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其他疑難病症
一、戒 煙
吸煙危害人體健康,現已為世界所公認。煙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尼古丁則是煙霧中所含的最強的有害物質。經動物實驗證明,給動物吸煙,發現尼古丁可加強腎上腺的功能,長時間可使血管收縮,血管壁產生永久性的變化,致使血壓升高。經世界各國普查,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吸煙者死於冠心病的人數是不吸煙而死於冠心病人數的5~10倍。屍體解剖證實,重度吸煙者的冠狀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還較不吸煙者嚴重,婦女吸煙,尼古丁可通過血液滲入胎兒,胎兒的大腦和心髒也會受到毒害,胎兒易產生畸形。吸煙者所放出的煙霧會使室內空氣汙染,健康人吸入可產生多種癌症。吸煙不僅對個人有害,同時對社會也是公害,所以世界各國大力提倡控製吸煙,保證人體健康,延長壽命。中醫針灸戒煙,隻有幾年的實踐,古籍無此記載。
煙是一種有毒物質,長期吸入導致機體陰陽失調,升降失常和氣血逆亂,可引起一係列病理變化。
(1)損傷肺氣:煙從口鼻而入,故煙毒首先犯肺、肺感毒邪,肺氣不宣,清肅失常。故吸煙者易患咳嗽、喘逆及咯痰等證。
(2)肺虛及腎: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人體的呼吸過程。因此,肺的宣降失常亦可導致腎虛無力,納氣失司,出現肺虛和腎陽虛的一係列證候。
(3)陰虛陽亢:肝腎同源,腎陰虛可致肝陰虛,虛陽偏亢,肝陽化風,風動肢搖。故吸煙過多可出現眩暈,頭昏現象(醉煙)。
(4)心肺氣虛:肺主氣,心主血,氣行血行,氣滯血瘀,肺氣虛可致心氣虛,故長時間吸煙可導致胸痹,出現胸痛,胸悶,氣短喘促,心驚,心律不寧等諸症。
(5)脾胃氣虛:腎陽虛可導致脾陽虛,脾陽虛運化無力則津液不能輸布,可聚濕生痰,脾胃互為表裏,脾虛也可導胃氣虛,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故吸煙可引起脾胃功能異常,出現消化道症狀。
古籍無吸煙致病的辨證論述,現根據長期吸煙出現的一些證候表現及常見合並症作為臨床辨證分析與治療的理論基礎。
1. 肺氣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主症:自汗怕風,易感冒,每當氣候變化而發作,氣短聲低,咳痰清稀色白,麵色白,舌淡苔白,脈虛細。
治法:補肺固衛。
穴用:針刺宜取手太陰及腎俞穴為主。肺俞、氣海、太淵、膻中、太溪。毫針刺,針用補法可加灸。方中肺俞配氣海,氣會,膻中以補肺益氣。肺經穴太淵,腎經原穴太溪,以補肺腎真元之氣,肺氣充則能衛外。
方藥:玉屏風散加減。黃芪10g,防風10g,白術10g,桔梗9g,川貝9g,甘草6g。
2. 肺腎氣虛(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某些職業病,如矽肺等)
主症:喘咳,聲低氣怯,呼多吸少,動則尤甚,胸滿氣短,痰多稀白,自汗,腰膝酸軟,四肢不溫,麵色晦暗,舌質淡或紫暗,苔白。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平喘,佐以化痰。
穴用:針刺宜取背俞、手太陰、足少陰經穴為主。肺俞、腎俞、太淵、太溪、膻中、豐隆。毫針刺,用補肺治法。
方中肺俞、腎俞配氣會膻中培益肺腎之氣,取手太陰,足少陰之穴太淵,太溪以補肺腎真元之氣。瀉豐隆以化痰,降逆平喘。肺腎之氣則上有主,下能納。痰除氣順,則諸症除矣。
方藥:藥用補肺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人參9g,黃芪15g,五味子9g,熟地黃9g,紫菀9g,桑白皮9g,附子6g,肉桂9g,澤瀉9g,山藥9g,山茱萸9g,牡丹皮9g,茯苓9g。
3. 肝腎陰虛(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主症:頭昏,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女子月經紊亂,不孕等。
