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藥藥理與歸經(1 / 3)

第1卷 第一章 中藥藥理與歸經

本章為中醫藥專業學術理論篇,分為藥理與歸經兩個部分,重點介紹藥物四氣五味、七情及配伍、藥物歸經、藥物命名、按功能分類及常用藥的治療作用、湯藥煎造和服用方法等。其中許多條目,都是從傳統學術中擷取的最精華內容,還有些專條是過去一般醫藥書籍中少見希聞的知識。

第一節中 藥 藥 理

1.何謂四氣五味?與陰陽分屬關係如何?

“四氣”即指中藥本身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亦稱四性)。寒藥治熱病,熱藥勝寒證,溫平多滋補,涼平調衛營。其中寒性與涼性,熱性與溫性,隻是程度上的差異。因此,涼又屬於“寒”的範疇,溫歸屬於“熱”的範疇。據現代科研揭示,它們所含的人體所必需的金屬微量元素也不盡相同。溫、熱藥含微量元素高,寒、涼藥含微量元素低。

五味,即藥物所含的辛、甘、苦、酸、鹹五種不同的味。辛能發散,甘善緩急,苦能燥濕瀉火,酸可收澀固脫,鹹味下注軟堅、散結。這是指大多數藥物常規的有效成分和治病功能,而它們各自兼有的作用,並非獨限於此。另外還有淡、澀兩種味,分屬於甘、酸範疇。

按其陰陽屬性分:溫熱藥物屬陽,寒涼藥物屬陰;辛甘(淡)為陽,酸(澀)苦鹹味為陰。

以藥物質地分:輕浮之劑為陽,沉重堅實之藥屬陰。

按藥物產生作用的趨向分:凡輕浮之劑,多向上向外,屬陽;質地沉重堅實之藥物,多向內向下,為陰。

依主病功能分:祛風、發散、解表、理氣之藥屬陽;瀉下、湧吐、收斂、理血之藥物屬陰。

2.中藥氣味生成流布與疾病的關係如何?

這是從理論上論述中藥氣味的作用與氣、味、精、形的變化。蓋四氣五味有陰陽、厚薄之別和上達、下注之功,故當明寒熱,當辨性味流布歸向。這對於合理組方,提高療效,戰勝病邪,關係甚為密切。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味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厚則泄,薄則通;氣厚者為陽,薄者陽中之陰,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張;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氣味之流布,醫者不可不明。

3.何謂配伍?其原則和用藥分量如何掌握?

兩種以上藥物配合使用叫作配伍。要想掌握藥物個性與共性,組合適當,取得顯著的療效,必須把握住以下兩個原則。

(1)注意君、臣、佐、使(又稱主、輔、佐、使)的正確運用:它是按藥物的基本功能,投入某一病症治療的主次作用而分的。即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

(2)合理運用藥物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殺、相反。這主要是按“孤軍”與“集體”喜惡關係分的。①取孤軍單行的作用治病;②取性情相投、能起到協同配合作用的藥物共同治病,以增強其療效;③性能功效具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以一種為主,另一種為輔,提高其療效;④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不良反應,能被另一種藥物減弱或消除;⑤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會互相牽製,而使作用降低或喪失效果,應避免同時使用;⑥用一種藥物來減弱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不良反應,而增強療效,保證安全;⑦性能完全不合,同時使用則產生毒性反應,或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十八反類藥物等,當禁止同時使用。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治下焦熱,黃柏為君;治水濕,防己為君;治寒厥,附子之類為君。兼見病症,再佐使藥分治之。此製方之要也。

在用藥分量上,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使君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同者則等份。

4.中藥升、降、浮、沉的概念是什麼?

所謂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的主趨向。升指上升而向上,如提陷、嘔吐、呃逆、喘息等;降指下降,如腹瀉、崩漏、淋濁等;浮指向外,如發熱、自汗、盜汗等;沉指下沉而向內,如濕熱內蘊、疹毒不出等。為便於掌握,臨床中多將其歸稱為升浮、沉降兩大主趨向。凡升浮之藥,多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陽、解表、散寒、除風等作用;凡沉降之藥,多主下行而向內,有降逆、收斂、滲濕、瀉下、軟堅、散結等功能。

按藥物質地分:花草類藥,多具升浮性質而向上向外;果實、礦石類藥,多具沉降性質而向下向內。

按藥物氣味分:辛、甘、溫、熱之藥,多具升浮性質;酸、鹹、苦、寒之劑,多具沉降性質。

以上均是以整體和常規而言,但另一方麵也應注意一些藥物的特殊性能。如花類藥本歸升浮劑,諸花皆升,惟旋覆花獨降;諸子皆沉,惟蒼耳獨升。再就是區分主次關係,凡大隊升浮劑,夾配少量或單味沉降藥,其性必隨其主而轉向於上;如大隊沉降劑,夾配少量或單味升浮藥,其性亦隨主劑而沉降。經炮製後的藥物,其性能又有所變化,通常有升改降、降改升的現象存在。

5.三陰三陽用藥要領如何掌握?

