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衛生職業人文素養(1)(1 / 3)

相關人文素質

◇禮儀:自覺維護衛生職業形象,穿著打扮合乎職業規範。

◇職業道德:對衛生職業樹立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熱愛專業。

◇職業適應能力:了解醫療文化背景,積極融入醫院環境。

任務引領

1對衛生職業人文素養的概念有基本了解。

2掌握衛生職業禮儀規範。

3樹立對衛生職業的崇高感、自豪感與歸屬感。

第一節概說

一、職業素養的概念

(一)職業的概念

所謂職業,就是人們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並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由於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職業類型。

(二)職業素養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人們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包括:職業意識、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

1職業意識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成分的綜合反映,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麵。

2職業知識從事職業必需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人文知識。

3職業能力一是圍繞物的技術層麵的能力,二是圍繞人的人文層麵的能力。

4職業道德一方麵,職業道德行為必須是基於對他人、對社會利益的自覺認識而表現出來的行為,沒有這種自覺的認識,就不能構成道德行為;另一方麵,職業道德行為必須是從業者根據自己的意誌所做出的抉擇。

5職業行為主要是指執業過程中的行為規範。

6職業態度係指個人職業選擇的態度,包括選擇方法、工作取向、獨立決策能力與選擇過程的觀念,是個人對職業選擇所持的觀念和態度。

7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是職業價值觀的體現,它是職業責任和職業良心的價值尺度,包括對職業行為的社會價值所做出的客觀評價和正確的認識。職業精神的實踐內涵體現在敬業、勤業、創業、立業四個方麵。

二、衛生職業人文素養

(一)衛生職業人文素養與素質的關係

衛生職業素養是指衛生領域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包括科學技術層麵的素養,也包括人文方麵的素養。素質主要是隱性的,更偏向知識與能力的層麵;素養是素質養成,著重於行為方麵。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素質以先天性為主,素養以後天為主。

衛生職業人文素質除了具有一般職業素養的共性之外,還具有衛生職業自身的特殊性。素質是多方麵的,包括知識、能力、行為三個層麵。知識與能力為職業提供了前提條件和準備。行為為職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是,這三者都受到人文思想的支配與製約。三個方麵隻解決了“想不想做”、“能不能做”和“做不做得了”的問題,但不能解決“做不做得好,想不想做得好”。也就是說要解決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主動性問題必須靠人文素質來推動。

(二)衛生職業人文素質的構成

衛生職業人文素質,就是在衛生職業中如何做人,如何對待他人尤其是患者。因此,衛生職業人文素質,就是衛生職業從業人員為了勝任衛生職業的根本任務而必須具備的與人交往的相關知識和基本能力。主要包括:

1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方麵要為患者服務,就必須接觸患者、了解患者,學會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

(1)表達能力:表達能力主要為口語表達能力與書麵表達能力。交談屬於一般性人文素質,而落實到衛生職業主要表現在衛生職業的語言流程、語言規範和問診技巧等。

(2)基本溝通技巧:主要有一般性人際溝通和醫患溝通。

2個人修養與衛生職業人文素養方麵個人基本修養包括:言談、舉止和個人基本形象。衛生職業人文素養主要包括:衛生職業禮儀、衛生職業形象、衛生職業操守以及衛生職業的崇高感、自豪感與歸屬感。

3職業適應能力針對學生而言,主要是首次就業及轉崗能力以及職業焦慮的處理能力。為了獲得這個能力,必須對衛生職業有必要的了解。

(三)衛生職業人文素養的構成

衛生職業人文素養包括:衛生職業禮儀、衛生職業形象、衛生職業操守以及衛生職業的崇高感、自豪感與歸屬感。

1人文的概念“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賁》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廣義的人文是指人類一切的文化與文明,是以人為中心的個性、自由、價值、人格等思想文化體係,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四個層麵。狹義的人文是指人的文化水平和倫理道德水平,涉及人的觀念(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和行為。

2人文素質的概念從結構看,人文素質是一個人的人文知識、與人交往的能力、對人對事的行為的總稱。

從內涵說,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做人的基本素質,做人包括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如何對待他人。

人文素質的外延,站在結構的要素角度,從宏觀看,包括人文意識、人文知識、人文實踐能力、人文行為、人文精神等。如果從表現形態看屬於內隱的。

人文素質的外延,站在形成的角度看,包括文化知識水平、倫理道德水平、心理個性等基本素質。從形態上講也是內隱的。

人文素質的外延,從微觀的外顯角度看,包括語言修養、行為舉止、個人形象、社會印象等。

實際上人文素質可以從更具體的角度分析。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內容,人文行為是人文素質的具體表現,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高度概括。人文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人文課程來培養和獲得。人文課程主要包括:哲學、曆史、文學、人際溝通、倫理學、邏輯學、人類學、宗教學、德育等學科。與人交往的能力簡稱“人文能力”。人文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創造能力。人文能力主要是人文知識在實踐中的轉化而形成的。因為知識可以轉化為能力,所以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人文素質的落腳點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對待他人。

3衛生職業人文素質的概念衛生職業人文素質,就是衛生職業從業人員為了勝任衛生職業的根本任務而必須具備的與人交往的相關知識和基本能力。包括:語言素養、寫作素養、溝通素養、個人修養與衛生職業人文素養、邏輯思維素養、對衛生職業的了解和適應、個人發展能力等。

第二節衛生職業禮儀

一、什麼是禮儀

(一)基本概念

1禮儀是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與準則。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幾大分支。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於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係;四是還有助於淨化社會風氣。

2禮貌的概念人們在交往中的敬意、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範。

3禮節的概念交往過程中的形式和規範。

4儀表的概念人的服飾、容貌和姿態。

(二)禮儀的特征、原則、功能與分類

1特征共同性、繼承性、統一性、差異性、階層影響性、時代差異性。

(1)共同性:禮儀是社會化的產物。一定社會中的成員經過長期生活形成了一些共識,並將這些共識上升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

(2)繼承性:禮儀具有繼承性。人類文化具有繼承性。

(3)階層影響性:不同階層的人由於長期在某一個階層生活而打上了該階層的烙印。各階層有其自身的文化特點和習俗。

(4)時代差異性:社會發展過程中,因物質與技術的改變導致觀念與行為的改變,造成了時代差異。比如,過去人們通過寫信向對方表達問候;今天主要以打電話向對方表達問候。寫信的形式是書麵語言,電話是口頭語言。書麵與口頭語言有巨大的差異。

2原則尊重、協調、適度、自律。

(1)尊重原則:尊重就是不反對或不幹涉對方的自由。但尊重不表示認同或接受,尊重實際上表示中立。

(2)協調原則:就是共同合作,相互調和。要求照顧各方需要,而不能偏向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