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藥:麻黃根)(1 / 3)

麻黃(附藥:麻黃根)

第一章 基礎知識

1.來源采收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立秋至霜降之間采收,陰幹,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以色淡綠或黃綠、內心色紅棕、手拉不脫節、味苦澀者為佳。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麻黃根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的根和根莖。立秋後采挖,經洗淨切斷入藥。以質硬、外皮紅棕色、斷麵黃白色者為佳。

2.處方用名 麻黃,生麻黃,淨麻黃,炙麻黃,麻黃絨,麻黃根。

3.藥性功效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為辛溫解表峻品,為宣肺利尿之要藥。主治風寒表實,惡寒發熱,無汗鼻塞,頭身疼痛;風疹瘙癢;實邪壅肺,咳嗽氣喘;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風濕痹痛,陰疽痰核。

麻黃根 固表止汗。主治體虛自汗,盜汗。

4.炮製應用

淨麻黃係原藥材除盡木質莖及殘根,並予去節,單用麻黃節間的莖質部分入藥者。一般認為麻黃節與麻黃根一樣,有收斂止汗的作用,若莖、節一並入藥,則發汗之力變弱。仲景麻黃湯選用生麻黃入藥時注明麻黃須去節,可見淨麻黃發汗解表之效尤勝。一般而論,麻黃用於非圖發汗解表的方劑中,則可不必去節或不宜去節,如《局方》三拗湯,便選不去節之麻黃配方,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此外,對一些須用麻黃解表而又不宜發汗太甚的病人,也可酌情選用不去節麻黃配方。

炙麻黃係生麻黃(或淨麻黃)加水清炒。或加蜂蜜拌炒而入藥者。炙製後辛散之性已緩,發汗作用較弱,偏於平喘止咳。蜜炙麻黃尚有潤肺之功。

麻黃絨係淨麻黃經水煮十餘沸(或開水浸泡),待水麵起沫便撈起曬幹,再碾至纖維疏鬆成絨狀入藥者。前人用麻黃采取先煎,去除水麵浮沫再入他藥同煎的方法,認為其浮沫發性過烈,不去將使人產生煩悶不適之感。後人將麻黃加工成絨用,入藥則不必先煎,應用方便,其性味功效仍與淨麻黃同,但藥性較為緩和。另有直接取淨麻黃碾成絨狀者,認為既已去除中央紅棕色髓部,發汗之力較緩。

但有研究表明,麻黃草質莖中生物堿含量是木質莖的35倍,木質莖不含麻黃堿,僅含少量其他生物堿。故傳統炮製要求除去木質莖是正確的。麻黃節中所含生物堿類型與節間相同,惟含量較少,約為節間的1/3,但節中的偽麻黃堿含量較節間高。實驗證明,節與節間的作用相同,僅節比節間作用為弱。麻黃蜜炙後,具有發汗作用的揮發油減少1/2,而麻黃堿減少甚微。

5.化學成分

麻黃 主要成分為麻黃堿,並含少量偽麻黃堿、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

麻黃根 含麻黃根堿,阿魏酰組胺,麻黃根素A,麻黃雙黃酮A、B、C、D,酪氨酸甜菜堿等。

6.現代藥理

麻黃 麻黃堿、麻黃揮發油均有發汗作用。麻黃揮發油有降溫作用。麻黃堿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麻黃水提液有鎮咳作用,麻黃揮發油有明顯的祛痰作用。

麻黃堿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心率變化不大,大劑量抑製心髒。麻黃堿可使收縮壓和舒張壓上升,脈壓加大;小劑量靜脈注射可升高血壓,大劑量則降低血壓。麻黃堿可使冠狀動脈、腦、骨骼肌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脾、腎髒和皮膚黏膜血管收縮;其收縮鼻黏膜血管的作用強於偽麻黃堿。麻黃堿對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麻黃多種成分、多種製劑有抗炎作用,以偽麻黃堿抗炎作用最強。D-偽麻黃堿有利尿作用,麻黃幹浸膏可改善腎功能,糾正高磷低鈣血症。麻黃提取物能促進膽汁分泌。麻黃堿可引起血糖升高。

