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醫幫你認識高脂血症(1 / 3)

第1章 中醫幫你認識高脂血症

!#一、中醫怎樣認識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現代醫學的病名,祖國醫學文獻中沒有這一病名的記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對這一病症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們的祖先對高脂血症的內容早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內容多包含在胸痹、胸痛、中風、痰證、眩暈等證之中。如《素問·通評虛實論》說:“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意為像消渴、中風、半身不遂等都是一些體質肥胖、養尊處優的人過多地嗜食膏粱厚味所致。

在高脂血症合並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時,往往痰瘀並見。痰濁停聚於血脈之中,阻礙氣機的運行,氣滯則血瘀,故痰濁不消,日久必導致血瘀。臨床上經常可見到胸痛、頭痛等部位固定性疼痛,及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表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都明顯升高(如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加塊、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等),客觀地反映了末梢循環存在淤滯。

現代中醫臨床認為“高脂血症為血中之痰濁”,痰濁是高脂血症整個病程中的基本病機,這一理論已被一些臨床與實驗所證實。從臨床表現方麵看,臨床常見之高脂血症一般形體多豐滿肥胖,嗜好肥甘厚味,頭腦昏沉,胸痞脹悶,喘息不暢,心悸氣短,惡心欲吐,入睡作鼾,肢麻沉重,甚或中風偏癱,苔見滑膩,脈多弦滑,這些都是痰濁過盛的臨床表現。它的產生是由於過食膏粱厚味,加之脾不健運,水穀不能化生為精微,反而聚濕成痰。痰之為病,無處不在,流聚於脈中則引起高脂血症,滲於脈管則可致動脈粥樣硬化。有人曾對冠心病不同證型患者作血脂水平分析,並同時設立正常對照組,發現“痰濁型”患者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明顯高於非痰濁型和正常對照組,認為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升高是冠心病痰濁型的重要基礎;又有人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利用化痰、消瘀兩法對家兔動脈硬化進行比較觀察,發現化痰組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顯著低於空白對照組和消瘀組,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顯著高於空白對照組和消瘀組,同時表明化痰法對家兔動脈硬化模型的抑製作用優於消瘀法,因此認為動脈硬化初期病機可能是以痰濁內阻為主。

至於痰濁形成的機製主要包括:

(1)飲食不節,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久病傷脾,脾失健運,導致痰濁內生。早在《素問·經脈別論篇》中指出:“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說明水穀精微的輸布無不依賴於脾主運化的功能。如果脾不健運,水穀精微輸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濁滯於血脈,就會導致高脂血症。正如《證治彙補》中所言:“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而痰生。”故祖國醫學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

(2)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或房勞傷腎,腎虛水泛為痰。中醫認為腎主水,先天不足,或久病,或房勞傷腎,導致腎氣不足,不能主水,致使水泛為痰。也可因腎虛不能溫煦脾陽,痰濁內生,從而使痰濁加重。痰濁留滯於血脈之中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而痰濁的形成則多責之於脾腎,正如張景嶽所言:“痰之化無不在脾,痰之本無不在腎”。研究表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增高,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已被認為是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共同特點,可見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是高脂血症患者體內脂質代謝紊亂的主要表現。現代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與腎氣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腎氣盛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高,而血脂不易升高,並且抗動脈粥樣硬化能力強;反之,腎氣衰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低,而血脂易升高,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能力弱。

(3)情誌抑鬱,肝失疏泄。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肝鬱不暢,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或肝鬱化熱,煉液成痰;或鬱火灼傷肝腎陰精,陰虛生內熱,煉津為痰。

(4)過逸傷脾,脾不運化。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由於過度安逸,水穀精微不能化生陽氣,從而蓄積停滯,轉成痰積。

痰濁內生以後,加重氣滯,進一步產生血瘀,阻塞經脈而發生胸痹。所以《金匱要略》治療胸痹用“瓜蔞薤白白酒湯”以豁痰通陽。《醫學心悟》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則濕從內生。……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卒然昏倒無知也。”治療上用燥濕除痰的“蒼白二陳湯”主之。

雖然痰濁是貫穿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機,但臨床上仍以本虛(主要為肝、脾、腎虛)標實者居多,也有一部分早期高脂血症患者因無臨床症狀而無證可辨。

