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清熱祛濕,溫胃養陰
1.健脾、理氣、和胃慢性胃炎病程長,易反複發作,大多數以胃脘脹痛為主,伴有呃逆、噯氣、吞酸等症。其病機可歸納為邪氣入侵和脾胃功能受損兩個方麵。脾胃受損主要為脾胃不和,胃氣不降。慢性胃炎表麵看屬於胃病,但脾胃二者互為表裏,脾之運化功能失常則影響胃之和降,故臨床見呃逆、噯氣、胃脘脹滿等症。治宜健脾理氣和胃,以香砂六君子湯合平胃散加減。
該病病程長,以本虛為主,應避免使用破氣消脹之品,以防胃氣更傷,加重病情。因此在運用此方時掌握用量,做到“理氣而不破氣,化濕而不過燥”,以免損傷胃氣。
2.清熱、利濕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診病過程中始終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局限於局部,因此,要從整體出發,尋因問底,進行中醫的理、法、方、藥治療。同時可根據病情,處方以平穩和順為原則,以免顧此失彼,既要標本兼顧,又要有主次之分。如慢性胃炎之肝胃不和型多見胃脘部脹痛,連及脅部,反複發作,惡心嘔吐,泛酸嘈雜,噯氣頻頻,心煩,口幹苦,舌質紅或淡紅,苔白厚或微黃,脈弦。治以疏肝和胃,行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半夏瀉心湯加減。
此型多見於膽汁反流性胃炎,與肝之疏泄失常密切相關。肝氣鬱結進而化火,肝木克土,濕熱內生。臨床多見胃脘部灼熱脹痛、痞滿、惡心嘔吐、口幹口臭、渴而不欲飲。胃鏡下呈現胃黏膜急性活動性炎症,充血、糜爛明顯。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數。方以半夏瀉心湯合平胃散加藿香、佩蘭、梔子等,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其組方平穩,不至於苦寒太過。
3.溫胃、養陰、活血慢性胃炎的病程是一個漫長發展過程,且病情多易變,在其發展過程中,虛損的方麵主要為脾胃虛弱和脾胃虛寒兩個證型。早期多以脾胃虛弱為主,進而則脾胃虛寒。臨床表現多見胃脘部隱痛,日久不愈,喜溫喜按,遇寒加重,得溫則減,納呆少食,食後脹滿不舒,惡心,嘔吐清涎,麵色無華或蒼白,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惡寒怕冷,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或遲緩。從本虛著手治以溫中和胃健脾,用藥以溫補為主,方用黃芪健中湯加味。
慢性胃炎之胃陰不足型,表現為胃脘部灼熱脹痛無定時,納呆食少,口幹咽燥,喜冷飲,手足心熱,消瘦,舌紅少津有裂紋,剝脫苔、少苔或無苔,脈細。治以生津滋養胃陰,玉女煎合葉氏養胃湯加味。此證為萎縮性胃炎的常見證型。
慢性胃炎的治療,無論哪種證型,即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酌情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均能明顯增加療效,病程長者更是如此,慢性胃炎後期的病理改變必有血瘀。
(七)以通為補,調和氣血
1.重在通降、以通為補胃以通為補,以降為順,通降是其最基本的生理功能。通降失常則痞滿、疼痛、嘔惡,胃之通降相輔相成,又以通調為首要,通是前提,降是結果;不通則脹,不通則痛;不通則無以降,不降則濁氣逆於上。影響胃之通降的病因有氣鬱、寒濕、濕熱、瘀阻、食滯及胃氣衰敗等。臨證時一定注意審證求因,辨證論治,方能使之盡快恢複通降功能。不可一見胃脘痞滿則以枳、樸、硝、黃之類攻伐,這樣若不對症,不僅難於奏效,反增其劇。
