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皮膚病的中醫辨證特點(1 / 3)

卷一 學 海 擷 萃 第一章 皮膚病的中醫辨證特點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人的皮毛筋骨肌肉通過經絡和髒腑息息相關。皮膚病可以影響髒腑,髒腑病又可以在皮膚上有所表現。因為皮膚病的皮損發生在體表,有形可見,故在中醫古籍中,皮膚病被列入外科範疇。在臨床上,皮膚病的辨證用藥雖然有其獨特之處,但其基本原則與其他科均有類似之處,因而不可忽略。

一、病因辨證

皮膚病是整體疾病的一部分,雖然發於體表,但和髒腑有密切關係,外病可以影響髒腑,髒腑有病又可以表現在肌表。

如《靈樞·刺節真邪》記載:“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脈中則血閉不通,則為癰。”

另有記載:“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記載:“頭麵生瘡,係內熱外虛,風濕所乘。肺主氣,候於皮毛,氣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脾主肌肉,內熱則脾氣溫,脾氣溫則肌肉生熱也,濕熱相搏,遍體皆生瘡”等,都說明皮膚病和整體的關係。

另外,古人對一些單純外因如細菌、真菌感染皮膚寄生蟲病等亦早有認識,如《諸病源候論》記載:“癬之病狀,皮內隱疹如錢文,漸漸增長,或圓或斜,癢疼有匡廓,裏生蟲,癬內實有蟲也。”

皮膚病的病因總的來講可分內因和外因。

(一)內因

內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

1.精神因素 中醫所謂七情所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誌變化,過盛或不及都能影響髒腑功能失調,如過喜傷心神,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憂傷肺,過恐則傷腎,都能使髒腑功能失調,產生心神不安、疲乏無力、四肢沉重、倦怠少食、咳嗽少氣、驚惕不安、口舌生瘡、皮膚濕腫、痛癢無度等一係列臨床表現。如心火上炎、肺鬱氣滯、脾濕不運等都與濕疹、神經性皮炎、脫發、銀屑病等皮膚病有密切關係。

2.飲食不節 飲食是營養的源泉,如果沒有節製,暴飲暴食或肥甘厚味或過於偏食等,都會引起疾病,《素問·五髒生成篇》記載:“多食苦則皮槁毛拔,多食辛則筋急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一般來講,過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熱、生痰、生濕,成為致病因素,暴飲暴食可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過飲醇酒可使濕熱內蘊、醇酒中毒等,這些都可引起急性皮炎、濕疹等。過於偏食,可致肌膚失養、皮膚皴竭,引起維生素缺乏類皮膚病。古書記載之“藜藿之虧”“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即屬於此。這些都是飲食不節的致病因素。

3.勞倦所傷 勞動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物質 財富的必要手段,但過度疲勞,不注意勞逸結合或過於安逸,都可以使氣血壅滯、肌肉髒腑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致病因素。另外,過度縱欲,房事不節,造成腎氣不足而產生疾病。如腎氣遊風(小腿丹毒的一種)多生於腎虛之人,或由腎火內蘊、外受風邪、膀胱氣滯而成。另外,腎氣虛可生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如黑變病、黃褐斑等。

4.體內髒腑功能失調 可產生內在的風、寒、濕、燥、火等病理因素。如腎陽虛衰, 陽氣不足,寒從內生,則可產生寒凝氣滯,皮膚則可表現為青紫斑塊,或潰爛,久不收口;脾陽虛可使內部水濕不運,生濕疹類皮膚病;心火過盛,內熱蘊結,可生皮膚瘙癢、急性皮炎類皮膚病;心血不足,血虛風燥,也可引起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血燥性銀屑病等疾患。

(二)外因

外因雖多,但主要指六淫邪氣、疫癘、觸犯禁忌、金刀蟲獸所傷、水火燙傷等。

1.六淫致病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正常氣候的變化,亦稱作六氣:春風、夏暑(火)、秋燥、冬寒、長夏濕。由於六氣的不斷運動變化,而決定了一年四季的氣候不同。人類在長期和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到自然界四時六氣的變化規律,並對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當人體由於某種原因而致機體抵抗力下降,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或氣候的急劇異常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時,六氣就成了致病的條件,侵犯人體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這種情況下的六氣,就稱為六淫邪氣,也稱六淫或六邪。因此六淫實質上是指一種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之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密切關係。如春季多風病,冬季多寒病,夏季多熱病,長夏多暑濕病,居住潮濕多濕氣病或濕熱病,六淫犯人既可單獨侵入發病,也可數種邪氣互結而發病。

寒冷性蕁麻疹常是風寒襲人,發為癮疹;急性濕疹、皮炎等,常為濕熱互結,或濕熱熏蒸皮膚而發病;硬皮病則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發生的皮痹。另外六淫邪氣致病,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常互相影響,而且常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風寒入裏,久而不解,可化熱化火。慢性濕疹在一定因素的影響下可急性發作,如暑濕久羈,常致化燥傷陰,而發生陰虛血燥證,如血燥型銀屑病、慢性角化性皮膚病等。

現將六淫致病的特點分述於下。

(1)風:風為陽邪,其性開泄,為春季的主氣,具有升發向上的特點,所以風邪侵入,多犯人體的上部(如頭麵)和肌表(常指暴露部),並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汗出、惡風等症狀。古人認為風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病的病位常無定處,或遊走不定,數變是指病變變化無常,如蕁麻疹中醫稱癮疹,認為其病因主要是風邪所致。風勝則癢,所以風病的另一特點是瘙癢無度。

概括來講,風邪所致皮膚病,常具有發病急、消失快、發無定處、遊走不定、劇烈瘙癢、病程短的特點。一切瘙癢性皮膚病都與風有關。

(2)寒:寒為陰邪,易傷人之陽氣,如寒邪外束,衛陽受損,會出現惡寒、四肢發涼;寒邪入裏,傷及脾胃致下利清穀、嘔吐清水;傷及肺可見鼻塞、咳嗽、痰涎稀薄等症。寒凝氣滯可致皮膚冷硬、疼痛、有硬結,如硬皮病、硬紅斑等。寒則氣收,產生氣機閉塞不通,寒客血脈,可使血脈收縮、凝澀,可見肢冷、疼痛,如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等。

(3)暑: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感後常有發熱、汗多、脈洪大等症。暑性升散,易耗氣傷津,常口渴思飲;暑多夾濕,暑濕兼雜,常見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嘔惡、大便溏瀉、舌苔膩。暑邪常致濕疹、瘡癤、臁瘡、膿皰病等皮膚病。

(4)濕:濕除與季節有關外,淋雨涉水,防護不周,久居濕地,水中作業等都易感受濕邪。濕邪重濁黏滯,濕邪致病,喜侵人之下部,多纏綿不愈,反複發作,發病時常有肢體沉重、四肢困倦。若頭部有濕,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若濕留關節,則疼痛滯著不移、肢體沉重難舉;若侵犯皮膚則皮膚腫脹、水皰糜爛、或有肥厚浸潤,如天皰瘡、濕疹等水皰濕爛性皮膚病均與濕有關。另外,濕熱下注可見結節性紅斑,頑濕聚結可見慢性濕疹肥厚型、結節性癢疹等一些慢性頑固性、瘙癢性反複發作的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