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內科疑難病症(1 / 3)

第一章 內科疑難病症

一、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是因支氣管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或物理、化學因素的刺激以及過敏等引起的炎症。臨床分急性支氣管炎與慢性支氣管炎兩類。本病屬中醫學的咳嗽範疇。急性支氣管炎多為外感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多屬內傷久咳,並發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時又屬喘證、痰飲的範疇。臨床常從以下幾個分型辨證論治。

(一)辨證論治

1. 外感咳嗽

(1)風寒犯肺

主症:咳嗽聲重有力,痰稀色白,喉癢則咳,常伴有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發熱、惡寒、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穴用:列缺、合穀、外關、肺俞、風池、上星。

方藥:三拗湯或止嗽散加減。麻黃、杏仁、甘草、荊芥、百部、紫菀、白前、陳皮、桔梗等。

(2)風熱犯肺

主症: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嗄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燥咳,汗出,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熱酸楚等表熱證。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穴用:大椎、尺澤、肺俞、曲池、合穀、列缺。

方藥:桑菊飲加減。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桔梗、杏仁、甘草、蘆根、前胡、牛蒡子等。

(3)風燥傷肺

主症:幹咳,咽喉幹痛,唇鼻幹燥,無痰或痰少而連成絲,不易咳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幹,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紅,幹而少津,脈浮數或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穴用:合穀、列缺、魚際、尺澤、肺俞。

方藥:桑杏湯加減。桑葉、淡豆豉、杏仁、浙貝母、沙參、梨皮、山梔子、麥冬、玉竹、石膏、知母、紫菀、款冬花、防風、荊芥等。

2. 內傷咳嗽

(1)痰濕犯肺

主症: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悶,或胃納不佳,神疲乏力,大便時溏,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穴用:太淵、合穀、豐隆、太白、肺俞、脾俞、三陰交。

方藥:二陳湯加味。蒼術、茯苓、陳皮、厚樸、半夏、杏仁、薏苡仁、甘草、桑白皮、瓜蔞、魚腥草、黃芩等。

(2)肝火犯肺

主症:麵紅咽幹,氣逆咳嗽,咳引脅痛,痰少不易咳出,症狀可隨情誌不遂而加重,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潤肺化痰。

穴用:經渠、太衝、肺俞、肝俞、孔最、照海。

方藥:瀉白散、黛蛤散加減。青黛、桑白皮、蛤殼、地骨皮、甘草、沙參、麥冬、天花粉、貝母、海浮石、鬱金等。

(3)肺陰虧耗

主症:起病較緩,幹咳少痰,午後黃昏時症狀加重,口燥咽幹,或痰中帶血,潮熱顴赤,失眠盜汗,手足心熱,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穴用:太淵、太溪、肺俞、膏肓、尺澤。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玉竹、麥冬、天花粉、甘草、貝母、杏仁、白芍、地骨皮、黃芩、人參、蛤蚧等。

(4)痰熱壅肺

主症:咳嗽氣粗而促,痰多黃稠而黏,咳出不爽,胸脅脹滿,咳時引痛,或吐血痰,麵紅身熱,口幹而黏,渴欲飲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穴用:太淵、合穀、太白、豐隆、肺俞、脾俞。

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黃芩、山梔子、桑白皮、知母、貝母、瓜蔞、桔梗、麥冬、陳皮、茯苓、甘草、沙參、天冬、瓜蔞皮、魚腥草、大黃等。

(二)驗案

例1:張某,男,25歲。2007年1月6日來診。患者因患感冒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咽喉疼痛,經服抗生素及對症治療效果不佳。現出現咳嗽、吐黃痰,繼續服抗生素及鎮咳祛痰藥物效不佳。查體:雙肺幹鳴音少許,咽紅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滑稍數。

治法:清熱宣肺,止咳化痰。

穴用:合穀、列缺、少商、尺澤、脾俞、豐隆。針用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針5次後,配口服咳嗽飲Ⅰ號,每日2次,早晚各1袋服用3周,共針12次,病愈。

