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現場的心理應激障礙與康複(1 / 3)

第7章 現場的心理應激障礙與康複

在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災難。飛機墜毀、渡船相撞、球場騷亂、車禍、火災、地震、風暴等,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碰到。然而,回顧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就是在災難中生存與發展起來的。麵對災難,最可怕的不是災難,而是無法承受災難的這種心理恐慌。

第一節 災難時常見的應激障礙

一、什麼是災難

(一)相關概念

1.災難災難就是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一些惡性事件,有天災也有人禍。災難可能是局部的,影響範圍和受害範圍有限;也可能是廣泛的,受災範圍非常之大。災難可以是暴發性的,突然發生;也可能是持續很久的。

災難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災難帶來的損失卻是可以努力減輕的。一次災難的損失程度,不僅取決於災難本身的破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災者的承受能力和社會的綜合抗災能力。l995年l月,日本神戶發生了強烈的大地震,當地人民遇災不亂,救災有序,大大減輕了損失,被世人譽為“成熟的國民,成熟的社會”。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廈遭受恐怖襲擊,當時大廈裏麵的大多數人秩序井然地撤離現場,倘若危急關頭混亂擁擠,不知要增加多少傷亡。2003年我們國家的“非典”流行,許多醫生也表現出了救死扶傷、臨危不懼的高尚醫德。

2.應激原意為一種作用於某種物體並會導致它產生張力或出現狀態改變的力量。20世紀上半葉,加拿大學者塞裏(SelyeH,1936)通過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發現,許多處於不同疾病狀態的個體或有害刺激作用於個體都會導致一種非特異性地、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應過程,他將其稱為一般性適應綜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一般性適應綜合征所引起的一係列生理變化過程,是機體對有害刺激所做出防禦反應的普遍形式,就是應激。

3.應激反應遭遇應激事件,可出現一係列心理、生理和行為的改變,稱應激反應。

4.心理應激是一個以認知因素為核心的多因素作用過程。它涉及包括生活事件、認知評價、社會支持、人格特征等方麵的變量或影響因素,涉及生理改變、心理行為改變的反應過程。適應(健康)和不適應(疾病)是應激的兩種結果。

5.應激障礙當應激反應超出一定強度或持續時間超過一定限度,並對個體的社會職業功能和人際交往產生影響時,構成應激障礙,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和適應障礙。

6.災難性應激過去人們在權衡災難援助策略時,主要側重於滿足住處、食品、衛生和傳染病免疫等基本需要。心理社會需要幾乎被徹底忽視。近年來,人們日益認識到,需要為受災人群提供心理社會方麵的關懷,以幫助他們重建正常水平的健康。因為災難常常伴有極其痛苦的創傷性體驗,災難死亡中有一部分就是由於心理準備不充分而導致的。因此,減輕這種人類痛苦應當成為災難救援中關鍵性的要素。在災前通過教育和訓練,采取預防性方法,極有可能減少災難帶來的影響。目前減災方法的訓練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就是未將心理和社會備災納入其中。

國際社會已日益關注災難性應激、創傷性應激和心理危機幹預等方麵的問題。災難數據表明,在過去十多年裏,死亡率已經有所下降。然而,由於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災難的侵襲,我們現在應該作出更好的準備,關心那些在身體上、心理上受到傷害和被這些傷害所影響的人們。

災難所致的創傷可以通過認識災難中常見的反應加以分析。創傷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麵:

(1)遭遇死亡和毀滅,或者是對個人生命的威脅,或者是導致其他人大規模的、令人震驚的、致殘性的和可怕的死亡。

(2)喪失個人財產或其他有關事物,如家園、社區、社會關係和工作等。

此外,創傷也還有其他的一些可能後果,包括:①在撤離和喪失了社區、家園或家庭以後產生的混亂;②與個人在事件中的作用有關的道德衝突和責任性創傷;③受到故意傷害;④導致他人死亡或嚴重傷害;⑤生命和健康受到輕微的威脅,如接觸有毒或有害物質;⑥曾經認為自身不會遭受傷害的自信心的崩潰。

