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量(1 / 3)

第1卷 第一章 能量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活動和從事生產勞動,必須從食物中獲得能量。人的一生,從初生的嬰兒到即將離開人世的老人,每時每刻都需要利用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供其生長、發育、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和從事體力活動等的需要。即使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心跳、呼吸、體溫、血壓等重要生理功能,也需要能量。人隻要有生命體征存在就需要能量,如同一台機器得不到能源就會停止運轉一樣,人如果得不到能量,生命也將停止。由此可見,能量對生命活動是極為重要的。能量在飲食營養上,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一個人如果得不到足夠的能量,體內各種營養素也很難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健康成人從食物攝取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應當保持平衡狀態,否則就會導致體重的增加或減少,也就是造成人體的肥胖或消瘦。如果能量攝入大於能量消耗,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成脂肪而蓄積在體內,這樣就形成了肥胖。如果能量的消耗大於能量的攝入,機體就會動員自身脂肪產熱供能,脂肪不足時則消耗體內的蛋白質而產熱供能,這樣就造成了人體消瘦。肥胖或消瘦均會影響人的體質和體能。所以,保持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節 能量的來源及其單位

一、能量的來源

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食物中的糖類、脂類和蛋白質。所以,這三類營養素統稱為“產熱營養素”或“熱源質”。通常所說的三大產熱營養素,也就是指糖類、脂類和蛋白質。

三種營養素的產熱量是不同的,每克糖類的產熱量為16.7kJ(4.0kcal),每克脂類的產熱量為37.6kJ(9.0kcal),每克蛋白質的產熱量為16.7kJ(4.0kcal)。所以,這三種營養素中脂類的產熱量最高,而糖類與蛋白質產熱量基本一致。了解這一常識,就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這三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來控製能量的平衡。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想控製能量的平衡,可以通過調整這三種產熱營養素來實現。

二、能量的單位

多年來,能量的單位一直用卡(cal)或千卡(kcal)來表示。目前,國際上已將能量的單位統一用焦耳(J)表示,我國現已將能量的單位由卡改為焦耳。但為了照顧習慣用法,有些人同時使用卡和焦耳。1J指用1N力把1kg物體移動1m所需要的能量。1

000J等於1“千焦”(kJ);1 000kJ等於1“兆耳”(MJ)。

兩種能量的單位換算如下:

1kcal=4.184kJ 1kJ=0.239kcal

1000kcal=4.184MJ 1MJ=239kcal

第二節 能量的消耗

機體的能量消耗主要用於維持基礎代謝、從事體力活動、食物特殊動力作用和生長發育4個方麵。

一、基礎代謝

基礎代謝指人體在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即排除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和精神緊張等因素影響條件下的新陳代謝。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就是指人體在空腹、清醒、安靜不動時的能量消耗。這時的能量消耗主要用於維持體溫、心跳、呼吸、腺體分泌活動和細胞代謝等基礎的生命活動。基礎代謝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年齡、性別、體型大小和環境溫度。

基礎代謝的計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按體表麵積計算 我國1984年提出相對適合國人的體表麵積計算公式:

體表麵積(m2)=0.006 59×身高(cm)+0.012 6×體重(kg)-0.160 3

按此公式先計算體表麵積,再按年齡、性別,可在相關的表中查出對應的基礎代謝率(BMR),計算24h基礎代謝水平。熟睡時能耗比基礎代謝約少10%,故計算應扣除睡眠時消耗的能量。

基礎代謝(kJ)=體表麵積(m2)×基礎代謝率[kJ/(m2.h)]×24h

體表麵積(m2)=0.006 59×身高(cm)+0.012 6×體重(kg)-0.160 3

例如:某青年身高179cm,體重61kg,經以上公式計算,體表麵積為1.788m2。

2.直接用公式計算 Harris和 Benedict提出根據年齡、身高和體重直接計算基礎代謝能量消耗。

男性:基礎能量消耗(BEE)=66+13.7×體重(kg)+5.0×身高(cm)-6.8×年齡(歲)

女性:基礎能量消耗(BEE)=66.5+9.5×體重(kg)+1.8×身高(cm)-4.7×年齡(歲)

更簡單的方法是成年人按每千克體重每小時男性1kcal(4.184kJ)、女性0.95kcal(3.97kJ),與體重相乘,直接計算,結果相對粗略。

3.WHO建議計算法 WHO於1985年推薦下列公式,計算1日基礎能量消耗。

4.靜息代謝率 因BMR測定較困難,1985年WHO提出用靜息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代替BMR。測定時,全身處於休息狀態,禁食僅需4h,故RMR值常略高於B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