例2:Koszczyk,男,75歲。2007年1月16日來診。患氣管炎3~4年,咳嗽冬季加重,吐白痰多,夜間咳甚,食欲減少,便溏,日2~3次。查體:雙肺幹濕囉音,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證屬脾腎陽虛挾阻肺痰濕。

治法:溫脾除濕,溫補腎陽,化痰止咳。擬六君子合金匱腎氣丸合二陳湯加減。

穴用:肺俞、脾俞、腎俞、命門、足三裏、豐隆、複溜、太溪、百會、中脘,針用平補平瀉法。

隔日針刺1次,共針刺32次,口服男陽Ⅰ號飲、止嗽飲Ⅱ號,早晚各1次,口服2個月,症狀緩解,臨床治愈。

附注:

止嗽飲Ⅰ號 麻黃180g,杏仁180g,石膏240g,桔梗180g,前胡180g,麥冬180g,金銀花180g,紫菀180g,魚腥草180g,生甘草180g,浙貝母180g,枇杷葉18g,陳皮180g,蘆根180g,連翹180g,板藍根180g,知母120g。此為1個月量。

止嗽飲Ⅱ號 沙參180g,遠誌180g,杏仁240g,蟬蛻180g,葶藶子24g,桔梗360g,五味子150g,生石膏480g,生甘草170g,金銀花180g,麻黃180g,山豆根180g,前胡180g,冰糖180g。此為1個月量。

男陽Ⅰ號 熟地黃240g,白術250g,黃芪180g,當歸180g,枸杞子180g,五味子120g,龜鹿二仙膏60g,杜仲120g,菟絲子180g,仙茅180g,巴戟天180g,蛤蚧1對,山茱萸180g,靈芝100g,紫河車1具,淫羊藿180g,肉蓯蓉180g,韭菜子180g,肉桂60g,人參120g,鹿茸30g,海馬110g。此為1個月量。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機主要與肝膽、脾胃蘊熱有關,轉為慢性後則病機轉化相對複雜。原因由於受多種不定因素的影響,肝病的轉化也變得沒有定數,所以臨床治療慢性肝炎,應以辨證論治為要點,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進行選方用藥。臨床常從以下幾個分型辨證論治。

(一)辨證論治

1. 濕熱內蘊

主症:目珠皮膚皆見黃色,橘皮狀,口幹、喜冷飲,腹脹脅痛,納呆厭油膩,便秘,麵色灰暗,脈弦滑,苔黃膩。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龍膽草、茵陳、梔子、板藍根、金銀花、金錢草、大黃、柴胡、鬱金、厚樸、山楂等。

2. 肝鬱脾虛

主症:納呆,倦怠乏力,兩脅脹痛,腹脹便溏,苔厚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健脾和胃。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逍遙散加減。柴胡、藿香、枳殼、厚樸、當歸、茯苓、白術、鬱金、延胡索、雞內金、黨參等。

3. 脾虛寒濕

主症:身目皆黃,皮膚色晦暗,畏寒乏力,喜熱飲,食少腹脹,脅痛便溏,便不利,脈弦緩或沉弦,苔白膩。

治法:溫中健脾,祛濕退黃。

方藥:茵陳五苓散合茵陳術附湯加減。茵陳、澤瀉、茯苓、蒼術、白術、陳皮、生薑、附子、柴胡、香附、車前子、豬苓、黃芪等。

4. 氣滯血瘀

主症:煩躁易怒,兩脅脹痛,腹部腫塊或乳房有硬塊,麵色晦暗,有蜘蛛痣,或瘀點,脈弦,苔膩,舌有瘀點或瘀斑。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柴胡、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香附、延胡索、枳殼等。

5. 痰熱蘊結

主症:惡心頭暈,脘腹脹滿,拒按,按之疼痛,脈滑數,苔黃膩。

治法:理氣健脾,清熱化痰。

方藥:半夏瀉心湯合小陷胸湯加減。半夏、茵陳、枳實、金銀花、夏枯草、瓜蔞、黃連、丹參、紅花、川芎等。

6. 氣血兩虛

主症:麵色蒼白,全身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納呆腹脹,脈細弱或細數,舌質淡苔薄。