中醫臨床在治療高脂血症時,多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見到以形體肥胖、嗜食肥甘、頭暈頭重、胸悶脘痞、惡心欲嘔、痰多、肢體重、舌苔厚膩、脈弦滑為主要表現者,則以化痰為主;見以胸痛胸悶,有時放射到頭、頸、肩、背而引起刺痛、頭暈、頭痛、氣短、心煩不安、手顫肢麻、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者,以理氣活血為主;見以形體肥胖、身體困重、肢軟無力、頭昏頭重如裹、食欲不振、脘悶腹脹、便溏、白帶多、舌苔白膩、脈弦細或濡緩者,以健脾化痰為主;見形體偏瘦、腰酸腿軟、少寐多夢、健忘、遺精、盜汗、口幹、或見咽幹口燥、顴紅潮熱、五心煩熱、頭痛、舌紅少津、脈細數者,以滋補肝腎為主;見精神萎靡、頭暈乏力、形寒肢冷、麵白、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腰膝酸軟、麵部水腫、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細者,多以溫補脾腎為主;對無明顯的自覺症狀,僅在檢查時發現血脂增高,多見於肥胖體質,可以消積化痰治之。

!#二、中醫如何為高脂血症分型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濃度超過正常高限。迄今為止,高脂血症仍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其不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給社會、家庭帶來經濟負擔。高脂血症的發生與年齡、飲食,體質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產生與肝、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其中尤以脾、腎為要,屬中醫“痰濁”、“血瘀”、“濕阻”範疇,中醫辨證治療,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1.脾虛濕盛型

症見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腹瀉,頭昏身重,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2.氣血不足型

症見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麵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

3.痰濁中阻型

症見頭目眩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欲不振,嘔惡痰涎,或見形體豐肥,閉經,舌苔白膩,脈滑。

4.肝腎陰虛型

症見頭暈目眩,健忘失眠,耳鳴如蟬,咽幹口燥,脅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5.肝膽濕熱型

症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口氣臭穢,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疼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舌苔黃膩,脈弦數。

6.肝火上炎型

症見頭目眩暈,耳鳴如潮,麵紅目赤,口苦咽幹,脅肋灼痛,煩躁易怒,不寐或噩夢紛紜,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糙,脈弦數。

7.氣滯血瘀型

症見情誌抑鬱,易怒,胸悶而喜太息,胸脅或乳房脹滿,走竄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澀。

8.脾腎陽虛型

症見血脂升高伴形寒肢冷,麵色白光白,腰膝酸軟,少腹冷痛,腹脹便溏,麵浮肢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薄白滑,脈沉細弱。

!#三、血脂由哪些部分組成

(一)血脂

血脂,亦稱脂質,是血液中所含脂類物質的總稱,它主要包括膽固醇、膽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及遊離脂肪酸等。人體血液中的脂質成分,既可從食物攝入經吸收後加工而得,也可利用其他物質在體內自行合成。以正常成人為例,血中的脂質含量比較穩定,存在一定的波動範圍。如臨床血清總膽固醇的正常值範圍為2.8~6.0毫摩爾/升(mmol/L)(或110~230毫克);血清膽固醇酯的正常值範圍為2.34~3.38毫摩爾/升(或60%~75%);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值範圍為0.23~1.24毫摩爾/升(或20~110毫克)。血清磷脂的正常值範圍為1.63~3.23毫摩爾/升(或130~250毫克);血清遊離脂肪酸(亦稱未脂化脂肪酸)的正常值範圍為0.3~0.9毫摩爾/升(或8~25毫克)。血液中脂質含量,與全身脂類總量相比,隻占極少的一部分,但卻是人體必需的物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脂主要是從腸道吸收的外源性脂類、肝髒合成的內源性脂類及脂庫中動員出來的脂肪酸中而來。因為血脂就像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油脂一樣是不溶於水的,所以在血液中它們必須和一類特殊的蛋白質相結合,形成易溶於水的複合物,這種複合物就叫做脂蛋白。換言之,脂蛋白就是脂類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運輸形式。

(二)膽固醇

1.什麼是膽固醇

早在18世紀初期,科學家們第一次從膽石中提取出一種物質,並把它稱為膽固醇。

膽固醇是存在於人體內的一種白色蠟狀物質,在血液裏它與蛋白質和脂肪結合成為脂蛋白。膽固醇的主要作用是攜帶及運輸脂肪,是維持身體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體內膽固醇過多而堆積時,將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

膽固醇是一種高熔點的醇,在人體的膽汁、神經組織和血液中含量較多。血清中主要以脂肪酸酯的形式存在,呈遊離形態的醇在血清中非常有限。當高熔點的動物脂肪在飲食中占據優勢時,則形成的膽固醇將是高熔點的,既不易乳化也不易在動脈血管中流動,從而在血管中形成固定的沉澱,導致血管硬化,甚而引發多種心血管疾病。

