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傳統方劑精選(1 / 3)

第五章 傳統方劑精選

一、淋症

1.二苓清利飲

【方源】《雜病源流犀燭》。

【組成】生地黃、麥冬、茯苓、牡蠣、澤瀉、甘草、豬苓、黃芩、黃柏、車前子。

【主治】男子白濁,莖中大痛,便赤口渴,脈來滑數者。

2.六味湯

【方源】《醫方類聚》。

【組成】補骨脂(水浸半日,焙幹)四兩,川楝子(淨肉,微炒)四兩,舶上茴香(酒浸半日,焙幹)四兩,南木香一兩,沉香一錢,麝香二字(別研)。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青鹽沸湯調下。

【主治】男子驚滯疼痛,砂淋,或小便出血。

3.心腎丸

【方源】《普濟方》。

【組成】蒼術一斤(白酒糟三斤淹二宿,去糟),肉桂二兩,花椒四兩(鹽炒,去鹽),吳茱萸四兩,茴香二兩(同茱萸炒),川楝子四兩(用蒼術糟半斤炒,去糟用)。

【用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鹽湯、溫酒送下。

【主治】男子白濁,小便多滑。

4.肉蓯蓉丸

【方源】《醫心方》。

【組成】肉蓯蓉、菟絲子、蛇床子、五味子、遠誌、續斷、杜仲各四分。

【用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五丸,一日二次。

【主治】補精,益氣力,令人好顏色。用於男子五勞七傷,陽痿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時黃。

【加減】陰弱,加蛇床子;不怒,加遠誌;少精,加五味子;欲令洪大,加蓯蓉;腰痛,加杜仲;欲長,加續斷;所加者倍之。

5.茯苓丸

【方源】《普濟方》。

【組成】豬苓二兩,茯苓半兩,半夏半兩。

【用法】上藥,半夏湯浸八九次,銼作二片,同豬苓一處炒令黃色,去豬苓不用,隻取半夏研細,同茯苓、粟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空心熱水送下。

【主治】男子小便白濁,漸成淋瀝,或痛或不痛,日久覺瘠瘦,四肢乏力,不思飲食。

二、不育症

1.十子奇方

【方源】《惠直堂方》。

【組成】鳳仙花子三兩(井水浸一宿,新瓦焙幹),金櫻子(竹刀切開,去毛子,水淘淨,舂碎熬膏)三兩,五味子三兩(酒浸,蒸,曬幹),石蓮子(研碎,用茯苓、麥冬各一兩,煎汁拌蒸,曬幹,淨)三兩,菟絲子三兩(酒浸三宿,煮一晝夜,吐絲為度),女貞子三兩(酒浸,九蒸九曬),枸杞子四兩(一半乳拌蒸,一半酒浸微炒),小茴香一兩(微炒為末,白菊花二兩,煎汁拌,曬幹),桑椹四兩(極黑肥大者取汁,以瓷盆盛之,每天曬成膏),大附子一個重一兩(蜜煮一日,換水煮半日,人參二兩煎汁拌附子,曬幹,附子須切片)。

【用法】金櫻子、菟絲、桑椹三味為膏,入諸藥末,用山藥四兩,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服一錢五分,臨臥服二錢。

【主治】男子九種不育,四般精泄。

2.廣嗣離方

【方源】《墨寶齋集驗方》。

【組成】山茱萸(水浸,去核)五兩,天冬(水浸,去心皮)五兩,麥冬(水浸,去心)五兩,黃芪(去皮,蜜炙)二兩,補骨脂(酒浸,水洗,炒黃)八兩,菟絲子(揀淨,酒浸一宿,曬幹)三兩,枸杞子(去枝蒂)三兩,當歸(酒洗,去蘆,全用)二兩,覆盆子(微炒)三兩,蛇床子(水洗淨,微炒)三兩,川巴戟(酒浸,去心)三兩,山藥(洗淨)一兩,熟地黃(酒浸,搗如泥)三兩,黃犬腎(酥炙,焙幹)二副,白龍骨(火煆七次,童便鹽酒淬,布包懸井底三日)二兩,人參一兩五錢,韭菜子(酒洗淨,炒)三兩,瑣陽(酒洗,酥炙)二兩,白術(水洗,土拌炒)一兩,杜仲(去皮,酥炙)一兩五錢,陳皮(水洗,去白,微炒)一兩,紫河車一具(初生男胎者佳,將米泔水洗,用銀針挑破,擠出紫血,待淨入水壇內,好酒二斤,封固重湯煮爛如泥)。

【用法】上為極細末,入煉蜜,木臼內搗極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漸加至一百丸止,空心鹽湯送下;出外減半服之。

