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驗案】
朱某,男,29歲,江蘇人,駕駛員,2008年3月17日初診。
主症:慢性腰酸痛。病史和體症:2年前不慎從高處跌下後損傷腰部,當時未去醫院作檢查治療,隻自擦傷藥傷膏等自療,後遺下慢性腰痛症。腰部整天酸痛不適並放射至右股骨粗隆處,晚上睡到下半夜就因酸痛厲害而無法入睡,隻好起來活動片刻後再去睡,每逢陰雨天則酸痛更劇,在江蘇老家經多家醫院治療未能獲愈。檢查腰部平坦,腰3、4棘突下、右股骨粗隆處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治療組方
內八卦:乾位、坎位、震位;中八卦:乾位、坎位、震位;外八卦:後溪(雙)、陽陵泉(右)、昆侖(雙)。治療1次後即痛減,腰部隻感輕微酸脹不適,晚上能安然入睡至天明。效不更方,按上法治療7次痊愈。
二十一、坐骨神經痛
【概述】
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幹,由腰5至骶3神經根組成。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域內(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腳的外側麵)的疼痛綜合征。疼痛位於臀部、大腿後側及小腿後外側。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原因不明,臨床比較少見,往往與體內感染源有關;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是由於鄰近病變的壓迫或刺激引起,又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幹性坐骨神經痛,分別指受壓部位是在神經根還是在神經幹。一般以根性為多見,最常見的病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其他病因有椎管內腫瘤、椎體轉移病、腰椎結核、腰椎管狹窄等;幹性坐骨神經痛可由骶髂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髖關節炎、臀部外傷、糖尿病等所致。本病較為常見,好發於青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發病率高,大多為單側發病。起病通常急驟,但也有緩慢的。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症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坐骨神經痛的發病是由於風、寒、濕邪乘虛侵入人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不通,或外傷跌仆,致氣血瘀滯等而致病。坐骨神經痛的發病部位主要在足三陽經的循行部位。風、寒、濕邪侵襲為引起本病的主要外在因素,通常體質柔弱者易於遭受外邪侵襲。但也有平時體質尚好,由於久居寒濕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或睡臥當風,或冒雨涉水,或勞作後感寒受濕邪等,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侵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而發為本病。由於外傷、跌仆、搬持重物或用力不當,致經絡受損,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而發為坐骨神經痛,亦為本病的外在原因。
【臨床表現】
坐骨神經痛以單側為多,主要發生於成年男性,起病為急性或亞急性,疼痛多始於臀部或下腰部,沿大腿後麵向下擴散,直到腳跟。疼痛時首先感到酸痛,以後逐步加重而發展為劇烈疼痛,在持續疼痛的基礎上有陣陣加劇或燒灼樣或者針刺樣疼痛,扭腰或活動下肢時加重。臨床分根性坐骨神經痛和幹性坐骨神經痛。
1.根性坐骨神經痛
最常見的原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常在用力、扭腰或劇烈活動後發生,起病大多較急,但也有少數為緩慢起病的。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後外側及足背放射,急性發病時疼痛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痛。根性坐骨神經痛在咳嗽、噴嚏和進氣用力時疼痛加劇並呈放射痛的性質。腰椎棘突和橫突的壓痛最為明顯,而沿坐骨神經通路各點的壓痛則較輕微或無疼痛。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
