因。
【治療原則】 疏肝健脾、養血調中。
【足部反射區保健推拿選區】
(1)足底部反射區: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幹、腹腔神經叢、肝、心、腎、膀胱、輸尿管、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小腸、肛門、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尿道及陰道、前列腺或子宮。
(3)足外側反射區: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肋骨、胸(乳房)。
【注意事項】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飲食要少鹽,生活要有規律,多參加一些文娛和體育活動,就可使症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對於症狀比較嚴重的,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苯巴妥等鎮靜藥物或孕激素、雄激素等來治療。在月經前要少食多餐,並以水果作為小食。避免食用食糖、糖果以及刺激性食物。
58.盆腔炎
【概述】
盆腔炎是指內生殖器官的炎症(包括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炎)、盆腔結締組織炎及盆腔腹膜炎。中醫學中沒有盆腔炎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概括於“熱入血室”“帶下病”“婦女癥瘕”“經水不調”“經行服痛”“不孕”等病之中。
【診斷要點】
(1)急性盆腔炎: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惡寒、頭痛、下腹疼痛;陰道分泌物增多,膿樣,有臭味;月經失調;尿頻或排尿困難,腰腹部墜脹;便秘、惡心、嘔吐等。
(2)慢性盆腔炎:多有下腹持續疼痛,腰酸痛、月經失調、白帶增多、尿急、尿頻、排尿困難、食欲不佳、發熱、頭痛等症狀,小腹兩側有條索狀腫物硬結,並伴有不孕症。
【病因病機】
(1)急性盆腔炎多為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引起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有:產後或流產後感染;宮腔內手術操作後感染;經期衛生不良;鄰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慢性盆腔炎的急性發作等。
(2)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但也有的婦女並沒有急性盆腔炎的過程,而直接表現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固,當機體抵抗力較差時,可急性發作。
(3)中醫認為盆腔炎的發生多是由於經行產後等胞脈空虛之時,邪熱入於胞宮與血互結阻滯胞脈,而致胞脈氣血運行不暢,壅於下焦,蘊而化熱;或邪熱熾盛,蘊積與內,損壞血脈,久而成膿。
【治療原則】 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足部反射區保健推拿選區】
(1)足底部反射區:腦垂體、甲狀旁腺、腹腔神經叢、脾、腎、輸尿管、膀胱、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內髖關節、腰椎、骶骨、尿道及陰道、前列腺或子宮。
(3)足外側反射區:下腹部、外髖關節、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腹股溝管、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
【注意事項】
(1)注意個人衛生:加強經期、產後、流產後的個人衛生,勤換內褲及衛生巾,避免受風寒,不宜過度勞累。
(2)多吃清淡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食物為主。多食有營養的食物如:雞蛋、豆腐、赤豆、菠菜等。忌食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
(3)經期避免性生活:月經期忌房事,以免感染。月經墊要注意清潔衛生,最好用消毒衛生紙。
(4)多喝水:盆腔炎容易導致身體發熱,所以要注意多喝水以降低體溫。
(5)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以免擴大感染,引起炎症擴散。
59.產後缺乳
【概述】 產後哺乳期間,乳汁分泌量少或全無,不能滿足乳兒需要,稱為產後缺乳。虛證可兼見乳汁清稀、麵色蒼白、飲食減少等;實證可兼見乳房脹痛、胸悶、便秘等。
【診斷要點】
(1)產後乳汁少而稀薄,甚或點滴不下。
(2)有時乳房脹痛,胸悶不暢或食欲不振。
【病因病機】 乳汁缺少,多因身體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無乳可下;亦可因肝鬱氣滯,乳汁運行受阻,乳不得下。
【治療原則】 補氣養血,疏肝解鬱,通絡下乳。
【足部反射區保健推拿選區】
(1)足底部反射區:腦垂體、甲狀旁腺、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腸、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小腸、肛門、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頸椎、胸椎、前列腺或子宮。
(3)足外側反射區: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胸(乳房)、胸部淋巴腺(胸腺)。
【注意事項】
(1)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因素是引起缺乳的一個主要原因,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是糾正缺乳的一個主要方麵。
(2)適當休息:保證睡眠充足,避免勞累。
(3)調節飲食,加強營養:多吃湯類食物,如雞湯等以促進乳汁分泌。要多食易消化、營養豐富和含鈣較多的食物,如魚、肝、骨頭湯、牛奶、羊奶等。
(4)定時喂奶、正確哺乳:一定要做到讓嬰兒吸緊乳頭和吸空一側乳房。按時喂奶,正常足月產兒產後8~12小時可開始喂奶。早產兒可延遲至16~24小時。每次哺乳持續15~20分鍾即可。
(5)禁服某些藥物:如阿托品、紅黴素、四環素、水楊酸鹽、碘化物、溴化物、碘胺類、苯巴比妥類。
(6)飲食要注意營養:不要吃刺激性太大的食物,如五香料、煎炸、點心之類。
60.外陰瘙癢
【概述】 外陰瘙癢是婦科病中較常見的一種症狀。多由外陰、陰道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瘙癢嚴重時,使人坐臥不寧,影響工作、學習、生活和睡眠。
【診斷要點】
(1)瘙癢多發生在陰蒂及小陰唇區,嚴重者可波及整個外陰部及肛門周圍。
(2)嬰幼兒、成年人及老年婦女均可發生,但絕大數為更年期婦女。
(3)瘙癢程度不一,輕者為間斷性、陣發性,重者可持續發生,坐臥不安以致影響生活、工作和休息,使人變得衰弱、憔悴、急躁和高度神經質。患處皮膚由於反複刺激和搔抓可繼發其他病變。
【病因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