胃之通降失常因痰濕阻滯者,可用旋覆代赭湯合平胃散治之;濕熱中阻者,以黃連溫膽湯加蒲公英、黃芩、厚樸花、生薏苡仁等主之;瘀阻胃絡者,治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九香蟲、刺蝟皮等;食滯胃脘者,以保和丸加枳術丸加減;由氣鬱所致者,以越鞠丸或五磨飲子化裁;因胃氣虛損所致者,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總之要注意審證求因,因證遣方,才能使胃之通降正常、受納強健,從而達到治愈之目的。
2.補而不滯、攻不傷正慢性胃炎屬虛中挾實者多,而純虛純實者少。其虛則表現為胃陰虛、胃氣虛、氣陰兩虛、胃氣虛寒或稱脾胃虛寒,法當補之。胃為六腑之一,“實而不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依據胃的這些生理和病理特點,要特別注意補而不滯,以利氣機之宣暢。在補胃氣的方劑中,參、芪用量在10克左右,且方中往往加少許陳皮、砂仁、枳殼、木香等理氣之品;養胃陰時常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烏梅、木瓜、蘆根之屬,並佐以半夏、生穀麥芽等,而慎用滋膩滯胃之品;氣陰兩虛者,以沙參麥冬湯加減,或以養胃舒治之;胃氣虛寒者,常以理中湯或溫胃舒治之。處處顯現了在治療本病時注意“補而不滯”的用藥特點。胃之受納,為水穀之海,故極易受邪。凡飲食不潔,寒溫失調,饑飽無度,情誌不舒則可造成食滯、氣滯、寒濕、濕熱、瘀阻,法當祛邪,邪祛則正安。
由於慢性胃炎病程較長,其氣陰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故祛邪時要顧護胃氣,做到攻不傷正。本病屬食滯者,常用雞內金、焦三仙、檳榔、莪術、連翹,或加枳術丸,寓補於消;屬氣滯者,常用香附、生麥芽、白蒺藜、蘇梗、綠萼梅、橘葉等,而慎用破氣之品;屬血瘀胃絡者,常用失笑散加延胡索、紅花、川芎、丹參、三七粉等,而慎用破血之藥;在治療寒濕、濕熱證時,注意慎用燥熱劫陰、苦寒傷陽之品,即用亦做到“中病即止”,勿傷胃氣。
3.溫而勿燥、寒而勿凝慢性胃炎有偏寒、偏熱者,也有寒熱錯雜者。按“寒者溫之”、“熱者寒之”的原則治之,故能奏效,但要做到“溫而勿燥,寒而不凝”則不易。溫之太過則傷陰,寒之太過則傷陽;補之太過則壅滯,攻之太過則傷胃氣。這是導致病情反複,纏綿不愈的重要因素。就治病而言,矯枉不可過正。
在辨治慢性胃炎屬寒證者時可用吳茱萸湯合良附丸加減,寒甚則以附子理中湯治之,但中病即止,改用溫胃舒以善其後。屬實熱者,以清胃散加龍膽草、連翹等治之;大便燥結者,加大黃、瓜蔞仁、杏仁,往往數劑而熱除,繼之以涼潤之品而收功。不宜大劑苦寒久服,以防寒凝傷及胃陽。至於寒熱互結,心下痞滿者,則寒熱並用、辛開苦降,以半夏瀉心湯加減,屢收良效。
4.調氣和血、化瘀通絡胃為多氣多血之腑,其病必有氣血之變。慢性胃炎在氣之病多為氣滯、氣逆和氣虛。氣滯者,以自擬之五香散(木香、香附、沉香、降香、香櫞、檳榔)治之;氣逆偏熱者,以橘皮竹茹湯加減;氣逆偏寒者,以旋覆代赭湯或丁香柿蒂湯出入;氣虛者,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之。本病在形成過程中往往有由氣及血的發展過程,故先賢有“久痛入絡”,“久病入絡”之說。本病在臨床表現上常有胃脘疼痛,或有黑糞或貧血,舌有瘀斑或舌淡。
