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手太陰肺經
中府Zhōngfǔ(LU1)
【位置】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有胸大肌、胸小肌,內側深層為第1肋間內外肌;上外側有腋動脈、腋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的中間支、第1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和胸神經外側支。
【取穴法】仰臥。經過三角肌、胸大肌間三角,在外上角垂線,與第二肋間交界點上(與雲門穴相對)。
【簡易取法】兩手叉腰立正,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處是雲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向下平第1肋間隙處即是本穴。
【進針方法】從腹側向背側直刺與胸前壁成90°。
【深度】針0.3~0.5寸,留15分鍾,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5~10分鍾。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脹至胸上部。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在鎖骨外端內下方約1寸,距前正中線6寸處取穴。中府穴不宜向內斜刺和深刺。
【功能】清宣上焦,調理肺氣。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肺脹滿,肩背痛,熱病。
【配穴】配肺俞、孔最治療咳嗽;配少商、商陽治療熱病;配膻中治療胸痛。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肋間神經痛,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
雲門Yúnmén(LU2)
【位置】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皮膚→皮下筋膜→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胸喙鎖筋膜→喙突。
【取穴法】仰臥。鎖骨下緣,三角肌胸大肌間三角外上角處。
【進針方向】從腹側向背側與胸前壁成90°。
【深度】針0.3~0.5寸,留15分鍾;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5~10分鍾。
【感覺及放射方向】麻向手指。
【操作方法】仰臥或正坐位,用雙手叉腰時,在鎖骨外端內下方,凹陷底部取穴。不宜深刺。
【功能】疏調肺氣,清熱降逆。
【主治】咳嗽,氣喘,胸中熱痛,肩背痛,熱病。
【配穴】配大杼、風門、中府、少商治療熱病;配天宗、巨骨治療肩背痛。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肩背痛,頸淋巴結炎,心絞痛,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
天府Tiānfǔ(LU3)
【位置】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肌。前層有頭靜脈、臂外側神經。深層布有肱動、靜脈的肌支和肌皮神經的分支。
【簡易取法】肱二頭肌的橈側溝中,腋下3寸。
【深度】針0.3~0.5寸,留15分鍾;禁艾炷灸,溫和灸5分鍾。
【操作方法】仰臥或正坐位,依標準定位取穴。
【功能】疏調肺氣,鎮驚止血。
【主治】咳嗽,氣喘,吐血,鼻衄,喉腫,上肢內側痛。
【配穴】配孔最、尺澤治療吐血、衄血;配少商治療喉腫;配太淵治療氣喘。
【應用簡介】臨床用於鼻出血,上臂疼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精神病的治療。
俠白Xiábái(LU4)
【位置】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筋膜→臂筋膜→肱肌。在肱二頭肌橈側;有頭靜脈、肱動脈分支;布有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神經。
【簡易取法】在肱二頭肌的橈側溝中,腋前紋頭下4寸。
【深度】針0.3~0.5寸,留15分鍾;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20分鍾。
【操作方法】仰臥或正坐位,依標準定位取穴。《壽世保元》:先在乳頭上塗墨,令兩手伸直夾染墨處取穴。此說僅供參考。
【功能】寬胸降逆,疏通脈氣。
【主治】咳嗽,氣喘,煩悶,上臂內側痛。
【配穴】配天府,尺澤治療上臂內側痛;配中府,內關治療胸滿、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