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醫幫你認識血壓(1 / 3)

第1章 中醫幫你認識血壓

!#一、中醫對血壓的認識

血壓疾患在中醫學的病症歸納中屬於“眩暈”“肝陽”“頭痛”等範疇。病症在肝腎兩髒,病機為上實下虛,上實為肝部氣罩,鬱而化火,上擾清竅,火盛傷陰、引動肝風,挾血並走於上;下虛為腎陰虛損,水不涵木,則肝陽更亢。《靈樞·經脈》:“肝足劂陰之脈,起於大趾從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穀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可見足與肝經、腎經相通。

高血壓病多屬肝陽偏盛、肝盛陰虛、陰陽兩虛,屬於中樞神經係統及內分泌體液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容易造成腎、心、肝、腦等髒器損害。痛多虛實夾雜,早期以實證或本虛標實為主、晚期則以虛證為主。

從曆代中醫文獻中不難發現,古代醫家對高血壓病的臨床症狀、證候表現、病因病機、病程演變規律以及防治方法等有著很詳細的論述。根據高血壓病的臨床症狀、病程演變特點、轉歸及並發症等,結合近年來中醫學術界對本病的研究和臨床辨證施治實踐,高血壓應屬於中醫學中的“眩暈”“頭痛”“厥證”“肝陽”“肝風”等病(證)的範疇,並與“心悸”“中風”“水腫”等病(證)有一定的內在聯係。

如果您患了高血壓病,到中醫大夫那裏就診,中醫大夫往往會在病曆或脈案上寫出您所患的是“眩暈”,或寫上“肝陽上亢”、“陰虛火旺”等語,而且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裏,醫生會給出不盡相同的“診斷”。對此,您大可不必感到困惑。因為“高血壓”作為現代醫學的病名概念,隻有100多年的曆史。古時候沒有血壓計,因而也沒有“血壓”的概念,所以中醫的古籍中是找不到“高血壓”這個病名的。盡管“高血壓”作為病名的曆史不長,考古學家卻發現,人類有高血壓病至少已有5000年的曆史。可想而知,有著同樣悠久曆史的祖國醫學,肯定對本病會有所認識。事實正是如此。中醫學對高血壓病的認識由來已久。

中醫學雖然沒有使用高血壓病這一病名,但在眾多的中醫曆史文獻中對其病因、發病機製、症狀和防治方法早有記載,如《內經》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千金方》指出:“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於巔故也……肝厥頭痛必多眩暈。”認為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說:“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加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認為痰與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種原因。《景嶽全書》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認為虛損勞傷是引起眩暈的原因之一。這些都說明了中醫學對高血壓病早有認識。

根據高血壓病的臨床主要證候、病程的轉歸及並發症,目前比較一致的認為該病應屬中醫學的“頭痛”、“眩暈”等範疇。而頭痛頭脹、心悸失眠、胸悶、胸痛、頭暈目眩、頸項強、肢麻、舌強、腰痛等症狀都可以是高血壓病的臨床表現。

我們通常所稱的“高血壓”,是指以人體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超過了“正常血壓範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它既可以是心血管係統的一種慢性多發病,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常見症狀。高血壓不僅是一個獨立的疾病,也是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和眼底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還常常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患。

血壓的高低不僅與心髒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關,而且還受到神經、體液等因素的影響,年齡、季節、氣候和職業的不同,血壓值也會有所不同,運動、吃飯、情緒變化、大便、性交等均會導致血壓的升高,而休息、睡眠則會使血壓下降。

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壓波動在2.7~4.0kPa(20~30mmHg)範圍內,在無降壓藥的影響下睡眠能導致血壓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顯),血壓最高點一般在9:00~10:00及16:00~20:00;血壓最低點在午夜1~3時。老年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最高點和最低點持續的時間較長,形成了平台。

精神刺激、情緒變化如興奮、恐懼等常可導致收縮壓的明顯上升,運動也可使收縮壓明顯增加,特別是劇烈運動常使收縮壓上升達24.0~26.7kPa(180~200mmHg),運動停止後血壓可下降。環境溫度升高如洗溫水浴等可使舒張壓降低,而溫度降低如冬天洗冷水浴等可使收縮壓升高。

