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 火衰陽脫型

陳某,男,52歲。1992年5月2日初診。

前一夜夫妻合房,泄精後,突然心慌,怔忡不寧,氣短不語,汗出肢冷,陽具內縮,昏不知人,喉間痰鳴,其妻不知所措,恐其倒床而氣不得返,急掐人中,口咬中指,頓時長歎一聲逐漸蘇醒,清晨邀餘診治。患者形體肥胖,平時上三樓則氣短,呼吸急促,夫妻異地,探親返裏,久曠日幕,縱欲盡歡,腎虛精泄,氣隨精脫,苔薄白,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治宜大補元氣、溫陽固脫。新開河參12g(隔水煮,兌入),製附子6g,幹薑5g,炙甘草5g,山茱萸20g,製南星10g,煆龍骨、牡蠣各12g,5劑。藥後體力漸複,合房未見昏厥。

例3 肝陽暴漲型

趙某,男性,63歲。1991年10月8日初診。

患者頭目眩暈已7年,每因頭部水平位轉動則眩暈加劇,地傾屋轉,站立不穩,頗有昏倒之勢,但無耳鳴泛怒。記憶力明顯減退,思維艱難,神情呆滯,動作遲緩。西醫診斷:腦動脈硬化,供血不足。近年來,有時夫妻合房,常出現一時性昏厥,最近病情加重,甚則四肢厥逆,昏不知人,苔少舌紅有細裂,脈弦細數。暮年已花甲,腎虛水虧,水不涵木,陰不潛陽,肝陽上亢。治宜滋陰補腎、平肝潛陽。處方:山羊角30g,生地黃15g,石決明30g(先煮),白芍10g,牛膝30g,牡丹皮10g,桑葉10g,菊花10g,龜甲12g,鉤藤12g(後入)。石菖蒲20g,丹參12g。上方共服20劑,諸恙均減,昏厥已愈。

王富春診治經驗

例4 張某,男,27歲。1991年4月2日就診。

4月1日心情愉快,夜中性交兩次,天亮又性交1次,淩晨時其妻子發現患者四肢厥冷,推之不動,呼之不應,觸之胸中冷汗,全身癱軟,雙目緊閉,脈相微弱,麵色白,氣息奄奄,眼球微動,瞳孔縮散很慢,心音微弱。診斷為色厥。治療方法:針刺百會、內關穴;熱水毛巾擦並敷前額;艾灸神厥、關元穴;靜脈推注50%葡萄糖溶液40ml,肌內注射可拉明0.25mg。再服中藥:東北紅人參10g,熟附片12g,炙黃芪10g,熟地黃50g,炙五味子10g,黃精20g,浮小麥20g,水煎兩次,取汁混用,分4次服,隔兩小時服1次。服5天,恢複正常。

按:此患者屬於縱欲過度脫精昏厥,現代醫學認為是性欲過分衝動,中樞神經急劇刺激,通過神經反射由興奮過度轉為急劇抑製,導致腦及四肢血液循環暫時性減少,產生昏厥。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益氣養陰,溫經救脫,強心助陽,益氣補腎,達到了回陽救逆的目的。

第十六節 須瘡

須瘡,俗稱“羊胡子瘡”“羊須瘡”“燕窩瘡”,首見於《外科啟玄》,是一種由胡須中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化膿性皮膚病。患者多為20~40歲男性,症狀以從口唇周圍胡須部位反複發生炎症性丘疹、膿皰,纏綿難愈為特征。

【病因病機】

本病由於脾胃兩經濕熱,循足陽明胃經上攻,蘊積口周肌膚複感風邪所致。《外科啟玄》雲:“腦後項窩有瘡,名曰燕窩瘡,是足太陽兼督脈經,乃濕熱所生也,下唇下巴骨有瘡,名曰羊胡瘡,是任脈經濕熱所生也,在承漿穴地閣邊。”

