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胰島素與糖尿病(1 / 3)

第1章 胰島素與糖尿病

第一節 胰島素——血糖的特快專遞

一、“內外兼修”的器官——胰腺

在人體左上腹深處,胃的正後方,有一個器官,它就是胰腺。胰腺約16厘米長,重約85克。胰腺後麵與膽管、腹腔動靜脈相鄰;胃隔著大網膜居住於胰腺的前麵;胰腺的右側,也就是胰頭部分,被十二指腸包繞;胰腺尾部直達脾髒。

胰腺位於胃的後方,腹部最深處,所以總是被人們遺忘

胰腺是一個兼有內分泌、外分泌功能的腺體,別看它隱藏在腹腔深處,毫不起眼,但作用非凡,可以說,胰腺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胰腺裏,居住著兩類細胞居民,一類是負責外分泌的細胞,這些細胞集中居住,不但能分泌胰液,而且勤勞地開拓出條條運輸“公路”,就像小溪彙入大河一樣,一條條公路最後形成一根很粗的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後,就會刺激負責外分泌的居民分泌胰液,然後通過運輸公路,將胰液及時運送至十二指腸。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胰液每天的分泌量可達1

000~2 000毫升,作為食物消化的主力軍,胰液裏含有蛋白酶、澱粉酶及脂肪酶,能夠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糖這三大類主要營養物質,是消化過程的主角。

胰腺裏的散居居民——胰島

胰腺裏還散居著一類居民,它們成群結隊,排列成索團狀的部落。大部落可有數百個居民,小部落僅由幾個居民組成。這些部落漂浮在胰腺裏,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小島,因而人們稱之為“胰島”。人體內的胰島有100萬~200萬之多,它們是胰腺的內分泌組織。

有趣的是,胰島上的居民並不屬於同一部族,而是分為幾大“派別”,它們相互製約、相互牽製,以維持身體內部的和諧。一類部族住在胰島的B細胞裏,即胰島素,當血糖值升高時,胰島素迅速趕至血液中,降低血糖。

B細胞的主要功能——分泌胰島素

胞居民數量最多,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說分泌胰島素是胰島的主要功能。另一類部族居住在胰島A細胞中,即胰高血糖素,顧名思義,其具有使血糖升高的本領。此外,還有居住在胰島D細胞的部族,它們常年奔走於A細胞和B細胞之間,協調二者之間的工作。

二、細胞的能源——血糖

我們都知道,人體由億萬個細胞組成,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但您也許不知道,人體的細胞至少有60兆個。60兆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您正在翻閱的這本書大約20萬字,如果以此為基準,假設一個字就是一個細胞,那麼60兆細胞就相當於3億本書的字數。組成人體的細胞數量就是如此的驚人。

身體裏每個細胞都是熊熊燃燒的小熔爐,每時每刻都在燃燒,血液流經細胞時,將葡萄糖留給了細胞,在這裏葡萄糖扮演著煤或者柴的角色,是細胞燃燒的原料,沒有它們,爐火就會熄滅。這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是所謂的血糖。

(一)血糖的吸收

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食物的三大營養物質,但是它們不能夠被身體直接利用。食物隻有經過口腔、食管、胃來到小腸,才會被各種消化液——如上所述,主要是胰液,分解為各種可以被身體吸收的營養物質。例如,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糖類被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葡萄糖才是身體細胞的基礎建築材料。

身體為了保證營養物質的吸收,已經設計出了絕妙的裝置——小腸絨毛。

小腸絨毛是小腸內側麵手指一樣的突起,每根絨毛都獨立運作,當中有血液流通,都能夠吸收養分。小腸絨毛的數量驚人,約3

000萬根。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絨毛表麵有無數個六角形,每個都是吸收養分的營養吸收細胞。1根絨毛約5 000個營養吸收細胞,每個細胞又長有2

000根微絨毛,通過表麵吸收營養。因為絨毛的存在,小腸吸收養分的表麵積比平滑小腸管增加了600倍,幾乎是體表麵積的5倍!除此以外,小腸絨毛襞很薄,其中富含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葡萄糖等大部分營養物質迅速由毛細血管照單全收,直接入血。

(二)血糖的來源及去路

血糖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物質,其主要來源是穀類,也就是糧食和薯類,它們含有大量的澱粉和少量單糖或雙糖;其次還可來自糖,例如蔗糖和麥芽糖。蔬菜及水果中含有少量單糖。