治法:補氣養血。

方藥: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黨參、黃芪、茯苓、白術、炙甘草、肉桂、熟地黃、川芎等。

7. 肝腎陰虛

主症:頭暈目眩,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脅痛乏力,腰痛,遺精或月經不調,脈沉細或沉弦,舌質紅苔少。

治法:滋陰補肝。

方藥:一貫煎加減。麥冬、五味子、沙參、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香附、熟地黃、川芎、赤芍、女貞子等。

8. 脾腎兩虛

主症:乏力,惡寒,肢體拘攣,夜尿多,腰冷痛,腹脹,舌淡苔薄,脈沉。

治法:濕補脾腎。

方藥:右歸飲合五味異功散加減。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龍眼肉、附子、枸杞子、杜仲等。

肝炎臨床病情多變,辨證論治時要考慮具體病情,隨症加減變化,不可拘泥於以上簡單的分型。

(二)驗案

例1:陳某,男,48歲。2005年10月8日來診,患肝炎已2年餘,穀丙轉氨酶一直波動在196~630U之間。經用清熱利濕藥後,穀丙轉氨酶恢複正常,但肝區仍痛,腹脹納呆、惡心厭油膩等症狀不減。9個月後穀丙轉氨酶又上升280U。經按肝脾兩虛治療1個月後,穀丙轉氨酶略降為238U,但病人口幹喜飲,兩眼幹澀,便秘,肝區隱痛,脈象弦細,舌質紅,舌苔薄黃膩,屬肝陰內耗挾濕熱型。用一貫煎合金鈴子散加夏枯草、砂仁、雞內金服用1個月後,症狀減輕,穀丙轉氨酶也降至正常,繼續服原方以鞏固3個月,以後肝功能一直正常。

例2:張某,男,42歲。2004年11月14日來診。患者體檢中發現HBeAg陽性,又複查HB-sAg、抗-HBc均陽性,但無明顯不適。查體:除舌質偏紫,苔薄白,脈象細外,其餘均未發現異常。

方藥:生黃芪15g,肉桂4g,補骨脂10g,砂仁10g,熟地黃12g,山茱萸12g,柴胡10g,雞內金10g,金鈴子10g,豬苓10g,車前子10g等。

中藥服用1個月後,自覺稍好。肝功能HBs-Ag、Hbe-Ag、抗-HBc仍均陽性。

方藥:茵陳15g,虎杖15g,茯苓15g,豬苓15g,車前草15g,白茅根15g,大黃10g,生梔子15g,黃芩10g,佩蘭10g,藿香10g,半夏15g,板藍根15g,雞內金15g,鱉甲10g等。

中藥加減連續服2個月,症狀消失,複查肝功能全部正常,乙肝三係除抗-HBc陽性外,其餘均陰性。

三、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屬中醫臌脹範疇,在臨床上屬頑固難治疾病之一。治療時應從個體之四診所得進行八綱辨證,綜合分析,辨其屬虛屬實,屬陰屬陽。本病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常以腹水為主症,但病因病機卻很複雜,因此,隻有辨證論治方可收到滿意的療效。臨床常從以下幾個分型辨證論治。

(一)辨證論治

1. 脾虛氣滯

主症:麵色萎黃,精神尚可,飲食尚佳,腹部膨隆,食後脘腹發脹,得矢氣則舒,大便通暢,次多或少,舌質正常或暗紫,苔白膩或淡黃膩,脈弦細或細稍滑。

治法:理氣健脾,通腸利水。

方藥: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豬苓、黨參、黃芪等。

2. 陰虛濕熱

主症:麵色晦滯或雙眼發黃,顴鼻多血縷,另見齒鼻衄,口唇暗褐,腹大有水,下肢水腫,時有陰囊水腫,容易感冒發熱,大便正常,尿少味穢,舌質紅或紫紅,苔黃膩或灰膩而垢,底白,脈弦數。

治法:化滯利濕,滋陰益氣,清熱解毒。

方藥:甘露消毒丹合茵陳蒿湯加減。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連翹、藿香、白豆蔻、木通、穿心蓮、梔子、大黃、板藍根、山茱萸、知母、熟地黃等。