此外,屈頸試驗陽性常為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特點。其檢查方法是:病人取半坐位自動或被動屈頸,也可采用半坐位用雙手摸足姿勢做自動或被動屈頸動作。盡量使坐骨神經達到緊張的程度。屈頸的同時由於硬脊膜向上移位被牽動,增加神經根的刺激,能夠引起腿痛者為陽性。患肢小腿外側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覺減退。肌張力鬆弛,伸拇肌及屈拇肌肌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2.幹性坐骨神經痛
受寒或外傷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從臀部向股後、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放射;行走、活動及牽引坐骨神經時疼痛加劇。脊椎多移向患側以減輕對坐骨神經幹的牽拉。幹性坐骨神經痛時,可在坐骨孔點(相當於秩邊穴)、轉子點(相當於環跳穴)、膕窩內(相當於委中穴)、腓點(相當於腓骨小頭之下)、踝點(在外踝後下處)、蹠點(在足底中央處)有明顯壓痛。移動患肢使神經牽伸或要求病人仰臥,做患肢直腿抬高時均可引起疼痛。坐骨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張力鬆弛和輕微萎縮,常見於膕內肌群及腓腸肌等。肌肉壓痛以腓腸肌、比目魚肌肌腹處最為明顯。小腿外側和足背區可有針刺、燒灼和麻木等感覺異常,但客觀的感覺障礙較少見。
【治療組方】
內八卦:坎位、震位、巽位;中八卦:坎位、震位、巽位;外八卦:陽陵泉、絕骨、昆侖、束骨。
【辨證加減】
下肢麻木較重的加針風市;疼痛劇烈的加針外丘、金門、跗陽、陽交;足背麻痛的加針足臨泣。
【方義淺釋】
坎水乃腎之源,具有滋養腎陰、補腎壯陽、潛陽息風、潤水涵木、強筋壯骨等功效,為治療各種腰痛之常用卦位。震為肝應足,巽為膽應股,震巽兩卦具有舒筋利節、強筋通絡、消腫散結、疏通經氣、通關利竅、祛風消痹等功效。坐骨神經痛病在筋骨,震、巽兩卦五行均屬木,木能養肝柔筋,配坎卦水潤木長,骨堅筋舒,筋脈得養,疾病自然得愈。
風市為足少陽膽經之腧穴,具有祛風活血、舒筋活絡、行氣止痛的作用,臨床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不仁,腰腿酸痛等,對治療坐骨神經痛麻痛較重者有很好的作用。
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八會穴中之筋會,《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千金十穴歌》都將它列為治療腰腿痛的重要腧穴。陽陵泉係“筋氣”會聚之處,具有舒筋利節,強筋通絡的作用,為治療所有“筋”病的要穴。凡全身所有與肌肉、關節、筋膜相關的病症,都可取陽陵泉治療,與震、巽木卦相配後,其治“筋”的作用更強。
絕骨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係三陽經之絡,八會穴中之髓會,具有補髓壯骨,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的功效。坐骨神經痛患者多因風寒之邪外侵,或因扭腰負重用力過猛致腰肌過度緊張,以致經絡脈氣閉阻不通而為病。絕骨為足太陽、足少陽和足陽明之大絡,足三陽經都循行於下肢的後外側,為坐骨神經之分布區域,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針刺絕骨穴可使氣血調和,經絡暢通而痹痛自愈。
昆侖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太陽為諸陽之長,又稱巨陽。“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昆侖穴為治療腰、骶、腿、足疼痛的要穴。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主治下肢痹痛不仁,足跗腫痛等。
束骨為足太陽膀胱的輸穴,五行屬木,輸主體重節痛,木能生火,筋得熱而柔,故能與八卦相配合治療筋病。大多數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都會累及大小腿後麵的膀胱經循行部位,“陽氣者,柔則養筋”,所以對於足太陽膀胱經通路上的坐骨神經痛取束骨會有較好的療效。
外丘為足少陽膽經的郤穴,金門為足太陽膀胱的經郤穴;陽交為陽維脈的郤穴;跗陽為陽蹺脈的郤穴。郤穴是人體筋脈肌肉之間隙的穴位,具有降逆、疏利、行氣、止痛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急性痛症,是治療本經及所屬髒腑疾病的有效穴位。陰經郤穴主治血症,陽經郤穴主要治療急性疼痛,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的痛痹範疇,故取上述郤穴以治之。
【病例驗案】
史某,男,50歲,2008年7月26日初診。
自訴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多年,引發左側坐骨神經痛,整個下肢酸痛、麻木難忍,直至足底,病人坐臥不寧,極為痛苦,曾去多家醫院治療均無果。
治療取穴 內八卦:坎位、震位、巽位;中八卦:坎位、震位、巽位;外八卦:風市、陽陵泉、絕骨、昆侖、陽交、跗陽。隔日治療,3次後諸症趨緩,共治療10次痊愈。