治法:調補肝腎,育陰潛陽。
穴用:針刺宜取手少陰、足厥陰、足少陰經穴為主。神門,太溪,行間,期門,京門,肝俞,腎俞,百會,水泉。毫針刺,平補平瀉法。
神門心經原穴,調補心氣,鎮靜安神;太溪腎原穴,補腎精血;期門為肝之募穴,“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與行間配伍,可平肝降逆,與太溪相配,可滋陰潛陽;京門為腎之募穴,可滋補腎陰;肝俞、腎俞能調補肝腎,生精益血;百會升清明目,水泉為腎合穴,可滋腎平肝。
方藥:枸菊地黃丸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枸杞子9g,菊花9g,生地黃9g,山茱萸9g,牡丹皮9g,山藥9g,茯苓9g,澤瀉9g,生石決明15g,生牡蠣15g,天麻9g,黃芩9g,青葙子9g。
4. 心肺氣虛(支氣管炎,肺氣腫,冠心病,神經衰弱等)
主症:咳嗽,喘息,胸悶或胸痛,咽喉腫痛,心悸氣短,虛煩不安,少寐多夢等。
治法:調補心肺。
穴用:針刺宜取手太陰、手厥陰、任脈、背俞穴為主。中府、巨闕、內關、肺俞、心俞、三陰交、尺澤。毫針刺,平補平瀉法。
方中中府為肺之募穴,能宣調肺氣;巨闕為心之募穴,能振奮心陽,調氣止痛;內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又是心包經之絡穴,能寬胸理氣,行氣活絡;肺俞宜肺補氣,心俞補益心氣,三陰交為肝、脾、腎經交會之處,用以補益氣血;尺澤為手太陰肺經之合穴,“合治內府”,與肺俞相配,可宜肺化痰而止咳。
方藥:歸脾湯合養陰清肺湯加減。黨參9g,白術9g,甘草6g,大棗7枚,人參9g,麥冬9g,桔梗9g,玄參9g,浙貝母9g,杏仁9g。
5. 脾胃氣虛(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主症:胃痛隱隱,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法:健脾胃。
穴用:針灸宜取督脈、手足陽明、足厥陰經穴為主。上星、印堂、迎香、曲池、合穀、足三裏、太衝。毫針刺,針用補法可加灸。
方中上星、印堂、迎香三穴伍用益氣醒腦;曲池手陽明合穴,合穀手陽明原穴,足三裏足陽明合穴,健脾益氣,溫中暖胃;太衝,平補平瀉,疏肝理氣以助脾胃。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9g,黃連9g,吳茱萸9g,半夏9g,陳皮9g,茯苓9g,高良薑9g,附子6g。
體會
1. 針灸戒煙有一定療效,但必須配合主觀的努力,才能獲得戒煙效果。臨床觀察發現主動戒煙者遠期療效明顯優於被動者,這是主動戒煙者本身有戒煙的要求,在戒煙期間和戒煙以後,都比較能堅持。而被動者,隻是由於針刺治療時煙味變化而少吸或停吸,當停止針刺,而煙味又恢複正常時,由於自己原無戒煙要求,故易恢複吸煙,為了提高和鞏固戒煙療效,應對患者進行耐心的宣傳教育,解釋煙草的毒性和吸煙對人體的危害,增強其戒煙的信心和毅力。
2. 在治療過程中,若出現煩躁不安、情緒易激動、困擾、疲勞乏力的症狀時稱為“戒煙綜合征”,可取耳穴神門,體穴內關,耳穴用王不留行壓豆,體穴內關用撚轉瀉法不留針,日針1次。
3. 戒煙的原理 針灸戒煙的原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針灸可刺激人體增加內啡呔和血清基的分泌,從而達到控製大腦對吸煙的欲望。
(2)針刺戒煙是適用微痛刺激,借以消退已建立的條件反射。
(3)針刺耳部某些穴位是通過經絡與神經的傳導,起到調節人體功能活動,從而調整了人對煙味刺激的感受程度。
(4)中藥治療長期吸煙引起的合並症療效顯著,但必須辨證論治,用藥恰如其分,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戒 酒