3. 脾腎陽虛

主症:麵色白,神疲乏力,納呆、脘悶,腹脹大,下肢水腫,大便軟溏,次數多,尿少或清長,舌質淡或紫,苔薄或白膩,脈沉細。

治法:健脾燥濕,溫陽利水。

方藥:附桂理中湯合實脾飲加減。附子、肉桂、山藥、熟地黃、澤瀉、茯苓、牡丹皮、豬苓、大腹皮、白術、木香、檳榔、生薑、大棗等。

4. 肝腎陰虛

主症:麵頰部及鼻部、鼻準部多血絲、血痣,時有鼻齒衄,口幹膚燥,低熱,腹脹如鼓,小便少而赤、大便幹或便秘,舌光或舌質紅絳或花剝苔,脈細數或弦細。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利水。

方藥:六味地黃湯或一貫煎加減。山藥、牡丹皮、澤瀉、熟地黃、茯苓、沙參、當歸、麥冬、路路通、黑豆、澤蘭等。

5. 水濕內阻

主症:惡心欲吐,脘悶納呆,兩脅脹痛,腹脹有水,小便短少,大便清薄。

治法:健脾理氣行水。

方藥:胃苓湯合茵陳四苓湯或中滿分消丸加減。蒼術、牛膝、防己、白術、大腹皮、車前子、檳榔、鱉甲、沉香等。

6. 瘀血阻絡

主症:麵色黧黑或晦暗,唇色紫褐,頭頸部紅點赤縷,腹壁青筋暴露,腹大堅滿,按之不陷而硬,脅腹刺痛,小便短赤,大便色黑,舌質暗或有瘀點,舌苔薄或質膩,脈細澀或芤。

治法:祛瘀通絡,活血利水。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加減。當歸、桃仁、五靈脂、穿山甲(代)、土鱉蟲、大黃、丹參、大腹皮、茯苓、白術、生薑皮、鱉甲、沉香等。

7. 氣滯血瘀

主症:麵色晦暗,見有蜘蛛痣及肝掌。除消化道症狀外尚有肝脾大,壓痛較明顯,舌紅或暗,苔多薄黃,脈弦或細澀。

治法:活血行氣,消積化滯。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丹參、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桔梗、枳殼、茵陳、金錢草、大黃、蒼術、石斛、生地黃、黃芪、白術、鬱金、五靈脂等。

(二)驗案

例1:Bhrarushkina,女,50歲。2005年4月21日來診。患者胰腺癌術後,腹部脹大、形如覆蓋,綿延3個月,初診脈弦細稍數,舌質紅絳,苔稍黃膩,目眶色暗,大便稍幹,小便少,雙下肢水腫。

治法:滋陰益氣,健脾利水。

方藥:白術、茯苓、當歸、桑白皮、地榆、生地黃、山藥、車前子、大黃、桃仁、土鱉蟲、木香、玄參、人參、麥冬、桂枝、豬苓、生薑皮、附子、青皮等。服用1個月後,腹水消,雙下肢水腫減。

二診:舌質轉紅潤,苔薄黃。

方藥: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石斛、鱉甲、白芍、牛膝、薏苡仁、蒼術、丹參、大腹皮等。再服2個月腹水全消,雙下肢正常,自覺症狀良好。

例2:Lifson,男,56歲。2005年7月28日來診。既往患肝炎病史,現發展成肝硬化腹水。來診時腹大如鼓,兩脅脹痛,神疲體弱,小便不利,麵色灰暗,脈弦澀,證為脾胃兩虛、水液瀦留。

治法:健脾益腎,溫陽利水。

方藥:仙靈脾、柴胡、茵陳、白術、丹參、鱉甲、黨參、黃芪、五味子、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大腹皮、附子等藥用30劑,腹水消退,全身症狀顯著減輕,並以該方加減堅持服藥3個月,諸症消失,未見複發。

