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支溝Zhīgōu(SJ6)
《會元針灸學》雲:“支溝者,手臂表麵,兩筋如溝,肘前曰肢,故名支溝。”《醫學綱目》雲:“脅肋痛,取支溝透間使瀉之。”《十四經要穴主治歌》雲:“支溝中惡卒心痛,大便不通脅肋疼,能瀉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脫暈迷生”,對支溝穴功能作用進行了簡要概括。而如今人們多用來治療習慣性便秘,不論患者病程長短,體質盛衰,效果都不錯。
(一)定位
伸臂俯掌,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3同身寸,兩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取穴。
(二)主治疾病
(1)支溝穴主要治療習慣性便秘。
(2)還可治療岔氣,脅肋脹痛等。
(三)刺灸法
(1)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常規消毒,直刺進針0.3~0.5同身寸,行平補平瀉的提插撚轉手法,留針20~45分鍾,每10分鍾行針1次。
(2)岔氣、脅痛時,進針後,配合患者呼吸、咳嗽和活動患部。
(四)注意事項
無。
三十、十宣Shíxuān(EX-UE11)
手指麻木的時候,醫師經常會紮十指尖放血治療,十指尖上的穴位叫十宣,經外穴名。《千金要方》:“邪病大喚,罵詈走,灸手十指端,去爪甲一分,一名鬼城。”《奇效良方》列作經外穴,名十宣。
(一)定位
仰掌,十指微屈,十指尖端。
(二)主治疾病
(1)十宣主要用於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驚厥等。
(2)還用於各種熱證的治療,如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腸炎、高血壓病、手指麻木等。
(三)刺灸法
(1)一般用正坐位,直刺0.1~0.2同身寸。
(2)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四)注意事項
無。
三十一、腰痛點Yāotòngdiǎn(EX)
腰痛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曆,急性腰扭傷、慢性的腰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按壓手上的穴位來急性止痛。什麼穴位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定位
手掌背側,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一側二穴。
(二)主治疾病
腰痛穴主要治療腰部疼痛、活動不利等症,如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三)刺灸法
一般患者直立,常規消毒後,針尖向掌心斜刺0.5~1同身寸。同時配合患者腰部運動,活動腰部肌肉關節。
(四)注意事項
無。
三十二、外勞宮Wàiláogōng(EX-UE8)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腹泄瀉。《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2~3分,灸3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也治手背紅腫發痛。
(一)定位
手背側,勞宮穴背麵。
(二)主治疾病
(1)外勞宮穴俗稱落枕穴,主要治療落枕。
(2)還可治療頸椎病。
(三)刺灸法
一般采用正坐位,常規消毒後,直刺或斜刺0.5~0.8同身寸。
(四)注意事項
無。
三十三、中魁Zhōngkuí(EX-UE4)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係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裏為陝西省秦嶺中段終南山戶縣阿姑泉牡丹園下),生得豹頭環眼,鐵麵虯髯,相貌奇醜;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與之諧音的 “中魁”,是我們的一個經外奇穴。
(一)定位
在手中指背側近側指關節的中點處。
(二)主治疾病
中魁穴主要治療岔氣、胸脅疼痛等症。
(三)刺灸法
一般采用正坐位,針尖斜向上,平刺進針0.3~0.5同身寸。行撚轉手法,配合患者深呼吸,或活動患部。
(四)注意事項
無。
第五節 下 肢
一、梁丘Liángqiū(ST34)
據《春秋》記載,梁丘起源是以邑為氏,梁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位於今山東省武縣東北的梁丘山之南,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梁丘穴為胃經郤穴,郤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症,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急性胃痛、腹瀉等正是它的功能特點,下次再遇到這種緊急情況,記得想起此穴。它還有別的功能特點,《針灸大成》雲:“主膝腳腰痛,泠痹不仁,跪難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看樣子遇到下肢及乳房腫痛等病症又該是它大有作為的時候了!
(一)定位
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同身寸。
(二)主治疾病
(1)梁丘穴主要治療脾胃疾病,如急性胃痛、腹瀉等。
(2)還可治療乳房腫痛、膝關節腫痛、下肢不遂等。
(三)刺灸法
一般采用正坐屈膝或仰臥伸下肢姿勢,直刺1.0~1.5同身寸。
(四)注意事項
本穴下軟組織較薄,不宜深刺。
二、足三裏Zúsānlǐ(ST36)
足三裏穴可謂是民間知名度最高的穴位,是中醫經穴治療中涉及範圍最廣的穴位之一,也是諸多經穴中最具有養生保健價值的穴位之一。人們常說:“經常敲打足三裏,勝過吃隻老母雞。”為什麼它有如此多的美譽呢?《針灸甲乙經》雲:“五髒六腑之脹,皆取三裏。”足三裏的強大而廣泛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它對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各係統疾病的恢複都有積極的作用,從頭頂到足底都屬它的管轄範圍,但以消化係統疾病療效最顯著。堅持每天艾灸足三裏可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一)定位
犢鼻穴下3同身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
(二)主治疾病
(1)足三裏穴主要治療肚腹病諸症,如胃痛、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等。
(2)還可治療下肢酸痛、不能久立、膝痛等而且足三裏為強壯保健要穴。
(三)刺灸法
(1)一般采用正坐屈膝姿勢,直刺0.5~1.5同身寸。
(2)強壯保健常用溫灸法。
(四)注意事項
本穴不宜針刺過深,如針刺2同身寸以上,並針尖向脛骨方向,會刺中脛後神經和脛後動、靜脈。
三、上巨虛Shàngjùxū(ST37)
現代人“文明病”、“富貴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機體新陳代謝與排泄功能的障礙與紊亂,像體內營養過剩、脂肪堆積、形體肥胖等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巨虛:為巨大空虛之意,上巨虛是管理大腸的,大腸空虛肯定是大便非常通暢的了,體內垃圾的及時排空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減肥嗎?此穴可以隨時幫助你。而腸胃出現問題了,上巨虛更是義不容辭。
(一)定位
小腿前外側,犢鼻下6同身寸,足三裏下3同身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二)主治疾病
(1)上巨虛穴主要治療胃腸病諸症,如腹痛、泄瀉、便秘等。
(2)還可以治療肥胖、膝腫等病症。
(三)刺灸法
一般采用正坐屈膝或仰臥伸下肢姿勢,直刺1.0~1.5同身寸。
(四)注意事項
不宜深刺,以免刺中脛前動、靜脈。
四、豐隆Fēnglóng(ST40)
《淮南子》雲:“季春三月豐隆乃出。”由此可以看出豐隆的表述由來已久,而它所表達的是什麼含義和作用呢?我們一聽豐隆的名字不難聯想到充足、豐滿之意,但是如果天天下雨,洪水泛濫可就害民不淺了。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了,豐隆穴就該大有所為了。《玉龍歌》雲:“痰多宜向豐隆尋”,如果你痰多、頭身困乏,不妨嚐試一下此穴,這正是它的拿手好戲。本穴的主治範圍就像它的名字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多,不妨再看看先輩們的總結吧,《肘後歌》雲:“哮喘發作寢不得,豐隆刺入3分深”,如此有用的穴位,你記住了嗎?