【主治】男子不育。

3.太乙金鎖丸

【方源】《惠直堂方》。

【組成】五色龍骨五兩,覆盆子五兩,蓮蕊四兩(未開者,陰幹),芡實百粒,鼓子花三兩(即單葉纏枝牡丹)。

【用法】上為細末,用金櫻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服三十丸,鹽、酒送下。

【主治】男子不育。

【宜忌】忌葵菜。

4.六味合五子丸

【方源】《醫學心悟》。

【組成】大熟地黃八兩,山藥四兩,山茱萸四兩,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枸杞子、菟絲子各四兩,五味子、車前子、覆盆子各二兩。

【用法】上為末。石斛六兩熬膏,和煉蜜為丸。每早服四錢,溫開水送下。

【主治】補天一之水。用於男子不育,此真水虛,左尺無力,或脈數有熱。

5.火龍丹

【方源】《辨證錄》。

【組成】人參五兩,白術五兩,巴戟天、杜仲、菟絲子、麥冬各五兩,肉蓯蓉一大枚,補骨脂、遠誌、肉桂各二兩,黃芪八兩,當歸三兩,北五味一兩。

【用法】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五錢,酒下。服一月,即陽舉可以久戰矣。

【主治】男子五髒陽氣虛衰,陽事不堅,精難射遠,令人無子。

6.生髓育麟丹

【方源】《辨證錄》。

【組成】人參六兩,山茱萸十兩,熟地黃一斤,桑椹(幹者)一斤,鹿茸一對,龜膠八兩,魚鰾四兩,菟絲子四兩,山藥十兩,當歸五兩,麥冬六兩,北五味三兩,肉蓯蓉六兩,人胞二個,柏子仁二兩,枸杞子八兩。

【用法】上藥各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天早、晚時用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三月,精多且陽亦堅。

【主治】填精益髓。用於男子精少,泄精之時,隻有一二點,不能生子。

7.當歸補血湯

【方源】《辨證錄》。

【組成】黃芪五錢、當歸一兩、熟地黃五錢。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男子血少,麵色痿黃,不能生子者。

8.延年益嗣丹

【方源】《葉氏女科》。

【組成】人參三兩,天冬(酒浸,去心)三兩,麥冬(酒浸,去心)三兩,熟地黃(酒蒸,搗)、生地黃各二兩,茯苓(酒浸,曬幹)五兩,地骨皮(酒浸)五兩。

【用法】上加何首烏半斤,米泔浸透,竹刀刮去皮,切片,置砂鍋內,入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著水,上用甑篦,篦上鋪放何首烏,密蓋,勿令泄氣,蒸一二時,以肉爛為度,取出曬幹,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下。

【主治】男子陽極艱嗣,相火熾盛,灼傷真陰,以致陽極,陽則亢;或過於強固,強固則勝敗不洽,是以無子。

9.延齡廣嗣丸

【方源】《飼鶴亭集方》。

【組成】杞子四兩,線魚膠四兩,菟絲子六兩,製何首烏一兩,茯苓一兩,楮實子一兩。

【用法】水為丸。每服四錢,淡鹽湯送下。

【主治】培養固本,益髓添精,興陽種子,長春廣嗣。用於男子下元虛損,久無子嗣,陽痿不興,興而不固。腎寒精冷,先天稟受不足,少年斫喪過度。

10.男化育丹

【方源】《辨證錄》。

【組成】人參五錢,山藥五錢,半夏三錢,白術五錢,芡實五錢,熟地黃五錢,茯苓一兩,薏苡仁五錢,芥子三錢,肉桂二錢,訶黎勒五分,益智仁一錢,肉豆蔻一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健胃氣,補腎氣,化痰。用於男子身體肥大,痰濕多,不能生子者。

11.龜首種子丸

【方源】《齊氏醫案》。

【組成】大龜首一個(醋炙),大生地黃四兩,山茱萸二兩,山藥二兩,白茯苓二兩(乳蒸),牡丹皮一兩,光澤瀉、肉蓯蓉(酒洗焙幹)、真鎖陽(醋炙)各一兩。

【用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酒送下。

【主治】男子無子。

12.忘憂散

【方源】《辨證錄》。

【組成】白術五錢,茯神三錢,遠誌二錢,柴胡五分,鬱金一錢,白芍一兩,當歸三錢,巴戟天二錢,陳皮五分,芥子二錢,神曲五分,麥冬三錢,牡丹皮三錢。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男子心肝二氣鬱滯,懷抱素鬱而不舉子。

