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
第一節皮膚的解剖與生理
皮膚被覆於機體的表麵與外界直接接觸,具有重要的功能。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另外還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以及由表皮衍生出來的結構,如指(趾)甲、汗腺、皮脂腺、毛發和毛囊等。正常成年人皮膚表麵積為1.5~2m2,表皮和真皮的重量為體重的5%~8%,若包括皮下組織可達體重的16%左右,因此,皮膚被看作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皮膚附著於深部組織,由於受纖維束排列和張力的影響而形成深淺不一的溝紋,稱為皮溝;皮溝間三角形或多角形隆起稱為皮脊;皮脊在指端屈側最明顯與皮溝共同構成特殊的紋理,稱為指(趾)紋,常見的有三種類型:弓形、鬥形和箕形。
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並不一致,平均為0.5~4mm(不包括皮下脂肪組織),皮膚的厚度因年齡、性別、部位、職業、工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講,同一肢體和軀幹伸側的皮膚較厚,掌蹠、臀部、肩部、枕部和項部的皮膚最厚,耳後、眼瞼和外陰部皮膚最薄。
一、皮膚的解剖層次
1.表皮表皮位於皮膚的最外層,為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組織。人體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一,一般為0.07~1.2mm。各部位的懸殊較大,手掌和足蹠可達0.8~1.4mm,而眼瞼處表皮厚度則小於0.1mm。
表皮主要由上皮細胞和樹枝狀細胞組成,上皮細胞發生和分化的最終階段是形成含有角蛋白的角質細胞,故稱為角質形成細胞;樹枝狀細胞來自於胚胎神經脊,包括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及Merkel細胞等。
2.表皮和真皮的連接表皮和真皮的交界處由表皮下的基底膜帶組成,厚度為0.5~1μm。交界麵由表皮的凸出部分和真皮乳頭層相互嵌合,呈波浪狀或鑲嵌狀,基膜(basement membranezone,BMZ)在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除表皮和真皮之間外,皮膚附屬器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與真皮之間、血管周圍等也存在基膜。
3.真皮真皮由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其上方通過基底膜帶與表皮連接,下方借其延伸形成的脂肪小葉周纖維間隔與皮下組織相連,厚度為1~5mm。真皮含有纖維(如膠原纖維、網狀纖維、彈性纖維)、基質和各種結締組織細胞,細胞成分主要有成纖維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其他白細胞,纖維和基質均可由成纖維細胞產生。真皮內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膚附屬器結構和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肌肉等組織結構。
4.皮下組織皮下組織是體表的淺筋膜,由疏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主要成分為脂肪組織。皮下組織與真皮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兩者結締組織彼此相延伸並與深部筋膜、腱膜或骨膜相連續。
皮下脂肪組織來源於中胚層,纖維間隔中有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通過,其厚度因性別、年齡、部位、營養狀態不同而有差異,並受個體內分泌的調節,其主要作用為隔熱、吸收振動和貯存營養等。
5.皮膚附屬器
(1)毛發:除掌蹠、指(趾)側麵、足側麵、口唇、乳頭、臍、龜頭、陰蒂、大陰唇、小陰唇和包皮內側麵外,體表大部分都有毛發生長。
(2)毛囊:毛囊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由漏鬥部和峽部組成,較穩定,不參與毛囊周期;下段由莖部和球部組成,參與毛囊周期。毛囊的周期性變化可能與遺傳、健康狀況、激素水平、藥物以及環境等因素有關。毛囊的密度因性別、年齡、個體和部位而異,一般認為,毛囊的密度是先天性的,成年後不再增加新的毛囊數。
(3)皮脂腺:除掌蹠、足背外,皮脂腺遍布於全身,麵部、頭皮、肩背部等處分布最多,前額、鼻部、上背部體積最大。大多數皮脂腺與毛囊相連並開口於毛囊,僅有少數區域如頰黏膜、口唇、婦女乳暈區、大陰唇、小陰唇、眼瞼、包皮內側的皮脂腺不與毛囊相連,而是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麵。皮脂腺的生長周期與毛囊生長周期無關,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製,因此青春期皮脂腺明顯增大。
(4)汗腺:根據結構和功能不同,分為外泌汗腺即汗腺、頂泌汗腺(大汗腺)兩種。
(5)指(趾)甲:為指(趾)末端深麵的堅硬角質,由多層緊密的角化細胞構成。外露部分稱為甲板,為透明的角質板,呈外凸的長方形,在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不同指(趾)間其形狀和厚度均存在差異;甲板下的皮膚稱為甲床;埋在皮膚下麵的甲板近側部分稱為甲根;甲根之下的甲床稱為甲母質,是甲的生長區;近甲根處新月形淺色區稱甲半月,是甲母質生發細胞的遠端標誌;覆蓋於甲板周圍的皮膚稱為甲皺襞。指甲的生長速度為約0.1mm/d,趾甲的生長速度較慢,為指甲的1/3~1/4。
(6)皮膚的其他結構:血管、淋巴管、神經、肌肉等。
二、皮膚的生理功能
1.屏障作用皮膚覆蓋於機體全身,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的屏障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方麵可以防止外界有害物質入侵而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麵,可以防止體內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物質的丟失,因此,皮膚在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皮膚的屏障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機械性損傷的防護;對化學性損傷的防護;對生物性損傷的防護;防止體內物質的丟失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