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藥炮製的曆史沿革及現代發展狀況(1 / 3)

第1章 中藥炮製的曆史沿革及現代發展狀況

中藥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必須經過炮製才能入藥。炮製是我國特有的一項傳統製藥技術,也是我國醫藥學特有的製藥術語。曆史上又稱“炮炙”、“修治”、“修製”、“修事”。從曆代有關資料來看,雖然其名稱不同,但記載的內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製”和“炮炙”兩詞。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藥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藥炮製方法。為了保持炮製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藥加工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製”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求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製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製藥技術。中藥炮製曆史悠久,是祖國醫藥學特色之一,藥材經過炮製後,其藥性及內在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對這一傳統製藥技術,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現有科學研究成果,製訂較合理的炮製工藝和標準,力求工藝先進,方法簡便,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中藥炮製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製理論、工藝、規格標準、曆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現代中藥炮製學的任務是遵循中醫藥理論體係,在繼承中藥傳統炮製技術和理論的基礎上,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整理、研究,探討炮製原理,改進炮製工藝,製定飲片質量標準,提高中藥飲片質量,加強對中成藥中炮製的研究,保證醫療用藥的安全和有效,得到不斷創新與長足的發展。

第一節 中藥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幾千年以來,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具。炮製是中藥傳統製藥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藥,生熟異治”是中藥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藥飲片炮製是中醫藥獨特的製藥技術,探討其發展和特點,弄清來龍去脈,對繼承、改進、發揚中藥炮製技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藥炮製的起源

中藥炮製曆史久遠,隨著中藥的發現和應用而產生,有了中藥就有了中藥的炮製。在原始社會,人們“茹毛飲血”,常誤食某些有毒動物或植物,以致發生嘔吐、泄瀉、昏迷,甚至死亡,但有時吃了某些動、植物之後疾病會減輕或消失,經過長期的體驗,這種感性知識逐漸積累,上升為理性認識,就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並產生了最初的藥物加工技術。為了清潔藥物和便於服用,采取了洗淨、將整枝整塊的擘成小塊、銼為粗末等簡單加工,這就是中藥炮製的萌芽。

中藥炮製的起源,與火有著密切的聯係。當人類發現火、使用火以後,開始用火燒烤食物,並逐步用火處理加工藥物,這對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以及提高藥物性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種利用火來處理食物的知識,逐漸應用於藥物的處理,從而形成了中藥炮製的雛形。

夏禹時期發明造酒技術,為以後的酒洗、酒炙、酒煮等炮製方法提供了物質前提。酒的發明與應用,豐富了用藥經驗,並被引用於炮製藥物,產生了輔料製法,充實了中藥炮製的內容。

二、中藥炮製的發展曆史

中藥炮製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中藥炮製技術和炮製基本理論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炮製理論的發展、完善時期(元、明、清代,1280年至1911年);現代(1912年至今)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各個發展時期的炮製特點和狀況,主要是通過炮製專著及本草學文獻反映出來的。

(一)中藥炮製技術和炮製基本理論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

有關中藥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中醫藥診療疾病的理論體係已經建立,中藥炮製初見端倪。在古文獻中,炮製的出現,最早隻是個別和簡單的炮製原則。我國現存較早的醫方書《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對中藥炮製的名稱、操作方法都有一些闡述,包括了淨製、切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等炮製內容。如“取慶(蜣)良(螂)一鬥,去其甲足”;“陳藿,蒸而取其汁”等。有炮、煆、細切、熬、酒醋漬等炮製術語及操作過程的記載。

