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七章 中醫藥學曆史淵源
本章囊括了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20世紀傳統醫藥學曆史。分人物學術史、中藥史、經典史。重點介紹中國傳統醫學從蒙昧到啟蒙,由啟蒙到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各個重要階段最精華內容,諸如醫藥萌芽狀態、醫業分科、本草掘起與發展、藥事建製與內外交流、重要經典著作問世等。目的是僻徑引路,啟發讀者對我國數千年光輝醫藥史,有一個縱向的認識和了解。本章取材龐博,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醫藥緊密結合。由此便可看到中國傳統醫藥學文化始末興衰的輪廓。
第一節人物學術史
1.中國最早文字記載醫藥治病情況如何?
據劉向《說苑·辨物》中說:“上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麵而祝,發十言耳,請扶而來者,皆平複而故……中古之為醫者,曰俞附。俞附雲為醫也,搦腦髓,束盲莫,炊灼九竅,而定經絡,死人複為生人,故曰俞附。”《淮南子·墜形訓》中說:“有丈夫民,其狀皆如丈夫,夫衣黃,衣冠帶劍。殷帝太戌使王母采藥,從西王母至此絕糧,不能進,食木實,衣木皮,終身無妻,而生二子,縱形中出其父即死,是為丈夫民。”又“修務訓”說:“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高下,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另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大荒西經》雲:“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等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意謂這十數巫人經常來靈山上下采藥不絕。
綜上論述,中國最早用文字記載醫與藥治病的,似始見於春秋戰國時的《山海經》和漢代的《淮南子》。也說明此時用於治病的動、植物,在人們思想上已形成了“藥”的概念,較之“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石器時代,又進展了一大步。在此情況下,社會上的巫人,根據民間經驗,開始用藥治病。
2.中國傳統醫與藥的依存關係如何?
從整體看,我國傳統醫藥同源是無可非議的。然而,醫與藥在來源上又有一定區別。藥,本作“藥”,《說文·草部》雲“‘‘藥’‘為治病草”,它來源於元始石器時代人們采獵動植物充饑逐漸積累起來的有益於人體去疾的各種天然動植物或礦石類物質;醫,原作“醫”,《說文·酉部》稱“醫治病工也”,而“工”字又源於用祈禱禁咒術來給人們消災減痛的巫。因此,曆史上的治病巫和《山海經》中所列的“十巫采藥”以及《世本》所稱的列名十巫之內的巫彭便是創造醫學祖宗的說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後來巫與醫分業,醫的體係逐漸擴大,形成專職醫,這也是事實。而醫藥又同是防病治病,密不可分。故名醫扁鵲著《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公元1、2世紀張仲景著《傷寒論》、《評病藥方》以及華佗的“麻沸散”、葛洪的煉丹術等所有醫籍,雖至今數千年,無一不論病而又辨藥。這也更充分說明,醫與藥二者從有文字記載起到不斷發展壯大,都是相互連接和相互依存的,不應籠統地說誰創造誰。隨著社會的進化和醫藥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現代醫藥分開管理,實行以法治藥,必將更加有利於醫藥的緊密配合,為振興中華發揮更大的作用。
3.曆史上巫與醫究竟有何區別?
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提倡神道說教,天文、宗教、曆數、醫學在當時是有一定關聯的。單就巫與醫而言,在理論代稱上,最先是巫醫不分,而實際生活中分天文巫、掌樂巫、人鬼交通巫、治病巫等。治病巫開始多見巫醫二術兼施。據甲骨文記載,當時許多疾病,先由人鬼交通巫向天帝祖先占求吉凶,不能奏效時再去求治病巫處理。有的先施巫術,有的則先施醫術。施醫者,一經診治,屢多奏效,天長日久,隨著人們認識上的轉變,醫術便一天天發展壯大起來。相傳,曆史上周朝替代商朝之後,各鄉都設有分支巫醫治病機構,故後來有“具百藥以備疾災,畜五味以備百草”之記載。
到了封建社會,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盡管在上層建築和一些民間群體中,對巫與醫各保持一定的信仰程度,但絕對的醫學理論,已從宗教信仰中逐漸分離開來。如從公元前541年晉侯患病請鄭國孫僑和秦國醫和二人診治,到戰國邈太子患厥屍症召扁鵲前往應診所發生的糾紛,更充分說明此時醫學與巫術已是分道揚鑣了。正如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一說的明白體現。綜上所述,曆史上巫與醫雖在神道說教的社會背景下源於一體,但實質上有一定的區別,尤其在全麵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兩者區別更為明顯。
4.中醫藥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形式怎樣?