糧食和薯類,除富含澱粉可供給熱量外,還含有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特別是各種粗糧,不僅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較多,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至於蔗糖、麥芽糖等各種食糖,則基本不含其他營養成分,所以應以糧食和薯類為主要糖源。

對血糖的利用再次顯示了人體的玄妙之處。葡萄糖吸收入血後,首先奔赴需要能量的細胞,以解燃眉之急。因為人不能像魚一樣不停地吃,所以必須有血糖的儲備,於是一部分血糖被暫時儲存起來,這一工作由肝髒來完成。儲備在肝髒裏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存在,還有一些糖原儲備在肌肉裏。經過上麵兩方麵的消耗,如果血糖還有剩餘,那麼就會進入脂肪組織變成脂肪而儲存。胰島素的作用正是促進以上過程的實施,即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被吸收利用,促進葡萄糖進入肝髒、肌肉並以糖原形式儲存,促進蛋白質和脂肪的形成。

如果將葡萄糖想象為郵件,那麼胰島素就是特快郵政服務,負責將葡萄糖通過血液輸送到肌肉、脂肪、肝髒、腎髒等全身各處的細胞,以便身體可以以此作為燃料維持工作。

在人體內,升高血糖的激素很多,而降低血糖的激素隻有胰島素一種,也就是說,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能夠使血糖下降的激素。可以想象,一旦胰島素不足,血糖就會升高,細胞熔爐裏的煤就會減少。進食後血糖值會暫時升高,大約2小時後恢複原狀

三、糖尿病是如何發生的

在正常情況下,血糖值能夠在一定範圍內保持穩定,必須滿足3個條件:即①胰島內升高血糖的居民和降低血糖的居民齊心協力、盡職盡責地工作;②血液中運送胰島素的通路暢行無阻;③身體細胞能夠順利地接受胰島素。如果這3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發生了異常,都可導致血糖值上升,長此以往,就發生了糖尿病。

在第一種情況中,或者是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異常,或者是B細胞受到了自身免疫係統的攻擊,細胞數量銳減,導致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

第二種情況,即血液循環中對抗胰島素的勢力增加,如胰高血糖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等,醫學上將這種情況稱為“胰島素抵抗”。

第三種情況,如前所述,胰島素屬於內分泌激素,它直接入血,作用於身體內的各種細胞,如脂肪細胞、肌肉細胞、血細胞、肝細胞……這些細胞上都安裝有接收胰島素的裝置,這些裝置與胰島素緊密嵌合以後,胰島素才能夠發揮作用,將葡萄糖轉入細胞內,供細胞熔爐燃燒。如果這些裝置減少,或者是由於某些改變而不能與胰島素緊密結合,胰島素就無法發揮作用,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血糖流走,血糖值就會升高。醫學上將這種情況稱為“胰島素敏感性增加”。

第二節 你對糖尿病了解多少

一、糖尿病如何診斷

(一)尿糖檢查——初步篩查推測血糖值的高低

尿糖,主要指尿中的葡萄糖,也包括果糖和半乳糖等。正常情況下,葡萄糖流經腎小管時幾乎全部被重新吸收,所以尿糖量很少,24小時隻有30~90毫克,用一般方法從尿中檢測不出來,所以正常人尿糖為陰性。隻有當血糖超過8.9mmol/L時,糖才能較多地從尿中排出,形成尿糖。根據尿糖的陽性結果,可以推斷出血糖值超出了正常範圍。

但是,因為腎髒的個體差異,血糖值正常也會出現尿糖陽性,醫學上稱之為“腎性糖尿”。有時,進食方式、勞累、高齡等因素也可導致尿糖出現。此外,也有血糖高但無尿糖的情況,所以尿糖陽性不一定是糖尿病,尿糖陰性也不等於沒有糖尿病,僅靠尿糖檢查來診斷糖尿病是不準確的。

(二)血糖測定——確診糖尿病的必備項目

人體的血糖值是不斷變化的,進餐、運動等因素都會影響血糖值。因此,在什麼時間段進行血糖值測定是有講究的。臨床上的血糖測試可分為三種方法:隨機血糖測試、空腹血糖測試和糖耐量試驗。

隨機血糖測試

從字麵上理解,“隨機”二字說明這項檢查不受時間段的影響,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相比其他兩項檢查,隨機血糖測試是最方便的血糖測定方法。通過這項檢查,如果受檢者的血糖值大於11.1mmol/L,再加上糖尿病症狀,便可擬診為糖尿病。擇日再隨機測兩次血糖值,若血糖值仍居高不下,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血糖測試

