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涼茶

一、保健涼茶的涵蓋範圍

保健涼茶不屬於一般飲料,也不屬於藥品,它屬於保健食品中的茶劑類型,主要產於我國炎熱的南方,如嶺南的兩廣、海南、台灣、福建等省,而且在東南亞都有廣泛的應用。其中以嶺南涼茶為最有名。它是產生於嶺南地區的特殊保健飲料,常以傳統中藥與當地所產草藥結合起來組方,有飲片、顆粒等多種劑型,適宜於嶺南人的體質,具有調整人體健康、亞健康乃至某些輕微常見疾病作用的一種中藥保健飲料或非處方藥物。它們不但在我國,而且在東南亞國家都有廣泛應用。下麵我們著重討論有代表性的嶺南涼茶。

嶺南涼茶有悠久的曆史,它具有承載民族曆史積澱和民間文化習俗的性質,它是當地人民飲食文化、生活習俗、傳統醫藥的一個載體。2006年2月,廣東省、香港、澳門共同申報涼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得到國務院批準。首批計有粵港澳21家涼茶企業、18個品牌、54個秘方及術語,將受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和我國相關法律的保護。廣東省文化廳與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共同組建了廣東省食品(飲食)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並組織曆史、文物、中醫藥、食品工程等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討論,最後發布文件,確認“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消斑”“清咽利喉”等為涼茶專用術語。從此涼茶就邁入了一個新階段。廣州市已首先把涼茶產業作為建設中醫藥強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嶺南涼茶的特色概括言之有以下幾方麵。

(一)地區特色

五嶺以南的廣東、海南、廣西,北有高山阻隔,南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屬亞熱帶低緯度地區。一年之中春夏潮濕多雨,高溫酷暑,台風不斷,秋冬幹燥少雨,但氣溫仍高。而物類繁茂,蟲類繁多。由於“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陰濕之氣常盛”,所以嶺南人的體質,多濕,多痰,多熱,多虛。因此生活中多適於飲用涼茶。

(二)組方特色

嶺南涼茶,藥性寒涼程度不同,但少用大寒之品,以涼性藥居多,間有少許清補之品。藥材則多就地取材,以當地所產生草藥居多,而傳統中藥較少,但兩者常結合起來使用。在功能方麵以清熱解暑,清咽利喉,生津止渴、消食化滯為第一要義,有時也用補脾健胃,化濕利水藥物。藥味有多有少,一般十餘味,也有少至一二味,四五味,多至數十味者。

(三)劑型特色

大致可區分為3類。

(1)液體劑型:早期涼茶多用原藥材、飲片,或經切製的生藥材顆粒經水煎後飲用。個人自製涼茶也多采用這一劑型,如菊花茶、金銀花茶、隻購1味草藥或數味草藥,沸水衝泡代茶飲即可。工業生產的則為溶液劑,有易拉罐、聚酯瓶、利樂紙盒、複合膜等包裝類型。

(2)半固體劑型:有浸膏型、膏滋型、果凍、雪糕等。

(3)固體劑型:顆粒劑最為常用,如衝劑、速溶劑、泡騰顆粒劑,再有袋泡茶,片劑(含片、泡騰片)等。由於涼茶的不斷發展創新,便於服用的劑型也不斷湧現。

(四)用法特色

飲用涼茶,要根據季節氣候、個人體質,出現欲病狀態的症狀,適當地選用。嶺南氣候,一般而言,春則溫,夏則熱,秋則涼,冬則寒或微寒。但春季開始至夏季常陰雨連綿,又有濕氣來襲;秋季常燥熱少雨又有燥氣襲來,用涼茶首先要考慮六氣。春天宜用清輕怯風之品;夏天宜用清熱、祛暑、去濕之劑,秋季宜用清肺潤燥之品,冬季一般少用涼茶,如有熱氣如口幹舌燥,咽喉腫痛,眵多尿黃,口舌生瘡,過食膏粱厚味,仍可飲用涼茶。