二十二、高 血 壓
【概述】
在人民經濟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高血壓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疾病,近年來世界各國的患病率高達
10%~20%,並可導致腦血管、心髒、腎的病變,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律的改變,高血壓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但是高血壓的發病原因迄今尚未能全麵闡明,普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於多種環境因素參與使正常血壓調節機製失代償所致。
高血壓病是一種因血管神經調節障礙而引起的動脈壓力升高的慢性疾病,它最大的危害在於對全身血管造成長期超極限的壓力,導致血管的慢性損傷。使一些血管阻塞、破裂,各種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眼底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等都可能由高血壓引起,因此高血壓已是導致中老年人危害健康和死亡的一種重要疾病。更為嚴重的是高血壓常與高血糖、高脂血症等疾病聯係在一起,造成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慢性損害,導致多髒器功能的減退或喪失,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與健康。
高血壓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高血壓多發生在中年以上,而以腦力勞動者居多;繼發性高血壓則是繼發於其他疾病的一種症狀,如腎髒、腦、血管及內分泌疾病等,都有引起血壓升高的可能。如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由於高血壓持續時間過長,容易引起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故高血壓與冠心病有密切關係。
【病因病機】
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很多,如年齡的增大導致動脈失去了正常的彈性,血管壁變得僵硬,當心髒排出血液時血管不能有效地擴張,血液通過血管的空間變得狹窄,使血管內壁壓力升高,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壁增厚變得僵硬是老年人發生高血壓的主要原因。由於神經和血液中的激素刺激,全身小動脈的收縮也同樣能引起血壓增高;一些腎病變後由於不能充分從體內排出水分和鈉鹽,使體內的血容量增加亦可導致高血壓病的發生。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也是導致高血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過量飲酒、過食肥甘,平時鈉鹽的攝入量過多等。
中醫則認為煙酒、肥甘、食鹽等性多偏熱,易生火化燥,耗灼津液。同時肥甘易助濕,濕能化熱,熱又化火;多食肥甘易傷脾胃運化之功能,痰濕內生,以致影響氣血運行而生瘀,使形體肥胖而正氣不足,以致體內痰、濕、瘀、熱內生,擾亂血氣運行,使機體代謝紊亂,進而化火生風,風火上逆於頭部,蒙阻清竅而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等高血壓病的症狀。
【臨床表現】
早期病人的臨床症狀往往不很明顯,在體檢時才被發現患有高血壓。最早病人的血壓上升,一般是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升高,並且大部分病人的波動性較大,常受精神和勞累等因素影響,在適當休息後可恢複到正常範圍。多數高血壓患者在血壓升高的早期僅有輕微的自覺症狀,如頭痛、頭暈、耳鳴、健忘、失眠、乏力和心悸等一係列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工作和學習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勞等,但症狀的輕重和血壓的高低不成正比。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各種症狀也逐漸增多,當病情發展至中、晚期時,血壓增高可趨向於穩定在一定範圍,尤其以舒張壓增高更為明顯。
由於全身細小動脈長期反複痙攣,以及脂類物質在管壁沉著引起管壁硬化,可造成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缺血性病變,由於這些髒器損害及代償功能的程度不同,除以上早期的一般症狀外,還可出現一個或幾個髒器相應受累的臨床表現。如手指麻木僵硬,下肢酸痛乏力,當病情發展到心髒受累時,則出現心慌、胸悶和心前區疼痛等。當腎髒受累時則出現多尿和尿頻。當腦血栓形成時則會出現全身感覺麻木或一側肢體活動發生障礙甚至麻痹。如原有高血壓病的患者突然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神誌不清甚至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則極有可能是發生了腦出血。
