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經外穴(1 / 3)

第十五章 經外穴

第一節 頭頸部EX-HN

四神聰Sìshéncōng(EX-HN1)

【位置】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個穴。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顳淺動、靜脈頂支和眶上動、靜脈吻合;布有枕大神經、耳顳神經及眶上神經分支。

【簡易取法】在頭頂正中,先取百會穴,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相去1寸取穴。

【深度】針0.2~0.3寸,可灸。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取穴。留20分鍾;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15分鍾。

【功能】明目寧心,疏風通絡。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病,證,偏癱、腦積水、智力低下。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大腦發育不全,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癔症等病症的治療。

當陽Dāngyáng(EX-HN2)

【位置】在頭前部,當瞳孔之上,前發際上1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或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布有眶上神經和眶上動、靜脈的分支和屬支。

【簡易取法】在頭前部,上星穴旁開2.5寸。

【深度】針0.2~0.3寸,可灸。

【操作方法】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取穴。留20分鍾;艾炷灸1~3壯,或溫和灸5~10分鍾。

【功能】明目醒神,疏風通絡。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腦血管意外,感冒等症的治療。

印堂Yìntáng(EX-HN3)

【位置】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

【解剖】在眉間肌中,有內眥動、靜脈分支;有滑車上神經及麵神經分支。

【取穴法】坐位,仰麵。眉間正中線上。

【簡易取法】仰靠或仰臥,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取穴。

【進針方向】斜刺向下方與額平麵成30°。

【深度】針0.3~0.5寸,可灸。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脹在眉弓的附近。

【操作方法】仰靠或仰臥位取穴。注意印堂穴不可以向斜下方深刺,或提插,以免損傷眼球。一般不用艾炷灸。留針20分鍾;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5~10分鍾。

【功能】鎮驚安神,活絡疏風。

【主治】頭痛,眩暈,鼻衄,鼻淵。失眠,小兒驚風。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感冒,鼻炎,高血壓病,低血壓,神經官能症的治療。

魚腰Yúyāo(EX-HN4)

【位置】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解剖】在眼輪匝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眶上神經、麵神經分支。

【取穴法】坐位或仰臥。眉弓的中心點。

【簡易取法】在瞳孔直上方,當眉毛中間取穴。

【進針方向】沿皮膚刺向側方,與額平麵成30°。

【深度】針0.1~0.2寸。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服至眉毛附近。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取穴。留針20分鍾。

【功能】清肝明日,通絡止痛。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目視不明,眼瞼下垂,眼瞼潤動,眉棱骨痛。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屈光不正,眶上神經痛,急性結膜炎,眼肌麻痹的治療。

太陽Tàiyáng(EX-HN5)

【位置】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1橫指的凹陷處。

【解剖】在顳筋膜及額肌中;淺層有顳筋膜靜脈叢,顴眶動、靜脈,深層有顳深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麵神經顳支,深層有顳深神經,三叉神經第2支分支。

【取穴法】坐位。眉弓外側端後方的凹陷處,距眉梢1寸。

【簡易取法】從目外眥與眉梢連線的中點,用拇指同身寸向後外量1橫指凹陷中是穴。

【進針方向】從側方向顳平麵斜刺。

【深度】針0.5~1.0寸,留針20分鍾,或點刺出血。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服至頸部。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取穴。禁灸。

【功能】清熱祛風,解痙止痛。

【主治】頭痛,目疾。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各種頭痛,急性結膜炎,三叉神經痛,麵神經麻痹的治療。近年來有人用於治療瞼腺炎、溢淚症等。

耳尖Erjīɑn(EX-HN6)

【位置】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有耳顳神經。

【簡易取法】坐或臥位,折耳向前,上耳翼尖處取穴。

【深度】針0.1~0.2寸,留針10分鍾,或點刺出血;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5~10分鍾。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臥位,折耳向前,耳郭緣的最高點處取穴。

【功能】清熱明目,通絡止痛。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急性眼病的治療。

球後Qiúhòu(EX-HN7)

【位置】在麵部,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解剖】在下瞼肌下方,眼輪匝肌中;淺層有動、靜脈;布有麵神經顴支和眶下神經,深層有眼神經,眶底處有結狀神經結和視神經。

【取穴法】坐位。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進針方向】沿眶下緣,從外下斜向內上,朝視神經孔方向刺。

【深度】針0.5~1.0寸,留針20分鍾。

【操作方法】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囑患者眼睛向上看,以左手固定眼球,針尖略向內上方,朝視神經方向緩慢進針。注意:針刺時不宜過深和施行撚轉、提插等手法過重,以免刺入顱腔或損壞眶內組織。針刺球後穴易引起出血,起針時用幹棉球壓迫針孔2~3分鍾。如果局部因出血引起青紫,宜先用冷敷法止血,血止後改用熱敷。

