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科

一、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皮膚神經官能症,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個症狀。如全身性皮膚瘙癢可由糖尿病、動脈硬化、尿毒症等引起;局限性皮膚瘙癢(肛門、會陰、陰唇等)可能與蟯蟲、痔瘡、滴蟲等有關。

【臨床表現】僅表現為皮膚瘙癢,無任何皮膚損害,搔抓後可產生血痂及色素沉著等。

【治療】

方1

1.取穴曲池、三陰交。

2.操作方法曲池向少海透刺,三陰交向懸鍾透刺。均用撚轉手法,短促行針。1日針1次。

3.病例段某,女,42歲,教師。

1969年6月26日就診:全身皮膚陣發性瘙癢已10天,症狀時輕時重,初癢時輕,越搔越癢,瘙癢部位無任何皮膚損害。既往無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慢性病史。診斷為神經性皮膚瘙癢症。按“操作方法”治療,針1次即好轉。共針3次,症狀消失。

方2

1.取穴血海、承山。

2.操作方法血海呈45°向上斜刺0.5~0.8寸,承山呈30°向上斜刺0.5~1寸,均用撚轉手法,留針15~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行針期間可讓病人用艾條自灸陰部瘙癢部位15~30分鍾。

3.病例趙某,男,29歲。

1975年8月10日就診:陰囊瘙癢半年餘,時癢時愈,有時劇癢。因搔抓,局部產生血痂,部分血痂周圍輕度紅腫,微痛,影響走路。按“操作方法”治療6次,症狀消失。

【按語】皮膚瘙癢症是現代醫學病名,祖國醫學根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發於陰囊的稱腎囊風,發於四肢彎麵的稱四彎風,發於麵部的稱麵遊風。其致病原因,祖國醫學認為與風、濕、熱等因素有關,因此,搜風、祛濕、清熱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方1”可健脾祛濕,搜風清熱,治療全身性皮膚瘙癢症效果良好;“方2”主要用於治療陰囊、會陰及肛門等部位的局限性皮膚瘙癢,癢時灸治可即時止癢,療效頗佳。

二、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常見的過敏原如食物(魚、蝦等)、藥物(抗生素、磺胺類等)、腸寄生蟲及外界冷熱刺激等。

【臨床表現】發病時先突然感覺皮膚瘙癢,隨即出現鮮紅或瓷白色風團,界緣清楚,大小、形態不一,可相互融合成片,也可侵犯胃腸道黏膜及喉頭黏膜,引起腹痛、腹瀉、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者數小時或數日內即可消退;慢性者反複發作,纏綿難治。疹消後不留痕跡。

【治療】

方1

1.取穴主穴為肝俞、委中、曲池。嘔吐配中脘;腹瀉配天樞、足三裏;呼吸困難配內關。

2.操作方法肝俞呈45°向下斜刺0.5~1寸,委中針0.5~0.8寸,曲池向少海透刺,均用撚轉手法,短促行針。針後再用艾條灸曲池、血海各10~20分鍾,1日治療1次。

3.病例宋某,男,46歲。

1964年10月11日就診:今日清晨突然四肢有癢感,搔抓後局部充血發紅,出現鮮紅色風疹,疹塊隨即布滿全身,此起彼落,奇癢難忍而就診。檢查:疹塊大小、形狀不一,凸出皮麵,顏色鮮紅,邊緣清楚,此起彼落,消退後不留痕跡,背部及四肢有些疹塊融合成片如手掌大。診斷為急性蕁麻疹。按“操作方法”治療,針後瘙癢即顯著減輕,灸畢疹塊全部消退、瘙癢消失。1次而愈。

方2

1.取穴分為兩組:肝俞、委中、足三裏為1組;陽陵泉、風門、曲池為2組。兩組穴位輪換使用,每組用1個療程。

2.操作方法均用撚轉手法,留針15~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1日針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2天。