飲酒在世界上已有很長的曆史,並且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許多人出於各種原因長期飲酒導致酒依賴和酒中毒。隨著生活的改善,飲酒者有增多的趨勢,應加以重視。嗜酒和酒中毒為現代社會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本節介紹3種較嚴重的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礙:震顫譫妄、酒中毒性幻覺症和酒中毒性妄想症。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中醫謂之“惡酒候”,如巢元方指出:“酒者……其氣驃悍而有大毒,入於胃則酒脹氣逆,上逆於胸,內熏於肝膽,故令肝浮膽橫,而狂悖變怒,失於常理,故雲惡酒也”。乃言其中酒毒後的幻覺症狀。根據震顫譫妄、酒中毒性幻覺症、酒中毒性妄想症的臨床特點,類似於中醫的“醉酒發狂”“醉酒致癲”等症。
酒為辛味之品,易釀濕生痰,蓄酒中毒可致精神失常。由於患者體質不同,有陽氣有餘者,有陰寒內盛者,故酒入人體,亦有從陰化寒和從陽化火的不同轉歸,臨床見證也就有癲與狂的不同證型。一般陽氣有餘者多見狂證,陰寒內盛者多見癲證。
過量飲酒,能助濕生熱,其致病最易損傷脾胃,擾亂神識,故治療多用清解濕熱毒邪及健脾利濕之藥。據此,臨床治療當注意以下幾點:濕邪與熱毒的比重,是以濕邪為主或以熱毒為主或濕熱並重,從而采取針對性的藥物以提高療效;蓄酒中毒常因人體質不同而有從陰化寒與從陽化熱之異,臨床應準確辨證;經治後邪去神醒,當需勸戒禁酒忌酒,以鞏固療效。
1. 醉酒發狂
主症:頭眩目眩,四肢震顫,行路踉蹌,步態不穩,心神煩亂,胸滿嘔吐,麵紅目赤,麵目怒視,狂呼亂罵,妄聞妄見,傷人毀物,晝夜不得安眠,飲食少進,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利濕,解酒安神。
穴用:取足太陰、足陽明、手少陰、背俞穴為主。曲池、合穀、中脘、脾俞、陰陵泉、豐隆、天樞、內庭、人中。毫針刺,瀉法。
方中曲池清濕熱,合穀、內庭瀉之以清陽明濕熱,胃募中脘疏通胃氣,除濕解酒;脾俞健脾利濕小便而起到解酒利濕的功效;豐隆除濕化痰;天樞疏理胃腸氣機;人中醒腦安神。諸穴合用,以達條理胃腸氣機、和胃健脾利濕、解酒安神的作用。
方藥:葛花解醒湯加減。葛花9g,青皮9g,木香6g,陳皮9g,白茯苓9g,白術9g,白豆蔻9g,豬苓9g,砂仁9g,生薑5片,半夏9g,酒大黃6g,遠誌9g,石菖蒲9g。
2. 醉酒致癲
主症:麵色黧黑,目神呆板,神情恍惚、頭暈目眩,如履棉毯,記憶力減退,智能低下,四肢震顫,步態不端,時哭時笑,夜寐不安,恐懼害怕,妄聞妄見,胸滿腹脹,食少幹嘔,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解酒化濁,利濕通竅。
穴用:取手厥陰、手足陽明、背俞穴為主。大陵、內關、曲池、豐隆、肝俞、脾俞、印堂。毫針刺,瀉法。
大陵為心包經原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配印堂蘇神明而醒腦;曲池為手陽明經合穴,豐隆為足陽明經絡穴,合用解酒化濁除濕;肝俞疏肝解酒毒,脾俞利濕化濁。諸穴合用,利濕化濁,通竅解酒。
方藥:解酒去癲湯。葛花9g,砂仁9g(後下),白豆蔻9g,青皮9g,神曲9g,澤瀉10g,白術10g,陳皮9g,茯苓10g,豬苓12g,石菖蒲9g,黃連6g。
三、戒 毒
吸毒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現在已為世界公認。常用的藥物性毒品有欣快焦慮類:主要藥物為大麻。抑鬱類:主要藥物為酒精、巴比妥類、苯重氮類。致幻劑:主要藥物為LSD、曬羅西賓、麥卡環、環苯啶。鴉片類:主要藥物為海洛因、嗎啡、可待因、嗎呱喘定、麥沙酮。興奮劑:主要藥物為苯丙胺、可卡因、甲基鹽酸呱醋、甲酮等五種類型。過量長期應用這些藥物性毒品可成癮以及引起中樞神經毒性反應,可以興奮和抑製中樞神經係統而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病態反應,出現各種症候群,進而引起病態人格,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對工作的態度,對整個社會影響很大。吸毒不僅對個人有害,同時對社會也是公害,所以世界各國大力提倡控製吸毒,保證人體健康,延長壽命。本病屬於中醫學中藥毒範疇。
