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虛肝鬱
主證:臉色蒼白,精神抑鬱,經前腹痛,煩躁不安,白帶綿綿不斷,常帶淡色,有時血多成崩,舌淡唇白,脈虛滑。
治法:養血疏肝,解毒固帶。
例方: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
用藥:柴胡,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椿皮,白果。
加減:血崩色淡者加阿膠膏以補血止血;子宮頸癌屬瘀血Ⅲ期者加果上葉、田三七(磨調)、半枝蓮以抗癌止血。
3.脾虛毒結
主證:身疲乏力,麵足浮腫,毒結於中故白帶綿綿不斷,有時紅白相兼,大便稀溏,胃納不佳,脘腹痞脹,舌苔厚膩,脈象虛弱。
治法:健脾益氣,解毒固帶。
例方:益氣扶脾散(《壽世保元》)。
用藥:西黨參,茯苓,白術,陳皮,甘草,田七,墨旱蓮,半枝蓮,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全蠍。
加減:子宮頸癌屬Ⅲ期者,加田七、穿山甲、白石英以活血解毒抗癌。
4.肝腎陰虛
主證:頭暈耳鳴,目視昏花,形體消瘦,口幹咽燥,心悸少寐,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帶下色赤,或陰道下血,甚或暴下不止,宮頸局部呈菜花樣,或結節狀,表麵潰爛出血,麵色晦暗,舌紅少苔,脈細弦。
治法:滋補肝腎,解毒消瘤。
例方:河車大造丸(《扶壽精方》)加味。
用藥:黨參,熟地黃,杜仲,天冬,龜甲(先煎),黃柏,麥冬,茯苓,懷牛膝。
三、單 驗 方
(1)槐蕈6g,水煎服,長期服用。
(2)金銀花、連翹、沙參各12g,蛇床子、熟地黃、生地黃、茯苓、白芍、鹿角膠、黨參各9g,紫草、薏苡仁各15g,敗醬草3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
(3)白花蛇舌草、爵床草、馬齒莧、白茅根各15g,金銀花、石斛各9g。水煎代茶飲,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4)紫草、茜草炭、生龍骨、生牡蠣、海螵蛸各15g,當歸12g,紫石英30g,丹參、牡丹皮、枸杞子各10g。水煎服。
(5)生白芍12g,柴胡、當歸、海藻各6g,香附、白術、茯苓、昆布各10g,蜈蚣2條,全蠍3g。水煎服,每周2~3劑(可隨症稍加減)。
四、中 成 藥
1.茸坤丸
組成:鹿茸,白術(土炒),香附(製),白芍(酒炒),黃芩(酒製),熟地黃,紫蘇,生地黃,阿膠(炒),沉香,化橘紅,益母草(酒製),琥珀,川牛膝,木香,黨參,烏藥(製),川芎(製),當歸(製),茯苓,砂仁,甘草(蜜炙)。
主治:調經養血,理氣止帶。用於脾腎虧虛之子宮頸癌。
用法:口服,1次1~2丸,每日1次或2次。
規格:每丸重6g。
2.桂枝茯苓膠囊
組成:桂枝,茯苓,芍藥,牡丹皮,桃仁。
主治:通陽行水,化瘀消癥。主治血瘀證,尤其是治療婦科血瘀證;可用於子宮頸癌屬瘀血阻滯型。
用法:口服,1次3粒,每日3次,飯後服,經期停服,3個月為1個療程,或遵囑。
規格:每粒裝0.31g;10粒/板×5板/袋×2袋/盒,鋁塑泡罩。
3.少腹逐瘀丸
組成:當歸,蒲黃,五靈脂(醋炒),赤芍,小茴香(鹽炒),延胡索(醋製),沒藥(炒),川芎,肉桂,炮薑。
主治:活血祛瘀,溫經止痛。可用於瘀血阻滯型子宮頸癌。
用法:口服,每服1丸,每日2次,溫黃酒送服。孕婦、氣虛崩漏者忌服。
規格:每丸重9g,9g×10丸。
五、西醫治療
1.治療原則
(1)宮頸鱗狀上皮內瘤變(CIN):CIN Ⅰ級按炎症處理。CIN Ⅱ級應采用電熨、冷凍、激光或錐切。CIN
Ⅲ級多主張子宮全切術,若年輕需要生育者可錐切,應嚴密定期複查。
(2)鏡下早期浸潤:ⅠA期多主張擴大子宮全切術,因鏡下早期浸潤癌淋巴轉移的可能性極小,不需消除盆腔淋巴組織。
(3)浸潤癌:治療方法應根據臨床期別、年齡、全身情況以及設備條件。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放射、手術及化學藥物治療。ⅠB~ⅡB期常采用子宮根治術及盆腔淋巴結清除術。放射治療適用於各期患者,包括體外及腔內照射。宮頸腺癌對放射治療敏感度稍差,應采取手術切除加放射治療綜合治療。
2.手術治療
適應證:ⅠA~ⅡB期,無手術禁忌證者。ⅠA1期:全子宮全切術,卵巢正常者可保留。ⅠA2~ⅡB期:子宮根治術及盆腔淋巴結清除術。
3.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可應用於各期宮頸癌,主要用於ⅡB~Ⅳ期。放射範圍包括子宮頸及受累的陰道、子宮體、宮旁組織及盆腔淋巴結。照射方法一般都采取內外照射結合。
4.化學治療
到目前為止,子宮頸癌對大多數抗癌藥物不敏感,化學治療的有效率不超過15%,晚期患者可采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