隨著社會的進化,從夏商時起人們已初步具備了一般衛生和簡單的治病知識。這時專職醫者和醫學分科也已開始興起。據史料記載,當時有疾醫(內科病醫)、瘍醫(外科醫)、帶下醫(婦科醫)、幼醫(兒科醫)以及食醫(為宮廷服務的膳食或保健醫)、獸醫(畜牧醫,多為上層服務)等。
自西漢末年《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問世以後,我國中醫藥理論體係已全麵形成。確立了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應用地位,臨床中也開始對生理、病理和診斷學的應用進行研究並開展了對藥理學的研究,確立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在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藥炮製,什麼樣的病,用什麼辦法炮製,適用哪些輔料投入,製後的性變作用是什麼等,都有明確的總結和記載。已開始強調對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等理論的認識。自東漢以後,中醫對陰陽五行學說、“天人一體”和“天人相應”的思想以及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方劑等學說,普遍進行了研究和應用,並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完善。
5.夏、商、周時期我國中醫藥學的特點有哪些?
這個時期概稱為奴隸社會的青銅器時代(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9世紀)。這時人們已從漁獵生活中逐步解脫開來,並能夠認識流行病、五官、婦產、小兒、外科等多方麵疾病的一般症狀表現,以及用什麼藥物去戰勝它等。但在奴隸主階級提倡“神道說教”的思潮幹擾下,醫藥同其他學術一樣,如果不帶點神鬼氣,似乎都行不通。其重點表現有以下幾種。
(1)巫醫兼施:許多病用占星術(相當於現代心理治療)治不好,再請醫生診治。
(2)解剖生理知識,多是從動物身上開始得到的,主要是魚類。
(3)在此以前,醫權多掌握在女醫手中,此時雖已開始轉移至男性,但有阻力。
(4)治病的藥物品種很少,也偏重於動物藥。據後來的《山海經》記載,在當時用於治病的120餘種藥物中,而動物藥就占60多種,植物藥50餘種,且許多藥物的功用夾雜一些迷信成分。
(5)開始明白藥理歸經和用毒藥治病的功效及其毒性作用。
6.張仲景著《傷寒論》的意圖是什麼?
我國東漢末年張仲景,曾於靈帝時舉孝廉,任過長沙太守。在他親政為官時,就常存憂國濟民之心,甚在理政時,屢為人看病。他之所以潛心鑽研醫學,並著《傷寒論》,是因為他看到當時瘟疫流行,死傷無辜不計其數。他的家族人口,自“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酬獻於世,以拯救蒼生。此書是我國論及傳染病學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醫籍。後人基以編纂論及溫熱病之其他典籍代有可見。
7.中國早期醫藥學對外交流有哪些內容?