胃鏡觀察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有瘀點或出血點;慢性萎縮性胃炎則見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色澤變淡,呈灰白或灰黃色斑片狀分布。前者主要表現為血瘀,後者主要表現為血虛。而血虛是由於胃氣虛損,氣血生化無源所致。因此,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往往以益氣養血和血為主,常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雞血藤、烏梅等。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時,在辨證的基礎上往往加入川芎、紅花、延胡索、五靈脂、刺蝟皮等活血通絡之品。這樣可使氣血調暢,不僅臨床症狀可迅速消除,而且胃黏膜也能得到相應改善。
5.脾胃同治、兼顧肝膽臨床上常見到某些慢性胃炎患者既有胃脘痞滿,噯氣嘔惡等症狀,又有納差,便溏,乏困等脾虛之證,此屬脾胃升降失調所致。對此證候應脾胃同治,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合平胃散加減,使脾胃升降協調,燥濕相濟,可獲良效。胃之通降與肝膽之條達疏泄也有密切關係。慢性胃炎患者常有胃脘脹痛,兩脅脹滿,口苦咽幹,惡心納呆,舌苔黃膩,脈弦等表現。此為肝膽濕熱,疏泄失常,膽胃不和,膽汁上逆所致。治宜疏肝利膽,清利濕熱,和胃降逆。方用越鞠丸合黃連溫膽湯加減,多能奏效。偏寒者,可以吳茱萸湯合左金丸加減治之。
(八)理氣建中,養胃扶正
1.清胃化濕幽門螺杆菌陽性為慢性胃炎多見,薄黃膩苔及黃膩苔,且多伴少津,主熱證、實證。臨床多見於胃病早期、急性期或慢性胃炎的急性發作期,常按脾胃濕熱論治,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黃芩、川黃連、虎杖、大黃、蘆根、石斛等清胃解毒,直接殺滅和抑製幽門螺杆菌。
清熱藥多根據病邪輕重和脾胃功能狀況適當選用,如熱濕相合,宜用清熱燥濕的黃連、黃芩等;熱而傷陰,則用甘涼甘寒的石斛、蘆根、蒲公英等;運脾化濕則選加白術、白扁豆、薏苡仁等;如濕熱兼脾虛,則當避免使用苦寒、甘寒之品,因過寒則傷脾,過甘易膩胃。其擅用辛開苦降法,喜用甘草瀉心湯、幹薑瀉心湯,加少量黃芩、黃連配半夏或生薑等。中藥抑製了幽門螺杆菌,則黃苔亦隨之消失。
2.疏理氣機氣滯不通是胃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肝氣犯胃、感受外邪、脾胃虛弱均可導致胃氣壅滯,而見胃脘痞滿,上腹疼痛,脘痛連脅證,噯氣頻繁,口苦心煩,舌淡紅,苔薄,脈弦。
此為氣機鬱結,不得疏泄,橫逆犯胃之證候,予疏肝和胃、行氣止痛。常加蘇梗、白芍、香附、枳殼、陳皮、佛手、雞內金等,蘇梗寬胸理氣,認為此藥對胃脘氣滯不暢者特佳;香附為氣病之要藥;枳殼、陳皮、佛手等行氣、寬中、除脹,達到理氣運脾、調中快膈之妙用,但須注意防理氣太過,伐傷肝陰;若有內熱之象,加清鬱熱之品;肝鬱化火,嘈雜易饑明顯者加左金丸;膽汁反流者加鬱金、廣金錢草以疏肝利膽和胃。上述諸藥疏理氣機,升清降濁,有促進胃動力,幫助胃排空,調節幽門功能。
3.益氣建中胃病日久,易木鬱土虛,而見中脘痞脹隱痛,喜溫喜按,得食則舒,納益,或泛吐清水,呃逆時作,大便溏薄,體虛乏力,舌淡,脈細,此為久病中虛,邪氣不實,治擬補脾健胃,益氣建中。
