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一章 傷科常用治法
運用中醫的四診八綱對某一外科疾病的局部症狀及全身症狀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患者正氣盛衰,疾病陰陽屬性、善惡順逆、經絡走向,探求其致病原因,究屬何邪所致。明其病機,根據見症判斷是何邪所致氣血凝滯、營氣不從、脈絡阻塞;氣血凝滯在各個病理過程中的轉化;是正虛致病還是邪盛致病,或正虛邪攻致病;是由裏出表、還是由外攻內,以此決定其論治原則。傷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分內治和外治兩大類。內治之法基本與內科相同,從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施治,但其中透膿、托毒等法,以及結合疾病應用的某些方藥,則有顯著區別,也為傷科的特點。在臨床上輕淺小恙或某些皮膚疾病,單用外治可以獲效,但大部分傷科疾病必須內、外治並重。
一、內治法
內治法除從整體觀念、辨證施治著手外,還要依據外科疾病的發展過程,首先確立總的治療原則。但由於發病原因不同,病情的變化不一,因此在臨床具體運用時,治法很多。
1.行氣消瘀法
又稱行氣活血法,是損傷初期最常用的—種治法。具有消瘀腫、止疼痛的作用,適用於損傷後氣滯血瘀、局部腫痛、無裏實熱證者及有裏實熱證但因有某種禁忌不能攻下者。常用的方劑有以活血祛瘀為主的桃紅四物湯、活血祛瘀湯、活血止痛湯及筋骨痛消丸。以行氣為主的柴胡疏肝散、複元通氣湯、金鈴子散及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並重的血府逐瘀湯、活血疏肝湯、膈下逐瘀湯、順氣活血湯。臨證可根據損傷的部位、腫脹、疼痛程度分別選用。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活血祛瘀藥往往與理氣藥同用,以發揮協同作用。然而,行氣藥物一般多辛燥,容易耗氣劫津傷陰,對平素氣虛、陰津不足者應慎用或配伍益氣涼血養陰藥物同用。行氣消瘀法藥性多走竄,能活血通經,易耗氣墜胎,故對月經過多者或孕婦當慎用或忌用。行氣消瘀法為損傷腫痛而設,如瘀積甚,須逐瘀,可與攻下法同用。若病情複雜,虛中夾實者應虛實並調,標本兼治。
2.攻下逐瘀法
由活血祛瘀與瀉下作用的藥物組成方劑,治療損傷蓄瘀、二便不暢之裏實證的方法。適於胸、腰、腹損傷初期因惡血留內導致陽明腑實,出現大便不通,胸脅鬱悶,腹脹拒按,舌紅苔黃,脈洪數或滑數者的治療。常用的方劑有桃核承氣湯、大成湯、雞鳴散等。攻下逐瘀法屬下法,藥力峻猛,容易耗傷正氣,非蓄瘀便秘與體質壯實者使用應當謹慎。對老年體弱、氣血虛衰、失血過多、內傷重症、陽氣衰微者,以及妊娠或月經期婦女、幼兒等應當禁用。可改用潤下通便,行氣活血或攻補兼施的方法治療。
3.清熱涼血法
即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法。用於傷後瘀血化熱,熱擾營血,迫血妄行,或傷後感染,邪毒侵襲,火毒內攻見局部紅、腫、熱、痛,全身發熱,口渴引飲,舌紅苔黃,脈數;或身熱煩躁,心煩不寐;或吐血、尿血、便血、皮下瘀斑者。常用的清熱解毒方劑有五味消毒飲、龍膽瀉肝湯、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涼血止血的方劑有四生丸、小薊飲子、十灰散、丹梔逍遙散、犀角地黃湯等。清熱解毒藥,藥性寒涼,容易敗胃傷脾,或使氣血凝滯不行。故對飲食素少者,可佐用一些健脾開胃的藥物,若身體素虛,髒腑虛寒或婦女分娩後有熱證者,均應慎用。兼有瘀滯者應與活血止血藥物同用。
4.開竅活血法
本法是用具有通竅宣閉、活血化瘀、化痰降逆、鎮心安神作用的藥物組成方劑,治療跌仆損傷後氣血逆亂、氣滯血瘀、神昏竅閉等危重症的一種救急方法,適於頭部損傷後或跌打重症見神誌不清、昏迷的患者。本法具有通關開竅、恢複意識的作用,在損傷暈厥期表現為人事不省時,可根據辨證選用黎洞丸、奪命丹、三黃寶蠟丸、蘇合香丸、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複蘇期見頭痛眩暈、煩躁不安、嘔惡納呆者乃瘀阻清竅,經脈痹阻之證,治須息風寧神、化瘀祛濁,可根據風、瘀、痰、鬱的偏重不同選用複蘇湯、通竅活血湯、羚角鉤藤湯、柴胡細辛湯、逍遙散等治療。開竅藥辛香走竄,隻可暫服,久服泄人元氣,並且易引起流產、早產,孕婦及大汗、失血過多引起的虛脫和肝陽上亢所致的昏厥者都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