【治療組方】
內八卦:坤位、乾位、坎位;中八卦:坤位、乾位、坎位;外八卦:百會、太溪、太衝、曲池。
【辨證加減】
頭痛、頭暈加三陰交;心悸、失眠加內關。
【方義淺釋】
坤卦五行屬土,具瀉火生金之妙,乾卦五行屬金,具有通調督脈、清風散熱、通陽散瘀、醒腦清神之功效;坎者腎也,五行屬水,具有滋陰降火、補腎壯陽、潛陽息風、引火歸原之功。高血壓為風火上逆於頭部,蒙阻清竅而出現頭痛、頭暈、目眩、健忘等症,故先取坤土以泄心火,再取坎水以製實熱,此謂先降心火,再調腎水,再配以外八卦的一些穴位活血祛瘀,行氣導滯,就會對降壓產生很好的療效。
百會係督脈的腧穴,位於巔頂中央,為足太陽、手足少陽和足厥陰、督脈之會,乃全身最高的穴位。百會穴可針可灸,能補能瀉,具有升陽固脫、平肝息風、醒腦開竅、寧心安神等功效,為治療全身多種虛實疾病的要穴,亦是治療高血壓病的重要腧穴。
太衝為足厥陰肝經之原穴,能通達三焦原氣,有平肝息風、清熱開竅、調理內髒的功能。《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肝為風木之髒,“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因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引起的高血壓頭暈之症,以上方配太衝可獲殊效。
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為腎經氣血所注之處,具有補腎益腦,滋陰降火的功效。腎乃先天之本,水火之髒,內藏元陰元陽,具有滋養腎陰、滋陰降火、潛陽息風,引火歸原之功效,腎主骨生髓,髓生肝,肝統血,太溪為陰中之陰,能製各種陽火,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高血壓病均有較好的療效。
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具有疏通經絡、祛風養血、清瀉陽明、宣通氣血的功效,高血壓病多為肝陽上亢、風熱上擾或氣血逆亂所致,曲池為手陽明經之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配坎水能清瀉陽明之熱,直折火勢,並能疏通氣血,可治療高血壓中風痹症、半身不遂等症。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之交會穴。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肝為風木之髒,性喜疏泄條達。高血壓病多為腎陰虧虛,水不製火以致肝風內動,脾不統血致血氣上逆,針刺三陰交能健脾利水、調補肝腎以達降壓之目的。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走手少陽三焦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具有寬胸理氣、寧心安神、疏肝解鬱、活血通絡的作用。三焦為陽氣之父,心包為陰血之母,內關通於陰維,而陰維又有維係諸陰而係一身之裏的功效,故針刺內關能通調全身氣血,疏通經絡,治療高血壓卒中腦出血和半身不遂、心煩不眠等症。
【病例驗案】
夏某,女,61歲,2008年9月6日初診。
高血壓史3年,長期服藥以維持血壓的正常。今天晨起突感頭暈、惡心、步態不穩,測血壓175/110mmHg。
治療組方
內八卦:坤、乾、坎;中八卦:坤、乾、坎;外八卦:百會、太溪、太衝、曲池,留針45分鍾。起針後自覺頭暈已瘥,測血壓150/100mmHg,囑次日複診。翌日晨來診時訴稍有頭暈、已無惡心之感,測血壓135/95mmHg,效不更方,仍以原法治療3次,血壓降至125/85mmHg,諸症乃平。
二十三、冠 心 病
【概述】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的冠狀動脈梗阻或狹窄,是因供應心髒本身血液的冠狀動脈管壁形成粥樣斑塊造成血管腔狹窄所致心髒病變。同時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梗死後心室間隔缺損和乳頭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關閉不全。由於冠狀動脈狹窄的支數和程度的不同,其臨床症狀也各不相同,梗阻程度嚴重者可引致心肌梗死。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本病的基本病變是供應心肌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可致猝死。近年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發病率在我國有逐漸增高的趨勢。