13.純一丸

【方源】《辨證錄》。

【組成】白術、山藥、芡實各二斤,薏苡仁半斤,肉桂四兩,砂仁一兩。

【用法】上藥各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天服一兩。服1個月即可得子。長服亦妙。

【主治】男子身體肥大,必多痰涎,精中帶濕,流入子宮而仍出,往往不能生子者。

14.固本丸

【方源】《靈驗良方彙編》。

【組成】菟絲子、蛇床子(炒,去殼)、續斷各一兩半,鹿茸一對(蜜製),山藥、白茯苓、牛膝(酒洗)、杜仲(薑汁炒)、當歸、五味子、肉蓯蓉(酒蒸)、遠誌(甘草湯浸,去心)、益智仁各一兩,熟地黃、山茱萸(酒蒸)、枸杞子各三兩,巴戟天二兩(酒浸,去骨),人參二錢。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淡鹽湯送下。

【主治】男子不育,因稟賦薄弱,或由房勞過度,以致腎水不足,氣血清冷而致者。

15.宜男化育丹

【方源】《辨證錄》。

【組成】人參五錢,山藥五錢,半夏三錢,白術五錢,芡實五錢,熟地黃五錢,茯苓一兩,薏苡仁五錢,芥子三錢,肉桂二錢,訶黎勒五分,益智仁一錢,肉豆蔻一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健胃氣,補腎氣。用於男子體肥,多痰涎,不能生子。

16.保真丸

【方源】《女科指掌》。

【組成】鹿角膠八兩,鹿角霜(拌炒成珠)、白茯苓(人乳拌蒸)、山茱萸各三兩,北五味一兩,熟地黃、川杜仲(鹽水拌炒)、山藥各三兩,益智仁、遠誌肉(甘草湯泡)、川楝子(酒煮取肉)、巴戟肉(酒炒)各一兩,沉香五錢(另為末),補骨脂一兩,胡蘆巴(二味同羊腎煮,曬幹)。

【用法】上以肉蓯蓉四兩(酒洗去皮垢,切開心,有黃膜去之),酒煮爛搗,入藥末,加煉蜜為丸。每服七十丸,酒送下。

【加減】男子精虧不育。用於精薄者,加鰾膠六兩。

17.勝寒延嗣丹

【方源】《辨證錄》。

【組成】人參六兩,白術、黃芪、菟絲子、巴戟天、鹿角膠、淫羊藿各八兩,附子一個(用生甘草三錢煮湯一碗,泡透切片,微炒熟),茯苓、炒酸棗仁各四兩,山藥六兩,遠誌、肉桂各二兩,炙甘草一兩,廣木香五錢,肉蓯蓉一大枚。

【用法】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每天早、晚各服三錢。服兩月,精熟而孕矣。

【主治】助命門之火,益心包之焰。用於男子精寒,難受胎。

18.溫精毓子丹

【方源】《辨證錄》。

【組成】人參二兩,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菟絲子三兩,白術五兩,黃芪半斤,當歸三兩,遠誌二兩,炒酸棗仁三兩,山茱萸三兩,鹿茸一對,肉蓯蓉三兩,補骨脂三兩,茯神二兩,柏子仁一兩,砂仁五錢,肉果一兩。

【用法】上各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一兩,每天酒送下。

【主治】溫精毓子。用於男子精寒,陽衰不育。

19.毓麟珠

【方源】《竹林女科證治》。

【組成】熟地黃、當歸、菟絲子(製)各四兩,山藥(薑汁製)、枸杞子、胡桃肉、巴戟肉、鹿角膠、鹿角霜、杜仲(酒炒)、山茱萸(去核)、花椒(去目)、人參、白術(蜜炙)、茯苓、白芍(酒炒)各二兩,川芎、炙甘草各一兩。

【用法】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主治】男子腎中精寒,精雖射入子宮而元陽不足,陰無以化,不孕。

20.熏臍延齡種子方

【方源】《醫學正印》。

【組成】五靈脂二錢,續斷二錢,兩頭尖二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青鹽二錢,麝香一分,紅鉛一分。

【用法】上為末。每年中秋日,令人食飽仰臥,用蓧麥麵湯和,搓成條,圈於臍上,徑過寸許,如臍大者,再闊之,以前藥末實其中,用槐樹皮一塊,削去粗皮,隻用半分厚,覆圈藥之上。如豆大艾壯灸之,但覺臍內微溫即好,槐皮覺焦,即換新者。不可令痛,痛則反泄真氣。灸之覺饑,再食再灸,或至冷汗如雨,或腹內作聲作痛,大便有涎沫等物出為驗。隻服米湯稠粥,白肉好酒,以助藥力。