(一)定位
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同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二)主治疾病
(1)豐隆穴主要治療痰多所致諸症,如咳嗽、哮喘、頭暈、頭痛等。
(2)還可治療肩周炎、下肢痿痹、腫痛等症狀。
(三)刺灸法
(1)一般采用正坐屈膝或仰臥伸下肢姿勢,直刺1.0~1.5同身寸。
(2)肩周炎時,用透刺法,需在醫師指導下操作。
(四)注意事項
無。
五、內庭Nèitíng(ST44)
宋朝王珪所作的宮詞中記載:“內庭秋燕玉池東,香散荷花水殿風。阿監采菱牽錦纜,月明猶在畫船中。”可見內庭是早有出處的。如果最近過於食用辛辣溫熱的食物,就可能會出現牙痛、口臭、口腔潰瘍、鼻出血等症狀,內庭給人的感覺像是人體內部執法的機構,它會幫你把脾胃內的火熱清除掉,及時方便地幫你解除病痛。另外內庭穴位於足背處,足背腫痛的症狀它責無旁貸。
(一)定位
足背麵,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二)主治疾病
(1)內庭穴主要治療胃火所致的牙痛、口腔潰瘍、鼻出血、麵腫、眼痛等。
(2)還可以治療足背腫痛等。
(三)刺灸法
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直刺或針尖向上斜刺0.5~1.0同身寸。
(四)注意事項
無。
六、委中Wěizhōng(BL40)
委是曲折彎曲的意思,中指的是當中,以此來說明委中的位置,古人雲:“腰背委中求”,它位於腿部,卻是治療腰痛等腰背部病症的主穴,從何說起呢?請看,《素問·刺腰痛論篇》雲:“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郤中,太陽正經出血。”《丹溪心法》雲:“腰屈不得伸,針委中出血立愈。”等。這些經驗之說足以讓我們相信腰痛取穴非它莫屬,而且點刺此穴放血治療則更能起到奇效。另外,因為委中穴屬於膀胱經下合穴,它能治療小便不利、遺尿等膀胱所管轄的病症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定位
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二)主治疾病
(1)委中穴主要治療腰痛、下肢痿痹等症。
(2)另外,其還可治療小便不利、遺尿等。
(三)刺灸法
(1)一般采用俯臥姿勢,直刺0.3~0.5同身寸。
(2)用三棱針點刺膕靜脈出血。
(四)注意事項
據文獻記載本穴不宜灸。
七、承山ChéngShān(BL57)
小腿肚子抽筋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也許你會想我是不是缺鈣了?怎麼突然抽筋了呢?不管為什麼,承山穴則能為您解除病痛。《通玄指要賦》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是臨床常用於治療腿肚轉筋(腓腸肌痙攣)的要穴。而承山穴的又一重大貢獻就是治療痔瘡,現代社會工作壓力的加大、飲食的不合理,給我們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十人九痔,這也就表明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痔瘡的經曆,都體驗過坐立不安的感覺,《玉龍歌》雲:“九般痔漏最傷人,必刺承山效如神”,讓我們共同體驗一下它的神奇吧。
(一)定位
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約在委中與昆侖連線之中點。
(二)主治疾病
(1)承山穴主要治療小腿肚轉筋、小腿活動不利等症。
(2)另外,承山穴是治療痔瘡、便秘等的經驗效穴。
(三)刺灸法
一般采用俯臥姿勢,直刺1.0~1.5同身寸。
(四)注意事項
不宜做過強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
八、飛揚Fēiyáng(BL58)
我們經常用“神采飛揚”來形容人的良好精神狀態,而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狀態,可就飛揚不起來了。《靈樞·經脈》雲:“實則鼽室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以別也。”頭痛、腰背疼痛、腿軟無力、鼻出血等症狀,每個人都會經常遇到,遇到這些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想到飛揚穴,因為它能讓你體驗到正如它的名字所說的那樣的效果。
(一)定位
小腿後麵,外踝後昆侖穴直上7同身寸,承山穴外下方1同身寸。
(二)主治疾病
(1)飛揚穴主要治療其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症,如頭痛、目眩、腰背痛、腿軟無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