【病因病機】
冠心病屬中醫的“胸痹”、“心痛”等範疇。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屬於心髒與營養心髒之脈絡的疾病,其發病原因是多方麵的,又與整個機體變化有密切的關係。主要是由於年老體衰,正氣虧虛,髒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人體陰陽平衡被破壞,加之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寒冷刺激、勞逸失度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氣滯血瘀,胸陽不振,痰濁內生,使心脈痹阻而致病。心主血脈,為氣血運行的動力,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則出現氣滯血瘀,故出現胸悶、心痛等症。冠心病是一種本虛標實之證,在發病過程中,心、肝、脾、肺、腎五髒虛損是病之本;氣滯、血瘀、痰濁、陰寒是病之標。標實本虛是冠心病的病機特點。
【臨床表現】
冠心病發作時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胸骨後壓榨樣悶痛,疼痛可放射到左側肩臂部、下頜、咽喉部和背部,情緒激動、受寒、飲酒和飽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況下常易導致發作。心絞痛有時候發作可不典型,表現為氣急、暈厥、虛弱、喘氣等。根據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指的是發作1月以上的勞力性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指的使原來的穩定型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增加,冠心病如不及時治療會誘發心肌梗死和猝死,所以必須積極加以治療。
【組方用穴】
內八卦:坎位、離位;中八卦:坎位、離位;外八卦:膻中、內關、太溪。
【方義淺釋】
坎卦五行屬水,主要對應腎髒、膀胱、任脈、泌尿生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等。腎乃先天之本,水火之髒,內藏元陰元陽,為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坎卦乃腎水之源,具有滋養腎陰、補腎益精、滋陰降火、補腎壯陽、潛陽息風,引火歸原等功效。水涸則火旺,水滋則火息,坎水有交濟水火的功用,虛火上炎者能壯水製火,實火熾盛者能釜底抽薪,故坎卦乃治療冠心病等五髒疾病的重要之卦。
離卦五行屬火,主要對應心與小腸,主治心肺、胸膈等疾病,凡胸悶、胸痛、心悸、心煩、熱性病等症,均可取離卦治之。心者五髒六腑之主也。離卦具有清心火、瀉煩熱,溫補心陽、安神定誌、通暢氣機、利氣寬胸等功效。
坎為水,離為火,兩卦相配成水火相濟之象,腎水得火以濟其寒,心火得水以息其熱,水升火降,陰平陽秘。故為治療冠心病的有效組方。
膻中為任脈的胸部腧穴,係心包絡的募穴,八會穴之氣會,是宗氣聚會之所在。膻中穴具有寬胸利氣、平喘降逆、活血止痛、開鬱散結等功效。是治療心、肺、胸膈及一切氣病的重要腧穴,為治療胸痹心痛的最有效穴位之一。
內關係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走手少陽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胸脅若有病,速與內關逢”。內關穴具有寧心安神、寬胸利氣、疏肝解鬱,通陽活絡等功效。因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別通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為陽氣之父,心包為陰血之母”。又內關通於陰維,陰維有維係諸陰而主一身之裏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內關穴具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治療心動過速,又能治療心動過緩,還具較好的鎮靜作用,故對治療冠心病引起的胸悶、胸痛、心悸、失眠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內關與內、中八卦的坎離相配,能通調全身氣血,使之陰平陽秘、心氣平和而諸症自愈。
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為腎經原氣經過並留止之所在,冠心病之心悸者係心陰不足,虛火內熾,火熱傷陰,心氣不舒,鬱久化火,擾動心神或七情鬱結,久之氣陰兩虛脈絡痹阻。太溪與內、中八卦之坎離相配,能治療由冠心病引起的心悸、怔忡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病例驗案】
史某,男,45歲,2007年6月24日初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