心理社會應激會導致特殊的反應,這種反應的形式取決於災難有關的複雜的情感、思維和行為等。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大多數幸存者來說,這些情感、思維和行為方麵的應激反應隻是暫時的,是對非常事件的正常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緩解。

(二)應激源分類

1.按生活事件的屬性對應激源進行分類

(1)軀體性應激源:軀體性應激源是指直接作用於軀體並引起應激反應的刺激物。這類應激源多可導致不適、損傷的事件,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疾病本身。

(2)心理性應激源:心理性應激源主要是指由於心理挫折和衝突所引起的諸如憤怒、焦慮、抑鬱、沮喪、恐懼等各種負性的情緒。

(3)社會文化應激源:社會文化應激源是指源於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嚴重的變化、衝突和挑戰之類的生活事件。

2.按生活事件發生的環境對應激源進行分類

(1)家庭應激: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成員間通過愛、義務(責任)和依賴建立一種特殊聯係。家庭穩定性的變化也可以導致應激反應的發生。

(2)工作應激:主要是指來自工作給個體帶來威脅的事件,包括超過個體承受能力的工作需求,以及工作不能滿足個體的需求。

(3)人際應激:主要是指源於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問題而出現的應激。

3.按生活事件對個體的影響進行分類

(1)正性生活事件:是指能夠給個體的心身健康帶來積極效應或作用的事件,例如戀愛、結婚、成功、晉升等。正性情緒反應,同樣可以產生應激的病理心理和生理變化,導致軀體功能的紊亂或精神症狀,吳敬梓筆下的“範進中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2)負性生活事件:是指個體認為對自己產生消極作用的不愉快事件。這些事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的存在會帶給個體苦惱、厭惡的情緒體驗以及回避的願望。例如個體失戀、親人的離去、重大的健康問題等,就屬於負性生活事件。

(三)災難對人的不良影響

災難讓很多受災人群都生活在沉重的陰影之中,就連家也不再是溫馨的港灣。災難不但會給人的生活造成極大破壞,而且對人的身心也會造成重大傷害。

1.對生活的破壞由於災難的發生,舒適的生活會完全被不適感、嚴重的剝奪和身體上的疲勞所代替。如自然災害後長時間的清理、災後重建、對傷病的家庭成員的照顧等,這些都是非常消耗體力和心力的活動。另外,一些消極情緒也會幹擾生活,如焦慮的狀態可能會使那些對將來感到渺茫的受害者崩潰;對再次發生類似可怕事件的恐懼會影響人們作決定的能力,進而幹擾人們解決問題的行為。

2.心理上的傷害災難過後會出現許多心理上的綜合征,如初級恐慌、焦慮、病態的恐懼、脆弱、孤獨、意誌消沉(包括企圖自殺)、憤怒和挫折感,以及人際和婚姻問題,並且這些症狀要持續一段時間。例如調查發現,自然災害過後,很多受害者仍然繼續生活在夢中,很難從恐懼中解脫出來,進而弄得寢食難安。汶川地震半年後,北川縣委農業部副部長自殺身亡。汶川地震近1年,北川組織部副部長自殺身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損失反應”。這種反應分為3個階段,即否定、憤怒和自責。

3.生理上的傷害災難過後,生理上會產生種種不適,包括疲勞感增加、頭痛、感冒及其他病症,以及由於寢食難安而導致的體重下降。這種不適程度及持續的時間取決於災害造成的損失。