根據人體十二經絡與五髒六腑病狀及變化反應,用藥當辨明經絡,對症使用。現立七字歌訣,明其概要。

小腸膀胱屬太陽,槁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陰厥陰柴胡強;

陽明大腸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

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芍藥白者強;

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為使,更有何病入膏肓?

6.中藥“十八反”含義與包括範圍是哪些?

中藥“十八反”,是指甘草、烏頭、藜蘆3味中藥,對其他15種中藥,分別有相反的作用。在炮製、組方和配伍調劑時,禁止同時使用,以防止產生化學反應而導致中毒等醫療事故。故本草藥性書上,立下“十八反”,以此警戒後人注意用藥安全。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藜蘆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苦參、丹參(注:烏頭應包括川烏、草烏、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瓜蔞應包括天花粉、瓜蔞皮、瓜蔞仁;貝母應包括各地出產的各種貝母;半夏應包括水、旱兩種半夏;芍藥應當包括赤芍、白芍;人參應包括紅參、白參、糖參、黨參;沙參應包括南沙參、北沙參、明黨參、玄參)。

中藥材,十八反,海藻戟,甘遂芫,

戰甘草,當明辨;

半蔞貝,白蘞及,俱攻烏,禁混劑;

諸類參,細辛芍,叛藜蘆,忌參合。

另有反,勿同行,雲母粉,反決明;

莧與鼇,禁混煎;蔥和蜜,勿輕犯。

雲母粉忌與石決明混用;紅莧菜忌與甲魚同食;蔥和蜂蜜忌同食。

7.中藥“十九畏”的含義與包括範圍是哪些?

中藥“十九畏”,即指這19種藥物中,凡指明相畏的藥物,彼此都不宜同時使用。主要是防止它們之間產生化學反應,而抵消或減弱了另一種藥的有效作用,或者出現其他毒性反應。

石硫黃,火中精,遇樸硝,便相爭;

紅白砒,忌水銀;山狼毒,怕陀僧;

川巴豆,毒烈性,黑白醜,難順情;

公母丁,忌鬱金;芒樸硝,懼山棱;

川草烏,不順犀;五靈脂,畏人參;

官桂類,治冷功,逢石脂,不協同;

凡修合,看順逆,炮製用,莫相依。

(注:芒硝包括玄明粉;川烏、草烏包括附子、天雄;犀角包括廣角;人參包括各種人參;官桂包括肉桂、油桂、企邊桂、桂枝、桂皮;石脂包括赤石脂、白石脂。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相畏的藥物,如白芷畏黃連,甘草忌豬肉等)。

關於十八反、十九畏所涉及的藥物,為古代醫家所定,一般是不能同時使用的。因此,應在臨床實踐中,通過認真地試驗和研究分析,逐步總結提高。在未得出科學根據而《藥典》又未正式收入之前,仍應遵古選配組合,以策安全。

8.國家規定的毒劇中藥名稱是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79)衛藥字第837號、國家醫藥管理總局(79)國藥字第226號文件規定,總計為33種,分一、二兩類。

第一類:砒石(紅砒、白砒)、水銀;

第二類: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馬錢子、生烏頭、生川烏、生草烏、生天雄、斑蝥(包括青娘蟲)、葛上亭長、地膽蟲、紅娘蟲、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藤黃、生甘遂、洋金花、鬧羊花、生千金子、生天仙子、蟾酥、輕粉、紅粉、紅升丹、白降丹、九分散、龍虎丸、九轉回生丹、四生散等。

文件中提到的地方管理的毒劇藥物,即各省市自治區規定的毒劇中藥,如野葛、三分三、冰涼花、雪上一枝蒿、銅綠、八厘麻、相思子、白屈菜、了哥王、苦豆草、老煙膠、鹵砂、木鱉子、黃升、銀朱等。

9.特殊情況下哪些中藥容易產生毒性作用?

由於人的體質不同,服用時間、服用量不一致,在同時進食其他食物,服用常用的中藥材,偶爾出現中毒現象或者不良反應,並不意味著這些藥物本身有什麼毒性。隻要在臨床中多加觀察,或注意掌握好藥物的用量即可。

據一份臨床報告記錄,酸棗仁能引起惡寒、發熱、關節疼痛;桑寄生和茯苓可引起皮疹;服用地鱉蟲後,全身瘙癢和豆瓣片大小的皮損;雅膽子可致過敏性休克;蜂蜜使用不當會出現中毒;過量服用木通可引起腎功能衰竭;過量服用杏仁可致急性中毒,引起呼吸麻痹;桔梗對胃有刺激作用,過多服用可引起惡心、嘔吐;人參對機體有雙向調節作用,大量服用可致人死亡,一般則出現玫瑰疹、瘙癢、頭痛、眩暈、體溫升高及出血等。有健康人一次燉服40克人參,導致左側心力衰竭;亦有給3例新生兒服0.3~0.6克的人參煎汁,其中1例中毒死亡的報道。

從上列情況分析,部分藥物,如土鱉蟲、鴉膽子等,本身存在一定的毒性,服用量過多,勢必出現中毒現象。其他藥物雖未注明有毒,但超過正常用量者,也必會產生不良反應。唐代醫家王冰說:“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按照這個原則去組方用藥,一般是不會出現什麼問題的。

10.服藥禁忌包括哪幾個方麵?