麻黃堿具有一定的中樞性鎮痛作用。麻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型鏈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銅綠假單胞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麻黃揮發油對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枯草杆菌、大腸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及甲型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製作用。

有生麻黃應用過量致心律失常加重的報道。麻黃用於前列腺肥大患者,有時可引起排尿困難,導致尿瀦留。臨床應用麻黃堿偶可見過敏反應。

麻黃根

麻黃根生物堿能抑製煙堿和低熱所致的發汗。麻黃根甲醇提取物有降壓作用,其有效成分為大環精胺生物堿-麻黃根堿A、B、C、D,尤以麻黃根堿B的作用最強。麻黃根所含酪氨酸甜菜堿尚有弱的升壓作用。

7.用法用量

麻黃 內服:煎湯,1.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搐鼻或調敷。發汗、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過量可引起中毒反應,出現頭痛、不安、失眠、心悸、胸悶、發熱、大汗、血壓升高、心動過速、期前收縮等症。

麻黃根 內服:煎湯,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粉撲。有表邪者禁服。

8.使用注意

麻黃 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過量可引起中毒反應,出現頭痛、不安、失眠、心悸、胸悶、發熱、大汗、血壓升高、心動過速、期前收縮等症。

麻黃根 有表邪者禁服。

第二章 應用經驗(一)

朱大年經驗:治喘首選麻黃

哮喘急性發作時以邪實為主,病機主要在肺,治療當以祛痰治標為主。麻黃辛微苦溫,有良好的宣暢肺氣、平喘止咳功效,屬治療哮喘發作的首選藥物。麻黃在治療寒喘、熱喘、虛實兼夾或寒熱錯雜的小兒哮喘時,均可用作主藥。如屬寒痰內伏,應配伍幹薑、細辛、白芥子溫化痰飲;痰熱內蘊,則可配合石膏、桑白皮、黃芩、黛蛤散清宣肺中痰熱;風寒之邪實於表,痰熱之邪鬱於裏而喘者,則可配伍桂枝、生薑以發表,石膏、黃芩以清裏;對久發由肺及腎,腎不納氣時,則又可配伍附子、肉桂壯火益元,局方黑錫丹(包煎)攝納腎氣。

在炮製方麵也必須注意。除生麻黃外還有水炙麻黃和蜜炙麻黃,水炙麻黃用清水焯過,辛散作用較緩;蜜炙麻黃用蜂蜜拌炒,辛散之力更弱。這三種麻黃具體運用時,必須靈活掌握,才能提高療效。一般無汗表實者可用生麻黃;表虛有汗者用水炙麻黃;但咳喘而無表證者用蜜炙麻黃。

有些哮喘患兒用麻黃後可引起汗出及心率增快。凡素體氣虛、表衛不固的患兒,除采用水炙或蜜炙麻黃外,還應避免與桂枝同用,並在方中佐用龍骨、牡蠣斂汗固澀。對服麻黃後,容易引起心率增快者,可加用磁石及加大甘草用量的方法,以減輕這種不良反應。

曆代醫家認為麻黃用量過大易於化熱助火,亡陽劫液。但據現代經驗,用麻黃平喘與治療咳嗽不同,用量可適當增大,方能奏效,每劑用量可掌握在9克左右,但生麻黃用量不超過9克,嬰兒、幼童可適當減量。(《長江醫話》)