3.病例宋某,女,37歲,幹部。

1964年8月9日初診:從1960年患蕁麻疹至今已4年,時輕時重,反複發作。曾住某醫院治療3個月,口服氯苯那敏(撲爾敏)、苯海拉明、維生素C,肌內注射異丙嗪(非那根),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等均無效,後改用中藥治療,治愈後1個月又複發。發作時鮮紅色疹塊遍布全身,疹塊初起如蚊叮咬之痕,繼則成片,此起彼落,奇癢難忍,外受風冷刺激後症狀加重,夜間影響睡眠。因長期反複發作,病人自覺體乏無力,精神萎靡。按“操作方法”先針第1組穴位,1日1次。

8月16日複診:經第1個療程治療,疹塊明顯減少,已基本無癢感。第2療程針第2組穴位,針至第2次,症狀即全部消失。又針3次以鞏固療效。隨訪15年,未再複發。

【按語】蕁麻疹是現代醫學病名,屬於祖國醫學中癮疹,瘖瘰的範疇。《證治要訣》載:“癮疹,非特分寒熱……有人一生不可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才食則丹隨發。”《諸病源候論》載:

“邪氣客於肌膚,複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白軫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暖則減,著衣身暖亦瘥也。”

蕁麻疹臨床上分急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用“方1”很快即可治愈。慢性蕁麻疹反複發作,纏綿難治,短則數月,長則十幾年不愈。我們用“方2”治療19例慢性蕁麻疹病人,其中17例痊愈(症狀全部消失,觀察1年以上未複發),1例顯效(發作次數減少,症狀明顯減輕),1例無效。慢性蕁麻疹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呈波浪式好轉,有時可能反複比較嚴重,但隻要堅持治療,就會獲得良好效果。

治療過程應盡量找出過敏原,減少或杜絕過敏機會,並注意保暖,避受風寒。

三、銀屑病

本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呈慢性反複發作的斑片鱗屑性皮膚疾患,無傳染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一般冬季加重,夏季較輕。

【臨床表現】皮膚損害為急性發怍,慢性經過。其基本損害為邊緣明顯的紅斑,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剝去鱗屑後露出鮮紅色光滑麵,繼續輕刮時可見針尖狀小出血點。好發部位為四肢側麵、頭皮、骶部和軀幹,多呈對稱性;斑塊數目可為1~2個,或滿布全身,多數有癢感。

【治療】

1.取穴主穴為脾俞、肺俞、膈俞。配穴應根據斑塊所在部位而循經取穴,如在腰背及後頸部位取委中;麵部取合穀;脅下及側腹取陽陵泉;胸腹部取足三裏、內關。除循經取穴外,還可在局部配穴,如頭部配百會;上肢配曲池、外關;下肢配血海、風市等。

2.操作方法3個主穴輪換使用,每次用1穴,均挑刺出血後拔罐10~15分鍾。挑刺破皮即可,不須深刺;拔罐時,可從針孔拔出血液,用消毒棉球擦去即可。每次在脊柱兩側挑刺部位各拔1個,

拔罐時間不宜太長,以免起皰,影響下次治療。在同一個穴位須做多次挑治時,應避開以往挑刺的針孔;穴位處有斑塊時,要避開斑塊或另取他穴。其他配穴均用撚轉手法,短促行針。1日治療1次,6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

3.病例王某,女,25歲。

1965年4月3日初診:病人軀幹四肢及胸腹部呈泛發性、彌漫性點狀斑丘疹,色紅界清,疹上覆蓋銀白色鱗屑,剝去鱗屑後可見點狀出血點;鱗屑可自行脫落,脫落後再起,微癢。診斷為銀屑病。按“操作方法”挑刺肺俞、膈俞、脾俞後拔罐10分鍾,3個穴交替使用,每次用1穴,並針外關、曲池、委中、血海及風市等,用撚轉手法。1日1次,6天為1個療程。第1個療程治後,丘疹明顯減少,已基本上無癢感;第2個療程後,丘疹減少3/5。共治療4個療程,丘疹全部消失。隨訪3年,未複發。