在災難麵前,就好像是大浪淘沙,適者生存。災難既是對人身體素質的一個考驗,也是對人心理素質的一種挑戰。在大禍臨頭的時候,人們的表現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麻痹大意,心存僥幸;有些人求神拜佛,聽天由命;有些人驚慌失措,束手無策;有些人緊張焦慮、防衛過當。前麵兩種人是無知和愚昧,他們不做積極的應對,坐以待斃。而後兩種人,誇大了災難的嚴重性,因為過度的驚恐而失去理智,就可能抑鬱、悲觀,甚至絕望自殺。2003年“非典”期間,中國香港、台灣都有人並不是因為病毒而死,而是因為恐慌、恐懼而死掉。此外,還有些人是惶惶然不可終日,采取過頭的或者是無效的一些防衛措施,造成比災難本身更大的損失。

(四)人們麵對災難的應激過程

應激指的是由令人緊張的事件或者是環境的刺激,所喚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應。Selye把人的應激過程劃分為警覺期、抵抗期和衰竭期3個階段。

1.警覺期第一階段是警覺期,這時人們身體上會發生一係列的神經生理的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呼吸變得短促,還可能血壓升高、血糖升高,消化腺會受到抑製,腸胃停止蠕動等。這是人身體自動地在緊急動員體內的資源,使機體處於一種戰備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能增加力量的。

2.抵抗期第二階段是抵抗期,就是利用人體內的資源和能量,發生各種化學的反應分解,讓人有足夠的力量去對付各種困難和各種緊急情況。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能量。

3.衰竭期第三階段是衰竭期。這一階段人體內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體內的激素因為大量分泌消耗掉了,還有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耗盡,這時候就會導致某些細胞和組織遭到破壞,出現所謂創傷後的應激障礙。

Selye的應激理論告訴我們:適度的應激有利於我們調動機體能量,抵抗外來的壓力,是有益的、積極的。所以我們需要適度的緊張,振作起來,振奮精神。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恐慌、緊張過度了,導致過強的或者是持續不斷的應激反應,就會影響我們的神經、體液和各種免疫係統的功能,導致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等出現障礙,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二、災難心理與心理自救

(一)麵對災難的心理防禦機製

在災難麵前,心理健康狀況不同的人,往往會采取一些不同的應對措施。

1.消極的心理防禦機製

(1)否認:有的人碰到大災難,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於是否認現實,否認已發生的災難,幻想事實不是真的。

(2)退行:心理活動退回到幼年早期水平,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應對挫折情境。如遇事號啕大哭,像個小孩子一樣。

(3)回避:躲避與現實有關的場景或物品,避免談論與災難有關的任何話題。

(4)壓抑:有意或無意地忘記有關事件,不再想起,將痛苦與焦慮壓抑到潛意識中,變得麻木。

(5)反向:有意或無意地以另一種方式來掩蓋真實的心理狀態。如有些人明明內心緊張,卻故意表現出鎮靜自若、滿不在乎的樣子。

(6)抵消:用某種象征性活動來抵製和減輕痛苦。如親人死亡,吃飯時仍為其擺一份餐具。

(7)攻擊:攻擊他人(自認為的責任者)或自殘自虐,或找替罪羊。

(8)自責:為失去親人而內疚自責,重複“如果……就不會……”的句式。

(9)煙酒:遇到挫折就是喝個一醉方休,抽悶煙。

這些消極的自我防禦機製,隻能暫時緩解痛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期應對不當,甚至會導致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疑病性神經症及頭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軀體化症狀。

2.積極的心理防禦機製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采取一些積極的或者至少是無害的應對措施。

(1)宣泄:也叫做合理地發泄、適當地發泄,即選擇適當的時間、地點和對象,采用適當的方法將自己的痛苦表達出來,如傾訴、痛哭、呐喊等。

(2)轉移:將注意力指向無害的事物或從事有益的活動以減輕痛苦。

(3)代償:堤內損失堤外補。改變目標,以一方麵的成功彌補另一方麵的失敗。

(4)升華:化悲痛為力量,將應激喚起的能量投入到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利的正確方向上去,使其富有建設性和創造性。即將災難或痛苦變成一種力量激發我們。

