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幫你認識胃病(1 / 3)

第一章 中醫幫你認識胃病

!#一、胃與胃病

胃是近似袋狀的器官,它從左膈下向右橫跨上腹部,胃的大部分位於左脅部,小部分位於上腹部。胃的入口處稱賁門,與食管下口相連接;胃的出口處稱幽門,與十二指腸球部相連接;胃的底部位於賁門的左側,為賁門水平以上膨隆部分;胃體位於胃底和幽門部之間,占胃的最大部分;幽門管與胃體之間的部分稱幽門竇,或稱胃竇,這是炎症和潰瘍的多發部位。

胃有兩個麵,即前麵(前壁)和後麵(後壁);兩個彎,即小彎和大彎。胃靠近前腹的一麵稱胃前壁,相對的一麵稱胃後壁;胃前壁和胃後壁相連接的上緣稱為胃小彎,下緣稱胃大彎。胃大彎的形態和位置多因人而異。胃下垂的病人,其胃大彎的最低點可在盆腔內。胃是一個空腔髒器,成年人胃的容量為1~3升。由於胃壁的肌肉較發達,胃容量因饑飽的不同,可發生較大變化,胃的形態在饑餓時可縮成管狀,而飽餐之後可擴大到饑餓狀態時的1~10倍,下界可垂至臍下。由於人的體型差異,胃的形態也有所不同。在X線下觀察,常見有以下幾種:

正常體型的呈魚鉤型胃,指胃體、胃底、胃竇的各部分寬度大致相等;矮胖體型的多為牛角型胃,指胃的位置較高,多位於上腹部,胃的下緣常在臍以上,全胃稍傾斜而偏居橫位;瘦長體型的多為長型胃,胃體和幽門較寬大,胃的內腔上窄下寬,其胃體垂直下降。還有一種瀑布型胃,其胃底在胃體的上後方,胃泡甚大,胃體較小,胃下界多在臍以上,因為服鋇餐後,在X線下其形似瀑布而得名。瀑布型胃的形成可以是結腸脾曲積氣擠壓胃底下方,或胃下部肌肉收縮所致。

中醫認為,胃是人體的六腑之一,故又稱為胃腑。胃腑上口為賁門,屬上脘部;胃腑下口為幽門,屬下脘部;上脘與下脘之間的胃體部稱為中脘。上、中、下三脘合稱胃脘部。有關胃的形態和大小,古代醫家進行了認真的探索,並有詳細的記載,如《靈樞·平人絕穀篇》說:“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難經》亦有類似的描述,雲:“胃重二斤二兩,……盛穀二升,水一鬥五升。”明代醫家李梃的《醫學入門·胃腑賦》中記述有:“胃號太倉,俗呼為肚,上透咽門,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鬥五升,而留亦如之”,指出胃的容積及與食管、腸的關係。清代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一書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胃的解剖形態:“胃府之體質,上口賁門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雖然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不同,名稱也不盡一樣,然而有人研究證實,前人所描述的胃與現代醫學解剖學中的胃基本相似。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中醫認為,胃是六腑之一,是消化係統的主要髒器,與脾協同,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和吸收。《黃帝內經》的《素問·靈蘭秘典論》中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平人氣象論》雲:“人以水穀為本……”故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的主要功能是儲納食物,腐熟水穀。胃氣以降為順,胃的迫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輸於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

1.胃主受納與腐熟水穀

受納,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的作用。腐熟,是指飲食的攝入,先由口經牙和舌的咀嚼攪拌,然後在胃中初步消化,並停留一段時間,變成食糜。故稱之為“腐熟水穀”。

《素問·刺法論》雲:“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倉廩即指胃有受納的作用。《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靈樞·五味》的“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髒六腑皆秉氣於胃。”《素問·五髒別論》的“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這些都說明胃主受納功能的重要意義。