我國中醫藥學的對外交流於公元1、2世紀就已開始,2、3世紀時的重心已由印度轉至阿拉伯國家。主要是藥物的輸入和輸出。阿拉伯國家對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是商業和宗教往來。自唐太宗李世民時,已設立“關市”,宋後在廣州、寧波等地更立市泊司(海關機構),揚州、南昌等處也多有外來商人的足跡,有時一處多達一二十萬人。因此,西方香藥如綠鹽、硫黃、佗僧、乳香、沒藥、沉香、砂仁、蘆薈、烏香(鴉片)、蘇合香、犀牛角、象牙、牛黃等,不斷流進中國。此外,還有少量化學藥物及劑型輸入,如酒精、薔薇水、朱砂丸等。
在醫方和醫藥學術方麵,自南宋後,有東羅馬波斯傳入的“治痢悖散湯”,還有訶陵國王李摩的“補骨脂”方;醫學理論上,曾用了阿拉伯天文學上的占星“十二星宮占病法”,後傳入印度,被收進《大集日經》中;外科方麵,宋時從阿拉伯傳入過麻醉藥;元代還有外國的《回回藥方》30卷傳入中國;明代的杭州回教堂,還有教授漢人醫藥之事。至於東羅馬的醫學,亦以眼科、外科擅名。一個在8世紀時被俘的士兵放回來後,作的《行記》一書中說:“大秦善眼醫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唐高宗永淳元年(683年),秦鳴鶴用針灸治高宗李治高血壓的目昏頭眩獲效而得重賞。
當然,阿拉伯的醫學並非完全由它們自己獨創,它同樣吸收了希臘、羅馬、埃及、印度的學術,而印度、埃及的醫學早期又多是從中國逐漸傳進去的。就以阿維森納的《醫典》而論,有大量的中國醫學成分在內。在診斷上,《醫典》中的脈診多達49種脈名,其中的35種均與我國王叔和之脈相同。此書還收載“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病人手動狀若由自身拾物拋棄者,是死兆”、“用蜞針(水蛭)吮吸膿毒”、“用烙鐵燒灼狂犬傷口”治狂犬病毒擴散等。這些都是從公元2世紀和唐代名醫的典籍中承襲過去的。
8.你知道大夫、郎中的由來與醫官的等級嗎?
大夫在古代是一種官職名,天子分封諸侯,設卿、大夫、士上中下三級。郎中,在周朝是近衛侍臣的通稱,秦朝開始被認定為官名,還管理車騎、門戶,內充侍衛,外出從戰。直到宋朝,大夫和郎中都是職位較高的官員。
在醫學方麵,古代黃帝時就設有醫官,名曰岐伯;秦漢有太醫令、丞等;延續至唐,除太醫令外,還設有醫學博士、醫監、醫正等醫人官職;五代設翰林醫官使;宋代設翰林醫官院。醫官分7級22種,最高級的為大夫,其次是卿(郎中)、醫效、祗侯等。因為大夫是政府官員中較高的職位,人們為了稱讚醫生的人道主義品格和醫術,故凡對醫官(生),均稱為大夫或郎中。而近代大夫和郎中又略有不同,一般把設館坐堂的中醫,稱為“堂醫”、“大夫”,將四處遊走行醫的醫生則稱之為“郎中”。
9.中國醫藥學派的形成年代和金元四大家觀點是什麼?
春秋戰國以後,醫學上即有秦派與齊派和荊州學派之分,但無爭論。至北宋末年,蜀醫石藏用好用暖藥、杭醫陳承喜用涼藥,這就構成了溫熱與寒涼兩大派係,雖未公開爭論,但各有己見,輕易很難改變對方的主張。後漸形成公開爭論。尤其金、元時期,更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並具有理論上的獨立見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丹溪,後人稱其為“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河北河間人)的火熱論倡導“六氣皆從火化”、“五誌過極皆能生火”之說,用藥以寒涼為主,故又稱“寒涼派”;張從正(河南宛丘人)的攻邪論認為諸病皆由邪生,“邪去則正安”,故用藥以攻邪祛病為主,采用汗、吐、下3法,後世亦稱其為“攻下派”;李杲(河北正定人)的補脾論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當以補脾益胃為主”,脾胃健壯,五穀為納,氣血旺盛,人體健安,後人稱其為“補土派”;朱丹溪(浙江義烏人)的相火論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陰津如常而火自降,人得安寧,後人稱其為“養陰派”。盡管四大家立說不同,但各有發明創建,且均有一定的代表性,從不同角度促進和發展了祖國中醫藥學。
10.中國何時興起中藥炮製?其專著有哪些?
