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
性味:甘、辛,溫。
效能:消食化積,健脾和中。
主治:焦神曲消穀食。
體會:神曲加沉香以理氣,名沉香曲;神曲加半夏以化痰,名半夏曲。
雞內金
性味:甘,平。
效能:消食開胃,止遺尿。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食積,食欲不振,小兒遺尿。
體會:本品功能健脾助消化,為有效的消食化積藥。古人雲:“因動物之弱於齒者,必強於胃。”此藥有健胃理腸的作用。
穀芽
性味:甘,平。
效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體會:生穀芽和胃生津;炒穀芽健脾消食;焦穀芽消食化積。麥芽、穀芽均能消食,但穀芽作用較麥芽緩和,中虛而消化不良者,以用穀芽為宜。
浮小麥
性味:甘、鹹,涼。
效能:止汗退虛熱。
主治:自汗、盜汗,勞病虛熱,缺鈣體虛。
十、理 氣 藥
(一)行氣藥
陳皮(附橘核、橘絡、橘葉、橘紅、橘白)
性味:辛、苦,溫。
效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脘腹悶脹,咳嗽痰多。
體會:橘核治疝氣、睾丸腫痛;橘絡味苦性平,功能通絡化痰、順氣、活血,主治痰滯經絡,咳嗽胸脅作痛;橘葉治胸脅逆氣,也治乳痛;橘皮去白名橘紅,性較燥烈,能理肺氣、化痰;單用白者名橘白,性平味甘,和脾胃。
砂仁
性味:辛,溫。
效能:行氣寬中,開胃消食。
主治:脾胃氣滯,胃口不開,以及消化不良引起的嘔吐泄瀉,並止胸腹脹痛。治氣滯不得流通而致的胎動不安。
木香
性味:辛、苦,溫。
效能:行氣止痛。
主治:腸胃氣滯,脘腹脹痛。
體會:配黃連,治痢疾;配藿香、砂仁、肉豆蔻,治胸腹冷痛;配砂仁、陳皮、半夏、甘草、茯苓,治飲食不節引起的腹脹嘔吐。
烏藥
性味:辛,溫。
效能:理氣散寒,止痛。
主治:心腹諸痛,溫膀胱,止小便頻數。
體會:烏藥、木香、香附功用相似,但木香偏於治腸胃氣滯;香附偏於治肝膽氣滯;烏藥偏於治肝腎氣滯;配神曲、山楂、枳實,治宿食不消;配益智、山藥,治虛寒性小便頻數。
川楝子
性味:苦,寒。
效能:理氣,止痛,殺蟲。
主治:熱證腹痛或疝痛,蛔蟲、蟯蟲腹痛。
體會:本品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治療蛔蟲、蟯蟲病而引起的腹痛者,仍有其應用價值。多與其他殺蟲藥同用。配延胡索治胸腹痛。配鶴虱、檳榔,治蛔蟲腹痛。
禁忌:因其味苦性寒,損陽傷胃,故小兒脾胃虛寒者忌用。
延胡索
性味:辛,溫。
效能:活血,理氣,止痛。
主治:氣血阻滯引起的胃、腹痛,痛經,疝痛,肢體痛。
體會:配川楝子,治胃腹疼痛;配當歸、白芍、香附、川芎,治經期腹痛。
(二)破氣藥
枳實(附枳殼)
性味:苦、酸,微寒。
效能:破氣消積,有促進子宮收縮及胃腸蠕動節律有力的作用。
主治:胸腹脹痛,大便不暢。
體會:枳實、枳殼氣味相同,氣在胸中用枳殼,氣在膈下用枳實。氣滯用枳殼;氣堅用枳實。枳實15克,水煎服,治子宮脫垂、脫肛;枳實配白術,治脘腹脹悶;配竹茹,和胃止嘔。
大腹皮
性味:辛,微溫。
效能:消腫利水。
主治:水腫,腹水,腹脹。
十一、理 血 藥
(一)涼血藥
牡丹皮
性味:辛、苦,微寒。
效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主治:血熱舌絳,吐血,衄血,陰虛發熱,癰瘡,經閉。
體會:散瘀炒用;止血炒炭。
白頭翁
性味:苦,寒。
效能:清熱涼血。
主治:濕熱痢疾(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
(二)和血行血藥
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效能:柔肝息風,止痛止痙,養血斂陰,消炎殺 菌,抑製腸管蠕動。
主治:肝氣不和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經,手足拘 攣,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體會:白芍養陰、養血、柔肝止痛;赤芍活血行滯。
赤芍
性味:苦,微寒。
效能:涼血,活血,消腫。
主治:急性瘡癰,瘀血引起的脅痛、腹痛,月經不調。
體會:芍藥有赤、白兩種。白芍偏於養血柔肝;赤芍偏於活血化瘀,治血瘀疼痛。
當歸
性味:甘、辛,溫。
效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月經不調,風濕痹痛,潤腸通便。
(三)止血藥
血餘炭
性味:苦,溫。
效能:止血,消瘀。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地榆
性味:苦、酸,微寒。
效能:涼血,止血,收斂。
主治:血熱引起的便血、尿血、子宮出血,血痢,癰疽瘡瘍,燙傷。
十二、祛痰止咳藥
(一)宣肺止咳藥
杏仁
性味:苦,溫,有小毒。
效能:祛痰,通便,降氣,定喘止咳。
主治:風寒咳喘,腸燥便秘。
體會:杏仁有苦、甜之分。苦杏仁苦溫瀉肺,治肺實咳喘;甜杏仁甘平潤肺,治肺虛咳喘。處方中的杏仁,均指苦杏仁,主要是定喘止咳,潤腸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