朱進忠經驗:麻黃發汗新陳不同

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前所長,已故名老中醫李翰卿老師說:諸家都雲麻黃辛苦而溫,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是發汗作用最強的藥物。若與桂枝配伍則發汗的作用更強,虛人用之不慎,可使汗漏不止。然新陳不同。曾記得在北洋軍閥混戰初期,當時遇傷寒病,開據麻黃湯後沒有一例發汗者,初開麻黃6克,後開9克,最後開至18克,服法亦遵仲景法,一例也未發汗。反複診視均為“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的典型證候。久久不得其解。及至到數個藥鋪一看,才稍有所悟。因我家地處雁北,麻黃滿山遍野皆是,患者用藥均用自采者,藥鋪所存者均為數年至十幾年的陳貨,陳久者辛溫發散之功已減,甚至已消失殆盡,所以前開之麻黃湯均無發汗之功。乃囑患者一律改為新鮮麻黃9克(幹品),果然服後效如桴鼓,汗後病愈。自此以後,凡用麻黃湯、大青龍湯發汗解表者,一律應用麻黃采後1年之內者。(《黃河醫話》)

薑春華經驗:哮喘汗出不忌麻黃

江南過去某些醫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黃”。於是夏天哮喘發作當用麻黃而不用;又有些人說“仲景明訓”,“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認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黃。於是哮喘發作時汗出者又不用麻黃。臨床上很多患者在哮喘大發時常大汗出,如果喘平下來則汗亦少出。當以平喘為主,不平喘則汗不得止,為了有汗避開麻黃,則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前人有鑒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湯注:“喘麻肺氣內閉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黃是開達肺氣,不是發汗之謂。”“且病喘者雖服麻黃而不作汗。麻黃乃治喘之要藥,寒則佐桂枝以溫之,熱則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執有汗無汗也。”誠有識之見。可以推論,凡對某病證有良好作用的藥物,不必因有某種不良反應而避開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狀的牽製而不敢用。當然用量應斟酌,中病即止。(《百家名醫臨證經驗》)

張琪經驗:風寒咳嗽必以辛溫宣肺,如麻黃、杏仁、紫蘇等,如三拗湯之類。如兼喘者,麻黃為必用之藥,麻黃發表宣肺透邪之功非他藥所能及。麻黃辛溫雖與風熱者不宜,但與石膏合用,石膏劑量加大,則辛溫之性又可化為辛涼,對風熱咳嗽則有卓效,如麻杏石甘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甚效,張琪教授常以此方加川貝母、魚腥草、黃芩、金銀花,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尤以小兒肺炎屢獲良效,但石膏之劑量須大於麻黃10倍方佳,此方取名加味麻杏石甘湯,其方組成如下: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50~100克,魚腥草30克,牛蒡子15克,黃芩10克,川貝母10克,金銀花3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如見舌紅少津,為肺陰虧耗者,宜於方中加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石膏為質重之藥,似與輕清宣透相悖。吳鞠通謂:“表不解者不可與也”,但張琪教授根據臨床經驗,認為石膏與麻黃合用,不僅不能遏製邪氣外出,反而有解肌透表之功,尤其肺熱甚者非此藥不能收功,服藥後汗出溱溱邪解,發熱隨之而退,屢屢收效。1994年曾治1例極危重肺結核並發感染,重用石膏200克,連續用之使病人轉危為安,石膏劑量可隨病人年齡體質不同而變更。(《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

李佺經驗:對“夏不用麻黃”,“有汗不得用麻黃”之說,醫界人盡皆知之。千百年來,多有人以麻黃為發汗解表第一藥,屬發汗重劑,畏而不用,以求穩妥。個人的看法卻有悖於先賢。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常規劑量的麻黃並不致汗,或僅致小汗。曾用於肺虛患者,動輒汗出、喘咳,也未見大汗亡陰、亡陽之例。麻黃單用(不配其他發汗藥物,不啜熱粥),發汗力量緩和,有汗之人或夏月易汗之季用之,亦無過汗之虞。