(5)放鬆:通過深呼吸放鬆肌肉,想像成功經曆或美好景色等減輕或消除緊張症狀。

(6)脫敏:循序漸進地逐步接觸敏感事物,以克服恐懼和焦慮。

(7)幽默:以樂觀的心態健康調侃或自我解嘲,給生活帶來笑聲,緩解緊張氣氛。

(8)自慰:在重大而無力挽回的挫折麵前,適當地運用“酸葡萄”和“甜檸檬”心理,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應對策略。

(9)希望:有信心,不灰心;有希望,不絕望,才有戰勝災難的勇氣和力量。

(10)理智:認知重建,變非理性認識為理性認識。要學會從事情的消極方麵挖掘出積極的東西。

(11)行動:災難畢竟是天大的壞事,隻靠調整心態的情緒應對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行動起來,為所當為,努力應對問題。要廣泛搜集有用信息,掌握必要知識技能,尋求社會支持,采取積極措施,克服困難,減少損失,防止更大災難的發生。必要時可以調整生活習慣,改變工作和學習方式,適應新的環境,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平和心態在災難中生存。

(二)災難發生時的心理自救

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時采取自救行為或逃離現場,常能獲救或避免死亡。如果我們在災難或事故現場,該怎麼做呢?

1.保持理智和清醒人在麵臨災難時,不同的人心理反應是不一樣的,心理素質較好的人,也會感到緊張害怕,但大腦清醒,肌肉有力,反應敏捷,行動有力;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如平時膽小怕事者,見災難臨頭會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趕快逃離,最終遭致危險。人對突發事件的反應方式,既與個體特征有關,也與訓練有關,平時加強人們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的訓練,特別是對心理素質較差的人進行這種訓練,是非常有益的。災難發生時,當你回過神來要逃生時,如果你身邊的人仍然驚恐萬狀、呆若木雞怎麼辦?

這時如果可能,你應當輕聲提醒他:“沒關係,別緊張,我們要馬上離開這裏。”注意你的聲音!應當是友好而親切的,驚聲尖叫或大聲斥責,都會大大加劇當事人的恐慌。

2.正確判斷,果斷決策事故發生後可先進行幾秒鍾的思考,對危險的來源、性質和正確應對方式迅速作出正確判斷。例如,球場騷亂,若毫無目的地隨人群奔跑,往往是擠死人的重要原因,正確的方法是盡快逃離人群。若已被卷入人群中,應雙手抱胸,兩肘朝外,以此姿勢來保護肺和心髒不遭擠壓。

3.堅定信心,忍痛自救汽車相撞、飛機失事,乘客可能受傷流血。此時一麵要迅速止住出血,一麵要忍痛從汽車或飛機裏爬出來,爭分奪秒,跑離現場100~200m以外。總之,忍受眼下最大的痛苦,自救行為要一直進行到獲救為止。

心理上高度生存期望,常常能使人忍受巨大的傷痛和極困難的處境,使人奇跡般地活下來。要堅信自己能自救或獲救,動員全身的巨大儲備能力,有效應付當前的災難,等待生命的轉機。

(三)災難應激的心理放鬆

在災難發生時,保持理智和清醒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才能將心靈創傷減少到最低,並盡快恢複常態,用最適合的辦法抗擊災難呢?毫無疑問,放鬆訓練是很重要的。

1.調練正確的呼吸方式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備呼吸的功能,但存在舒適的和不舒適的兩種呼吸方式。

(1)過度呼吸:不舒適的呼吸方式表現為淺而快的呼吸,這種呼吸僅僅使用了肺的上半部分,結果吸入過多的氧氣。在跑步趕公共汽車或去約會時,就會發現自己的呼吸屬於這種類型。這種快速呼吸被稱之為換氣過度,是在身體需要用力和遇到應激時的一種正常反應。

