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

感冒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臨床上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臨床表現】

1.普通感冒俗稱傷風,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般起病緩慢,咽部先有癢感或口幹,隨之出現鼻塞、流清涕、幹咳、頭痛、畏寒及四肢酸痛等症狀。成人不發熱或有微熱;小兒高熱可達39~40℃。

2.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常引起大流行。一般起病急,有寒戰、劇烈頭痛等全身症狀,體溫可高達39℃以上。大部分病人亦有輕重不同的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但以全身症狀為顯著。

3.並發症普通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均可引起氣管炎、咽炎、扁桃體炎、鼻炎及中耳炎等。

【治療】

方1

1.取穴主穴為大椎、風門、肺俞。咽喉痛配天容、合穀;頭痛配太陽;咳嗽配身柱;鼻塞配迎香;中耳炎配下關、翳風。

2.操作方法令病人正坐,兩前臂於胸前交叉抱肩,使肩胛骨盡量外展,暴露背部,頭微低。醫者手持點燃的艾條,燃點與皮膚的距離視病人對熱感耐受情況而定,一般為5~10厘米,灸烤熱度以病人感覺舒適為宜。一般灸20~30分鍾,灸至局部皮膚呈紫紅色為度。每日灸1次。或在上述穴位處拔火罐10~15分鍾,也有良好的效果。灸時,燃點須與施灸部位等距離的反複平行移動(平行移動灸法)。

配穴應根據並發症靈活選用。天容用刮針手法,留針1~2小時,每10~15分鍾行針1次;太陽用提插手法,持續行針至頭痛減輕或消失;身柱針0.8~1.0寸,用徐徐提插手法,短促行針(1~3分鍾,下同);迎香用撚轉手法,下關、翳風用提插撚轉手法,均留針15~30分鍾,每5~10分鍾行針1次。

3.病例趙某,男,54歲,幹部。

1969年7月15日初診:因汗後受涼而感冒已3天,頭脹痛,四肢疲乏無力,背部陣陣惡寒,咽喉微痛,鼻塞,流清涕,有時幹咳。檢查:胸透心肺正常,白細胞6×109/L,體溫37℃,咽喉部微充血,舌苔薄白,六脈浮緩。診為普通感冒。按“操作方法”灸大椎、風門、肺俞30分鍾,配針刺天容、太陽及合穀。灸後病人微出汗,自覺周身輕鬆,鼻塞症狀即時減輕。

次日複診:頭痛消失,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狀亦明顯好轉。仍按上法治療1次而愈。

方2

1.取穴主穴為大椎、風池、曲池。配穴同“方1”。

2.操作方法病人取正坐位,垂肩,頭微低。大椎針0.8~1.2寸,用徐徐提插手法,短促行針;餘穴均用撚轉手法。留針1~2小時,每10~15分鍾行針1次。1日針1次,重者每日針2次。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針刺大椎容易暈針,禁用強刺激手法;嚴格掌握大椎的針刺深度,成人最深不得超過1.5寸,切勿刺入椎管,嚴防刺傷脊髓;如刺入太深或手法太重,四肢可發生一時性癱軟現象,出現此種情況時,應將針迅速退出,一般不須作其他處理,讓病人躺下片刻,此種現象即消失。

3.病例杜某,男,26歲,幹部。

1979年9月10日初診:因夜間睡覺著涼,起床後即感頭重腳輕,兩太陽穴部位劇烈疼痛,骨節酸痛,惡寒無汗,嘔逆欲吐,兼有鼻塞、咽痛等症狀。檢查:心肺(-),體溫39℃,扁桃體紅腫,苔黃,質紅,脈浮數。診為流行性感冒。治法:針大椎、風池、太陽、曲池、天容。除大椎短促行針不留針外,餘穴均留針1小時,每15分鍾撚針