第八節 外陰瘙癢
一、概 述
外陰瘙癢,甚至瘙癢難忍,或伴疼痛者稱為外陰瘙癢。許多原因可引起外陰瘙癢。①局部原因:外陰感染真菌、滴蟲,宮頸炎所致陰道分泌物的刺激,糞瘺患者長期糞便的刺激以及尿瘺患者長期尿液的浸漬而導致的外陰炎,陰虱、疥瘡、蟯蟲等的直接刺激,外陰白色病變,患者對衛生用品或外用藥物的過敏反應等。②全身性原因:糖尿病患者尿糖的理化性物質刺激,妊娠期及經前期外陰充血,白血病、阻塞性黃疸、貧血、營養不良等全身性慢性疾病,精神過度緊張等皆可導致外陰瘙癢。
本病屬中醫學“陰癢”“陰瘡”範疇。最早對陰癢描述較詳的為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為“婦人陰癢,是蟲食所為。三蟲九蟲在腸胃之間,因髒虛蟲動作,食於陰,其蟲作勢,微則癢,重者乃痛。”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對陰癢的論述與《諸病源候論》基本相同。清代汪淇箋釋《濟陰綱目》時,對《諸病源候論》《婦人大全良方》所述“髒蟲虛動,作食於陰”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陰癢生蟲當於腸胃求食之蟲不同,仲景曰風三蟲,此當從風木所化,故治法悉以清肝為主”,將陰癢之蟲與腸胃之蟲加以區別,治療著重調理肝、腎、脾的功能。本病治療要注意“治外必本諸內”的原則,采用內服與外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進行施治。
二、辨證論治
1.肝腎陰虛
主證:陰部幹澀,奇癢難忍,或陰部皮膚變白,增厚或萎縮,皸裂破潰,五心煩熱,頭暈目眩,時有烘熱汗出,腰酸腿軟,舌紅,苔少,脈弦細而數。
治法:調補肝腎,滋陰降火。
例方: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味。
用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知母,黃柏,製首烏,當歸,紫荊皮,防風。
加減:若帶下色黃臭穢者,加土茯苓、野菊花以清熱解毒;帶中夾血者,加茜草、烏賊骨以清熱涼血,固澀止血;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柏子仁以潤腸通便。
2.肝經濕熱
主證:陰部瘙癢灼痛,帶下量多,色黃如膿,稠黏臭穢,頭暈目眩,口苦咽幹,心煩不寧,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治法:瀉肝清熱,除濕止癢。
例方: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
用藥:柴胡,梔子,黃芩,龍膽草,當歸,生地黃,車前子,澤瀉,木通,甘草。
加減:火熱熾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使火熱之邪從大便而去。
3.濕蟲滋生
主證:陰部瘙癢,如蟲行狀,甚則奇癢難忍,灼熱疼痛,帶下量多,色黃呈泡沫狀,或色白如豆渣狀,臭穢,心煩少寐,胸悶呃逆,口苦咽幹,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殺蟲。
例方:萆薢滲濕湯(《瘍科心得集·補遺》)加味。
用藥:萆薢,薏苡仁,黃柏,牡丹皮,赤芍,木通,澤瀉,滑石,蒼術,苦參,白鮮皮,鶴虱。
加減:如小便短赤,尿痛灼熱者,可加黃柏、瞿麥、萹蓄以助清熱利濕之效。
三、單 驗 方
(1)養血祛風湯:當歸、白鮮皮、丹參、白蒺藜、何首烏、生地黃各15g,生白芍30g,川芎、甘草各6g,熟地黃、防風各10g,僵蠶、荊芥穗各9g,黃芪20g,補骨脂12g。水煎服,每日1劑。養血祛風,適用於血虛陰虧之陰癢。
(2)土茯苓30g,檳榔10g,苦參、忍冬藤、車前草各15g,地膚子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止癢。適用於感染蟲邪型。
(3)塌癢湯:鶴虱30g,苦參、威靈仙、當歸尾、蛇床子、狼毒各15g,煎湯熏洗,臨洗時加豬膽汁2個更佳。每日1次或2次,7~10天為1個療程。燥濕殺蟲止癢,用於濕熱下注或感染蟲邪者。外陰潰瘍者勿用。
(4)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白礬、苦參、百部各15g,煎湯趁熱先熏後坐浴,每日1次或2次,7~10次為1個療程。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用於濕熱蘊結或感染蟲邪者。若陰癢破潰者則去花椒。
(5)紫草芝麻油:配成4%的紫草油,局部洗淨後外塗,每日1次或2次。清熱涼血,潤燥止癢。用於血虛生風型和肝腎陰虛型外陰瘙癢。