中醫學認為吸毒病因病理為藥物性毒品通過各種給藥方式進入人體後,使肺、脾、腎及三焦髒腑氣化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痰迷心竅,痰濁上犯於腦而致;痰鬱久化火,痰火擾心,痰凝氣滯可致瘀血內生,痰瘀互結,上攻於心腦,亦可導致病態的發生;藥毒入於營血,內結於心,鬱久化火,而致心火上炎;內傳於肝,致肝血不足,肝失濡養,肝血虧虛,血虛生風;內傳於腎,毒邪傷陰,至陰虛陽亢,陽極化風,風自內生,內傳於胃,胃腸燥熱,致胃陰不足,均可導致病態的發生;藥毒入於營血,內傳於中焦與脾濕相結合亦可致病。
吸毒是藥物性毒品作用於人體心腦器官,對中樞神經係統及心腦血管係統產生興奮和抑製作用而致病。筆者認為按病因發展和臨床症狀可分為以下5種證型辨證施治。
1. 欣快焦慮型
主症:主要藥物是大麻。用藥後病人有欣快感,但有時焦慮,也能出現夢幻,包括時間、地點的錯覺。多數病人可致血壓下降,也有心動過速及運動失調者,舌質淡紅苔薄,脈弦細或稍數。
治法: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穴用:取手少陰、手厥陰、足太陰、背俞穴為主。神門、內關、三陰交、公孫、心俞、厥陰俞、脾俞。毫針刺,針用平補平瀉法。
神門心經原穴,內關心包經絡穴,合用養心安神;補內關,提高心率,瀉內關減緩心率;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穴,公孫為脾經穴,合用健脾益氣;心俞為經背俞穴,厥陰俞心包經背俞穴,合用補之益心氣,瀉之瀉心火;脾俞脾的背俞穴,健脾益氣。諸穴合用,共奏養心健脾、益氣安神之功。
方藥:歸脾湯加減。白術10g,茯神10g,黃芪15g,龍眼肉10g,酸棗仁10g,人參6g,木香6g,甘草10g,當歸6g,遠誌10g,黃連10g,生梔子10g,生薑6g,紅棗3枚。
方中參、芪、術、草、薑、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甘辛溫養肝而生心血;茯神、酸棗仁、龍眼肉、甘草養心安神;遠誌交通心腎而定誌寧心;木香理氣醒脾,以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有礙脾胃運化之功能;黃連瀉心火,梔子通常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本方為養心與益脾並進之方,兼佐瀉心及三焦火之劑,起到補益心脾兼清熱解毒之目的。
2. 抑鬱型
主症:主要藥物酒精、巴比妥類、苯重氮類。用藥後常出現困倦,糊塗,語言含糊不清,呼吸減緩,膝反射減弱,舌淡苔薄,脈沉緩。
治法:清熱解毒,醒腦開竊。
穴用:取督脈、手陽明、手足厥陰經穴為主。取穴大椎、合穀、曲池、人中、隱白、太衝。毫針刺,用瀉法。
大椎、合穀、曲池針用瀉法,清熱解毒;人中針刺重瀉可瀉火定神;隱白為十三鬼穴之一,有滌痰醒腦開竅之功效;適合穀透勞宮,刺太衝可瀉火解毒,平肝鎮心,合穀與太衝合用,又稱開四關。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黃連6g,黃芩6g,黃柏6g,生梔子9g,龍膽草6g,澤瀉10g,木通9g,車前子9g,生地黃9g,當歸9g,石菖蒲6g,遠誌6g,甘草6g。
方中黃連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導濕熱下行,以清熱解毒;龍膽草清下焦濕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使藥毒從水道排除;用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以標本兼顧;石菖蒲、遠誌合用,寧心安神,醒腦開竅;生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解毒之功。
3. 致幻劑型
(1) 主要藥物LSD,曬羅西寶,麥卡環
主症:用藥後,一般劑量表現有欣快感,焦慮;劑量大或敏感的人,可出現驚恐,有劇烈的感情變化,有時類似妄想狂,常有錯覺,包括時間、地點的錯覺,性格變態,瞳孔擴大,心率增快,血壓上升,體溫增高,膝反射增強。舌質紅色絳,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瀉火解毒,滌痰開竅,鎮心安神。
穴用:取督脈、手足陽明、手厥陰經穴為主。取大椎、合穀、曲池、風府、人中、內關、豐隆、勞宮。毫針刺,用瀉法。
