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胃病患者的調養與護理(1)(2 / 3)

根據中醫理論,“以髒補髒”,動物的胃、大腸對於胃腸保健有特殊的效用,可以多選用豬肚、羊肚、狗肚、豬腸等製作的菜肴。

中醫理論認為,胃喜和降,喜涼潤。菜肴選用上要注意涼潤養胃,促進胃腸的和通,可多選用苦瓜、百合、芹菜、蘿卜、白菜、猴頭菇、海帶等食物製作的菜肴,以涼潤養胃,促進和通。

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太強的食物。食物首先進入的是胃,胃有病變者對食物的刺激較為敏感,攝食時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太強的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蒜等有溫通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止痛,可以采用,但對胃黏膜的刺激也較強烈,不宜多用。

胃腸病者的菜肴,選料時要避免堅硬、粗糙的食物,烹調上,可采用燉、蒸、煮、燜及滑炒、軟炒的方法,使燒作的食物柔軟,不至於對有病變的胃腸產生過強的刺激,並易於消化,不至於加重功能受損的胃腸的負擔。而煎炸烤炙之類方法烹調而成的菜肴較難烹調時,調味品不要用得過多,盡量注意清淡,太鹹、太甜、太酸、太辣、過粗、過硬、過熱、過冷及熏炙過濃的菜肴不宜食用。

此外,進食宜細嚼。細嚼既能使食物在咀嚼過程中得到初步消化,又因唾液中含有黏蛋白和內源性碳酸氫鹽,前者能在胃腸中起潤滑作用,後者可以中和胃酸,有助於緩解和治愈因胃酸過多而導致的胃部潰瘍病變。

2.胃病患者飲食方案

胃病期間的飲食調理在胃病的治療和康複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不注意飲食的調理,往往使病情愈而複發,或遷延日久,使病情加重。對胃病患者進行飲食調理應注意以下三點:

節製飲食

胃病期間適當增加些營養,對疾病的治療和恢複是有利的,但是食量要適當,食入過多反而有害,古代醫家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故在胃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可勉強進食。疾病初愈,腸胃功能逐漸正常,最忌暴食。如急性胃炎、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疾病,在發病初期,常常暫時禁食1~2天,待病情逐漸好轉後,才改為食入少量流質易於消化的食物。消化道出血或消化性潰瘍的病人應控製飲食,一般以少食多餐為宜。少食多餐是節製飲食的好方法,如唐代王燾《外台秘要》指出的“食欲得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多即難消也”,闡明了少食多餐的重要意義。

有選擇的飲食

胃病患者一般宜進食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可以根據病情選擇流質、半流質、軟食或普通飲食,但是也要注意對一般的慢性胃病病人而言,不要長期食用太精細、太稀爛的食物,以免影響病人的食欲,對胃病的治療和恢複都不利。正確的方法是根據病情的恢複程度,逐步從流質、半流質向軟食或普通飲食過渡。病人在家中休養,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相應的飲食,不同食物的作用如下:

(1)流質食物:又可分普通流質食物、清流質食物、忌甜流質食物。普通流質指食物為流體狀,極易消化,尤易吞咽的食物。如米湯、稀米粥、豆漿、牛奶、稀藕粉、肉湯、綠豆粉粥、果汁、蔬菜汁等,此類適用於患消化道潰瘍、手術出院後、急性胃炎或胃癌後期等的患者。清流質食物是指清淡流體狀的食物。如米湯、過濾的清肉湯、骨頭湯、清蓮子湯、清桂圓湯、牛奶、豆漿、果汁、蔬菜汁等,此類適用於手術後、胃少量出血、食管癌晚期等的病人。忌甜流質食物是指果汁、甜豆漿外的其他普通流質飲食,主要適用於胃酸過多、胃切除術後的病人。

(2)半流質食物:可分普通半流質食物和無渣半流質食物。普通半流質食物如稠稀飯、麵條、餛飩,及少量鮮嫩易於咀嚼的蔬菜。適用於消化不良、胃手術及消化道潰瘍恢複期病人。無渣半流質食物的特點是食物中纖維素含量更少,各種食物均被剁碎煮爛。如細麵條、稀飯、線麵、雞蛋羹、豆腐、肉泥、肉鬆等都是無渣半流質食物,適用於胃少量出血、胃手術後期的病人。

(3)軟食:軟食是指細、軟、易於消化,不含刺激性和粗纖維、不引起脹氣的食物,如麵條、餛飩、發糕、花卷、魚類、蛋類、內髒類。此類食物可用於胃病的恢複期、消化能力較差、患慢性消化道疾病等消化吸收功能無法適應普通飲食的病人。

(4)普通飲食:飲食無需特殊限製,與正常人相似,一般食物均可采用。食物應新鮮、品種多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適用於胃病的恢複期,消化功能已基本恢複正常者。