中藥炮製是從人類最初利用動植物充饑,進而發現其中有些有治病作用,在通過火的發明和食物進化過程中,逐步實踐、總結出來的一門專業學科。西漢末年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已記載有修製之事,應該說我國中藥炮製,就是從這時興起的,但當時均未形成係統的理論。至南北朝劉宋時(公元420-479年),藥物學家雷學始將此項內容梳理成一種法則,以規範的形式,編著了《雷公炮炙論》3卷,載藥300種,對每味藥物的性味、功能、炮製,如修治、熬、煮、鎊、磋等,進行了明白的敘述,後人又續以《雷公炮製藥性賦》敘述了常用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自此以後,便陸續出現了唐代《製伏草石論》、宋代《本草圖經》(亦稱炮製論)、明代《炮製大法》、清代《修事指南》等以炮製為主或專敘炮製的藥學專著。因此,《雷公炮製論》便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炮製專書,為後世炮製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和理論依據。
11.“杏林”是怎麼來的?
三國時期福建省閩侯縣的吳國醫生董奉(字君異),為人診病時總是和氣耐心的進行望、聞、問、切,並且不收酬金,僅要求被治者的家人或治愈者本人在他房前屋後種一株杏樹。幾年過後,住宅周圍栽下了10來萬株杏樹,形成了一大片鬱鬱蔥蔥的杏林。董奉用收獲來的杏實、杏仁換取藥物和糧食,又救濟那些貧苦者,深得人民的崇敬。以後每到春天,杏花盛開,春意滿園的時候,人們便想起他救死扶傷,助人為樂的事跡,稱讚他“譽滿杏林”或“杏林春滿”。從此以後,人們對醫德高尚、技術高超的醫生,或舉辦中醫藥刊物、開設中藥店堂等,常用“譽滿杏林”“杏林園地”“杏林堂”等,來給予讚賀或贈匾相謝。
第二節中藥史
12.簡述中藥概念和最初是怎樣形成的?
簡言之,中藥就是中國傳統習慣用於防病治病的藥物,通常稱為中藥(包括中成藥)、中藥材、中草藥、傳統藥物等。它與西方藥物的不同點,是從天然的動植礦物家族中直接獲取或經加工炮製後用於防治疾病的物質。在時間上,中藥有幾千年曆史,西藥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由西方國家傳入的。西藥是通過化學合成等生產工序用來防治疾病的藥物,在國內隻有160餘年曆史。
中藥是從原始石器時代起,我國勞動人民采集植物、狩獵動物充饑,逐漸實驗有的有止血、發汗、鎮痛功能,有的可以止吐瀉,有的吃了不舒服中毒死亡等作用,進而將這一部分動植物保存下來,用於自我調節使用。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藥”的概念。故《淮南子·修務訓》有:“神農教民嚐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令民之所避就”之說。《山海經》中也記載有“十巫往來於靈山采藥”之事。說明最早是不存在醫的,之所以有巫采藥,這多是指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巫人根據民間的實踐經驗,形成的藥和藥物治病的最初概念。
13.本草的收采與種植最先出現於哪個朝代?
藥物的收采與種植,古時多由醫家兼任其事。蓋采集早晚、種收時間、收采加工方法與藥效的關係等,是曆來強調的中心內容。此門學術,大約於公元300年始見端倪,公元500-600年收采和種植已形成雛形理論。從《隋誌》中可以看出有許多關於采藥、植藥方麵的論述,其重點有采藥時間、四時采藥等,但由於生齒日繁,用之者眾,生之者寡,生藥種植之學遂問世。《千金翼方》中更立一門專記藥物采植事。東晉和隋唐政府,為了它們自己的利益,還建立了藥園和培養生藥人才之事。宋代科學家沈括,對藥物的采收時限,更有精辟地論述,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沈括既不唯古,又不道聽途說,而是根據季節的來早與來遲、土壤肥瘦和山岡平川之不同,對一些常用藥物的采收時間,作了精確的記敘。說明本草的收采和種植是有很長曆史的,而且論述廣泛,敘理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