四、脂肪肝

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肝髒脂肪代謝發生障礙,脂類物質的動態平衡失調,致使肝細胞內脂肪蓄積(主要為三酰甘油)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常見病因如高脂血症、酗酒、肥胖症、糖尿病、慢性肝炎,其他尚有內分泌障礙、藥物及毒物(如雌激素、皮質類固醇,某些抗腫瘤藥物)等。西醫目前主要是針對病因對症治療,尚缺乏理想的藥物。中醫學認為脂肪肝屬“積聚”“脅痛”“痰濁”“痞滿”“瘀血”之範疇。脂肪肝的產生主要責之於肝、脾、腎三髒。因膏粱厚味,或酒濕痰食太過所致;也有肝失健運,水濕內停,或濕聚生熱,熱結為痰,以致肝失疏泄,土壅木鬱,痰瘀交阻所致;此外腎氣不足,氣化不及,又加重痰濕瘀滯的形成。脾失健運為本病的內在基礎,濕熱中阻、痰瘀互結為脂肪肝的主要病機,故治療上以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理氣化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

(一)辨證論治

1. 脾虛肝鬱

主症:脅肋脹痛,心情抑鬱不舒,乏力,納差,脘腹痞悶,便溏,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或沉細。

治法:益氣健脾,疏肝解鬱。

穴用:百會、脾俞、肝俞、手三裏、三陰交、太衝、中脘。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湯加減。黨參、茯苓、白術、甘草、柴胡、枳實、白芍、陳皮、香附、丹參、川芎、白芥子等。

2. 痰濕內阻

主症:頭暈惡心,口黏納差,困倦乏力,脘腹痞悶,脅肋隱痛,形體肥胖,大便溏,舌淡紅胖大,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利濕化痰。

穴用:曲池、手三裏、中脘、足三裏、三陰交、豐隆、陰陵泉、公孫。

方藥:連樸飲、五苓散加味。黃連、山梔子、蘆根、厚樸、石菖蒲、法半夏、澤瀉、山楂、豬苓、茯苓、神曲等。

3. 濕熱內蘊

主症:口幹,口苦,惡心嘔吐,困倦乏力,脘腹痞悶,脅肋脹痛,便秘或穢而不爽,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化濁。

穴用:曲池、合穀、陰陵泉、複溜、中脘、脾俞、腎俞、膀胱俞、三陰交、公孫。

方藥:六君子湯合連樸飲、五苓散加味。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半夏、陳皮、黃連、山梔子、蘆根、厚樸、石菖蒲、豬苓、茵陳等。

4. 痰瘀互結

主症:乏力,納差口黏,脘腹痞悶,肋下痞塊,脅肋刺痛,舌胖瘀紫,苔白膩,脈細澀。

治法:化痰祛瘀,以消積聚。

穴用:手三裏、中脘、水分、陰陵泉、曲池、血海、膈俞、肝俞、複溜、地機。

方藥:導痰湯合複元活血湯加減。茯苓、半夏、枳殼、膽南星、白花蛇舌草、黃芪、當歸、丹參、柴胡、紅花、桃仁、海藻、昆布等。

5. 肝腎不足

主症:頭暈耳鳴,失眠,午後潮熱,盜汗,脅肋隱痛,腰膝酸軟,足跟痛,男子遺精或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活血和絡。

穴用:腎俞、肝俞、命門、三陰交、關元、然穀、太溪。

方藥:一貫煎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沙參、枸杞子、黨參、生地黃、熟地黃、川楝子、麥冬、山茱萸、澤瀉、丹參、莪術、決明子、陳皮等。

6. 脾虛濕熱

主症:上腹部不適,口苦咽幹,便幹,身體肥胖,兼有膽囊炎、膽石症病史,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穴用:脾俞、足三裏、手三裏、三陰交、公孫、曲池、合穀、陰陵泉、血海、中脘、水分。

方藥:蒿芩清膽湯加減。青蒿、黃芩、半夏、澤瀉、茯苓、薏苡仁、決明子、川楝子、莪術、滑石、甘草等。

脂肪肝的預防: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要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堅持每天一定量的運動,早起而不貪睡,勤動而不貪坐,堅持餐後散步,尤其是晚餐後散步更為重要。