血壓波動的情況可有三種類型:雙峰型(大多數)、近似雙峰型(少數)和單峰型(極少數)。

血壓波動的機製可能是與機體生物鍾控製的晝夜規律有關,因為此規律可影響神經體液活性,使甲腎上腺素、血壓和心率等發生節律性變化,夜間血壓下降也可能與交感神經夜間張力降低有關。正常人白天和夜間血壓波動範圍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國外的一項對3 304人的研究結果發現,正常人24h動態血壓平均波動在15.3~16.0kPa/9.3~10.0kPa(115~120mmHg/70~75mmHg)範圍內,白天血壓平均值為16.0~16.6kPa/9.3~10.0kPa(120~125mmHg/70~75mmHg)之間,夜間血壓均值在14.0~14.7kPa/8.0~8.7kPa(105~110mmHg/60~65mmHg)之間。如果以平均值±1個標準差範圍是正常的話,24h平均動態血壓波動範圍是12.9~18.1kPa/7.7~11.7kPa(97~136mmHg/58~88mmHg),白天為13.3~18.9kPa/8.0~12.0kPa(100~142mmHg/60~90mmHg),夜間為11.5~16.5kPa/6.7~10.7kPa(86~124mmHg/50~80mmHg)。這樣如果24h血壓平均值在18.2/11.9kPa(137/89mmHg)以上,白天血壓值在18.9/12.1kPa(142/91mmHg)以上,夜間血壓值超過16.0/10.7kPa(120/80mmHg),一般認為就有可能是高血壓。

!#二、人體的血液循環係統

(一)中醫對人體血液循環係統的觀點

人體的血液循環係統是由心髒和血管兩部分構成的,它們之間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基本上封閉的“管道係統”。這種結構有點像一座城市的供水係統。那些縱橫交錯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就如同連接各城區、街道、樓房、工廠的大小輸水管網;而心髒則是該供水係統運行的“動力”,頗似一個“水泵”。不過,人心髒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卻要比普通的水泵複雜得多。心髒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4個腔,以及房室瓣、半月瓣等組成。從左心室發出一根粗大的血管,就是主動脈。

心髒通過有節律的收縮,把富含氧氣的血液(稱為“動脈血”)泵入主動脈,通過各級動脈分支,直至遍布全身、交織如網的毛細血管。血液在毛細血管網中,將氧和各種有用的營養物質供給組織,並將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謝產物運走。從毛細血管出來的血液(稱為“靜脈血”),通過各級靜脈彙入右心房。這樣,就構成了人體的大循環,即所謂“體循環”。

回流到右心房的靜脈血,經右心室泵入肺動脈,通過肺泡壁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即攝取肺泡中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使之重新成為含氧量高的動脈血。動脈血經肺靜脈回入左心房,完成人體的小循環,即所謂“肺循環”。心髒是一個強有力的肌肉器官,它日夜不停地進行著有節律的收縮,即所謂心髒搏動。心髒搏動產生動力,將血液從心腔排出,向前推進,流動不息,不間斷地進行著周而複始的大小循環。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心髒每分鍾要搏動60~100次,每次可排出血液60~80ml,由此維持人體各器官組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血壓是怎樣形成的

血壓產生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血量充盈於血管中。人體心血管係統總血量是超過循環係統的總容量的,當心髒停止搏動時,血液會均勻地分布在心血管係統中。此時測得各處的靜血壓相等,約為7mmHg,這就叫做“循環係統平均充盈壓”。

心髒收縮時,以很高的壓力把血液“射”入主動脈。由於動脈血管壁具有很強的彈性,當血液被壓送進來時,管腔內血量驟然增多,動脈暫時擴張;當心室停止射血,進入舒張期時,動脈壁依靠彈力作用而回縮,產生壓迫力,將血液繼續向前推進。由此可知,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無論心髒收縮或舒張,都會對血管壁產生一定的壓力,這就是血壓。

當左心室收縮時,大動脈裏的壓力達到最高,這時候的血壓稱為“收縮壓”,俗稱“高壓”或“上壓”;當左心室舒張時,大動脈裏的壓力最低,稱為“舒張壓”,俗稱“低壓”或“下壓”。臨床上,習慣用“收縮壓/舒張壓”是多少來表示血壓的值。

血壓的生理作用,正如城市的供水係統必須維持足夠的水量和壓力,才能保證每個部位的用水需要的道理一樣,血液循環係統也必須有足夠的循環血量和足夠的血壓,才能維持血液不斷地環流於血管係統,把氧和營養成分源源不斷地供給器官組織。

保持一定水平的血壓對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保證人體各器官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健康的生命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血壓過低或過高對人體都是不利的。血壓過低時會因組織(特別是大腦、心髒等重要髒器)缺血、缺氧而發生頭暈、頭痛、眼花、心悸、乏力、共濟失調,甚至發生暈厥、休克,進而危及生命;血壓過高時,會出現頭暈、頭脹、頭痛、耳鳴、眼花、心悸、心慌、失眠等不適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常可逐漸影響心、腦、腎等器官,造成這些重要髒器功能的損害,導致冠狀動脈病變、心髒病、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後果。

(三)人體血壓的調節機製

保持血壓的穩定,對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體根據外環境的變化以及機體的實際需要,不斷地運用自身的血壓調節機製,進行相應的調節,以保證重要髒器的功能活動以及正常的生命功能。