【功能】清熱明目,通絡止痛。

【主治】目疾。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屈光不正等多種眼科疾病的治療。

上迎香Shàngyíngxiāng(EX-HN8)

【位置】在麵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的黏膜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解剖】有上唇方肌;有麵動、靜脈分支;分布有篩前神經、眶下神經分支及滑車下神經。

【簡易取法】鼻側,鼻唇溝上端盡處。

【深度】針0.3~0.5寸,留針20分鍾。

【操作方法】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將鼻梁分為上下二份,取其分界點兩側與麵部相接處。

【功能】清熱通竅,通絡止痛。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各種鼻淵、鼻息肉的治療。

內迎香Nèiyíngxiāng(EX-HN9)

【位置】在鼻孔內,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的黏膜處。

【解剖】在鼻腔底黏膜上;有麵動、靜脈的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的鼻外支。

【簡易取法】在鼻孔內上方與鼻翼軟骨相對處的鼻黏膜上取穴。

【深度】針0.1~0.2寸,或點刺出血,血流出1~2毫升即可。

【操作方法】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取穴。

【功能】清熱散風,宣通鼻竅。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急性結膜炎,鼻炎的治療。

聚泉Jùquān(EX-HN10)

【位置】在口腔內,當舌背正中縫的中點處。

【解剖】舌黏膜→黏膜下疏鬆結締組織→舌肌。布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鼓索的神經纖維以及舌動、靜脈的動、靜脈網。

【簡易取法】正坐張口伸舌,舌背正中縫的中點處取穴。

【深度】針0.1~0.2寸,或點刺出血。

【操作方法】正坐張口伸舌取穴。

【功能】清熱散風,祛邪開竅。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語言障礙的治療。

海泉Hǎiquān(EX-HN11)

【位置】在口腔內,當舌下係帶的中點處。

【解剖】舌黏膜→黏膜下組織→舌肌。布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麵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以及舌動、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

【簡易取法】正坐張口伸舌,舌係帶中點處取穴。

【深度】點刺出血。

【操作方法】張口卷舌,舌抵上齶取穴。

【功能】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語言障礙,膈肌痙攣,糖尿病的治療。

金津Jīnjīn(EX-HNl2)

【位置】在口腔內,當舌下係帶左側的靜脈上。

【解剖】正在舌下靜脈下。

【取穴法】張口,舌轉卷向後方。舌係帶兩側的靜脈上取穴。

【簡易取法】舌下麵兩旁,正坐張口,舌轉卷向後方,當舌係帶兩旁之靜脈上取穴。左稱金津,右稱玉液。

【進針方向】淺刺。

【感覺及放射方向】痛。

【操作】刺出血為止。

【功能】清熱消腫,降逆止吐。

【主治】口瘡,舌腫,嘔吐,消渴,中暑,失語。

玉液Yǜyè(EX-HN13)

【位置】在口腔內,當舌下係帶右側的靜脈上。餘項同金津。

【取穴法】張口,舌轉卷向後方。舌係帶兩側的傘襞處。

【進針方向】直刺,刺出血為止。

【感覺及放射方向】痛。

【主治】口瘡,舌腫,嘔吐,消渴。

翳明Yímíng(EX-HN14)

【位置】在項部,當翳風後1寸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枕小和耳大神經。

【簡易取法】在乳突下方,翳風後1寸處。

【深度】0.5~1寸。

【操作】直刺,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鍾。

【功能】安神鎮靜,祛風利竅。

【主治】目疾,耳鳴,失眠,口。

頸百勞Jìngbǎiliáo(EX-HN15)

【位置】在頸部,當大椎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

【解剖】在斜方肌、頭夾肌中;有枕動、靜脈和椎動、靜脈;布有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分支。

【簡易取法】頭微前傾,大椎直上2寸處,旁開1寸處取穴。

第二節 胸腹部EX-CA

子宮Zǐgōng(EX-CA1)

【位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淺層布有髂腹下神經外側皮支和腹壁淺靜脈。深層髂腹下神經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的分支和屬支。

【取穴法】仰臥。臍下4寸中極旁開3寸。

【簡易取法】仰臥,中極穴旁開3寸。

【進針方向】從前向後直刺與腹壁成90°。

【深度】2寸。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脹在腹部。

【操作方法】仰臥位取穴。注意,針刺子宮穴不可過深。針感以腹部有酸脹感,或向外生殖器擴散即可。

【功能】調經理血,升提下陷。

【主治】口瘡,舌腫,嘔吐,消渴。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婦女不孕症,腎盂腎炎,膀胱炎,睾丸炎,闌尾炎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