中藥的應用,以複方配伍形式居多,單味藥與複方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甚或完全不同。麻黃與桂枝並用,如麻黃湯,在桂枝溫經通陽暢行營衛氣血的基礎上,其辛散宣透功效得以最大限度發揮,發汗力量陡增,成為發汗解表峻劑;若無桂枝相輔,也無其他發汗藥配合,如麻杏薏甘湯,則麻黃發汗力弱;若與石膏為伍,石膏之大寒可抑製麻黃溫散之性,雖仍有宣肺透邪之效,卻無發汗之力,故越婢湯用麻黃治風水汗出,麻杏石甘湯用麻黃治熱壅汗出而喘。總之,麻黃用於無汗和有汗病證,其機要在於配伍。臨床用藥,貴在靈活。前人經驗,概源於臨床,可取之處恒多。然由於各人實踐條件不同,看問題難免會有偏頗之處,所以不必盡拘於古人之論,而束縛自己的思想。(《黃河醫話》)

第三章 應用經驗(二)

謝海洲經驗:麻黃蜜炙後,發汗作用降低,平喘作用增強,麻黃用於喘證,不論虛實皆可用,因肺主宣發肅降,麻黃直接調節肺氣宣降活動之能力,有助於恢複肺氣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用於虛喘,單用補肺納腎之品乏效時,酌情適量配伍,常可收到較明顯的療效。可與葶藶子、杏仁配伍,調暢肺氣,止咳平喘;也常與石膏、杏仁配伍,主治外邪鬱而化熱,肺氣不宣所致的發熱、胸痛、痰黃等症,麻黃與石膏的用量比例應為1∶3,可減少麻黃的發汗作用而達宣肺之目的。麻黃宣肺氣之作用還可應用於暴感風寒之失音,效確。(《謝海洲臨床經驗輯要》)

麻黃配黃芪、桑螵蛸、益智仁可治療遺尿(5~14歲),麻黃用量為2.5~10克,取其通陽化氣,氣化恢複,配合益氣溫腎,固脬縮中之品,使開合有度,遺尿自止。(《謝海洲臨床經驗輯要》)

王新午經驗:麻黃,舊說為發汗重劑,新說主以定喘利尿,雲發汗之力可疑。按麻黃湯原方,服後須覆取微似汗,其症主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其方麻黃之量最多,如不溫覆則不峻,其汗與不汗,全在溫覆與否耳。《外台》卷三,天行病,《肘後方》的麻黃解肌湯,葛根解肌湯,皆覆取汗。《傷寒論》桂麻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金匱還魂湯等,皆不溫覆取汗。其甘草麻黃湯證曰裏水。越婢湯證曰惡水,一身悉腫。越婢加術湯證曰一身麵目黃腫。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其人喘,目如脫狀。大青龍湯證曰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按以上證治,則麻黃所主為喘咳水氣,惡寒疼痛也(參藥征)。《外台》卷十六刪繁脈熱極方,多汗無滋潤,用止汗麻黃湯。《古今錄驗》療汗出不止,術桂散方,麻黃量多於他藥。又刪繁療肉熱極,有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痹湯。千金療肉熱極,則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有越婢湯方。西州續命湯,有麻黃,亦主汗大泄。又刪繁療氣極傷熱,肺虛多汗,有麻黃湯。按以上各方皆以麻黃為君藥,有去根節者,有不去根節者,其效則為通腠理,以調行水道而止汗也。綜上所載,則麻黃之功用,可得而知矣。王氏治水腫,用麻黃自一錢(3克)漸增至一兩八錢(54克),並無汗,而尿則大利,曆用皆然。蓋此藥伍以汗藥則汗甚,伍以利尿藥則尿甚,然若誤用於衰弱人,則憤事矣!(《黃河醫話》)