【按語】銀屑病,祖國醫學稱之為鬆皮癬或白庀,並認為其病因與邪客於皮膚、氣血瘀滯和血燥不榮等有關。近幾年來國內陸續報道了一些用針灸、拔罐、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療銀屑病的經驗。筆者亦在臨床治療一些銀屑病病人,收到了一定的療效。

本方常用穴為脾俞、肺俞、膈俞、曲池、血海、足三裏、三陰交、委中、合穀等。脾俞為脾之俞穴,脾主四肢,銀屑病又以四肢為多見,可營運氣血以潤燥;肺俞為肺之俞穴,又肺主皮毛,可宣熱疏風;膈俞為血之會穴,血海、三陰交為理血要穴,故3穴能活血祛瘀;委中為膀胱經合穴,能清血中邪熱;足三裏可補中益氣、調理脾胃;陽陵泉為膽經合穴,能疏經活絡、清瀉濕熱;風市可疏風邪、清濕熱而止癢;曲池、合穀能疏解表邪。諸穴配伍,有清血涼血、補血潤燥、活血祛瘀和疏解風邪等作用,故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

四、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為皮膚科常見病,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病人皮膚神經功能失調及對各種刺激因素敏感性增高可能與發病有關。臨床上分為局限性和播散性兩種。

【臨床表現】開始患部有陣發性皮膚瘙癢,以後出現成群的呈皮色或淡褐色小丘疹,丘疹可逐漸增多擴大,融合成苔蘚樣邊界清晰的斑片。局限性好發於頸後、頸側、骶部及四肢伸側等處;播散性好發於四肢、軀幹、麵部等處,常對稱分布。

【治療】

方1

1.取穴阿是穴。

2.操作方法局部常規消毒後,先用皮膚針沿皮損區邊緣,旋轉式向皮損區中心處叩刺,每次叩刺2~3遍,叩刺至皮損區微出血為度,後用艾條灸烤叩刺部位。一般開始灸時病人無癢感,灸5~15分鍾可產生癢感或極癢感,再繼續灸之癢感消失。若開始灸即有癢感時,應灸之不癢為止。1日治療1次,7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治療1~2個療程,症狀減輕後再隔日1次,直至治愈為止。

治療時應注意:①叩刺時,必須沿皮損區邊緣向中心叩刺,切禁叩刺健康皮膚;②應先用皮膚針叩刺,再用艾條灸烤;③艾灸時應掌握不癢時灸至癢,再灸至不癢,癢時灸至不癢為度。

3.病例李某,男,42歲。

1976年9月8日就診:右小腿前外側中下段患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皮損區約1.5厘米×2厘米,邊緣清楚,皮損區皮膚粗糙隆起,淡褐色呈苔蘚樣改變,極癢難忍,伴有色素增加、鱗屑抓痕。病人自述,患神經性皮炎10餘年,曾多處尋方治療,均未治愈。按“操作方法”治療,1日1次。治療3次,癢感即明顯減輕,僅偶爾微癢;治療5次,癢感即消失。共治療2個療程,症狀全部消失。

方2

1.取穴主穴為委中、風門。上肢配曲池;麵部配合穀、迎香;下肢配風市、三陰交或血海;胸腹及兩脅配足三裏、陽陵泉。

2.操作方法委中,用撚轉手法,短促行針;針風門時,醫者左手拇、食二指將風門部位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皮下後,向肺俞方向沿皮透刺1~1.5寸,並留針1~2小時,進針和留針期間均不用其他手法;陽陵泉、足三裏均沿皮向下刺1.5~2寸,血海向上沿皮刺1~1.5寸,三陰交向下沿皮刺1~1.5寸,曲池向手三裏沿皮透刺1.5~2寸,合穀向三間方向沿皮透刺1~1.5寸,迎香向四白方向沿皮透刺0.5~1寸,手法及行針法均同風門。留針期間再用艾條灸烤瘙癢重點部位,操作方法同“方1”。1日治療1次,7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