關於胃容納水穀的多少,在《靈樞·平人絕穀》中有記載:“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難經集注·四十二難》也有記載,胃“容三鬥五升”,“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穀常留”,“盛穀二鬥水一鬥五升”。

胃主受納水穀,是機體營養之源。因此,胃的受納功能強健,則機體氣血化源充足,就會形神足、肌肉豐滿、四肢強勁有力;反之,則化源缺乏。正如《靈樞·五味》說:“穀不入,半日則氣廢,一日則氣少矣。”故而,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五髒六腑之海”。

另外,胃對其所受納的水穀又有腐熟的作用。《靈樞·營衛生會》曰:“中焦如漚……”,形象地描繪了胃中腐熟水穀猶如浸漚之狀。《難經》雲:“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靈樞·營衛十一難》指飲食經胃初步消化後,一部分水穀精微經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為胃行其津液”而輸布於肺及全身;另一部分食物則由胃的通降作用,輸送至小腸,進一步消化。

《靈樞·邪察》雲:“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團……”表明胃有初步消化和吸收部分營養的作用,故稱為氣血化生之源。胃的腐熟作用在髒象學說中具有重要地位,如《靈樞·營衛生會》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氣必須時時和順通達、下降不逆。葉天士認為:“納食主胃……胃宜降則和。”飲食在胃中,經胃氣腐熟後變為食糜,食糜由胃進入小腸。小腸泌清別濁,凡精微部分,統由脾轉輸諸髒腑組織,發揮營養作用。糟粕部分下傳大腸,形成糞便,由肛門排出體外。胃主通降,實質上是指胃具有使食糜向下輸送至小腸、大腸和促使排便等生理作用。

《靈樞·平人絕穀》曰:“水穀入胃,胃滿則腸虛,至食下,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說明胃氣通降對全身氣機的升降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胃的通降,以降濁為主,降濁是受納的前提。因此,任何原因影響了胃的通降,都會形成胃氣鬱滯。不僅影響食欲,而且濁氣不降,上逆則發生口臭,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甚則胃氣上逆,表現為噯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傷寒論》所謂“胃家實”而用承氣湯類治療,其目的就是促使胃氣通降而名“承氣”。胃氣停滯,糟粕秘結,裏結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以湯蕩滌,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以好順,是以承氣名之。可見承氣湯的作用就是承胃氣之降。也指出胃氣以降為順的特性,對臨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胃的受納、腐熟和通降作用是胃的消化飲食有序的生理過程,如果其間的有序活動遭到破壞,即可導致胃的各種功能失調,發生各類胃的病證。

3.胃主咽部、舌苔

胃主咽部,是指飲食必須經過咽部,通過食管,才能進入胃中,中醫稱“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咽喉與胃關係密切,在生理上互相聯係,病理上相互影響。胃氣順和,通降正常,則咽部暢通,不腫不痛,無梗塞之感。如果胃氣不足,通降無權,則咽部梗阻難咽;如胃火熾盛,上及於咽,則咽部焮紅疼痛。

胃主舌苔,是指舌苔由胃氣上蒸所生。因此通過舌苔的色澤、厚薄、潤燥等變化,可觀察胃及其他髒腑的功能是否健全。如胃氣充足,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正常發揮,則舌苔薄白,幹濕適中;痰濕停胃,阻遏胃氣,則舌苔白膩或白滑;胃熱熾盛,則見舌紅苔黃燥或起芒刺;胃陰虧虛,不能上蒸生苔,則舌光無苔等等。所以通過觀察舌苔的變化,可以診斷胃的寒熱虛實。