脂肪肝飲食調理應以清淡為主,忌辛辣刺激、肥甘酒酪食物。主要是控製高脂食物,提倡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纖維飲食。精神調理,主要是指調養心神,心境平衡,堅持治療。保持心情舒暢與積極鍛煉是相輔相成的。平衡精神心理,調節生活節奏,做到無病防病,增強體魄,適應自然,消除多餘脂肪,這對脂肪肝的預防與治療都有積極意義。脂肪肝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四環素、環己胺、蓖麻等藥物。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糖尿病及肝炎等。

飲食宜忌:宜攝入足量蛋白質,可選用脫脂牛奶、蒸蛋白、小油豆製品如豆腐、豆腐片、豆腐絲及豬瘦肉、牛瘦肉、魚蝦等;限製脂肪攝入。應少食高膽固醇食品,如:腦髓、肥肉、動物內髒等,蛋黃每日不應超過2個。烹調時少用油或不用油,或隻用少量植物油,如:豆油、葵花子油、芝麻油等,以保證低脂肪攝入。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可選用各種新鮮綠葉菜,少吃或不吃含糖較多的土豆、胡蘿卜、山藥等。少用對脂肪有刺激的調味品,如:胡椒、蒜、芥末、咖喱等,食鹽的攝入每日應控製在4~6g。

(二)驗案

陳某,男,41歲。2008年2月3日來診。經西醫診斷為脂肪肝。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求助於中醫針灸與中藥治療。經檢查:望診麵色暗紅,舌質紅絳,苔黃,體肥胖。觸診:肝大劍突下3厘米,鎖骨中線下1.0厘米,質軟,脾未觸及,脈弦細,尺脈沉;腹部柔軟,無腹水。中醫診斷:肋痛,肝痞。四診合參證屬肝腎陰虛挾痰瘀型肝痞。

治法:補益肝腎,祛痰化瘀。

穴用:腎俞、肝俞、太溪、然穀、三陰交、關元、曲池、中脘、合穀、內關。針灸治療隔日1次,共針21次。

方藥:一貫煎合六味地黃丸加減。沙參9g,枸杞子9g,當歸9g,熟地黃12g,生地黃10g,川楝子9g,麥冬9g,澤瀉12g,茯苓9g,山藥9g,牡丹皮9g,丹參15g,莪術15g,決明子15g,生鱉甲10g,陳皮9g,白芥子9g,半夏6g,板藍根9g,茵陳6g,為1劑量。現代煎藥法,每服1袋,每日2次,飯後半小時服用,連服3個月,經B超顯示脂肪肝明顯縮小,臨床症狀消失。

五、膽結石

膽結石是膽道係統的常見病,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製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膽汁淤積,膽道感染及膽固醇代謝失調為發病的主要因素,而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本病屬中醫“脅痛”、“黃疸”“膽脹”等病範疇。

(一)辨證論治

1. 急性發作期

(1)濕熱內蘊(相當於膽石症合並膽道感染輕型)

主症:右脅持續性脹痛,或陣發性絞痛,拒按,右脅下痞塊,口苦咽幹,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畏寒發熱或寒熱往來,目黃身黃,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或厚,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通下排石。

穴用:支溝、期門、日月、陽陵泉、太衝、陰陵泉。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大黃、枳殼、川楝子、木香、鬱金、蒲公英、紅藤、車前草、藿香、半夏、黃連、檳榔等。

(2)熱毒火盛(相當於膽石症合並膽道感染重型)

主症:右脅及上腹部呈持續性劇痛,脅下痞塊,腹部硬滿,拒按,目黃身黃,高熱口渴,神昏譫語,惡心嘔吐,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絳幹枯,無苔或黃燥膩有芒刺,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通裏攻下。

穴用:曲池、風池、合穀、太衝、日月、期門、膽俞、肝俞、陽陵泉、膽囊穴。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大黃、黃芩、茵陳、虎杖、金錢草、海金沙、生梔子、木香、枳殼、川楝子、鬱金、芒硝等。

2. 靜止期

(1)肝鬱脾虛型

主症:右脅下輕度或短暫的隱鈍痛,間歇期如常人,或見脘腹痞脹,不思飲食,口苦咽幹。舌微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細。