亞油酸是必需脂肪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需要在膳食中攝取,是導致血膽固醇濃度下降的主要脂肪酸。它可以促進體內多餘膽固醇變成膽汁酸鹽,阻止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因而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硬化的功能。

2.膽固醇的生理功能

由於現代醫學證實了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罪魁禍首,人們對其如瘟神避之。但是,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膽固醇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守護神,沒有它,生命活動就無法正常進行。在人體中膽固醇的總量大約占體重的0.2%,各組織中的含量差別很大,例如骨質中膽固醇含量最少,按每100克計,骨質約含10毫克,骨骼肌約含100毫克,內髒多在150~250毫克之間,肝髒和皮膚含量稍高,約為300毫克。腦和周圍神經組織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組織約含2克,其總量約占全身總量的1/4。

膽固醇有以下三個主要生理功能:

(1)形成膽酸

膽汁產於肝髒而儲存於膽囊內,經釋放進入小腸與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膽汁的功能是將大顆粒的脂肪變成小顆粒,使其易於與小腸中的酶作用。在小腸尾部,85%~95%的膽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髒重新吸收膽酸使之不斷循環,剩餘的膽汁(5%~15%)隨糞便排出體外。肝髒需產生新的膽酸來彌補這5%~15%的損失,此時就需要膽固醇。

(2)構成細胞膜

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細胞膜包圍在人體每一細胞外,膽固醇為它的基本組成成分。有人曾發現給動物喂食缺乏膽固醇的食物,結果這些動物的紅細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細胞的破裂。因此,可以想象要是沒有膽固醇的存在,細胞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將終止。

(3)合成激素

激素是協調機體中不同細胞代謝作用的化學信使,參與機體內各種物質的代謝,包括糖、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和礦物質等的代謝,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人體的腎上腺皮質和性腺所釋放的各種激素,如皮質醇、醛固酮、睾酮、雌二醇以及維生素D都屬於膽固醇激素,其前體物質就是膽固醇。

另外,膽固醇還可以轉化為維生素D,這種維生素可以促使骨質鈣化;當人體缺乏維生素D時,成人會得軟骨病,兒童則會患佝僂病。

可以得出結論,足量的膽固醇對人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不能過量,過量則有害於人體。

3.膽固醇的高低對情緒的影響

人體血液中膽固醇如果過高,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但血液中的膽固醇如果過低,對身體也會造成損害。有權威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了了解人體內膽固醇與情緒的關係,對121位18~27歲包括69位膽固醇含量極低的女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當女性體內膽固醇每單位低於160毫克時,19%出現極度沮喪症狀,21%出現極度焦慮症狀。另一組對男性的研究得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每單位少於160毫克的男人,殺人、自殺或遇上致命意外的風險比膽固醇含量高的人高出50%~80%。

專家認為,膽固醇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用以支撐體內所有細胞的結構形狀。膽固醇不足的細胞與大腦情緒調節化學分子接觸時,致密性差的細胞就無法作出適當的反應。細胞的工作機製類似鎖與鑰匙,細胞是鎖,神經傳遞是鑰匙。如果細胞結構不佳,鑰匙便可能難以開鎖,激活不了細胞,人的情緒才因此出現極不穩定現象。

4.膽固醇有無好壞之分

膽固醇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尤其是動物的內髒和腦中最高,而魚類和奶類中的含量較低。人體內膽固醇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內源性的,即由肝髒合成的,這部分約占總膽固醇的70%;另一部分是外源性的,即來自於食物中的膽固醇,大約占30%。如果食物中膽固醇長期攝入不足,體內便會加緊合成,以滿足人體的需求。

固醇類除膽固醇外,還有植物固醇,最常見的是穀固醇和麥角固醇,後者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維生素D中的一類。膽固醇又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兩種,前者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通常稱之為“好膽固醇”,因為它在血液中流動性較活潑,把膽固醇由器官細胞輸送到肝髒,再將它代謝或排泄,並且會把累積在血管壁的壞的膽固醇也一並溶解帶走。後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險性就會增加,通常稱之為“壞膽固醇”。因為它較黏稠,流動率慢,而且它由肝髒到器官細胞時,會沿路累積粘在血管壁,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每單位在140~199毫克之間,是比較正常的膽固醇水平。

5.什麼是高密度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HDL-C)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膽固醇,它可反映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多少,它的主要功能是將肝外組織中過多的膽固醇轉運到肝髒代謝,以防膽固醇在這些組織中過多地聚集。現代研究證實,高密度膽固醇具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冠心病病死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