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同樣存在著寒熱溫涼的屬性,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的某些偏性,選擇飲食,發揮一定的醫療作用。一般是寒證宜溫,熱證宜涼,陽虛則厚味溫補,陰虛則淡味滋養。對胃病病人,可以根據食物的寒熱屬性進行合理搭配,如脾胃虛寒之人,平素宜食生薑、大蒜、胡椒粉等溫中散寒的調料;胃陰不足者,宜食牛奶、蜂蜜、藕、梨、荸薺等甘潤生津的食物;氣滯胃脹者,可多食用金橘餅、橘皮、蘿卜等;食積消化不良者,宜食山楂、蘿卜;脾胃虛弱者,常服蓮子、紅棗、淮山藥等。以下幾類常用食品可供胃病患者選擇:

水果

水果大多味甘而酸,性偏寒涼,並有生津潤燥、清熱止渴的功效,但荔枝、龍眼、葡萄等較甘甜的水果性味偏溫。所以,胃病病人應適當選擇食用合適的水果,才有利於胃病的恢複。例如味甘酸、性微溫的荔枝、龍眼、金橘、櫻桃等,具有健脾養胃的作用,對脾胃虛弱,食少乏力者較適合;味甘酸、性平的杏子、桃子、楊梅、蘋果等水果,能補脾益胃、益氣生津,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飲食減少者;味甘酸、性涼的水果,如梨子、柑、橙子、枇杷、西瓜、香蕉、李子、橄欖等,此類水果具有益胃生津、清熱除煩、開胃下氣的功能,適用於胃陰不足,嘈雜反胃,口渴幹嘔者,而脾胃虛寒的胃病病人則不宜食用。

蔬菜

蔬菜對胃病患者來說,一般都可以食用,但應該了解和掌握蔬菜的性味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保護脾胃,有利於胃病的恢複。常用蔬菜的性味分類大致有:味辛甘、性溫的蔬菜,如韭菜、蔥、大蒜、辣椒、芥菜、南瓜等,具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的患者食用;味甘淡、性平的蔬菜,如胡蘿卜、馬鈴薯、木耳、蘑菇、甘藍菜、香菇等,這類食物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尤其是香菇、蘑菇、木耳等菌類植物有抗癌作用,可以用於防治消化道腫瘤,卷心菜、甘藍菜含有豐富的各種維生素,對促進潰瘍愈合有良好作用;味甘淡、性涼的蔬菜,如白菜、莧菜、黃花菜、竹筍、茭白、冬瓜、苦瓜、海帶等,這類蔬菜有開胃下氣、清熱生津的功效,適用於熱性胃病,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者,但不宜多服或久服。

穀物糧食

穀物糧食類一般均含有糖類,並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類,是供給人體植物性脂肪和其他營養的重要來源,但穀物在性味上也有溫、涼、甘平之分,應該根據不同的病證而加以選用。如味甘性溫的穀物有高粱、糯米、刀豆等,這類穀物有補益脾胃、溫中下氣、固腸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隱痛,便溏腹瀉的患者食用;味甘性平的穀物有粳米、玉米、黑大豆、黃豆、赤小豆、蠶豆等,此類穀物有健脾益胃利濕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的患者;又有味甘性涼的穀物如小麥、蕎麥、大麥、綠豆等,主要有健脾和胃,除煩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脹疼痛,煩熱口渴的患者;味甘性溫的栗子(板栗)、胡桃肉,具有健脾益腎、補虛長智的作用,適用於脾腎兩虛的患者。

禽蛋肉類

在禽蛋肉類中,按其性能可分為味甘、鹹,性溫;味甘、鹹,性平;味甘、鹹,性涼幾類,性味不同,其功效及適應的範圍也不同。味甘、鹹,性溫的食品有雞肉、麻雀肉、羊肉、牛肉、狗肉、羊腎、羊睾、羊乳、狗鞭、牛鞭、麻雀蛋等,此類食物有補脾胃、益氣血、溫中暖胃的功能,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味甘、鹹,性平類的有烏骨雞、鴿肉、鵪鶉肉、鴨肉、鵝肉、豬肉、豬心、豬肺、雞蛋、鴿蛋等,這類食品有補脾胃、益氣血、養肝腎的功能,適用於脾胃虛弱,少食體倦的患者;味甘、鹹,性涼的食品,有兔肉、蛙肉、豬脊髓、鴨蛋等,有補脾養胃清熱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體倦口幹的患者,對脾胃虛寒者不適用。另者,魚類營養價值亦很高,如鯽魚、鯉魚均偏於溫養,而鱔魚則長於滋陰,臨床上可酌情選用。