方取黃芪健中湯加減;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補中益氣,鼓舞脾肖,用藥以甘平為主,忌用剛燥之藥;加木香調理腸胃之氣滯,使補而不滯;有內寒之象者加桂枝、高良薑等溫中散寒。良薑暖胃散寒、止痛尤為專長,泛吐清水者予烏賊骨配合貝母功擅收斂製酸。
4.滋養胃陰胃病纏綿難愈,久則精微不化,陰血不足,胃失濡養,日久枯萎,“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其津液,故亦從而病焉”。症見脘腹鈍痛,有燒灼感,午後腹脹,納食乏味,口咽發幹,舌紅少苔,脈沉細。此胃病日久,鬱熱傷陰,胃腸失其滋潤濡養,納運失職。治當滋陰和胃,以行中舟。沙參麥冬湯化裁,沙參、麥冬等和胃養陰;白芍、甘草斂陰緩急,配烏梅、木瓜可酸甘相合,有助酸、化陰、調營之妙用。
5.益腎扶正胃病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腎虛”表現,即後天不足導致先天的虧損,亦即前人所謂的“久病及腎”。根據“先天溫養後天”、“腎氣通於胃”的特點,在治療上注重益腎扶正。如偏於虛寒的加溫腎之品,酌加肉桂、製附子、淫羊藿等,腎陽乃髒腑陽氣之本,亦是胃陽“納”、“磨”之本,此即“胃得命門之溫而能受納”之義。
胃主受納以通降為順,胃陰的滋潤是其通降的前提,不潤則不降,唯腎陰充足則胃陰潤,胃陰潤則能勝任食物之受納、消化與傳輸。可在方中加入枸杞子、山藥等,以平補肝腎陰陽,使水火相濟、充養脾土。
6.活血化瘀胃病既久,耗氣損精,氣虛無力,血則瘀滯,因瘀致胃萎縮。如少苔、剝苔患者,胃鏡病理檢查多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等具有防突變或抑製癌細胞作用的藥物;加八月劄、莪術、雞內金等對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轉化吸收有較好的作用;加丹參、赤芍、當歸、刺蝟皮、延胡索、鬱金等祛瘀通絡,行血中之氣滯,通氣中之血滯,對改善局部病灶微循環障礙,促進病理組織向好的方麵逆轉有良好的作用。
若胃鏡見胃黏膜粗糙不平或結節狀隆起,更需加重活血之品,宜加泡穿山甲、王不留行等。
附錄
一、適用於胃痛的食療粥類
山楂粥
【原料配方】山楂30克,粳米60克,白糖20克。
【製作方法】將山楂洗淨,煎取濃汁,去渣。納梗米於山楂汁中,並煮成粥,加白糖調味即可食用。
【食用功效】消食開胃,化瘀止痛。主治消化不良,食欲缺乏,食積停滯引起的胃痛,氣滯血瘀之胃脘疼痛。早、晚餐佐餐食用。
山藥粥
【原料配方】山藥60克,粳米200克。
【製作方法】山藥洗淨備用。粳米淘洗幹淨,加水適量,煮成半熟,放入山藥共煮至粥成,隨量食用。
【食用功效】健脾養陰。適用於胃痛,表現為脾胃虛弱,且偏重於脾陰虛者服用。症見胃痛隱隱,食少消瘦,倦怠乏力,身體瘦弱。常食山藥粥可強健脾胃,增強消化能力。早、晚餐食用。
幹薑粥
【原料配方】幹薑10克,粳米200克,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煎幹薑,取汁去渣。粳米淘洗幹淨,與藥汁同煮成粥,待沸時調入白糖即可。
【食用功效】溫脾暖胃,散寒止痛。主治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3~5天為1個療程。本粥僅為止胃痛而設,不宜多食久服,無胃痛者一般不用。
川椒麵
【原料配方】川椒粉10克,麵粉250克,食鹽、豆豉各適量。
【製作方法】川椒粉與麵粉拌勻,加食鹽、水適量,揉麵並製成麵條,與適量豆豉同入鍋,煮熟即可。