大椎、合穀、曲池清熱解毒;風府、人中醒腦寧神;內關、豐隆祛痰濁,開竅安神;勞宮心包經滎穴,瀉之清心火,寧心開竅。
方藥:生鐵落飲加減,生鐵落30g(先煎),鉤藤15g(後下),茯神10g,石菖蒲10g,橘紅10g,遠誌10g,川貝母10g,膽南星6g,大黃6g,天冬10g,麥冬10g,連翹10g,金銀花10g,黃連6g,生甘草6g。
方中生鐵落重鎮降逆;鉤藤息風安神;茯神、石菖蒲、遠誌、橘紅化痰開竅,寧心安神;川貝母、膽南星清滌痰濁;天冬、麥冬、玄參滋養陰液;黃連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2) 主要藥物環苯啶(PCP)
主症:雖為導致幻劑藥物,但表現異於其他同類藥。表現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流涎,記憶力減退,痛覺缺失,也可出現周期性昏迷,有些病患有肌肉強直,步態蹣跚,多動,甚至出現衝動性暴力行為,瞳孔正常或縮小,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細。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開竅。
穴用:取任脈、督脈、手足陽明、手足厥陰經穴為主。大椎、曲池、合穀、豐隆、間使、太衝、巨闕、膻中。毫針刺,有瀉法。
大椎、曲池、合穀合用清熱解毒;豐隆為治痰要穴,取之可劫奪痰濁;間使寧心安神;太衝疏肝氣,運脾氣,化痰濁;巨厥、膻中理氣化痰,寧心開竅。
方藥:溫膽湯加減。半夏10g,陳皮10g,枳實10g,竹茹10g,茯苓10g,石菖蒲10g,遠誌10g,鬱金10g,膽南星6g,黃連10g,連翹10g,蘆根10g,生甘草10g。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使濕去痰消;枳實行氣消痰;竹茹清熱化痰;石菖蒲、遠誌寧心開竅;鬱金、膽南星清化痰濁;黃連、連翹、蘆根清熱解藥毒;生甘草調和諸藥。
4. 鴉片類型
主症:主要藥物海洛因、嗎啡、可待因、嗎呱喘啶,麥沙酮。用藥後有欣快感,常處於幻夢狀態,痛覺消失,神智恍惚,昏迷或抽搐,瞳孔縮小,心率減慢,血壓下降,體溫降低,呼吸緩慢,膝反射減弱,舌質淡,脈弦細。
治法:涼血解毒,醒腦開竅。
穴用:取任、督脈、手足陽明、背俞穴為主。大椎、人中、神道、靈台、神闕、關元、曲池、合穀、心俞、闕陰俞。毫針刺,針用瀉法。
大椎、曲池、合穀清熱解毒;人中、神道醒腦安神;靈台涼血解毒;隔薑灸神闕、關元回陽固脫;心俞、厥陰俞養血安神。
方藥:生脈散合化斑湯加減。人參6g,麥冬10g,五味子10g,石菖蒲6g,石膏15g,知母10g,生甘草10g,玄參10g,天花粉10g,蘆根10g,紫花地丁10g。
方中人參、麥冬、五味子、石菖蒲益氣生津,寧神開竅;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參清氣涼血;玄參、天花粉滋養陰液;蘆根、紫花地丁生津除煩,清熱解毒。
5. 興奮劑型
主症:主要藥物苯丙胺,可卡因,甲基鹽酸,呱醋甲酮。用藥後出現興奮,幻想,有衝動性,活動過度,類似妄想狂,甚至抽搐昏迷,瞳孔散大,心率、呼吸增快,血壓上升,體溫升高,膝反射增強,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涼血解毒,清熱瀉火。
穴用:取督脈、任脈、手少陰、手厥陰、足少陽、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取穴百會、人中、鳩尾、風池、神門、間使、大椎、曲池、合穀、豐隆、太衝、筋縮。毫針刺,針用瀉法。
百會、人中通調督脈經氣,以醒腦開竅;鳩尾、神門、間使疏通心及心包經經脈之氣,以寧心安神;風池、大椎、曲池、合穀清營涼血,瀉火解毒;豐隆豁其痰濁;太溪太衝,滋陰息風;筋縮以緩解抽搐。諸穴伍用共奏清營涼血,解毒息風之功。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生石膏20g(先煎),川黃連10g,生梔子10g,桔梗10g,黃芩10g,知母9g,赤芍10g,玄參10g,連翹10g,金銀花10g,牡丹皮10g,鮮竹葉10g,酒大黃6g,生甘草10g。