!#三、中醫對胃病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胃是六腑之一,是消化係統的主要髒器,與脾協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和吸收。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在五行中屬土,脾與胃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係,所以在生理功能上有協同作用,但也有區別,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潤。在病理方麵,脾與胃二者往往相互影響,但胃病亦有自己的特點。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穀,胃的運動特點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潤惡燥。胃的病理變化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麵的失常。例如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失常,大多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因胃氣虛致受納和消化無力或胃氣不降,出現食欲減少或噯腐吞酸等受納腐熟不及的症狀;二是因胃中火旺,出現消穀善饑,下行過快等胃納腐熟太過的表現。又如胃降失常,亦為病理狀態。若胃氣虛弱、傳送無力的胃降失常,會致食物停滯胃中,產生胃脘脹滿疼痛,食欲缺乏等症;若胃氣不降,氣機阻滯的胃降失常,則易出現胃脘脹滿、噯氣等症;若胃氣上逆可導致呃逆、嘔吐等症。中醫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的盛衰在人體生命活動中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決定了胃本身消化功能的強弱。如胃氣不足,則胃不能納,脾不能運,則消化吸收功能受阻,繼則氣血化生無源,形體消瘦,髒腑皆衰。胃主受納腐熟水穀的生理功能,除了靠胃氣的推動、溫煦作用外,還需要胃液(陰)的濡潤滋養。如果胃陰不足,會導致胃的受納腐熟功能的失常。另外,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係,其他髒腑的疾病,常常導致胃病發生。

中醫認為,胃病的發生主要由於邪氣侵犯人體或體內因素引起。脾胃功能紊亂、邪盛正衰和陰陽氣血失調,會導致胃的寒熱、虛實、痰瘀的變化。其病機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1.氣機阻滯

胃腑以通為順,各種內外因素,都可以導致胃的氣機阻滯,引起胃腑的受納、運化、傳導功能失常,而形成各種病症。如外邪侵犯,阻滯胃腑,或情誌不舒,肝氣犯胃,以及痰飲、濕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停於中焦,可使脾胃運化無力。或是久病陰虛,胃腸失於濡潤,澀而不行,胃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皆能阻礙胃腑的氣機升降,而出現胃脘脹痛、呃逆、噯氣、泛酸、飲食乏味等症狀。

2.胃失和降

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升,承擔飲食中的營養精微物質的吸收和輸布全身的責任;胃主降,主要承擔飲食物的消化和傳送的任務。脾胃氣機升降的協調,是保證脾胃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胃升降方麵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胃失和降。飲食失調,情誌失控,外邪侵襲,內蘊濕熱,氣滯血瘀,都可能導致胃氣受阻,胃失和降。胃氣失降,常見有脘腹脹悶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症狀,不僅可以影響食欲,而且因濁氣上泛而出現口臭、噯腐等。胃氣失降而反上逆者,可見胃脘脹悶、噯氣、惡心、呃逆、泛酸、嘔吐等症狀。如胃降太過者,則出現易饑、腸鳴、泄瀉等證。胃失和降是消化係統功能紊亂的表現。

3.寒熱失調

胃病是寒熱失調的病理變化,糾正寒熱失調也是胃病辨證論治的重要內容。

胃熱證的形成,除了暑熱之外邪侵犯胃腑外,風、寒、濕、燥等邪侵入於胃,亦能化熱致病。如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易於化火生熱;勞倦內傷,能化熱傷胃;情誌不遂,氣鬱日久,也可化火犯胃。其他髒腑的熱病,亦能傳及胃腑導致胃熱證,如肝火犯胃、膽火移胃等。邪熱鬱結胃腑,胃氣失和,常見胃脘灼熱疼痛,且拒按;胃火熾盛,功能亢進,見多食易饑;熱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可致吐血、便血;胃火循經上炎,出現牙齦紅腫疼痛,口幹口臭;熱邪傷津,則見渴喜冷飲,大便秘結等。

胃寒證多因寒邪侵襲,久病失治,或胃陽素虛,寒自內生,或過食生冷食物,都可致寒凝胃腑,阻滯氣機,胃氣失和,臨床表現為胃脘部冷痛,得溫痛減,遇寒疼痛加劇。如兼有胃氣上逆,表現為惡心嘔吐。如寒邪損傷胃陽,水飲不化而隨胃氣上逆,則出現口淡乏味,口泛清水等。