【食用功效】溫中補虛。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食欲不振等症。早、晚餐趁熱食用。
開胃粥
【原料配方】淮山藥50克,雞內金、山楂各10克,粳米200克。
【製作方法】上4味洗淨,山楂切片。全料一起入鍋,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成粥,去山楂,調味即可食。
【食用功效】健脾,開胃,消食。主治消化不良,食滯停積引起的胃痛。每日三餐前少量食用。
玉棗粥
【原料配方】玉竹20克,大棗20枚,粳米200克。
【製作方法】玉竹洗淨,加水適量,煎汁去渣。大棗、粳米淘洗幹淨,加入玉竹煎汁中,同煮為粥。隨量食用。
【食用功效】滋陰養胃。主治胃痛屬胃陰虧虛型表現,有胃痛隱隱、消化不良、口幹口渴者可服食本粥。早、晚餐時食用,或不拘時服。
三七粥
【原料配方】三七10克,粳米200克。
【製作方法】三七研末,備用。粳米淘洗幹淨,加水適量,煮成粥,放入三七末,拌勻即可食用。
【食用功效】健脾養胃,化瘀止痛。對各種胃痛均有止痛作用,對瘀血阻絡者效果更好。不宜多食久服,無胃痛者一般不用。
玉竹粥
【原料配方】玉竹30克,粳米200克,冰糖適量。
【製作方法】玉竹洗淨,加水適量,煎汁去渣。粳米淘洗幹淨後,加入玉竹汁中共煮為粥,粥成後加冰糖,再煮1~2沸即可食用。
【食用功效】滋陰養胃。主治胃陰虧虛之胃痛,表現為胃痛隱隱,食少,幹嘔,口渴咽幹,舌質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或細數。早、晚餐時食用。
豆蔻粥
【原料配方】肉豆蔻20克,生薑5克,粳米60克。
【製作方法】肉豆蔻搗碎成細末;生薑切成細粒,備用。粳米淘洗幹淨,加水適量,煮至半熟時加入肉豆蔻和生薑,煮至粥成。
【食用功效】消食開胃,溫中理氣。胃痛患者表現為脾胃虛寒或食積氣滯者可服食本粥。早、晚餐時溫服。
曲米粥
【原料配方】神曲40克,粳米200克。
【製作方法】神曲搗碎,加水適量煎取藥汁,去渣。納粳米與藥汁同煎為稀粥,隨量食用。
【食用功效】消食和胃。主治食滯傷胃、胃脘疼痛、不思飲食者,有消食開胃之功。一般飯前食用以助消化。
甘鬆粥
【原料配方】甘鬆20克,粳米100克。
【製作方法】甘鬆洗淨,加水適量,煎汁去渣。粳米淘洗幹淨,與甘鬆煎汁共煮為粥,隨量食用。
【食用功效】溫中健脾,助消化。主治脾胃虛寒、胃中受涼引起的胃痛、消化不良病。餐前少量食用,或不拘時服用。
四仙粥
【原料配方】神曲、穀芽、麥芽各20克,檳榔20克,粳米200克。
【製作方法】神曲、穀芽、麥芽、檳榔入鍋,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粳米淘洗幹淨,和入煎汁中,煮成粥。隨量食用。
【食用功效】消食化積。主治消化不良、飲食停積引起的胃痛。餐前少量服用,消化不良時可少量、多次服食。本粥消食力強,僅食積時用,一般不宜長期食用。
羊肉粥
【原料配方】新鮮精瘦羊肉200克,粳米100克,生薑5克,蔥適量。
【製作方法】羊肉洗淨,切成小塊;薑、蔥洗淨,切成絲。先納羊肉入鍋,加水適量,煮至熟爛,再納粳米同煮為粥,粥成時入薑、蔥煮兩沸,調味即可食用。
【食用功效】補中益氣,溫胃止痛。虛寒胃痛者可食用此粥。對老年人胃氣虧損,陽氣不足,惡寒怕冷,脘腹冷痛者尤為適宜。早、晚餐佐餐食用。
佛手柑粥
【原料配方】佛手柑20克,粳米200克,冰糖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