邵長榮經驗:麻黃宣肺平喘,劑量在6~12克,為治喘良藥,但是有時也會出現性躁、出汗、心悸等表現以及升高血壓的情況。邵長榮用藥則力求避免這些不良反應,而采用:①麻黃根配麻黃:麻黃根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收麻黃散越之性。《本草綱目》曰:“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禦,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現代藥理也提示,麻黃根能使離體心髒收縮力減弱,血壓下降。②麻黃改用黃荊子:黃荊子是馬鞭科牡荊屬黃荊的果實,性溫,味辛苦,有祛痰平喘作用,而無麻黃升高血壓和心悸的不良反應,因此對於哮喘發作較重者,常在不增加麻黃的基礎上同用黃荊子;或對伴有高血壓病、心髒病的老年哮喘患者和哮喘輕度發作者,則改用黃荊子。③加重芍藥、五味子用量:赤芍、白芍同用,劑量在15~18克。赤芍理血,白芍理氣,調和營衛,氣血同治;五味子斂肺降氣,寬胸安神,劑量在6~9克。三藥不但可以防止麻黃的不良反應,還可提高平喘效果。

自漢代張仲景創製麻黃湯以來,曆代醫家都認為它是一味辛溫解表、宣肺平喘藥。因其性味辛溫,故多用於實喘中之偏寒者。但邵長榮認為隻要配伍恰當,寒熱之喘都可應用。麻黃的用量應當因人因地因證製宜,近來其用量有加大的趨勢,可用到15克,但須蜜炙以濡潤其燥烈之性;有時則重配白芍30克,桂枝9克,調和營衛,以糾麻黃過汗之弊。臨床中,邵長榮還根據患者體質的差異,善用麻黃根來治療兼有自汗的哮喘患者。而對患有高血壓、心髒病及體質虛弱者則禁用或慎用。(《邵長榮肺科經驗集》)

董漱六經驗:麻黃治哮,重在配伍

麻黃有發汗解表,平喘利水之功,列辛溫解表藥之首,有治哮平喘聖藥之稱。麻黃治哮,重在配伍,故功效卓著。合桂枝發汗散寒;合石膏宣肺清熱;合桑白皮清肺達邪;合葶藶子宣肺下氣;合射幹祛邪化痰定喘;合厚樸理氣寬胸平喘;合黨參益氣調脾,宣肺定喘;合熟地黃滋腎納氣,溫肺止咳;合附子溫腎陽,宣肺氣,化痰治喘。既適用於寒哮、熱哮,亦可應用於實證、虛證,通過不同配伍又可用於各種類型的哮喘。至於麻黃用的劑量,輕症用1.5~3克;重症用3~9克,最多可用至15克,應用得法,並無不良反應。對實證頑固病例,劑量一定要重,輕則無效。小兒用量一般較成人減少,若劑量減少過多,則會影響療效,因嬰幼兒服藥重在頭煎,且有浪費現象(如拒服、嘔吐等),加之小兒發病急,變化快,宜速戰,劑量過小則療效不著。對高血壓的哮喘病人,隻要配伍得當,一般亦無不良反應。

張某,女,3歲。幼兒係人工哺乳,體元不足,每感時寒,支氣管肺炎反複發作。且並發哮喘。今診形疲麵黃,鼻流清涕,咳不暢,痰白呈泡沫狀,喉間有痰鳴音,伴氣息急促,自汗出,手心熱,納少,便稀,舌淡,苔薄白,脈濡滑。證屬寒邪外束,痰濁內阻,肺脾不和,外衛不固之象。治擬宣肺化痰,益氣調脾法,方用小青龍湯合玉屏風散加味。處方:連節麻黃4.5克,桂枝3克,白芍9克,幹薑2.4克,五味子3克(杵),細辛2.4克,黃芪9克,白術9克,防風4.5克,陳皮4.5克,半夏6克,鵝管石9克(煆、杵、包)。3劑。二診:藥後咳喘漸平,痰亦少,汗仍多,舌質轉紅,苔薄,脈濡滑數。處方:將上方連節麻黃減為3克,去幹薑、五味子、細辛、半夏、陳皮,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焦六神曲10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去核)。3劑。3劑後,咳喘已止,喉間痰鳴消失,汗亦少,納可便調。(《申江醫萃續集·內科名家董漱六學術經驗集》)

