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1.5~3克。由於該藥難溶於水,一般隻入散劑衝服。
貫眾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殺蟲,涼血止血。
【應用】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與仙鶴草、紫珠草、生地同用治療熱亡正上消化道出血;與黃芪、當歸、阿膠配伍治療氣虛症消化道出血。還用於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乙腦、訂疹和蛔蟲、鉤蟲等寄生蟲病。
【用量】10~15克。
敗醬草
【性味】辛、苦,微溫。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應用】可用於熱症兼有瘀血的胃痛,常與黃連、黃芩、丹參等藥物配伍;用於熱亡正上消化道出血,與三七、仙鶴草、白及、紫珠草配伍。還廣泛用於治療闌尾炎、支氣管擴張、咯血、產後瘀血、腹痛等。
【用量】6~15克。
射幹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應用】對濕熱胃痛兼有咽喉疼痛或梗阻感者療效較好,大便幹結者可與玄參、黃芩配伍;大便爛者,與佩蘭、藿香、陳皮配伍。還用於治療咳嗽氣喘。
【用量】6~10克。
山豆根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應用】治療熱亡正胃痛的重要藥物,伴有牙痛、咽痛、口腔潰瘍者尤其合適,可以與射幹、玄參、黃連、黃芩同用。對肺熱咳嗽、鉤端螺旋體感染、早期肺癌和膀胱癌、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有一定療效。
【用量】3~10克。
馬勃
【性味】辛,平。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應用】與黃連、黃芩、仙鶴草等配伍治療熱上消化道出血。還治療風熱以及肺熱咽喉腫痛、咳嗽失聲、外傷出血。
【用量】3~6克。
白頭翁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應用】對濕熱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有一定療效。還用於下消化道出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滴蟲性陰道炎。
【用量】6~15克。
馬齒莧
【性味】酸,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應用】具有涼血解毒作用,對熱亡正胃痛和便血的患者較為合適,常與生地、仙鶴草、黃芩同用。還用於癤腫、陰道出血、痢疾等。
【用量】30~60克。
鴉膽子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治痢截瘧,腐蝕贅疣。
【應用】與黃芩、丹皮、黃連等同用治療熱亡正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癌前期病變。還可治療熱毒痢疾、瘧疾、雞眼。
【用量】治療胃病5~8粒,治療瘧疾10~15粒,治療痢疾10~30粒。不宜煎服,最好以幹龍眼肉或膠囊包裹吞服,也可壓去油製成丸、片服用。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該藥對胃腸有一定刺激作用,不宜多服久服。消化道出血者忌用。
地錦草
【性味】苦、辛,平。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應用】適用於血瘀亡正、血熱亡正上消化道出血,與生地、黃芩、黃連、馬齒莧等配伍。還用於熱毒痢疾、毒蛇咬傷、便血、外傷出血、陰道出血、濕熱黃疸等。
【用量】15~30克。
蚤休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
【應用】用於治療胃癌癌前期病變,偏於熱亡正者與白花蛇舌草同用;偏於血瘀者與生地、三七、丹參同用。還用於毒蛇咬傷、流行性腮腺炎、小兒驚風抽搐、淋巴結炎等。
【用量】5~10克。
半枝蓮
【性味】甘、淡,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應用】用於治療萎縮性胃炎、胃癌癌前期病變,偏於熱症者與白花蛇舌草配伍;血瘀亡正明顯者,與丹參、三七、桃仁同用。還用於癤腫、乳腺炎、黃疸、蟲蛇咬傷、腹脹水腫等。
【用量】幹品10~15克,鮮品30~60克。
白花蛇舌草
【性味】微苦、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應用】是治療胃炎、潰瘍、胃癌癌前期病變等胃病熱症的最常用藥物之一,對大便偏爛者尤其合適,常與黃連、黃芩、蒲公英配伍。還可以治療癤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泌尿係統感染等。
【用量】15~60克。
山慈菇
【性味】甘,微辛,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應用】治療熱症胃病,近年來,在治療胃癌癌前期病變方麵取得較好療效,大便偏硬者與蒲公英、黃芩配伍,大便偏爛者與黃連、白花蛇舌草同用,偏於瘀血者與桃仁、丹參同用。廣泛用於各種腫瘤、淋巴結炎和肝硬化、癤腫等。