戰國至秦漢的著作《黃帝內經》,在《靈樞·邪客》篇“秫米半夏湯”中的“治半夏”即為修治過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來減低毒性,可見當時已注意到有毒藥物的炮製。《素問·繆刺論》篇中所載的“燔發”即是最早的炭藥--血餘炭。書中的醫藥理論,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為後世的醋製、酒製、薑製、鹽製、蜜製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中藥炮製技術已有較大的發展,理論方麵,中藥炮製的原則和炮製目的已經初步建立起來。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問世。該書中指出:“藥有……及有毒無毒,陰幹暴幹,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這裏所指陰幹暴幹是指產地幹燥加工,而生熟則指的是藥物炮製,開創了中藥生熟異用學說的先河。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貝子……燒”等。《神農本草經》中對礦物藥的炮製,也有較多的記載,如丹砂能化汞,硝石煉之如膏,曾青能化金銅,樸硝煉餌食之,這些就是通過炮製改變礦物藥的藥性。同時,炮製理論上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如《神農本草經》序錄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視之……若有毒宜製,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這些就是當時對有毒藥物炮製方法與機製的解釋。

漢代有關藥物炮製方法的描述,更多的散見於處方藥物的腳注,與藥物配伍、劑型、煎法、服用相聯係。對劇毒藥應用很謹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對炮製火候上提出“燒、煉、熬”三者的不同之處。在漢代,中藥炮製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去汙、去蘆、去節、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翅足、去鹹、擘、破、咀、斬折、銼、搗、水浸、湯洗、煮沸、酒洗、酒煮、苦酒煮、蒸、燒、熬、炮、煆、煉、炒、炙等。可以認為,漢代對中藥炮製的目的、原則已初步確立,並出現了大量的炮製方法和炮製品。

晉代《肘後備急方》已有用大豆汁、甘草、生薑等解烏頭、芫花、半夏毒的記載。

梁代在炮製原則係統化方麵有一定貢獻。陶弘景所著《本草經集注》中第一次將零星的炮製技術進行了係統歸納,說明了部分炮製作用。如:“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諸蟲先微炙”等。《本草經集注》中對藥物提出“細切”的要求,並指出炮製能影響療效,如:“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複均,今皆細切之……”該書記述了淨選、切製、幹燥、炮炙等方法,均舉例說明,如黃連去須毛,羚羊角鎊刮作屑用,阿膠炙使通體沸起等。

中藥炮製的發展,不僅僅在曆代本草方劑著作中有所記述,而且集中地反映在曆代炮製專著中。南北朝劉宋時代,雷斅著有《雷公炮炙論》三卷,是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該書記載了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與技術,在總結前人炮製技術的基礎上,又將整個中藥炮製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在炮製理論方麵,該書對炮製的作用進行了較多的論述,如“……半夏上有延,若洗不淨,令人氣逆,肝氣怒滿”。該書對以後中藥炮製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其中許多炮製方法、炮製工藝具有科學道理。如大黃用蒸來緩和其瀉下作用。莨菪、吳茱萸等含有生物堿,用醋製可以使生物堿成鹽,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對揮發性藥物茵陳,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溫處理。對某些含鞣質藥物,如白芍等須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沒食子勿令犯鐵器等。

《雷公炮炙論》記述了藥物的各種炮製方法。①淨製操作:揀、去粗皮、去節並沫、揩、拭、刷、刮、削、剝等。②切製操作:切、銼、擘、捶、搗、研、杵、磨、水飛等。③水火共製法:浸、煮、煎、揀、炒、熬、炙、焙、炮、煆等。④應用輔料炮製方麵大致有:苦酒浸、蜜塗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藥汁製等法,廣泛地使用輔料對藥物進行炮製。⑤幹燥方法:拭幹、陰幹、風幹、曬幹、焙幹、炙幹、蒸幹等。

唐代《新修本草》在炮製方麵收載了很多炮製方法,除有煨、煆、燔、炒、煮、蒸等外,還有作曲、作豉、作大豆黃卷、芒硝提淨等。該書對玉石、玉屑、丹砂、雲母、石鍾乳、礬石、硝石等礦物藥的炮製方法均有記載。輔料用酒明確指出“唯米酒入藥”,炮製內容比前一時期豐富。《備急千金要方》中,在“合和”章中有“凡用麥、曲米、大豆黃卷、澤蘭、蕪荑皆微炒,幹漆炒令煙斷”的記載。《千金翼方》已有反複蒸曝製熟地黃,《食療本草》開始用童便處理藥材,《外台秘要》開始有麩炒法記載。