【主治】能令百脈和暢,毛竅皆通。上至泥丸,下達湧泉,撤髒腑之停邪,驅三焦之宿疾。用於男子下元虛損,遺精腰軟,陽事不舉,中年無子者。

三、諸疝

1.七疝湯

【方源】《楊氏家藏方》。

【組成】川烏一枚(重三錢者,炮,去皮臍),全蠍十四枚(去毒,炒),鹽(炒)三錢。

【用法】上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七分一盞,去滓放溫,空心、食前服。

【主治】男子七種疝氣,攻注小腸,急痛牽搐,不可忍者。

2.木香導氣丸

【方源】《普濟方》。

【組成】木香、乳香、丁香、八角茴香、川楝子(去核)、破故紙、胡蘆巴、荊三棱、香附子、甘草各一兩,杜仲半兩。

【用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1日3次。

【主治】補下元,調脾胃。男子小腸氣,肚疼;一切氣積,以及下元虛冷,脾胃不和。

3.隻金丹

【方源】《普濟方》。

【組成】小茴香二兩,濕生蟲(陰幹)二兩。

【用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茴香湯送下。

【主治】男子疝氣,小腸虛損。

4.失笑散

【方源】《雞峰普濟方》。

【組成】幹漆(炒煙出為度)、胡椒各等份。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半小錢,煎蔥酒調下,趁熱服。

【主治】男子小腸氣。

5.走馬寸金丸

【方源】《傳信適用方》。

【組成】延胡索、川當歸(銼)、舶上茴香、川楝子各一兩,幹全蠍三個(並炒令紫色),南木香五錢(不炒)。

【用法】上為細末。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久患,服一月可去根。

【主治】男子下元虛冷,真氣怯弱,肝腎客寒,小腸氣痛,牽引脅肋,繞臍疼痛不可忍者,手足厥冷,多出冷汗,不能伸屈,麵色青黃,時發時止。

6.抵聖碧霞丹

【方源】《普濟方》。

【組成】茴香(炒)、川楝子(去皮核)、全蠍(糯米炒,去足梢刺)、北亭(去石)、銅綠(研)、阿魏(研)、青皮、硫黃、延胡索、胡蘆巴(炒)各等份。

【用法】上為末,煨蔥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煨蔥熱酒送下。

【主治】男子小腸疝氣,諸藥不效者。

7.硇砂煎丸

【方源】《醫方類聚》。

【組成】硇砂二錢,檳榔一錢,牡蠣(燒)、滑石、海金沙、川楝子、麻子仁(別研)各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葵子湯送下,日進二服。

【主治】男子陽衰陰盛,下元真虛,膀胱小腸氣塊墜痛,諸方不愈者。

四、虛損

1.八公散

【方源】《外台秘要》。

【組成】麥冬(去心)、石韋(去毛)、五味子、茯苓、菟絲子(酒漬)、幹地黃、肉桂各等份。

【用法】上為散。食後以飲服方寸匕,1日3次。二十日知,三十日自任意欲行百裏並得。

【主治】益顏色,久服令人耐老輕身。用於男子虛羸七傷。

【宜忌】忌大酢、生蔥、蕪荑。

2.八製茯苓丸

【方源】《廣嗣紀要》。

【組成】白茯苓二斤半(須皮光結實者,去皮,打碎如棗核大,分為八製),黃芪六兩(切片,水六鍾,煎三鍾,煮茯苓一分,幹為度),肉蓯蓉四兩(酒洗,去筋,水六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人參六錢(水五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甘枸杞子六兩(水八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補骨脂五兩(水八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何首烏半斤(用黑豆一升,煎水三斤,浸何首烏,春秋二日,夏一日,冬三日,將浸過何首烏豆汁煮茯苓如前),秋石四兩(水三鍾化開,煮茯苓如前),人乳半斤(煮茯苓如前)。

【用法】將製過茯苓放入石臼內搗為細末,用米篩篩過,上蒸熟,眾手為丸,如梧桐子大。生子者,每天早晚一服,每服四十丸,鹽湯送下;烏須明目,用滾白湯送下。

【主治】男子壯筋骨,生心血,烏須發。用於一切虛損。

3.人參湯

【方源】《千金要方》。

【組成】人參、麥冬、當歸、白芍、甘草、生薑、白糖各二兩,前胡、茯苓、花椒、五味子、陳皮各一兩,肉桂二兩,大棗十五枚,枳實三兩。

【用法】上咀。取東流水一鬥半,漬藥半日,用三歲陳蘆梢以煎之,取四升,納糖,複上火煎令十沸。年二十以上,六十以下,一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服七八合;雖年盛而久羸者,亦服七八合,日三夜一。不爾,藥力不接,則不能救病也。要用勞水、陳蘆,不則水強火盛猛,即藥力不出也。

【主治】調中平髒,理絕傷。用於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脅下脹,少腹急痛,宛轉欲死。

4.三陽丹

【方源】《普濟方》。

【組成】大艾葉。

【用法】五月五日將新瓶一隻,收大艾葉一瓶,按緊不令虛,用好煮酒三升淋下瓶內,以箬葉並紙紮縛了,次又用泥封卻,逐日將去日中曬。至九月重陽日取開,焙幹為細末,用煮酒打麵糊修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空心用鹽湯吞下;婦人醋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