治法:疏肝利膽,健脾和胃,通下排石。

穴用:肝俞、脾俞、丘墟、期門、陽陵泉、俠溪、三陰交、公孫、行間、內庭。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逍遙散加減。柴胡、枳殼、鬱金、茯苓、白術、金錢草、雞內金、黃芩、生大黃、木香、白芍、甘草、牡丹皮、梔子、川芎、白芥子等。

(2)肝膽氣滯濕阻型

主症:脅痛以脹痛為主,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誌波動而增減,口苦,惡心嘔吐、胸悶納呆、目赤、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利濕排石。

穴用:合穀、太衝、期門、肝俞、日月、支溝、陽陵泉。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柴胡、香附、枳殼、川芎、白芍、甘草、青皮、白芥子、龍膽草、黃芩、梔子、木通、澤瀉、車前子、延胡索、金錢草、虎杖、鬱金、木香、厚樸、大黃等。

(3)肝陰不足型

主症:脅下脹滿或隱痛,頭目眩暈,口幹欲飲,食欲不佳,納穀不香,食入脹甚,婦女可見經少,經淡,舌尖紅刺或有裂紋或見光剝,脈弦細。

治法:滋養肝陰,疏肝利膽。

穴用:肝俞、膽俞、期門、日月、俠溪、足臨泣、蠡溝、三陰交。

方藥:養肝寧膽湯加減。生地黃、茵陳、虎杖、生山楂、麥芽、何首烏、枸杞子、佛手、雞內金、玫瑰花、生大黃、海金沙、金錢草等。

(二)驗案

胡某,女,29歲。1977年8月30日初診。陣發性右脅疼痛已2年餘。初起每年疼痛2~3次,近一年中每月疼痛1~2次,痛甚如絞,難以忍受,伴有惡寒發熱,嘔吐苦酸水,曾住院治療。診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經消炎止痛治療後疼痛緩解。近日又複發,右脅疼痛,波及胃脘,有時噯氣或嘔吐惡心,納呆,神疲,口苦咽幹,大便幹結,3~4日一次,小便短赤。舌尖紅,苔根黃膩,脈象弦細稍滑。辨證屬肝膽濕熱,失於疏泄,陽明燥實內結,腑氣不暢。

治法:疏肝泄膽,清熱通腑。

方藥:柴胡12g,黃芩10g,白芍12g,枳實10g,茯苓12g,金錢草10g,梔子10g,大黃10g,生薑10g,當歸10g。

1977年9月6日二診。服上方6劑後,右脅疼痛減輕,噯氣嘔吐消失,大便初硬後溏,每日一次,胃已不痛,但有脹滿感,小便仍黃,舌尖紅,苔轉薄白,脈弦細。查肝功能正常。再以原方增刪,減大黃之量,去梔子、生薑,加大腹皮、車前子。

1977年9月23日三診。服上方5劑後,疼痛基本消失,胃脘脹滿亦有減輕。又照原方服6劑後,脅痛止,胃脹消失,唯納穀不香,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去大腹皮、大黃、金錢草,減柴胡,入山藥、扁豆、神曲以健脾胃,鞏固療效。上藥又進6劑,諸病痊愈。

六、便 秘

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糞質幹燥、堅硬,或雖有便意而排出困難的一種病症。便秘既可單獨為病又能出現在許多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特別是外感熱病和情誌鬱結者每易兼見便秘。現代醫學中的便秘分有習慣性、單純性、功能性便秘等。可參照治療,其治療效果滿意。無論哪種原因引起的便秘,其基本病理變化都是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其病因病機為胃腸積熱,氣機鬱滯,氣血虧虛,寒凝腸胃等所致。便秘的辨證,一般以虛實為大綱。實者有熱秘氣秘,虛者有氣虛秘、血虛秘、冷秘。

(一)辨證論治

1. 實秘

(1)熱秘

主症:大便幹結,小便短赤,麵紅身熱,或兼有腹脹腹痛,口幹口臭,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潤腸。