人體血壓的調節機製是非常複雜的。正常的血壓調節主要取決於心髒的排血功能(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外周阻力)兩個方麵。心排血量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細胞外液容量、心率和心肌收縮力等。而體循環血管外周阻力,則受自主神經及內分泌等因素的影響,如交感神經係統的α-受體和β-受體;血管緊張素和兒茶酚胺(使血管收縮);前列腺素和緩激肽(使血管擴張)等。此外,尚有一些自身調節機製參與。

當人體處於興奮、激動、緊張或焦慮狀態時,由於交感神經興奮,心髒搏動加強、加快,心髒排血量增加,血壓隨之升高;此時,由於主動脈管壁擴張,主動脈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感覺神經末梢(一般稱為“壓力感受器”)受到的牽張刺激增強,傳入中樞的衝動增多,使心髒交感中樞的緊張度降低,從而使由心髒交感神經中樞傳到心髒的衝動減少,而迷走神經中樞的緊張度則增高,使心率變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心髒排血量相應減少,血壓又隨之下降。所以,許多人感覺在心裏一陣“狂跳”過後,漸漸地又趨於“平靜”了。這就是自主神經係統參與的血壓調節過程。

同樣,人在失血、創傷的所謂“應激狀態”下,交感神經也會高度興奮,使皮膚及內髒血管強烈收縮,增加了外周血管的阻力,以保證重要髒器的血液供應;同時,心率加快,心髒收縮增強,以增加心髒排血功能,使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另一方麵,在應激狀態下,體內交感神經釋放兒茶酚胺類神經介質增多,同時,腎上腺髓質分泌釋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尤其是後者的增高致使外周血管收縮,從而使血壓上升。

與此同時,小動脈的痙攣導致腎髒缺血,刺激產生腎素,作用於由肝髒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原,形成血管緊張素I,後者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Ⅱ具有比去甲腎上腺素更加強烈的收縮血管作用,並可促使醛固酮的分泌增加,導致體內水、鈉瀦留,血容量增加,血壓進一步升高。

事實上,正常人在一般的情況下,血壓並不是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一味地上升攀高。這是因為體內的神經內分泌係統,可以通過一係列的“反饋負反饋”機製的相互“牽製”,來使血壓得到調節和平衡。例如,當血管緊張素Ⅱ產生過多時,可反饋性地抑製。腎素分泌,並刺激腎髒分泌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有擴血管、利尿及抑製交感活性等作用。因此,當人遇到緊張、焦慮、惱怒等情況而暫時性血壓升高時,隻要他(她)的神經內分泌係統的功能處於正常狀態,就可以自行化解矛盾,使血壓逐漸恢複原先的水平,而不會發展成為高血壓病。不過,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焦慮或應激狀態下,這種血壓調節機製的作用就會減弱,以至“失效”。當血壓升降的平衡被打破時,則有可能導致真正的高血壓病。

現代醫學研究告訴我們,血液循環係統是由心髒與血管兩部分構成的,心髒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是血液循環的“中心”,由心髒肌肉的節律收縮產生動力,也就是說,產生將血液向前推進的壓力,從而使人體內的血液由心腔排出,沿著大動脈、小動脈流到全身各個部位,再由毛細血管沿靜脈返回心髒,如此而環流不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無論心髒收縮或舒張,都對血管壁產生一定的壓力。當左心室收縮時,大動脈裏的壓力最高,這時的血壓稱為“收縮壓”;左心室舒張時,大動脈裏的血壓力最低,所以稱為“舒張壓”。平時我們所說的“血壓”,臨床中是指上臂肱動脈的血壓,因為它是主動脈的大分支,壓力基本上與主動脈一致。

血液的生理作用在於動脈保持一定水平的壓力,使血液循環運行正常,維持機體健康的生命狀態。心髒收縮時,含有營養成分和氧氣的新鮮血液被擠壓到動脈內並沿著血管向前流動,具有彈性的血管也相應地擴張,從而使血流動力得到一定的緩衝而不至過高;心髒舒張時,雖然停止了對血液的擠壓,但是由於動脈血管的彈性回縮,仍可壓迫血液繼續向前流動。血液就這樣靠心髒收縮產生了動脈的收縮壓,靠動脈血管回縮而維持了一定的舒張壓。由於一定水平的血壓的持續存在,才促使血液不停頓地、連續地流向壓力較低的全身毛細血管,把營養成分和氧氣帶給機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

由此可知,動脈若沒有一定的壓力(即血壓),血液就不會在全身正常流動,人體各器官和組織也就得不到必需的營養物質。對人體來說,血壓過低或過高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會出現臨床症狀。血壓過低時,機體組織(尤其是大腦、心肌等)因缺血、缺氧而發生頭昏、頭暈、視力模糊、心悸乏力、共濟失調,嚴重時還會出現暈厥、休克。血壓過高時,人們會感到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心悸、失眠等,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常可在多年後逐漸影響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以致引起冠狀動脈病變、高血壓性心髒病、腦動脈硬化、腦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