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針灸操作須知
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撚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初步掌握後,可以用其治療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症。
第一節 針刺器械
在現代的針灸臨床中我們可以見到毫針、火針、皮膚針、鈹針、芒針等多種針具,但在本書中所涉及的隻有毫針和三棱針,現簡要介紹如下。
1.毫針
(1)毫針的規格:臨床上現在用的基本都是毫針,按長度來分,毫針可分為13毫米(0.5同身寸)、25毫米(1同身寸)、40毫米(1.5同身寸)、50毫米(2同身寸)、75毫米(3同身寸)、100毫米(4同身寸)6種規格;一般選用0.5~2同身寸。
按粗細來分,可分為0.45毫米(26號)、0.40毫米(28號)、0.35毫米(29號)、0.30毫米(30號)、0.25毫米(32號)、0.22毫米(34號)、0.20毫米(36號)7種規格。28~32號針的一次性針灸針即可滿足常見病的治療。
針刺時,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及所選穴區,選擇適當的針具。如初診者、小兒患者、老人等體質虛弱者,宜選細針短針;針胸背部穴位,下有髒器時,選取短針;針眼部穴用細針(一般要求30~32號)。
(2)毫針的結構:毫針可分為針柄和針身。
2.三棱針 臨床上運用刺絡放血療法治療疾病時常選用三棱針,常用的三棱針全長6.5厘米,針柄呈圓柱體,針身呈三棱錐體,針尖鋒利。
第二節 體位選擇
臨床針灸治療時要選擇合適的體位,選擇體位時既要考慮患者舒適自然,可以保持較長一段時間,還要考慮醫師在進行治療時方便進針,常見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 適於前身部穴位。
2.俯臥位 適於後身部穴位。
3.側臥位 適於側身部穴位。
4.仰靠坐位 適於顏麵部和頸部穴位。
5.俯伏坐位 適於頭頂和枕項部穴位。
6.側伏坐位 適於頭側、頸側和耳部穴位。
一般臥位是最常用的一種針灸體位。
第三節 毫針針刺操作步驟
(一)消毒
針灸前用藥皂將手洗淨,在針刺的部位用酒精棉球由內向外繞圈擦拭。
(二)持針
用右手拇指、示指兩指指腹挾持針柄,針身與拇指成90°。
(三)進針
1.進針的手法
(1)指切進針法:臨床最為常用的進針手法是指切法,即進針時先以左手拇指按壓肌體,找準穴位後用左手示指指甲輕輕掐切穴位,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的手法。
(2)挾持進針法:如果選用的針灸針比較長,還可用挾持進針法,即找準穴位後,右手持針柄,左手拇指和示指挾持護著針身,使針尖瞄準穴位,右手用力推進,使針順利刺入穴位。
2.進針的角度 根據治療需要和穴位的特點,針刺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和平刺3類。
(1)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麵成90°,垂直刺入腧穴。
(2)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麵成約45°,傾斜刺入腧穴。
(3)平刺,針身與皮膚表麵成約15°,橫向刺入腧穴。
(四)基本行針手法
(1)提插法,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手法。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鍾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撚轉法,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撚轉動作的操作手法。使用撚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不能單向撚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出針困難。
(五)留針
(1)靜留針法,20~30分鍾。
(2)動留針法,將針刺入腧穴後,留針時間反複運針一般每隔5分鍾行針1次,留針也是20~30分鍾。
(六)出針法
左手拇指、示指持幹棉球按住皮膚,右手捏住針柄將毫針緩緩拔出,如果是行針刺補法,出針後需要用棉球按壓針孔,如果是瀉法,則不需按壓,如果出針後,針孔有出血,用幹棉球擦淨按壓片刻即可。
第四節 針刺異常情況處理
1.暈針 患者在針刺過程中,突然出現麵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精神委倦、嚴重的二便失禁、神誌昏迷就是暈針。原因是患者體質虛弱,精神過度緊張;或是勞累汗出、饑餓、大出血後針刺;或因體位不適以及醫師針刺手法過重等。此時應停止針刺,或將已刺之針拔出,使患者平臥,頭位稍低,鬆開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飲溫開水或熱茶後可恢複。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刺人中、內關、湧泉等穴,並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即能蘇醒。必要時應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預防首先注意患者的體質、神誌,以及對針刺反應的耐受性;對於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其顧慮;盡量采取臥位,並正確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取穴不宜過多,手法不宜過重,對於饑餓,過度疲勞的患者,須待其進食後再進行針刺。醫師在治療時,要隨時注意患者情況,一旦出現麵色蒼白、神呆、胸悶,應及早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