1次。留針約半小時,病人自覺頭痛明顯減輕,其他症狀亦有好轉;留針至1小時,頭痛消失,已不惡寒,體溫降至37.8℃。

次日複診:自述針後周身輕鬆,除唯感咽喉微痛外,別無明顯的自覺症狀,體溫36.8℃。又針天容、合穀,留針1小時,手法同上。諸症消失。

方3

1.取穴主穴少商、中商、老商。配穴同“方1”。

2.操作方法主穴雙側均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配穴根據並發症選取,1日針1次。

3.病例宋某,女,48歲,幹部。

1974年7月3日初診:感冒已7天,病情時輕時重,曾服複方阿司匹林(APC)、銀翹解毒丸,肌內注射複方大青葉注射液等,效果均不明顯,要求針灸治療。現症見自汗惡風,頭痛,鼻塞,流清涕,口幹,咽痛,幹咳無痰,體乏無力,不欲飲食。檢查:胸透肺門紋理紊亂,聽診肺部有少量濕性囉音,白細胞10×109/L,體溫37.5℃,咽黏膜明顯充血,懸雍垂(齶垂)輕度紅腫,苔黃厚,脈浮而細數。診為流行性感冒合並咽炎、支氣管炎。治法:點刺主穴微出血,配穴選合穀、身柱、太陽。身柱針1寸,用徐徐提插手法,短促行針,針後拔火罐10分鍾;餘穴針法“方1”。

7月5日複診:經兩次治療,頭痛消失,咳嗽次數減少,鼻塞、咽痛等症狀均減輕。治法:去太陽,餘穴及針法均同上。

7月7日三診:鼻塞及惡風症狀消失,咽已不痛,食欲增加,仍咳嗽,但次數明顯減少,咳吐白痰。又針身柱、合穀而愈。

【按語】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祖國醫學統稱感冒。根據其病因及脈症的不同表現,又將感冒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時邪感冒3種。風寒感冒多因起居不慎,或衣著單薄,外感風寒所致,故症見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酸痛,苔薄白,脈浮緊;風熱感冒多因氣候暴熱,汗出當風,衛外不固,時令風熱之邪乘毛孔而入,影響肺衛氣機的運行,即成風熱感冒,故症見發熱惡風,口渴自汗,頭脹痛,口鼻出熱氣,或鼻塞、流清涕等,脈浮緩;時邪感冒,巢源氏稱為

“時行病”,多因氣候反常,如冬應寒而反溫,春應溫而反寒,時至而氣不至,或氣至而時不至,在此情況下若不注意調攝,或體質素弱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時令之疫毒侵入體內,即成時邪感冒,輕者頭重昏痛、鼻塞身重、自汗、四肢無力,重則頭痛如刀割、周身骨節酸楚、或午後潮熱、大汗出、或咳嗽、胸中痞悶脹滿、時而欲嘔、脈濡。

“方1”主要用於普通感冒或其他感冒的輕型患者。我們在臨床中發覺,人體背部(兩肩胛骨之間)較其他部位易出汗,如在勞動時此部位先出汗,其他部位後出汗,汗後此部位又易轉冷,而這種情況最易引起感冒。感冒病人背部常有冷感,有些病人自覺背部一陣陣惡寒。這些現象說明,此部位具有特殊的功能反應,而感冒與此部位可能有著內在的聯係。也就是說,這一部位可能是感冒病的陽性反應部位。所以古今醫家多用此處腧穴,如大椎,風門等治療感冒。因此,用灸法、拔罐等治療方法作用於此部位,對治療感冒應有一定的療效。這一設想在我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了證實。有一次他得了感冒,在此部位的腧穴灸2次即愈。後來在臨床上又觀察治療了100例普通感冒病人,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7歲以下的21例,7~18歲的17例,18~50歲的26例,50歲以上的36例),有效率100%,治愈率93%,一般灸2~3次即顯著好轉或治愈。其治病機製,可能是因為大椎為諸陽之會,灸之可通陽解表;風門灸之可祛散風寒之邪;肺俞為肺氣聚集轉輸之所,肺合皮毛,灸後能宣通肺氣,溫經散寒,祛風解表。故灸此部位腧穴治療感冒能獲良好的效果。