無論何時,每當感到緊張或正在運動的時候,都會出現換氣過度。在這些情況下,呼吸加快是為了給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氣。此時的身體變化是為了緩解或消除應激做行動上的準備。短時間內的快速呼吸並無害處,事實上,如果你必須及時趕上汽車,你的身體就需要更多的氧氣,但是,持續的快速呼吸會導致身體不適感,引起恐懼反應。

習慣性的過度呼吸會引起各種障礙,因為它會使過多的氧氣進入血液循環,從而造成血液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水平失去平衡。當血液中氧的水平提高時,相應地二氧化碳水平就會下降,這種變化會引起身體上各種各樣的不適反應,這些反應包括:臉部、手、四肢刺痛感,肌肉顫抖和痙攣(抽筋),呼吸困難,無力和疲勞感,胸部和胃部疼痛不適。這些反應常常會激起強烈的焦慮和恐懼反應,造成更嚴重的換氣過度。從而形成另一種應激的惡性循環,並常常導致驚恐發作。

(2)正確的呼吸方式:有人可能會擔心控製不住自己的過度呼吸,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能學會糾正過度呼吸的方法,並形成正確的呼吸習慣。

正確的呼吸方式是:呼吸頻率緩慢而均勻,通過鼻子深吸入全肺,然後慢慢地全部呼出來。正確的呼吸方式是用全肺呼吸,而不是僅用胸腔的上部來呼吸。呼吸是一種輕鬆的動作,不能使用快速或喘氣式的呼吸。剛開始訓練時,以躺著的姿勢容易練習,這也能有助於我們體會呼吸的淺與深之間的不同感受。當你躺著能夠熟練運用時,就可以站著或坐著練習。

控製呼吸法具體的要點是:①一隻手放在胸部,另一隻手放在胃脘部(上腹部)。②通過鼻子吸氣,讓你的胃部鼓起來,這就意味著你是用全肺呼吸。盡量使上胸部活動最少,保持緩慢地吸氣。③緩慢、均勻地將廢氣從鼻子呼出。④重複幾次,保持一定的節律。1分鍾以8~12次呼吸為宜(1次呼氣和吸氣算作1次完整的呼吸)。初練時,可能無法熟練判斷節律,因此應該練習估計5~7秒為1次呼吸的周期。⑤不能快速深呼吸。

2.調節身體感受應激狀態會使全身肌肉都變得緊張起來,而肌肉的緊張會引起身體上的各種不適反應,如頭部疼痛、脖子僵硬、肩背疼痛、胸悶、呼吸困難、顫抖、惡心、吞咽困難、視物模糊等。這些反應會進一步造成緊張,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控製身體緊張的最有效方法是:學習在緊張反應時如何進行放鬆。這一方法稱為實用放鬆法,在任何需要的時候,都可以用來消除身體的緊張。身體放鬆後,就能消除或緩解焦慮和與焦慮有關的身體不適感。而且,當我們的身體放鬆時,心理也能放鬆。

具體的練習方法如下。

(1)漸進性肌肉放鬆法:這是目前較多使用的一種放鬆法。它通過全身主要肌肉收縮-放鬆的反複交替訓練,使人體驗到緊張和放鬆的不同感覺,從而更好地認識緊張反應,並對此進行放鬆,最後達到心身放鬆的目的。因此,這種放鬆訓練不僅能夠影響肌肉骨骼係統,還能使大腦皮質處於較低的喚醒水平,並且能夠對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起到調整作用。

在這種放鬆訓練的每一個步驟中,最基本的動作是:緊張我們的肌肉,注意這種緊張的感覺。保持這種緊張感3~5秒,然後放鬆10~15秒。最後,體驗放鬆時肌肉的感覺。

漸進性肌肉放鬆法要求對全身肌肉進行放鬆。放鬆的程序是①足部:把足趾向後伸,收緊足部的肌肉,然後放鬆。重複。②腿部:將腿伸直,蹺起足趾指向臉,然後放鬆,彎腿。重複。③腹部:向裏向上收緊腹部肌肉(好像腹部正要受一拳),然後放鬆。重複。④背部:拱起背部,放鬆。重複。⑤肩部和脖子:盡可能聳起雙肩(向上、向內),頭部向後壓,放鬆。重複。⑥手臂部:伸出雙臂、雙手,放鬆,彎起手臂。重複。⑦臉部:緊張前額和臉頰,皺起前額,皺起眉頭,咬緊牙關。⑧全身:緊張全身肌肉,包括足、腿、腹部、背部、肩頸部、手臂和臉,保持全身緊張幾分鍾,然後放鬆。重複。