4.陰陽失衡

人體髒腑有陰陽兩方麵,陰陽平衡協調是健康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大多因體內陰陽失衡所致。脾胃也需陰陽平衡協調,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胃的陰陽不足,大多因病後傷陰傷陽所致。胃陽虛,多在胃氣虛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或因用藥苦寒、過食寒涼。臨床常見胃脘綿綿冷痛,食量減少,脘腹痞悶,喜溫喜按,食後症狀能緩解。胃陽虧虛,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減退,飲食物入胃後,無力消化,隨著胃氣上逆,而出現嘔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等。

胃陰不足可能的原因有:溫熱病後期,胃陰耗傷,或因嘔吐腹瀉太過,體內津液大量喪失,或因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損傷胃陰。胃陰不足,津液缺乏使胃失濡潤,則胃的受納腐熟的功能失常。臨床上常見胃脘隱隱灼痛,脘腹痞滿,煩悶不適,饑不欲食,或幹嘔呃逆,口幹舌燥等。

5.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指由於氣機運行不暢,而致血行滯慢,甚則瘀滯不通所出現的病理變化。古人有“初病在氣,久必入血”,“氣結則血凝”之說,意思是氣病不愈,遷延日久會導致血病;氣機鬱滯,常常伴隨著血行不暢,甚則血凝成瘀,出現氣滯血瘀病證。可見氣病與血病,既有病情的輕重久暫之分,又有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胃病的氣滯血瘀證,多因胃病日久失治,邪滯氣血而造成。另外肝脈瘀阻,營血失調,血瘀食管或胃腑;或胃腸及腹腔內疫毒感染,化腐成膿;或癥瘕、積聚等,久積未除,阻滯氣機,瘀滯血絡都可導致氣滯血瘀的證候。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或痛如刀割,常在夜間加重,痛處拒按,舌質紫暗或見紫斑、紫點。若絡脈損傷,血溢脈外,可見出血,如嘔血、便血等。

6.脾胃虛弱

胃病日久,或他病長期染身,常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而引起運化功能失職。思慮過度或勞倦均能損傷脾氣,脾氣虛則胃氣亦虛,出現脾胃中氣虛乏,表現為胃張力低、蠕動弱,臨床常見口淡無味,納呆,胃脘痞悶,或隱隱作痛,嘔吐清涎,神疲乏力等症。

!#四、中醫眼中的各類胃病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胃腸疾病,引起急性胃炎的因素有多種,它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是造成胃黏膜、胃壁出現炎症的一種胃部疾病。

1.特點

急性胃炎發病急促,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來,且病情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2~7日,同時治愈的時間也比較短。急性胃炎具有季節性,往往發生在夏、秋兩季。

2.病因

俗話說:“病從口入”。急性胃炎主要是由於飲食引起的:①如果食用了不幹淨的食物,例如沾有病菌或者已經腐爛的食物,很容易導致急性胃炎的發生。②如果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食用了大量油膩等較難消化的食物,也容易引發急性胃炎。

在中醫看來,寒熱邪侵、肝鬱氣滯、血瘀滯留都有可能導致急性胃炎的發生。

3.症狀表現

急性胃炎患者一開始會出現腹脹,隨後便會發生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症狀。

(1)腹痛

腹痛是急性胃炎的一個主要表現症狀,急性胃炎患者出現腹痛時疼痛的劇烈程度難以忍耐。在進行檢查時,觸摸即會出現疼痛。

(2)腹瀉

大便的次數非常頻繁,大便呈清水樣,呈現淺黃色,嚴重時大便中有帶血現象。

(3)嘔吐

有些急性胃炎患者一開始並沒有腹脹表現,而是出現嘔吐症狀,嘔吐的次數較多,主要嘔吐物為食物及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