二、嶺南涼茶發展簡史

嶺南涼茶目前正處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且機遇大於挑戰。由於國家把涼茶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位置,得到國際公約與國家法律的保護,加之中醫藥正在振興之中,發展內外環境都非常好。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涼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還有一個很長、很艱難的過程,涼茶行業內部的競爭異常激烈,不僅涼茶處方多過數千,涼茶企業也不下數百。如何在競爭中發展壯大,我們認為涼茶需要:配方更合理,飲服更方便,特色更突出,功能更良好,使用更安全,口感更適人。為此我們必須保持涼茶的傳統特色,重視產品質量規範,努力研究創新,加強推廣力度。當前有百餘年曆史、世界第一的軟飲料公司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已欲進軍涼茶產業。他們所創造的可口可樂,是1886年JS彭伯欣創的處方,F魯賓遜寫出的商標一直沿用至今。所用的可可樹的果樹和可樂樹已由原產南非而擴種到南亞諸國。可可果含有可可堿與咖啡因,可樂果含有兩倍於咖啡豆的咖啡因,兩種植物果實的提取物的混合原料質量和工藝非常穩定。銷售網絡已深入到各個國家。可口可樂多年來已是世界名牌飲料,並且已經形成一個良性的產業鏈,我們應當看到挑戰者、競爭對手的長處,並予以借鑒;而對自己的短處則應著意改進,對涼茶可以調整人體健康、亞健康乃至疾病狀態的寬廣適應領域,加以充分利用。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已與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合作組建了“中醫藥研究中心”,研究開發健康型中藥飲料。將來保健中藥飲料競爭的激烈可以想象。

嶺南涼茶的發明是一個漫長連續的過程,了解這段曆史,將有利於從中吸取教益,啟發創新。

(一)魏晉時期

早期的茶都是沸水的煎劑,未必都是涼茶。首先茶的故鄉是中國,茶樹的原種產於中國,而後傳播於全世界。嶺南以藥為茶,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吳國虞翻(164-253年)謫來番禺,在寓地(今法性寺)廣種訶子,十年蔚然成林,人稱訶林。唐代寺中尚存五六十株,所產訶子為六棱,品質甚佳,作為貢品。寺有古井,名曰訶井。訶樹之根,深入古井,井水不鹹而甘,每子熟時,有佳客來,寺僧則煎訶子茶待客。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砸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到了宋朝古樹尚存五六株,古井亦在,南海(廣東)風俗尚飲此湯,然煎之來必盡如昔時之法。可見,自魏晉以來,飲訶子茶遂逐步成了南海人的習俗。

晉代稽含《南方草木狀》載有山薑花煎水飲,去冷氣,訶子作飲,可以令白鬢發變黑。

晉代葛洪《肘後方》喜用嶺南草藥煎水為飲,治霍亂心腹脹痛。他還用一味生薑,或一味蘇葉、一味小蒜,煎水或絞汁服用。至今嶺南人仍用紫蘇葉解魚蟹毒。

(二)唐宋時期

唐代鄭景岫《嶺南攝生論》已佚,但當時書中有一養氣湯方,宋人呂渭把它刻在桂林南溪山刻仙岩上,方中主要是兩味藥:附子、大黃,早晨空腹服。實際是一個保健方,健身之外尚能預防瘴瘧。為了廣為傳播,才把它刻在山崖上。

(三)明清時期

涼茶最重要的導源,應當說是明末清初番禺人何克諫,他在《生草藥性備要》中記載了許多廣東產草藥煎水作茶飲可以治病的方法。如:破布葉(椴樹科布渣葉)作茶飲去食積。獨腳柑(玄參科獨腳金)煎茶飲,除小兒黃氣,五腑蟲積。枸杞葉炒米,作茶飲,益精氣。香茅(禾木科香茅)炒米作水飲,止水瀉;鷓鴣茶(遠誌科金不換),煎水飲,治咳嗽,理痰火,治小兒五疳。錦地羅(茅膏菜科錦地羅)治紅白痢,煲瘦肉食,湯作茶飲,治小兒生疳。五指柑(馬鞭草科牡荊)米炒煎水飲,止嘔,瀉火,治小兒五疳。獨腳仙茅(石蒜科仙茅),味甜性和,補腎止痛,治白濁,煲肉食。十蒸九曬,用砂糖藏好,早晨送茶,能壯精神,烏須發,理痰火,其根煲肉食,大有奇功。何氏《生草藥性備要》,記載了大量生草藥民間使用的經驗,為嶺南涼茶,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清代廣東趙寅穀《本草求原》(1848年)、民國廣東肖步丹《嶺南采藥錄》(1930年),胡真《山草藥指南》(1947年)都載有不少有關涼茶用藥的資料。

三、嶺南涼茶常用中草藥

廣金錢草

【曆史回顧】

為豆科植物金錢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 (Osb)Merr的幹燥地上部分。分布兩廣、雲貴、川及越南、印度、緬甸。

【傳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