做完後,若仍感到緊張,可重複1次。如果僅是一部分身體還感到緊張,可重複此部分的練習。當完成這一練習,並感到放鬆時,應休息一會兒,放鬆心理。此時可以想像一些最能感到舒適、寧靜的情景。要注意呼吸節奏緩慢,從鼻子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呼出來。持續1~2分鍾,睜開雙眼。起身時,動作要緩慢、輕柔。漸進性肌肉放鬆應該每天練習2次,直到做完練習後總是能夠達到完全放鬆為止,然後再做簡化的漸進性肌肉放鬆練習。

(2)簡單放鬆法:簡單放鬆法比前一種方法更為簡短,通過練習能夠輕鬆地達到放鬆狀態。

練習這一放鬆方法時,首先應該找到一個讓心情平靜和放鬆的目標——即誘導物,用於訓練過程。常用的誘導物有:能讓放鬆的聲音或語句(如聽大海的浪濤聲,或默念“放鬆、放鬆……”);或是優美的特殊東西(也許是一幅喜歡的畫);或是能讓人平靜的情景(如鄉下某個幽靜的地方,或海濱的沙灘)。

在練習時,應該注意要做到以下幾點,以提高放鬆的效果。

①閉上眼睛,以一種舒適的姿勢坐著。想像自己的身體逐漸變得發沉和放鬆。

②用鼻子吸氣,並把注意力集中於吸氣過程。呼氣時,注意心理感受,且呼吸要自然、放鬆。

③不要擔心自己能否掌握這一方法。按照自己的節奏讓自己緊張和放鬆。練習時,分散注意力的念頭可能會進入我們的腦海,對此不必擔憂,也不要沉溺於這些念頭。隻繼續注意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呼吸。

④練習持續的時間就是能感到放鬆的時間。這一過程有的需要2分鍾,有的需要20分鍾,結束練習的判斷標準是感到了放鬆。當完成練習後,閉上眼睛靜靜地坐一會兒,然後睜開雙眼。起身時,動作不要太快、太猛烈。

作為一個簡練的方法,每天可以比前麵的方法多做幾次。每小時都花上幾分鍾練習一次,或在喝咖啡、飲茶、用餐的時間進行練習,或在等候他人的時間裏進行練習,或開車時間過長感到累時進行練習。可供選擇的機會很多,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是發現什麼誘導物最適合自己。

(3)暗示性放鬆:用前麵的幾種方法都能夠讓自己放鬆後,就可以開始全天任何時候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放鬆方法,而不必設定專門的“放鬆時間”。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將發展一種隨意放鬆的能力,有人把這種放鬆方法稱之為暗示性放鬆。

暗示性放鬆的要點:

①垂下雙肩;放鬆全身肌肉;注意呼吸。

②作為暗示或提醒我們進行放鬆的標誌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一個扣子、一串鑰匙或我們的手指頭。每當看到標誌物,就可以提醒我們做放鬆練習,因此我們在一天時間裏將進行多次放鬆的實踐。在我們的身邊肯定存在許多暗示物,請找出能夠經常引起我們注意的東西,並以此作為提醒我們放鬆的標誌物。

3.控製心理症狀由於思維過程與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以致於人們常常認為情緒和行為反應是自動產生的。因此,在不少時候要清楚地表達出腦子裏所經曆的思維是很困難的。這種情緒和行為反應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應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