【用量】3~6克。
土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應用】對濕熱中阻胃脘脹滿不適、惡心有一定療效,常與藿香、佩蘭、陳皮配伍使用。還用於治療梅毒、陰道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用量】15~60克。
綠豆
【性味】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利尿。
【應用】治療熱亡正胃病,即可以單獨煮湯食用,也可以打碎入藥與菊花、夏枯草等同用。還用於藥物中毒、癤腫等。
【用量】15~30克。
虎杖
【性味】苦,寒。
【功效】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痰止咳。
【應用】對伴有口幹口苦、大便秘結、舌紅或暗紅表現的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適合。偏於濕熱者,與梔子、黃芩配伍;偏於血瘀者,與當歸、丹參、三七合用;熱邪較重者,與蒲公英、黃芩等清熱藥物同用。還廣泛用於治療濕熱型黃疸、肺熱咳嗽、水火燙傷等。
【用量】10~30克。
生地
【性味】甘、苦,寒。
【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應用】治療熱邪迫血妄行的上消化道出血,常與仙鶴草、三七、黃連、黃芩、紫珠草配伍;治療陰虛有熱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癌前期病變等反複發作的胃病,常與石斛、玄參、玉竹同用。還用於治療糖尿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高熱煩躁等。
【用量】10~30克。
玄參
【性味】苦、甘、鹹,寒。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應用】治療陰虛有熱症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癌前期病變等,伴有咽喉不適、大便偏幹者尤其適合,常常與蒲公英、生地、桃仁同用。並對糖尿病、淋巴結炎、咯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一定療效,還廣泛用於治療各種傳染病引起的高熱、皮下出血等症。
【用量】10~15克。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應用】用於血熱症上消化道出血吐血、黑糞、與生地、黃岑、黃連、仙鶴草配伍;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癌癌前期病變等各種胃病,偏於熱症者與黃連、黃芩、白花蛇舌草同用,偏於血瘀者與桃仁、丹參配伍。還可治療闌尾炎、癤腫、跌打損傷、陰虛發熱、痛經和各種原因的皮下出血等。
【用量】6~12克。涼血退熱生用,活血化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赤芍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應用】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癌前期病變、胃手術後綜合征等各種胃病,偏於熱症者與黃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配伍,偏於血瘀者,與桃仁、丹參、益母草等同用;治療血熱迫血妄行的上消化道出血,與三七、大黃、紫草同用。還用於痛經、麻疹、鼻出血、跌打損傷、白內障等。
【用量】6~15克。
紫草
【性味】甘,寒。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透疹。
【應用】治療血熱迫血妄行症上消化道出血吐血、黑糞,與仙鶴草、三七、地榆同用。還用於麻疹、咽喉腫痛、濕疹、水火燙傷、癤腫等。
【用量】3~10克。
水牛角
【性味】鹹,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
【應用】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黑糞,常配伍生地、丹皮、赤芍。還可治療高熱煩躁、出疹、抽搐等。
【用量】6~15克。銼碎先煎,也可銼末衝服。
青蒿
【性味】苦、辛,寒。
【功效】清虛熱,解暑,截瘧。
【應用】用於濕熱症急性胃炎,常與薏苡仁、佩蘭等配伍。還用於瘧疾、中署、病後低熱不退等。
【用量】3~10克。不宜久煎。或絞汁鮮用。
白薇
【性味】苦,鹹,寒。
【功效】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
【應用】治療陰虛內熱症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脫垂等,常與生地、石斛、玉竹等配伍。還可治療陰虛發熱、泌尿係統結石、咽喉腫痛、蟲蛇咬傷等。
【用量】3~12克。
地骨皮
【性皮】甘、淡,寒。
【功效】涼血退蒸,清肺降火。