西醫認為,本病致病菌為葡萄球菌,多來自於鼻腔膿性分泌物中。膿皰瘡、癤病和其他處毛囊炎的膿液也可引起須瘡。不良的拔鼻毛習慣和用被汙染的剃刀刮臉剃須,也能招致本病的發生。引起須瘡的原因,可能不單純是由於化膿菌的感染,個人的體質因素也有重要的意義。患者往往對葡萄球菌有特殊的敏感性,正常時葡萄球菌不能穿過毛囊口進入毛囊深部,須瘡患者則可穿過毛囊口到達毛囊深部而發病。對治愈的須瘡患者注射葡萄球菌疫苗,可引起須部毛囊性紅斑反應。本病患者中的多數人有皮脂溢出。室內工作者較戶外工作者更易患本病。疲勞及精神緊張可能會促使須瘡複發。

【臨床表現】

須瘡發生在胡須部位,多見於上唇與鼻之間以及頦部,一般呈粟米樣丘疹及針尖或綠豆大小膿皰,中央有須發穿過,皮疹間皮膚可潮紅腫脹。膿皰擦破後結痂。皮疹常反複出現,皮損日久融合成片,嚴重可引起結膜炎、瞼緣炎,並可累及眉毛、睫毛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雲:“燕窩瘡,此症生於下頦,俗名羊須子瘡。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紅熱癢微痛,破津黃水,形類黃水瘡,濕淫成片,但疙瘩如攢,由脾胃濕熱而成。”《外科證治全書》說:“生於下頦,初如粟如豆,色紅熱微癢痛,破津黃水,頗似黃水瘡。”此病發生於男性胡須部位,自覺瘙癢燒灼疼痛,皮損為膿皰或炎性丘疹。反複發作,無明顯全身症狀。

1. 熱毒夾濕型 皮疹為小膿皰或紅色小丘疹,自覺輕度瘙癢。舌質稍紅,苔黃膩,脈弦滑。患者可有口幹、口苦不適。

2. 血瘀型 皮疹暗紅,自覺輕度疼痛,患者煩躁或胸部脹滿疼痛。皮疹反複發作,遷延日久。舌質暗紅或紫紅,舌尖有瘀斑,舌苔少,脈弦澀。

3. 氣血兩虛型 皮疹淡紅,可伴有麵色發白,氣短納呆,神疲乏力。皮疹反複發作,遷延日久。舌質淡,少苔,脈細或細弱。

4. 腎陰虛型 皮疹反複發作,遷延日久。伴有煩躁不安,失眠,口幹,舌質紅,少苔,脈細。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無特殊。若伴有繼發性感染者,血中白細胞總數及嗜中性粒細胞可增高。或見附近淋巴結腫大,發熱,全身出現不適症狀。

【名醫驗案】

歐陽恒診治經驗

例1 李某,男性,40歲。1997年4月17日初診。

主訴:口唇周圍出現明顯紅色丘疹及膿皰兩個月。患者於兩個月前無明顯原因上胡須處起紅色丘疹,米粒至綠豆大小,逐漸增多,伴瘙癢,灼痛,並引起上唇部紅腫,1周左右形成膿皰,膿液黏稠呈淡黃色,潰破後皮疹可部分消退,但仍不斷發生新的皮疹,並逐漸破及下唇。曾在當地靜脈滴注青黴素800萬U/天,1周後因效果不佳改用頭孢唑啉6g/天及氟美鬆20mg/天靜脈滴注,1周後皮疹明顯好轉,氟美鬆每日減量2mg,減至每日4mg時皮疹再度複發並加重,遂住院治療。體格檢查:體溫36.5℃,脈搏8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120/74mmHg,一般情況良好,營養中等,全身未觸及腫大淋巴結,係統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鼻唇間皮膚潮紅腫脹,界限不清,表麵散在多發性以毛囊為中心的米粒至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丘皰疹及膿皰,部分膿皰破潰,膿液淡黃色伴結痂。下唇可見少許類似皮疹,但無紅斑、腫脹。入院後查血紅蛋白160g/L,中性粒細胞68%,淋巴細胞32%。尿常規、糞常規及肝功能均正常。上唇部膿皰液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檢查陽性,培養白色念珠菌。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內服方:防風10g,石膏15g,山楂10g,藿香10g,升麻10g,黃連5g,當歸10g,生地黃15g,牡丹皮10g,木通7g,桑葉15g,土茯苓30g,金銀花30g,甘草10g。外用清洗局部膿皰濕爛麵,六神丸研末,麻油調塗。4月30日二診:內服藥已進服10劑,外換藥每日1次,見膿痂大部分脫落,露出淡紅色皮膚。