龔士澄經驗:龔老用麻黃,必合等量之甘草以守中護胃氣。臨證體驗,麻黃若久煎則發散力減。古方書謂麻黃須先煎去沫,曾多次細察水煎並不泛沫,“去沫”之說,似不可從。麻黃開泄肺邪之力殊勝,用之當者奇效。以上俱指生者,倘水炒、蜜炙,其烈性益少。(《跛鱉齋醫草》)

劉渡舟經驗:麻黃治喘,寒熱鹹宜,與幹薑、細辛、五味子相配則治寒喘;與石膏、桑皮配伍則治熱喘;與杏仁、薏苡仁相配則治濕喘。除心、腎之虛喘必須禁用外,餘則無往而不利也。(《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於己百經驗:治療小兒遺尿,考慮患兒常有睡後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實際情況,同時受到麻黃湯興陽不睡不良反應、別稱“還魂湯”的啟發。所以治療小兒遺尿時,在辨證處方的前提下,常加入麻黃湯之主藥麻黃10克,桂枝10克,以充心陽,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於己百》)

米伯讓經驗:米老在治療腎炎時,重視麻黃與附子的靈活運用。在治療急性腎炎中,均以麻黃為君藥,用量多在14~28克,小兒也用至17.5克。在治療慢性腎炎中,均以附子為君藥,用量多在28~70克。麻黃和附子均具毒性,文獻亦有中毒病例報告,米老在臨床中用量之大,但未出現中毒現象,且治愈率甚高,其主要因素有二:①配伍得當。麻黃辛溫味微苦,有發汗平喘,消腫利尿之功。麻黃發汗雖強,但方中常配大寒石膏以製之,白術補脾以扶之,附子扶陽壯水,甘草、薑、棗以和營衛,故汗出不多。米老通過反複臨床驗證,認為用麻黃應不分冬夏,關鍵在於辨證確切,配伍得當。若誤用虛人或虛證,加之配伍不當,可出現大汗亡陽。②深研藥理。附子辛熱燥烈,有助心腎之陽,回陽救脫之功,常用於陰水證。以形寒肢冷,腰腿酸困,麵色白,小便清,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等命門火衰之候為適應證。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烏頭堿,但經炮製加工後,大量烏頭堿已被破壞,加之附子具有排泄較快,又無蓄積作用,故臨床大劑量使用無中毒現象。[米烈漢.米伯讓老中醫治療腎炎水腫經驗.天津中醫,1988(2):5]

第四章 應用經驗(三)

王玉英經驗:頑固性咳嗽的治療,宣肺驅邪外出為第一要務。王老好用生麻黃驅邪外達,宣發肺氣。她常說:“肺氣不宣則不能降,致肺氣上逆,遂咳嗽不愈。”又說:“病根不除,咳嗽焉有愈期。而久陷之邪,又非一般發汗透表藥能驅。而麻黃卻可建奇功,無論寒熱,均可恰當配伍使用。”麻黃性溫味辛,辛能開其閉,溫可散其邪,最能拔除深陷之邪,為宣發肺氣之要藥。《本草正義》雲:“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泄氣機,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故王老對於外感後久咳不愈,無論有無表證,均首選麻黃為用。

需要注意的是,麻黃作用峻猛,藥效顯著快速,一般服藥1~2劑即可見效。成人生麻黃常用量為3~9克,小兒常用量1~3克;炙麻黃成人常用量為5~12克,小兒酌減。具體臨床中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緩急,酌情用量。心腎陽虛者(心肺功能衰竭者)禁用、陰虛肺燥咳嗽或兼見咳血者(肺結核咳嗽者)等禁用;素患高血壓患者應用麻黃時,用量應小,一般不超過5克,服藥時間應短,不宜久服;不能用麻黃者,可用蘇葉代替,但用量應大,一般常用12~15克。[劉恩釗,王玉英,李新民.