【應用】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黑糞,與地榆、三七、大黃配伍;治療陰虛內熱症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脫垂、胃手術後綜合征等,與生地、沙參配伍。還用於陰虛發熱、肺熱咳嗽、糖尿病等。
【用量】6~15克。
銀柴胡
【性味】甘,微寒。
【功效】清虛熱,除疳熱。
【應用】治療陰虛內熱症慢性胃炎,常與地骨皮、淮山藥、石斛配伍。還用於陰虛發熱、小兒疳積等。
【用量】3~10克。
胡黃連
【性味】苦,寒。
【功效】退虛熱,除疳積,清濕熱。
【應用】治療胃腸濕熱症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與黃連、黃芩同用;治療陰虛內熱症各種胃病,與地骨皮、生地、玄參同用。還用於痔瘡、小兒疳積等。
【用量】3~10克。
大黃
【性味】苦、寒。
【功效】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
【應用】是治療血熱妄行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用藥物,一般與黃連、黃芩、三七、仙鶴草、地榆、側柏葉、茜根配伍;治療胃腸積滯、胃熱壅盛的急性胃病,如急性胃炎、不完全性梗阻,常與厚樸、枳實同用;胃熱兼有氣血虧虛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病、胃手術後綜合征,常與太子參、淮山藥、白芍、雞血藤配伍;治療飲食積滯胃痛,瀉而不暢者,可以與青皮、木香配伍;治療偏於血瘀症的各種胃病,與桃仁、鬱金、元胡同用。還廣泛用於治療濕熱痢疾、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水火燙傷、癤腫、闌尾炎、跌打損傷、濕熱黃疸、泌尿係統感染等。
【用量】5~10克。生大黃瀉下力量較強;酒製大黃活血作用較好;大黃炭偏重於止血。
番瀉葉
【性味】甘、苦,寒。
【功效】瀉下導滯。
【應用】治療胃脘脹痛、大便秘結的急性胃病,與枳實、厚樸配伍。
【用量】1.5~3克,溫開水泡服;5~9克,煎服,後下。
火麻仁
【性味】甘,平。
【功效】潤腸通便。
【應用】用於脾胃氣滯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大便秘結者尤其適合,與桃仁、杏仁同用。
【用量】6~12克。
藿香
【性味】辛,微溫。
【功效】化濕,解暑,止嘔。
【應用】治療濕邪阻滯中焦症胃病的重要藥物。上腹部痞悶不適,惡心食欲減退者,與蒼術、厚樸同用;感受寒邪而發熱惡寒、胃脘疼痛的急性胃炎,配紫蘇、厚樸、法半夏等;濕熱並重之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配黃芩、滑石、茵陳;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病以惡心嘔吐為主要表現者,偏於寒濕時配法夏、丁香、白豆蔻等;偏於濕熱時配黃連、法夏、竹茹;偏於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
【用量】5~10克。
佩蘭
【性味】辛,平。
【功效】化濕,解暑。
【應用】治療濕阻中焦症急慢性胃病。感受寒邪而發熱惡寒、胃脘疼痛的急性胃炎,配藿香、厚樸、法半夏等;濕熱並重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配黃芩、滑石、茵陳;以惡心嘔吐為主要表現各種胃病,偏於寒濕者配法夏、丁香、白豆蔻;偏於濕熱者配黃連、法夏、竹茹;偏於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
【用量】5~10克。
蒼術
【性味】辛、苦,溫。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
【應用】用於濕邪阻滯中焦症表現為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的各種胃病。常與厚樸、陳皮等配伍;若偏於濕熱者,可與黃連、黃芩同用。還廣泛用於關節炎、風寒感冒等。
【用量】5~10克。
厚樸
【性味】辛、苦,溫。
【功效】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應用】是治療濕邪阻滯中焦、氣機不利症急慢性胃病的重要藥物。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噯氣、舌苔白膩者,與厚樸、陳皮配伍;胃脘脹痛、大便秘結者,常與枳實、大黃同用。還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所致咳喘。
【用量】3~10克。
砂仁
【性味】辛,溫。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
【應用】治療胃病的最常用藥物之一。偏於脾胃氣滯胃脘脹痛者,與厚樸、陳皮、香附同用;偏於血瘀者,與丹參、檀香同用;偏於脾胃虛寒者,與幹薑、附子、陳皮、厚樸配伍;偏於肝鬱氣滯者,與陳皮、半夏、白芍等配伍;偏於脾虛氣滯者,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白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