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藥方劑入門之道(1)(1 / 3)

第1卷 第一章 中藥方劑入門之道

一、中藥學初識

(一)中藥與“本草”釋義

從中藥房抓的、需要熬的藥是不是就叫中藥呢?或者中國從古到今都在用的藥就叫中藥?這都還不夠準確。我們也無需多加深究,隻講中藥最為重要的一個特性——中藥是指在中醫中藥基本理論指導下,用於防治疾病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比如,植物藥五味子,中藥理論認為它味酸,具收斂之性,可以止咳,各種寒、熱、虛、實咳嗽都可以用。如果一個醫生用它治肺氣虛的咳喘無力,它就是中藥,因為它是在中醫、中藥理論的指導下使用的。如果另一個醫生用它來治肝炎,目的是降低一種肝髒中轉氨酶的釋放量,那是在西醫病理、藥理理論的指導下使用,它便不是作為中藥來使用了。

中藥在古代稱為“本草”,是因為中藥中草類植物最多,也因為這個緣故,《說文解字》把“藥”解釋為“治病草”。自從西藥傳入我國以後,人們為了表示區別,便將我國傳統應用的藥物稱之為“中藥”。

中藥一般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三大類。中藥一般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三大類。其中植物類中藥又可分為草類、木類、果類、菜類、穀類等多種類別。動物類中藥也有蟲類、魚類、貝類、鳥類、禽類、獸類等之分。礦物類中藥則包括可供藥用的天然礦物、礦物原料的加工品及動物化石等。

如果按照藥材的生產來源區分,中藥又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別。還有一些中藥屬天然藥物的加工品,如神曲、阿膠、枯礬就是分別用植物、動物、礦物原料加工製成的藥物。

我國傳統藥物除了有“中藥”、“本草”的名稱之外,近二三十年來,“草藥”或“中草藥”的名稱也流行一時。但實際上,草藥也是中藥的一部分,它一般指廣泛流傳於民間,而醫者應用較少,文獻資料比較簡略,且加工炮製尚欠規範的部分天然藥。應該說,現在的中藥也是來源於以前的草藥。還有民族藥,如藏藥、蒙藥、維藥、傣藥、苗藥、彝藥等,是與中藥完全對等的,甚至藥材都有部分重疊,隻不過指導理論不同,各有所長。

(二)中醫眼中的“地道藥材”

天然的藥材是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的。我國疆域廣闊,自然地理環境複雜,如水土、日照、氣候、生物分布等,南北迥異,差別極大。各種藥材的出產,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定的地域性。於是就產生了“道地藥材”(習慣上不叫“地道藥材”),如四大懷藥、浙八味等均屬此。

所謂道地藥材,是優質正宗中藥的專用名詞。它是指產地曆史悠久、品種優良、療效突出的藥材。如寧夏的枸杞子,內蒙的黃芪,東北的人參,河南的地黃,雲南的三七,四川的川芎,山東的阿膠,浙江的貝母,江蘇的薄荷,廣東的陳皮等等,自古以來都是道地藥材。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如雲南的三七就一定是最好的嗎?再好的產區,它也有幾等的出產質量。難道道地藥材產區最差的藥都比其他產區最好的藥更好不成?當然不是。所以,“品種優良、療效突出”才是最重要的標準。然而,道地藥材往往地域狹小局限,產量不能滿足全國需要。在不明顯影響療效的情況下,不可過於拘泥道地藥材。

●四大懷藥:指由明代“懷慶府”(河南省溫縣、武陟、博愛、沁陽等地)所產之道地藥材,即懷地黃、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

●浙八味:浙江的道地藥材,指白術、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參、麥冬、溫鬱金這八味中藥材,由於其質量好、應用範圍廣及療效佳而為曆代醫家所推崇。

(三)病有陰陽,藥分溫涼

中藥四氣,又稱四性,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顯然不是指藥物的溫度,而是它的秉性。“寒涼”的藥物,是指它能治熱性病;“溫熱”的藥物,是指它能治有寒冷表現的病。所以說藥物具有四性的哪一種,是在臨證實踐中發現的。四氣之中寓有陰陽含義,寒涼屬陰,溫熱屬陽,而寒與涼、溫與熱之間僅有程度上的不同,其實隻有寒熱兩種藥性。此外,還有所謂的不寒也不熱的“平性”藥,實際上也稍稍偏溫、偏涼,仍未超出四性的範圍,沒有絕對的平性。

具體來說,溫熱性的藥多用治風寒痹證、中寒腹痛、寒疝作痛、血寒經閉、陽痿不舉、宮冷不孕、亡陽虛脫等一係列陰寒證;而寒涼性的藥則主要用於治療實熱煩渴、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熱淋澀痛等一係列陽熱證。

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複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藥味的確定,是由口嚐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藥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幹規律性的聯係。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中藥學專家?淩一揆寒藥治熱證,熱藥治寒證,不能搞反,否則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真寒假熱的人看似熱得病人煩躁受不了,卻喝水量很少;真熱假寒的人手腳摸過去冰涼,但胸腹部熱,不想蓋衣被。真寒假熱因為是真寒,自然要選大熱藥;真熱假寒因為是真熱,自然要選大寒藥。不過如果熱毒或寒邪太厲害時,哪怕開藥方向是對的,有時會一喝藥就嘔吐,叫做“邪氣太甚,拒不受藥”。這時候可在大寒的藥中加很少一點熱性藥,或大熱的藥中配一點寒性藥,就不會嘔藥了。很有點像古代打仗的時候找個內奸喊開城門,然後一舉而攻入。

(四)巧辨五味,各尋所歸

所謂五味,原來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其實味道何止五種?隻不過習慣上以常見的、易於分辨的五種味道作為標準而已。

五味的產生,開始是指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後來發現,在很多時候,同一種味道的藥物作用於人體,會產生一些相似的反應,而不同味道的藥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此便總結歸納出有關藥物五味的理論。自從五味作為歸納藥物作用的理論出現後,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覺的範圍,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礎之上了。因此,中藥書的記載中有時會出現與實際口嚐味道不相符的地方。現將五味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證分述如下。

辛味:往往具有發散表邪、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

甘味:往往具有補益、調和中焦、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多用治正氣虛弱、腸胃難受、身體疼痛等。

酸味:往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帶下不止等。

苦味:往往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多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

鹹味:往往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

五味有時可與五髒聯係起來。如苦味藥多能入心,甘味藥多能入脾,鹹味藥多能入腎。當然這隻是相對的,如辛味藥按一般推理來說以入肺為主,可是辛散行氣藥大多是入肝,這樣的例外不少,因此,五味與五髒的歸屬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五)用藥有禁忌,三思再下筆

1.配伍禁忌有些藥物共用時,會產生劇烈的副作用,或者消減原有藥效,因而應該避免共用,最典型的莫過於“十八反”、“十九畏”。

煎藥法極為重要,煎藥得法,病勢易瘥,不得其法,善既未見,禍反現焉。此煎藥法不可不講也。大抵外感病之藥,類多香透,不宜多煎,多煎則香氣過性,往往失其功效。內傷之藥,類多補正。煎宜時久,少煎則藥力不出,功效不見。煎外感病之藥,宜用急火。煎內傷之藥,宜用緩火。——近代名醫?陸士諤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八反歌即烏頭(包括川烏、草烏、附子)不能與貝母、瓜蔞(含天花粉)、半夏、白及、白蘞等同用;甘草不能與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等同用;藜蘆不能與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等同用。

十九畏歌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