王玉英治療頑固性咳嗽的經驗. 遼寧中醫雜誌,2008,35(6):818]

徐輝光經驗:常用的平喘專藥有:麻黃、黃金子(蔓荊子)、桑白皮、葶藶子、旋覆花、紫蘇葉等,視患者的病情和具體症狀而選用。麻黃是一味平喘專藥,平喘作用較強,用量不必太大,成人不宜超過9克,而對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不宜應用。黃金子的平喘作用不如麻黃,但也有良好的平喘效果,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可以代替麻黃,用量宜大,一般在15~18克左右。黃金子與麻黃配合應用,平喘作用明顯增強,適用於哮喘發作較劇烈而持續時間長者。對一些不宜用麻黃的哮喘者,可以用紫蘇葉代替。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對哮喘持續發作,喘促氣急,痰涎壅盛,喉間痰鳴,大便幹結的患者適用,但不宜過量久用,以免引起大便溏泄。桑白皮功同葶藶子,但作用緩和。徐老還常常酌用一些化痰藥,如陳皮、半夏、茯苓、前胡等。

對於熱喘患者,徐老有時選用地龍,但由於該藥含有異性蛋白,對有些過敏性哮喘患者會加重過敏反應,所以並不常用,即便使用也不作為主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上述平喘專藥都有不同程度的抗過敏和鬆弛氣管平滑肌的作用。[趙東凱.徐輝光哮喘治驗.中國社區醫師,2008,24(11):39]

朱鴻銘經驗:麻黃發汗力較強,風熱表證、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者均應禁用。1985年12月,曾接診一老年女患者,咳喘十餘年之久,每年冬季感冒加重,查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服藥方中有生麻黃9克,服下第一煎,即喘憋倚息,不能平臥,心率146次/分。予思前方不效之故,乃是前醫忽略了“心性喘息,麻黃宣散耗氣,不可妄投”所致。[朱鴻銘.略談臨證用藥之偏.山東中醫雜誌,1987(4):4]

郝現軍等經驗:麻黃補益升提

麻黃味辛主散,為發散風寒要藥。作者臨床發現麻黃具有顯著的補益作用,在大隊補益藥中加小劑量麻黃(一般在10克以下),能助補益之力。麻黃係空心走表,能助長黃芪、人參、肉桂的補氣溫陽作用。凡辨證屬氣虛證而見麵色白、氣短乏力、氣喘者,用人參、黃芪、山藥配以小劑量麻黃取效更捷。小劑量麻黃同時具有升提助發中氣作用,凡氣虛下陷或久瀉者,用補中益氣湯配以少量麻黃,其升提作用更為明顯。此外,麻黃還具有健胃作用,對脾胃虛寒者可在辨證方中加用麻黃。[郝現軍,王冠民.臨床用藥心悟.上海中醫藥雜誌,2005;39(11):25]

周光英經驗:①胃脘痛、膽結石:疏肝養胃陰。四陰煎。處方:生地黃9克,熟地黃9克,麥冬9克,北沙參9克,白芍9克,甘草3克,百合9克,茯苓9克,加麻黃3克。周老雲:麻黃此為補,治陰配陽之義。②王某,女,88歲。痛風,右蹠趾疼痛,血壓170/86毫米汞柱,尿酸升高。一陰煎加麻黃3克痛腫減。③幹燥綜合征:用製烏12克,草烏12克。後又水腫,周老改用一陰煎加麻黃9克麵腫退。④某女52歲,閉經,關節痛,睡眠尚可,苔薄。氣陰虛。四君子湯加麻黃9克,黨參30克,白術10克,茯苓9克,甘草3克,大棗7枚,麻黃9克。周老曰:陽升陰自降。閉經自通。⑤眩暈。口苦幹,頭昏,耳鳴。肝陽上亢。一陰煎加麻黃3克。[李秀璠.周光英陰陽轉折療法用藥經驗舉隅.遼寧中醫雜誌,2007,34(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