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學是一門臨床專業學科,是由曆代勞動人民通過保育小兒和防治小兒疾病的經驗積累而發展起來的。據文獻記載,在戰國時代,社會上已有了兒科醫生;漢代初期,已有了兒科醫學專著。可見兒科專業很早就已形成。對保障我國小兒的健康成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根據個人的臨床經驗,就兒科常見病診治心得分述如下。
一、學習兒科簡要須知
1.生理特點 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2.病理特點 發病容易,變化迅速。髒腑清靈,易趨康複。
3.診斷特點 望、問為主,聞、切次之。全麵了解,細致分析。
4.治療特點 治療及時,果斷審慎。靈活周到,中病即止。
5.用藥特點 藥量要小,療效要高。甘涼平劑,苦辛宜酌。
6.保育特點 飲食營養,調節寒溫。生活起居,合理教導。
7.五髒開竅 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為什麼講五髒開竅?因為小兒肌膚嫩薄,反應靈敏,有其諸內而形其諸外。正如先人所說:“五髒不可望,惟望其神色苗竅。”如能掌握其對應規律,可以了解小兒病情的變化。
發為血之餘。齒為骨之餘。爪為筋之餘。唇口屬脾,脾脈絡於舌。齒齦屬胃。
肝主筋,其華在爪,爪為筋之餘氣所生。如肝血虛,筋失濡養,則四肢不用,爪甲枯槁。
二、兒科的範圍和特點
(一)兒科範圍
從出生到成年(即性初熟期,一般約14歲以內)之前這一時期的兒童,都稱為小兒。凡是研究小兒的保育、預防和醫療等方麵的知識,均屬於兒科學範圍。
小兒在各個階段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其生理和病理上的特點,故不能簡單地把小兒看成是成人的縮影。從生活起居、飲食營養等方麵來說,由於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其需要和成年人有所不同;從疾病的種類、成因和變化、轉歸等方麵來說,有些方麵也與成年人有所差異。那麼,要做好小兒的保育與防治工作,就需要掌握一種專門的知識。所以,兒科就成為一門專科。
(二)兒科特點
1.生理特點
小兒出生以後,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生長發育,故古人稱小兒為純陽之體(不能把“純陽”二字理解為有陽無陰或陽氣很盛,這隻說明小兒生機蓬勃,且未經情欲戕賊的意思);但另一方麵,小兒又如初生的嫩芽,機體柔弱,髒腑未堅,氣血未充,陰陽稚弱,倘保育不善,則易受傷害,這是小兒生理上的主要特點。
新生兒期(生後1個月以內):這是嬰兒離開母體後獨立生活的開始。其特征:在形態上,為麵色紅潤,但出生三四天後,皮膚上會出現輕微而潤澤的黃染,經過幾天後又逐漸消退。頭部較大,顱縫未合,囟門凹陷。每天睡眠時間達20小時以上。脈搏跳動很快,每次呼吸(指醫者平息呼吸)達七八次。每天有一定次數的啼哭,啼哭時呼吸和脈搏都顯著加快,這對於嬰兒肺部和整體氣機的活動,都有好處,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狀態。
乳兒期(生後1個月至1周歲左右):小兒自6個月以後,開始生長牙齒,並學習簡單的語言,對周圍的事物一天天懂得更多了;在情誌方麵,會用笑和哭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周歲前,逐漸爬行學步,惟對於日常生活,如飲食的饑飽、衣著的寒溫等,尚不知調節,故易患積滯、受熱、著涼等疾病。
小兒在2歲以內,體格和智慧都在迅速發育增長,但由於機體柔弱,每易出現一些身熱、不思飲食、嘔吐、微驚、微汗等輕微症狀,數天後可能自然消退。古代不少醫家將這種情況稱為“變蒸”。謂:“變者,變其情誌,發其聰明;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榮其血脈,改其五髒。”小兒生長發育有一個變化和蒸發的過程,二三日一變,五六日一蒸。變與蒸一般都是生理現象。但亦有不少小兒,未曾出現過這些症狀,故不可拘泥其說;更不能把真正的疾病視為變蒸,以致遷延時日,貽誤治療。
2.病理特點
小兒形體嬌嫩,神氣未充,外易受六淫侵襲,內易為飲食所傷,且不能忍受突然或強烈的刺激,容易發生驚恐。此外,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發育不良等因素而引起發育障礙,如解顱(腦積水)、五遲(發育遲緩)、五軟(肌無力)等;又特別易患麻、痘、驚、疳以及鵝口瘡、痄腮、百日咳等症。小兒患病之後,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變化迅速,病情往往比成年人重。如小兒瀉泄,容易引起津液枯竭,甚至導致死亡;偶患外感,導致肺閉喘嗽;有些小兒一患發熱,便抽搐痙厥;但有些小兒,雖發高熱,卻仍活潑如常。小兒患病,如診療得當,護理得宜,卻較成年人容易治愈。這是因為小兒的髒腑氣機靈活,且無情欲的影響,故療效易著。這都是小兒病理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