宋代,是我國科技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由政府組織力量對宋代以前的醫藥著作進行了整理。宋代炮製方法有很大改進,從減少副作用開始而後進入增加和改變療效,在湯劑飲片的炮製上同時重視製備成藥飲片炮製的嶄新階段。《太平聖惠方》開始有乳製法,《小兒藥證直訣》開始製膽南星等。唐慎微所編撰《證類本草》,廣泛輯錄了宋以前的有關藥學方麵的文獻,部分保存了現今已失傳的醫藥書籍的內容,如《雷公炮炙論》等。每種藥物之後附有炮製方法,為後世製藥業提供了藥物炮製資料。

陳師文編撰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專章討論炮製技術,收錄了185種中藥的炮製方法和要求。現代應用的許多方法都與該書所列的方法相似,如水飛、炒、醋淬、煆、蒸、紙煨等。該書強調“凡有修合,依法炮製……”逐漸注意到藥物經炮製後性味功效的改變,如蒲黃“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成為國家法定製藥技術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藥品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中藥炮製經曆先秦兩漢的不斷發展,直至宋代主要有兩方麵的成就:一是將零星的炮製方法進行了初步歸納,形成了較係統的炮製通則;二是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炮製方法。炮製的原則、方法,適用品種已初具規模,是中藥炮製技術和炮製基本理論的形成時期。

(二)炮製理論的發展、完善時期(元、明、清時期——1280年至1911年)

金元時期,中藥歸經學說確立,名醫各有專長,張元素、李東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別重視藥物炮製前後的不同應用,炮製輔料的作用,開始對各類炮製作用進行了總結。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引李東垣“用藥心法”有“黃芩、黃連、黃檗、知母,病在頭麵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製毒也。”並說:“去濕以生薑,去膈上痰以蜜”。張元素在《珍珠囊》中說白芍“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氣,火煨用,可實大腸。”從藥物炮製理論和方法實踐上的都有重大改進和發展。葛可久在《十藥神書》中首先提出炭藥止血的理論:“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該書的方劑之一。

明代在中藥炮製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在炮製理論上也有顯著的建樹,逐漸形成了較係統的傳統炮製理論。徐彥純編撰的《本草發揮》,對炮製作用原理有較多的闡述,如“神曲火炒以補天五之氣,入足陽明胃經”。還提出童便製、鹽製的作用,即“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猶捷也”等。

陳嘉謨在《本草蒙筌》的“製造資水火”中指出:“凡藥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製升提,薑製發散,入鹽走腎髒,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製除劣性降下,米泔製去燥性和中,乳製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製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塗燒,鹹滲骨容易脆斷”。第一次係統概括論述了輔料炮製的作用。該書在淨製降低毒性方麵也有論述,“有剜去瓤免脹,有抽去心除煩”。

在炮製技術上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明代李挺在《醫學入門》中指出,“五倍子”條下所載的“百藥煎”的製備方法,“五倍子粗粉,並礬、曲和勻,如作酒曲樣,入瓷器遮不見風,候生白取出”實際上,就是用發酵法從五倍子中得到沒食子酸的過程。這裏的“生白”,即為沒食子酸生成之意,是世界上最早製得的有機酸,比瑞典藥學家舍勒氏製備沒食子酸的工作早200多年。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

892種,其中有330味藥記有“修治”專項,綜述了前代炮製經驗。在330味藥物中,載有李時珍本人炮製經驗或見解的,就有144條,其中很多藥物,如木香、高良薑、茺蔚子、楓香脂、樟腦等炮製方法都是李時珍個人的經驗記載。全書記載炮製方法近20類,有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加輔料製、製霜、製曲等法。其中多數製法,至今仍為炮製生產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膽南星等。在炮製方法上,對前代有問題的方法,也加以指正。