服藥期間,一般應注意三個方麵的禁忌,這樣就可以配合醫生很快地治好自己的病。

(1)生活方麵:忌煙、酒刺激,房事,過度冷熱,性情衝動、憤怒,熬夜。

(2)飲食方麵:忌食生冷油膩之物、海腥,忌辛辣食物刺激;腸胃疾病患者忌硬性難消化食物。

(3)藥食方麵:服用補養氣血的滋補品,忌飲茶;服用何首烏、地黃、甘遂、知母、天冬忌用鐵器煎煮,忌食蔥、蒜、蘿卜等;服用木榧子忌食綠豆;服用川、草烏忌食牛、羊肉;服用千年健忌食蘿卜;服用烏梅、甘草忌食豬肉、鯉魚;服用茯苓忌食醋;服用薄荷忌食甲魚。

11.妊娠禁、慎用哪些中藥?為什麼?

妊娠應禁、慎用的中藥,是有毒烈燥性、開氣化瘀、瀉下消積、軟堅散結類藥物。按藥的作用程度,通常分禁用與慎用兩大類。

(1)禁用藥物:青娘蟲、紅娘蟲、葛上亭長、斑蝥蟲、虻蟲、地鱉蟲、水蛭、蛇蛻、蟬蛻、麝香、蟾酥、幹蟾皮、地膽蟲、穿山甲、蟹爪、烏蛇、蘄蛇、白花蛇、蜈蚣、全蠍、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生甘遂、生狼毒、生大戟、生附子、生天雄、生商陸、幹漆、三棱、莪術、牽牛子、鉤吻根(野葛)、千金子、相思子、冬葵子、巴豆、皂角、蘇木、藜蘆、番瀉葉、芫花、洋金花、鬧羊花、水銀、砒霜、雄雌黃、石硫黃、輕粉、紅粉、銀朱、蘆薈、鹵砂、蜂房、天丁、生藤黃等。

(2)禁、慎用中成藥:四生散、七厘散,九分散,龍虎丸、大活絡丹、五味麝香丸、小金丸、丁公藤風濕藥酒、九轉回生丹、木瓜丸、開胸順氣丸、木香檳榔丸、牛黃解毒丸、雲味安消散、安宮牛黃丸、安宮牛黃散、通關散、失笑散、玉真散、活血止痛散、紅靈散、蘇合香丸、醫痛丸、利痛排石片、阿魏化痞膏、跌打活血丸、純陽正氣丸、痧藥、暖臍膏、醒消丸,礞石滾痰丸、萬應錠、女金丸、雞血藤膏、沉香化滯丸、分清五淋丸、龍膽瀉肝丸、六神丸、大黃蟲丸等。

因為以上藥物,大都具有毒烈燥性,並有開竅、破氣、破血、消積、化瘀和通瀉作用,對於氣血消耗或平素體質羸弱的孕婦,特別是對胎兒,都可能造成直接損傷。因此,必須禁用或慎用,以確保母嬰安全。

新編妊娠禁慎用中藥歌

斑蝥蠍蛭地鱉蟲,三蛇蟹甲生天雄,

麝葛蟾酥蛇蟬蛻,青紅娘子全蜈蚣,

生川草烏馬錢子,生夏生星地膽蟲,

生狼生商生大戟,幹漆天仙棱莪蔥,

雄雌硫黃輕紅粉,冬葵巴豆附砒霜,

羊金蘇木番瀉葉,蘆薈芫花藤鬧羊,

鹵砂幹蟾香思子,野葛二醜兼牛虻,

生甘遂與豬牙皂,桃仁木通露蜂房,

茅根薏苡皂角刺,丹皮枳實生大黃,

紅槐兩花膝通草,代赭樸硝瞿麥薑。

上列諸藥禁慎用,母嬰無犯謝岐黃。

12.進食補藥是多多益善嗎?

許多人認為,使用補藥有益無害,不作食補,便作藥補,甚至多多益善。其實不然。如大補元氣、強心固脫的人參,其性甘溫,虛熱之人服用後病情加重,正常人長期多服可引起興奮、煩躁不安、血熱妄行,甚或心力衰竭而死亡;鹿茸大溫大補,用不對症,即引起頭暈、煩躁、不眠、鼻出血等;銀耳本為滋陰降火,如屬虛寒證,反而病情加重;久服滋陰補血藥,會出現胸腹脹痛,不思飲食,甚至腹痛瀉泄;感冒發熱、消化不良,或其他熱性病患者,服了補藥,不但無強壯作用,反而導致病邪內蘊,一時難以痊愈;生活奢侈,經常過食肥甘的人,服了補藥,不單無益於病,反而增進脾胃呆滯,導致病情加重,最後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