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常用中藥(1 / 3)

第14章 常用中藥

1.淫 羊 藿

為小蘖科植物淫羊藿及同屬其他植物的全草。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溫腎壯陽。本品有溫腎壯陽、益精起痿之效。用於腎陽虛的陽痿,不孕及尿頻等證。可單味浸酒服,如《食醫心鏡》淫羊藿酒;亦可配伍熟地黃、枸杞子、巴戟天等同用,如讚育丸。

【用法用量】煎服,3~15g。亦可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及有熱者不宜用。

2.枸 杞 子

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肝腎不足,腰酸遺精,及頭暈目眩,視力減退,內障目昏,消渴等。有補肝腎,益精血,明目,止渴之效。治腎虛遺精,常配熟地黃、沙苑子、菟絲子等;治肝腎陰虛,視物模糊,常配菊花、地黃等,如杞菊地黃丸;治消渴,可配生地黃、麥冬、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3.熟 地 黃

為玄參科草本植物地黃的塊根,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①補血。本品為補血要藥。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症。常與當歸、白芍同用,並隨證配伍相應的藥物。②滋陰。本品為滋陰主藥。用於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常與山茱萸、山藥等同用,如六味地黃丸。③益精填髓。用於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等。常與製何首烏、枸杞子、菟絲子等補精血、烏須發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注意事項】本品性質滋膩,有礙消化,凡氣滯痰多、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於陳皮、砂仁同用。

4.牛 膝

為莧科植物牛膝(懷牛膝)和川牛膝(甜牛膝)的根。以栽培品為主,也有野生者。懷牛膝主產河南;川牛膝主產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歸經】苦、甘、酸,平。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①補肝腎,強筋骨。本品製用能補肝腎,強筋骨,兼祛風濕,尤以懷牛膝為佳。用治腎虛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等。可配伍杜仲、續斷、補骨脂等同用。②利水通淋。本品性善下行,能利水通淋。用於淋證,水腫,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活血通經、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補肝腎、強筋骨宜酒炙用。

【注意事項】孕婦及月經過多者忌用。

【補充說明】牛膝有懷牛膝和川牛膝之分,兩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懷牛膝偏於補肝腎、強筋骨,川牛膝偏於活血祛瘀。此外,另有一種土牛膝為懷牛膝野生品種及柳葉牛膝的根。性味、功效與牛膝相似,而長於清熱利咽,活血通淋。主治咽喉腫痛,白喉,口舌生瘡,癰腫丹毒及淋病等。用量10~30g。鮮品可至60g,煎服或搗汁飲。

5.黃 柏

為芸香科落葉喬木黃檗(關黃柏)和黃皮樹(川黃柏)的幹燥樹皮。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燥濕。本品苦寒沉降,清熱燥濕,長於清瀉下焦濕熱。用於濕熱帶下,熱淋腳氣,瀉痢黃疸。②退熱除蒸。本品長於清相火,退虛熱。用於陰虛發熱,盜汗遺精。

【用法用量】煎服,3~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清熱燥濕解毒多生用;瀉火除蒸退熱多鹽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本品苦寒,容易損傷胃氣,故脾胃虛寒者 忌用。

6.菟 絲 子

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成熟種子。

【性味歸經】辛、甘,平。歸肝、腎、脾經。

【功效主治】①補腎益精。本品既能補腎陽腎陰,又有固精、縮尿、止帶之效。用於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帶下等證。②養肝明目。本品能益腎養肝,使精血上注而明目而達明目之效。用於肝腎不足,目失所養而致目昏目暗,視力減退之證。

【用法用量】煎服,10~2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者不宜用。

7.車 前 子

為車前科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幹燥成熟種子。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腎、肝、肺、小腸經。

【功效主治】①利尿通淋。本品甘而滑利,寒涼清熱,有利尿通淋之功。對溫熱下注於膀胱而致小便淋漓澀痛者尤為適宜。用治小便淋澀。常與木通、滑石、萹蓄等清熱利濕藥同用,如八正散。②滲濕止瀉。本品能利水濕,分清濁而止瀉,即利小便以實大便。用於暑濕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