王周法診治經驗

例2 楊某,男,42歲。2003年5月3日就診。

患者頸部有3個綠豆大小的丘疹,3個如粟米大的丘疹。患處發癢、灼痛5天,納寐可,二便調,無寒熱等症狀,舌質紅,苔微黃,脈緩。用生理鹽水將瘡麵洗淨,擦幹後敷以杉芽二黃膏,蓋上無菌紗布,用膠布固定,早晚各換藥1次,囑禁食煎炸辛熱之品,敷藥3天,患處癢痛灼熱大減,第4天膿盡,治6天痊愈。

第十七節 男性型禿發

男性型禿發又名早禿,也稱男式脫發、家族性禿發、尋常禿發,是指於青壯年時期頭發過早地逐漸脫落。此病多出現於20~30歲的成年男性,常從前發緣向後脫落,或頭頂部頭發稀薄直至除發緣外整個頭皮頭發全部脫落。也有人從頭頂部開始禿發,脫發區皮膚光亮,頭發脫落的速度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可持續多年。本病在白種人中發生率較高,而我國發病率明顯較低。據上海1976年調查,早禿的發病率為0.63%。

【病因病機】

《外科證治全書》雲:“頭發幹枯,成片脫落,由血燥有風所致。”脫發與血虛有關,血氣虛則正氣虛,腎氣虛則毛發脫落。《醫林改錯》雲:“皮裏肉外血瘀,阻塞血絡,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瘀血阻滯,血不能榮養頭發,故脫發。

現代醫學認為,遺傳因素和血液中有較高水平的雄激素是引起本病的兩個重要因素。男性在青春期前不發生早禿,但用睾酮長期治療者可發生早禿,其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早禿者的胡須、陰毛和腋毛不脫落。研究發現,初期受累的毛囊有5-(-二氫睾酮積聚,它可能抑製毛囊代謝。本病常伴皮脂溢出,但已證實其與早禿無因果關係。另外,局部因素如帽子太緊、夜間戴壓發帽、用過冷(或過熱)的水洗頭等均非主要因素。早禿病人最早可察覺的變化是毛囊結締組織中毛板鞘的下部出現變性,伴血管周圍嗜堿性變化。毛囊逐漸萎縮、變小,終於被毳毛所代替,最後許多毳毛、毛囊消失,毛囊逐漸留下一束硬化的玻璃纖維樣結締組織。最後脫發區的毛囊生長期縮短,休止期毛囊百分比增高,其毛發鬆動易掉,表皮菲薄。表皮突變平,表皮下毛細血管叢幾乎消失。真皮中含硫的黏多糖沉積增多,毳毛毛囊酶的活性一般正常。

【臨床表現】

男式脫發主要發生於頂額部、發前緣尤其額部兩側發際表現為發際線向後退,因而前額變高,尤以兩鬢角明顯,向上向後延伸。隨著病情逐漸加重,頭頂部變成一片光禿,僅枕部及兩側顳部仍保留剩餘的發緣。脫發處頭皮光滑,可見纖細的毳毛,無自覺症狀或僅有微癢。不同病人的脫發形式及脫發速度不同,但大多病程緩慢,可伴有脂溢性皮炎或皮脂溢出。有的較輕病人僅表現為兩鬢角處脫發,頭頂部毛發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