空腹血糖測試主要反映基礎狀態,即沒有飲食負荷時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診斷的重要依據。這項檢查一般在進食晚餐10小時後進行,因為此時的血糖受食物的影響最小。正常人空腹血糖值不超過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值大於7mmol/L,且有糖尿病症狀,可擬診糖尿病。再配合隨機血糖測試,若隨機血糖值大於11.1mmol/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對於那些空腹或隨機血糖升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人,需要進一步檢查以弄清楚其糖代謝狀況,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糖耐量試驗,這個試驗是一種增加糖負荷的方法,可以提高糖尿病的檢出率。

這項檢查要求在測試空腹血糖後,飲用75克的葡萄糖粉,然後分別查30分鍾、1小時和2小時的血糖值變化,在臨床上多采用1小時和2小時的血糖值。根據空腹和2小時的血糖值,可以判斷受檢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在OGTT中,餐後1小時的血糖值不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但如果此時的血糖值大於10mmol/L,即使最後根據空腹和2小時血糖值這兩個標準判斷為正常血糖,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這種餐後血糖迅速上升後又迅速下降的狀況,可見於甲狀腺亢進、胃大部切除術後,這些患者具有發展為糖尿病的“潛質”。

OGTT是較為精確的診斷方法,通過它可以得到隨機血糖測試和空腹血糖測試無法知曉的信息。

(三)如何確診糖尿病

有多飲、多尿、酮症及體重迅速下降的典型症狀,隨機血糖測試≥11.1mmol/L,擇日複查兩次無誤,可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血糖≥7.8mmol/L,複查無誤者,無論有無糖尿病症狀,可診斷糖尿病。

隨機血糖≤7.0mmol/L,及空腹血糖<6.1mmol/L,可排除糖尿病。

若血糖結果可疑,空腹血糖6.1~7.0mmol/L,應做糖耐量試驗。若餐後2小時靜脈血血糖≥11.1mmol/L,可診斷為糖尿病;若<7.0mmol/L可排除糖尿病;7.0~11.1mmol/L為糖耐量受損。

二、你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嗎

(一)遺傳與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特別是2型糖尿病。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約有一半的會患糖尿病,而且再將遺傳基因傳給下一代,使後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到某些誘因,如肥胖時,即可發病。

(二)生活方式與糖尿病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大地改善,與飲食有關的“富貴病”也相應而來。與此同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吃飯、睡覺和運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各式各樣的西式和中式快餐遍布街頭,人們吃飯的速度越來越快,食物沒有嚼幾口就咽下肚子,囫圇吞棗成了現代人典型的飲食習慣。不停地加班、熬夜、生活沒有規律……在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的基礎上,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這些誘因下,就可能患上糖尿病,這種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糖尿病稱為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90%以上,一般人所說的糖尿病都是指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特點:好發於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病情多較為緩和、隱蔽,症狀不明顯,不是每個人都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的表現;往往不需要靠胰島素治療來維持生命。近年來,2型糖尿病已經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三)自身免疫與糖尿病

自身免疫係統就像人體的衛士,它們處於高度戰備的狀態,隨時清除侵入體內的有害物質,將病菌、異物、衰老組織排出體外。但是有時免疫力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此時免疫細胞會將自身正常的細胞當作入侵的壞蛋,發動攻擊,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免疫細胞針對的是胰腺,就會使胰島的B細胞受損,於是胰島素嚴重不足,而發生糖尿病。這類糖尿病被稱為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與生活習慣、遺傳等關係不密切。1型糖尿病隻占糖尿病總數的5.6%,其餘絕大部分都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特點是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期;發病急驟,口渴,“三多一少”的症狀明顯;均需用胰島素治療。

(四)妊娠與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指懷孕前血糖正常,妊娠期間突然升高,而分娩後又恢複正常的情況。此種糖尿病一經診斷,應立即治療,因為高血糖狀態會對母體和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即便分娩後血糖值恢複正常,也應該定期監測血糖值,以便能及時發現血糖變化。

(五)其他因素與糖尿病

除了以上各種因素導致的糖尿病,還有一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糖尿病,醫學上稱之為繼發性糖尿病。①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等疾病造成胰腺破壞,都會引起胰島素缺乏,導致糖尿病。②其他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垂體瘤、庫欣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都會影響胰島素分泌,造成糖尿病。③藥物性糖尿病:潑尼鬆、地塞米鬆等激素,以及一些避孕藥、利尿藥等也可誘發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