飲食禁忌

(1)忌食醃製食品:有關資料表明,醃製食物含有較多的亞硝胺,進食過多,可誘發人體細胞癌變。另者,醃製的肉、魚、蛋食品中有高含量的鹽易於破壞胃黏膜屏障及增加致癌物在胃內合成,使胃黏膜易受致癌物的作用而發病。

(2)忌食刺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辣椒類的刺激性食物,應盡量避免,因刺激性食物能直接作用胃黏膜,不利於疾病的恢複。竹筍、芹菜等含纖維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常增加胃的負擔,治療期間也應忌食。胃病患者消化能力較弱,所以對芋頭、地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少食為宜,以免加重飽脹,噯氣等症狀。油炸和熏製食品,常影響胃的消化功能的恢複,不利於病灶的消除,因此對病人來說應盡量避免食用油炸、熏製的堅硬粗糙食物。據有關研究調查表明,長期食用熏製食品可以誘發癌症。

(3)不宜吸煙喝酒:酒是誘發胃病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胃黏膜出血、水腫、糜爛,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長期飲用烈性酒,對胃黏膜的刺激和損傷較大,能導致胃黏膜發生長期而不易恢複的慢性炎症。煙草中的尼古丁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能使胃酸分泌增多,損害胃黏膜;煙草中的煙堿對胃黏膜的刺激性也較大,可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吸煙還可以使胃黏膜血管收縮,減少黏膜的血流,影響胃的功能。胃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如果不注意戒煙禁酒,病灶往往不容易得到有效的控製,所以胃病病人應盡量避免吸煙和飲酒,即使是藥酒也要酌量飲用。

!#三、胃病患者運動調護

1.運動有助於防治胃腸病

缺少運動,是胃腸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適當的運動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減少或防止疾病的發生。漢代醫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健身運動,即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來鍛煉身體,促使血脈流通,關節流利,氣機調暢,以增強體質,防治疾病。

胃腸病者加強鍛煉,尤其是腹部鍛煉,可以提高胃腸道的緊張度和增強胃腸的蠕動功能,促進食欲,加強消化吸收,從而減少各種胃腸病的發作。

2.運動注意事項

運動要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體質及原來是否運動、運動的強度來決定運動量的大小,動作要由慢到快,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時間要逐漸增加。每次運動要由靜到動,由動到靜,逐漸過渡,開始時要有準備運動,停止前要做整理運動。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如果運動時感到發熱,微微出汗,運動後感到輕鬆、舒暢,食欲、睡眠比以前好,說明運動恰當,效果良好。如果運動時感到頭昏、胸悶、心悸、氣促,運動後食欲減退,睡眠不好,明顯的疲勞,則說明運動量大。如果運動時脈搏增加不多,無發熱感,說明運動量太小。運動要持之以恒,必須長期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則收獲甚微。

要選擇適當的項目,動作要有節奏而和緩,不宜做強度過大、速度過快的劇烈活動。可選作運動操、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打球、遊泳、練太極拳、保健按摩及練氣功等。飯後不要馬上運動。飯後立即運動,要從消化係統調節部分血液去支援全身,造成消化器官的血液不足而減弱消化功能。而且肌肉活動時交感神經興奮會抑製消化器官的活動,也會減弱消化功能。如經常這樣做,會引起胃腸病或消化不良等。因此,以吃完飯1~2小時後再運動較好。如果身體不舒服,則不要勉強運動。

注意呼吸方法。運動時要用鼻吸氣,自由呼吸,因為空氣經鼻吸入,鼻毛可擋住灰塵,鼻腔黏膜可調節空氣的溫度和濕度。呼吸要自然,因為憋氣時胸腔內的壓力大,不利於血液回流至心髒。

3.科學鍛煉

堅持冬季鍛煉,不但能健身防病,還能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有效地改善機體的抗寒能力。

經常進行冬季鍛煉,不斷接觸寒冷的自然條件,能有效地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體溫調節功能,使產熱過程加速,散熱量減少。同時血液循環係統也發生相適應的變化,血液重新分配的能力得到改善,既能使關節、肌肉運動器官等有關組織的血管擴張,以提供更多的氧氣和能量,有利於加強產熱過程,同時又能使位於體表的血管收縮,盡可能減少散熱程度。血液循環的加強,也促進了新陳代謝,冬練者的食欲會明顯加強。

冬練有講究。練前要做好準備活動,采用慢跑、擦麵、浴鼻及拍打等方法,調動各個部分的功能,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和反應能力,然後加大運動量,可以避免運動損傷。鍛煉切勿到車輛多、行人擁擠的大街上去,一則免生意外,二則防止思想分散,影響鍛煉效果。冰雪天氣,可在室內或陽台或屋簷下進行,以防滑倒跌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