穴用:合穀、大腸俞、天樞、內庭、照海。

方藥:麻子仁丸加減。大黃、麻子仁、杏仁、白芍、赤芍、枳實、厚樸、生地黃、玄參、麥冬等。

(2)氣秘

主症: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胸脅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舌苔黃膩,脈弦。

治法:順氣行滯。

穴用:中脘、氣海、行間、陽陵泉、期門、太衝。

方藥:六磨湯加減。木香、烏藥、沉香、大黃、檳榔、枳實、鬱李仁、當歸、白芍、桃仁等。

2. 虛秘

(1)氣虛

主症:麵色白,神疲氣短,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便後疲乏,大便並不幹硬,舌淡嫩苔薄,脈虛。

治法:益氣潤腸。

穴用: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裏、三陰交、氣海、關元、天樞。

方藥:黃芪湯加減。黃芪、麻仁、蜂蜜、陳皮、當歸、白術、柴胡、升麻等。

(2)血虛

主症:大便秘結,麵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唇舌淡,脈細澀。

治法:養血潤燥。

穴用:胃俞、脾俞、大腸俞、膈俞、血海、三陰交。

方藥:潤腸丸加減。生地黃、當歸、麻仁、桃仁、枳殼、玄參、玉竹、何首烏、知母等。

3. 冷秘

主症:大便艱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麵色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通開秘。

穴用:腎俞、脾俞、關元俞、石門、氣海、照海、百會、長強。

方藥:濟川煎加減。肉蓯蓉、牛膝、當歸、升麻、肉桂、半夏、黃芪、骨碎補、菟絲子、鬱李仁等。

(二)驗案

趙某,男,62歲。2007年2月20日初診。大便秘結,每2~3日解1次。已經1年多了。時有頭痛,小便清長,腰脊酸冷。查體:麵色無華,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脈沉遲。證屬腎陽虛便秘。針灸取穴用腎俞、脾俞、關元俞、百會、氣海、照海。針刺7次後,大便比前通暢,配合中藥肉蓯蓉9g,牛膝9g,當歸9g,升麻9g,肉桂6g,黃芪9g,骨碎補9g,菟絲子9g,鬱李仁9g,火麻仁9g,大黃3g,水煎服,1日1劑,服13劑後大便通暢,臨床治愈。

七、腎結石

腎結石是發生於腎、腎盂內的晶體和有機質石狀物,也可嵌頓於輸尿管中或通過輸尿管到達膀胱內。臨床上最主要的症狀是引起腰腹痛和血尿,並可引起尿路梗阻和感染。多發於成年男性,男性較女性多4~5倍。本病屬中醫型的“砂淋”“石淋”“腰痛”等範疇。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腎,其病因病機為濕熱久鬱、煎熬灼煉津液而成,也有氣鬱及腎虛、膀胱氣化無力,水液失於蒸騰,或外邪侵襲,飲食失調,氣滯血瘀,陽虛氣弱,勞累過度等致濕熱蘊結下焦,日積月累所造成。可見脾腎兩虛、濕熱蘊結為發病之關鍵。

(一)辨證論治

1. 下焦濕熱型

主症:尿中時夾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絞痛難忍,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利尿排石。

穴用:膀胱俞、次髎、中極、陰陵泉、三陰交、血海、複溜、然穀。

方藥:石韋散合六一散加減。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甘草、琥珀、車前子、海金沙、雞內金、生地黃、大薊、小薊、蒲公英、黃柏、大黃等。

2. 濕熱蘊結型

主症:腰痛如折,腹痛如割,小便混濁,刺痛,尿短而有餘瀝,尿色黃赤,或尿中雜有細碎砂石排出,或尿頻尿急,排尿不暢,少腹墜脹,大便幹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或數。

治法:清利濕熱,利尿通淋。

穴用:曲池、合穀、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血海、三陰交、複溜、曲泉。

方藥:八正散加減。通草、車前子、萹蓄、大黃、滑石、山梔子、甘草、海金沙、金錢草、冬葵子、生地黃、白芍、延胡索、石韋、蒲公英、白薇、穿心蓮、大黃、丹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