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清熱保津;黃連、黃芩、梔子共用通瀉三焦火熱;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相配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玄參、連翹散浮瘀之毒火;金銀花、牡丹皮、鮮竹葉加強涼血解毒瀉火之功;酒大黃瀉下解毒;共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清除藥毒之功效。
四、疲勞綜合征
疲勞綜合征是一個新的診斷名詞。疲勞綜合征是指以慢性或反複發作的極度疲勞持續至少半年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可伴有低熱、頭痛等多種神經精神症狀、各種流感樣症狀,好發於20~50歲年齡組,絕大多數為30~40歲的中年女性。目前,疲勞綜合征病因尚不明確。它的產生涉及體力、腦力活動過度,即精神情誌、不良習慣、過度勞累等多種應激源,導致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諸係統的調節失調,終致表現以疲勞為主的機體多種組織、器官功能紊亂的一組綜合征。疲勞綜合征也稱作慢性疲勞免疫缺陷綜合征。
中醫雖無疲勞綜合征病名,但疲勞在古籍中常被描述成“懈怠”“懈惰”“四肢沉重”“四肢勞倦”等,並記載有治療疲勞的“增力”“倍力”“益氣力”“解疲乏”等治療方法。
根據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表現,發現中醫脾腎內傷病與疲勞綜合征具有相似之處,故可以按中醫辨治脾腎內傷病的治療方法做為治療本病之辨證基礎。
(一)辨證論治
1. 中氣不足
主症:患者除疲勞症外,還可見低熱,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氣短,頭暈,情緒不穩,失眠多夢,思維遲鈍,胸悶喜太息等,舌淡胖有齒痕,脈弦細,
治法:理氣健脾,補虛養肝。
穴用:針刺宜取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背俞穴為主。百會、氣海、脾俞、太白、腎俞。毫針刺,針用補法或灸。
方中百會督脈穴,益氣升陽;氣海任脈穴,補益原氣;脾俞為脾經背俞穴,太白足太陰脾經穴,健脾,益氣;腎俞是背俞穴,補腎益陽。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人參6g,黃芪9g,白術9g,甘草6g,當歸9g,陳皮9g,升麻9g,柴胡9g,黃精9g。
2. 肝腎不足
主症:患者除疲勞主症外,還可見腰膝酸軟或酸痛,頭暈目眩,虛煩不寐,口咽幹痛,記憶力減退,虛熱盜汗等。舌淡紅苔少,脈弦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養血柔肝。
穴用:針刺宜取背俞、足少陰經穴為主。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誌室。毫針刺,用補法。
方中肝俞、腎俞補肝益腎;太溪為足少陰經原穴,補腎水益陰精;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溫脾陽補腎陰;誌室益腎氣,氣陰不虛,腎精則充。
方藥:鹿角膠丸加減。鹿角膠9g,熟地黃9g,黨參9g,當歸9g,牛膝9g,茯苓9g,灶杜仲9g,炒白術9g,醋龜甲9g,木瓜9g,補骨脂9g,菟絲子9g。
3. 濕熱阻滯
主症:符合疲勞綜合征診斷,並有頭暈頭脹,胸脘痞塞,煩熱,甚至發熱,心神不寧,恐懼易驚,或感鬱悶悲傷厭世,或煩躁欲狂,舌苔多見黃膩脈滑。
治法:清熱化濕,健脾除滯。
穴用:針刺宜取足少陽、手足陽明、督脈經穴為主。大椎、曲池、合穀、足三裏、豐隆、三陰交、神門。毫針刺、用瀉法。
方中大椎、風府督脈穴,通陽解表;曲池、合穀清泄鬱熱;足三裏、三陰交健脾利濕;豐隆,足陽明經絡穴,化痰清熱;神門安神定誌。
方藥:溫膽湯二妙丸加減。半夏9g,陳皮9g,茯苓9g,甘草6g,竹茹9g,枳實9g,蒼術9g,黃柏9g,牛膝9g,炒白術9g,黨參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