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我國醫藥發展曆史上的第二部炮製專著。收載了439種藥物的炮製方法,並將前人的炮製方法歸納為:炮、爁、煿、炙、煨、炒、煆、煉、製、度、飛、伏、鎊、摋、日煞、曝、露十七種方法,即稱雷公炮炙十七法。該書用簡明的筆法敘述各藥出處,采集時間,優劣鑒別,炮製輔料,操作程序及藥物貯藏,大部分內容能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實際,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清代的中醫藥在明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炮製技術方麵,在明代的炮製理論基礎上增加了炮製品中,對某些炮製作用有所發揮,此時的醫藥文獻多有專項記載炮製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製的不同認識和看法。

清代《本草害利》載有“吳茱萸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止嘔薑水炒,疏肝胃黃連木香汁炒”。劉若金著《本草述》,收載了有關炮製的藥物300多種,記述藥物的各種炮製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論解釋,內容豐富。經楊時泰修改刪節為《本草述鉤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為明確易解。如黃芪“治癰疽生用,治肺氣虛蜜炙用,治下虛鹽水或蒸或炒用等。”

張仲岩著《修事指南》是我國醫藥發展曆史上的第三部炮製專著。收錄藥物232種,較為係統地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其中多來源於《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但進行了進一步歸納和整理。《修事指南》中有“炮製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症無驗也”的論述,認為炮製在中醫藥學中非常重要。在炮製理論上也有所發揮,如提出:“吳茱萸汁製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製瀉膽火而達木鬱,牛膽汁製去燥烈而清潤……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著取芳香之性……”等炮製作用。

炭藥的炮製與應用,在清代有相當大的發展。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特別記載了相當數量的炭藥,並在張仲景“燒灰存性”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本草綱目拾遺》中不同意半夏長期浸泡,如“……惟將半夏浸泡,盡去其汁味,然後以甘草浸曬……全失本性……是無異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從現代研究來看,是有科學道理的。

另外,中藥炮製品的生產方麵,藥材集散地產生了優良的炮製加工體係。如明末清初時期,在江西樟樹,產生了很著名的“樟幫”飲片加工體係。飲片切製方麵,“薄如紙,吹得起,切麵齊,造型美”的特點,而有

“不同凡品”美稱。此外,有“川幫”、“建昌幫”、“京幫”等飲片加工體係,各有所長,豐富了傳統炮製技術。

總之,金元、明、清時期,炮製品種和技術進一步擴大應用,在前人炮製作用解釋的基礎上,經係統總結而形成理論,是中藥炮製理論的發展、完善時期。

(三)炮製振興、發展時期(1912年至今)

這一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8年),由於內亂外戰,英、美、法、德、日等世界列強,相繼來中國傾銷西藥,攻擊傳統醫藥學遺產。民國時期的中藥飲片炮製專著很少,1935年,王一仁撰寫的《飲片新參》,是唯一的中藥飲片專著。楊熙齡撰寫的《著園藥物學》,涉及炮製及用藥等內容,而以炮製製劑最有價值。另有張驥的《雷公炮炙論》輯本,是當時唯一的該書輯本。可見,中華民國時期,中藥飲片行業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對中藥行業的業戶,實行國家計劃管理,提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尤其在國家實施“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計劃期間,中藥炮製的發展開始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建國後至今的近60年,可稱之為中藥飲片炮製事業的迅速發展期。

第二節 中藥炮製現代發展狀況

現代炮製經驗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論和方法,由於遵循不同,經驗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藥炮製事業獲得新生,至20世紀60年代,中藥行業全部轉為國營,是中藥飲片炮製事業,努力提高生產、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探索期。到70年代,中藥炮製學科正是向多方麵深入發展的開期。進入80年代,中藥炮製的生產、經營、管理,科研思路、方法、途徑,以及炮製教學等方麵,都已達到了成熟期。90年代以後,是中藥炮製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