“方2”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重症病人。此方有顯著的鎮痛和降溫作用。實踐證明,感冒高熱病人,針後1小時體溫開始下降,2小時後可下降0.5~2℃,一般針1~3次即愈。

“方3”主要用於時邪感冒和其他感冒輕症病人。“三商”穴治療感冒,係河北張浩之大夫創始,亦為筆者治療流行性感冒之常用穴,惟在配穴和手法方麵與原方(點刺“三商”穴出血為主,再配中衝、合穀、百會、印堂、人中、廉泉留針)有不同之處。

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吳鞠通說:

“始於上焦,在於太陽。”感冒的症狀多表現在上呼吸道,其初期病邪在表,因此治療應采用“輕而揚之”的法則,主穴多取大椎、風門、曲池、合穀、風池、太陽等,以達解表清熱之目的。大椎係諸陽之會,通陽主表,故凡外感六淫之在表者,皆可疏解。佐以曲池、合穀者,以陽從陽,助大椎以斡旋營衛,清熱以解表。又隨症加減身柱、迎香、天容等穴,再選用恰當的針刺手法,或針或灸,多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二、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為臨床常見病,是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的一部分,有時亦可單獨發生。

【臨床表現】自覺咽部幹燥、灼熱,有梗阻感,或有輕微疼痛,吞咽時疼痛更明顯;咽黏膜充血,懸雍垂輕度水腫;微熱或不熱。

【治療】

1.取穴主穴利咽(經驗穴)。發熱時配大椎、少商或合穀。

2.操作方法病人正坐垂肩,眼平視。取利咽穴(耳垂與下頜角的中點後凹陷處為利咽),向咽部方向刺0.8~1.2寸,用刮針手法,留針30~60分鍾,10~20分鍾刮針1次;大椎、合穀針法見“感冒”;少商點刺出血。每日針1次。

3.病例宋某,男,28歲,職工。

1978年9月1日初診:患慢性咽炎4年餘,症狀時輕時重。此次發作已2個月,近幾天因感冒病情加劇,自覺口幹,喝水多,咽部微痛,有異物感。檢查:體溫37.5℃,咽黏膜明顯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發紅隆起,懸雍垂輕度水腫並充血。診斷為急性咽炎。按上法針刺利咽,點刺少商出血。利咽針1.2寸,用刮針手法,留針1小時,20分鍾刮針1次,1日針1次。

次日複診:體溫37℃,充血好轉,餘症亦減輕。針法同上。

9月5日三診:症狀明顯好轉,懸雍垂(齶垂)已不水腫,咽痛及異物感均消失,惟咽黏膜仍輕度充血。又按上法治療兩次而愈。

【按語】咽炎是常見病、多發病,易反複發作,纏綿難愈,有些病人雖用中西藥物長期治療而效果仍不明顯,非常痛苦。我們以往用合穀、少商、魚際、天突、廉泉等穴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不理想。後用利咽治療,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我們曾臨床觀察治療30例,有效率100%,近期治愈率85%。在治愈的病例中,一般針2~3次即明顯好轉,5~6次可治愈。

三、急性扁桃體炎

急性扁桃體炎是一種伴有全身症狀的急性全身性疾病。扁桃體是一對淋巴組織,在舌根部兩側,當機體反應性失調和抵抗力降低時,致病細菌乘機侵入而發病。

【臨床表現】起病較急,扁桃體紅腫疼痛,並可有淡黃色或白色膿點,體溫可達39℃以上,伴有頭痛、肢體酸痛、唾液增多和張口困難等症狀。

【治療】

方1

1.取穴天柱、足三裏、少商。

2.操作方法病人正坐,醫者用三棱針點刺少商出血;病人垂肩低頭,醫者針天柱進針1~1.5寸,用分段提插撚轉手法;足三裏針1.5~2寸,用撚轉手法。均留針30~60分鍾,10~20分鍾行針1次。重者1日針2次,好轉後1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