四、中 成 藥
1.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
主治:滋陰補腎。用於肝腎陰虛型外陰瘙癢。
用法:口服,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每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2.龍膽瀉肝丸
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生地黃,當歸,柴胡,甘草。
主治: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用於濕熱型外陰瘙癢。
用法:口服,1次6g,每日2次或3次。
規格:3g/袋×10袋/盒。
3.二妙丸
組成:蒼術(炒),黃柏(炒)。
主治:清熱燥濕,用於濕熱下注之外陰瘙癢。
用法:口服,1次6~9g,每日2次。
規格:每100粒重6g。
五、西醫治療
1.一般冶療
注意經期衛生,保持外陰清潔幹燥,切忌搔抓。不要用熱水洗燙,忌用肥皂。有感染時可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但嚴禁局部擦洗。衣著特別是內褲要寬適透氣。忌酒及辛辣或過敏食物。
2.病因治療
消除引起瘙癢的局部或全身性因素,如滴蟲、真菌感染或糖尿病等。
3.對症治療
(1)外用藥:急性炎症時可用1%間苯二酚(雷瑣辛)加1箔,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或30%硼酸液濕敷,洗後局部塗擦40%氧化鋅油膏;慢性瘙癢可用皮質激素軟膏或2%苯海拉明軟膏塗擦。
(2)內服藥:症狀嚴重時可口服氯苯那敏(撲爾敏)4mg,苯海拉明25mg或異丙嗪25mg,兼收鎮靜和脫敏之效。
第九節 盆腔淤血綜合征
一、概 述
盆腔淤血綜合征是由於盆腔靜脈淤血所致。其發生常與早婚早育、多產、難產、輸卵管結紮手術、子宮後位、習慣性便秘以及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有關。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屬於中醫學“痛經”“婦人腹痛”“帶下”等病證範疇。其主要病因病機為寒、熱、虛、實等各種因素導致瘀血形成,瘀血阻滯衝任、胞宮、胞脈,日久形成氣滯血瘀反複發作,導致發病。
二、辨證論治
1.寒凝血瘀
主證:小腹冷痛、絞痛,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行不暢,淋漓難淨,畏寒肢冷,舌質紫黯,苔白,脈沉弦或緊。
治法: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藥:炒小茴香,肉桂,當歸,川芎,赤芍,延胡索,蘇木,三棱,莪術,水蛭。
加減:經期腹痛時,加附子溫陽氣,活血行瘀。
2.氣滯血瘀
主證:小腹脹痛,經前煩躁易怒,胸脅乳房脹痛,或經期延長,月經淋漓,經色紫黯,有血塊,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祛瘀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藥:柴胡,川牛膝,枳殼,延胡索,川芎,桃仁,三棱,莪術,水蛭。
加減:伴經前乳房脹痛明顯或有結塊者,加橘葉、橘核理氣散結,活絡止痛。
3.濕熱瘀結
主證:小腹灼痛拒按,得熱痛增,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平時小腹隱痛,白帶量多、色黃、質稠、有味,或平時低熱,舌黯紅,苔黃膩,脈弦數或細數。
治法:清熱利濕,祛瘀止痛
例方: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
用藥:當歸,川芎,生地黃,黃柏,製香附,牡丹皮,桃仁,三棱,莪術,水蛭,延胡索,敗醬草。
加減:經期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者,減三棱、莪術、水蛭,加茜草炭、烏賊骨、三七粉(衝)涼血化瘀止血。
4.氣虛血瘀
主證:小腹墜痛,月經量多,排便不暢,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納呆,舌淡黯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祛瘀止痛。
例方:益氣消癥湯(經驗方)。
用藥:黨參,炙黃芪,炙甘草,當歸,赤芍,丹參,三棱,莪術,水蛭,延胡索。
加減:經期月經量多時,去三棱、莪術、水蛭,加焦白術、升麻炭、艾葉炭升陽固衝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