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朱汝功醫案(4)(1 / 3)

三十、閉經(1例)

【病例】 陳某,女,21歲,農民。

1965年11月10日初診:停經5個月。患者於1965年6月因勞動汗出口渴,多飲冷水,適值經期,以後即月經閉阻。8月份曾到衛生院治療,注射黃體酮後月經雖來,但量極少。停用黃體酮,月經即未潮。要求針灸治療。

診得精神抑鬱,麵色萎黃,少腹脹痛,胃納不香,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根膩,脈來沉緊。證係臨經飲冷,寒入胞宮,衝任失調,脾陽受損而致。擬健脾益氣、調經通絡為治。

處方:三陰交(雙),足三裏(雙),血海(雙),歸來(雙),氣海,關元。

手法:平針法,得氣後留針15分鍾。

11月16日二診:針治以來,胃納較增,大便正常,少腹、腰痛減輕,似有來經之意。守上方投治。

處方:三陰交(雙),足三裏(雙),血海(雙),關元,氣海,歸來(雙)。

手法:同前。

11月18日四診:昨天月經已行,少腹脹痛好轉,患者精神愉快,囑其下月至期未潮再來針治。

處方:三陰交(雙),足三裏(雙)。

手法:同前。

3個月後偶遇患者,詢知月經已經正期來潮。

按:婦女月經期飲服生冷或外感寒邪,每見月經閉阻,其次精神因素影響亦至為重要。患者雖未述及有精神因素影響,但工作疲勞,飲服生冷,寒邪隨經襲入胞宮。《金匱要略》曰:“婦人之病,因寒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即指此而言。朱師取足三陰之會三陰交、足陽明之合穴足三裏以運脾行氣;血海為足太陰脈氣所發,意在導血歸海;取歸來以行氣通經;關元為三陰經與任脈之會,配氣海以益氣調經。治之合拍,故三診而經至。

三十一、女性不孕症(2例)

【病例一】 施某,女,34歲,工人。

1977年11月29日初診:結婚10年未孕。1968年結婚後有正常性生活,配偶健康,但一直未孕。於1977年3月17日赴上海市某婦產醫院檢查:宮體中位,大小正常,宮頸、陰道均光,右側骶骨韌帶增粗。做診斷性刮宮,病理報告示:分泌期子宮內膜。施行通液術,發現雙側輸卵管阻塞,診為原發性不孕症。患者生育之望迫切,經人介紹來我院針灸治療。

診得平素每月經前雙乳作脹,乳頭觸痛,少腹脹滯難忍,經來顏色暗紫,量少,伴有兩膝腿酸軟,神疲乏力,胃納不振,脈細弦,苔薄。證係肝鬱氣滯,衝任之脈失調。擬疏肝理氣、通調衝任以觀之。

處方:關元,氣海,水道(雙),歸來(雙),足三裏(雙),內關(雙),太衝(雙)。

手法:平針法,得氣後加電,留針20分鍾,隔日1次。

12月1日三診:針治2次後,少腹脹痛減,但出現右肩關節沉重酸痛。守上方續治。

取穴、手法同前。

12月15日七診:經來少腹脹痛大減,經量較前增多,經色轉鮮,雙側乳房脹痛亦瘥,兩腿較前有力,舌脈同上。再守前意出入。

處方:氣海,關元,水道(雙),歸來(雙),三陰交(雙)。

手法:同前。

1978年1月17日十七診:本月臨經,兩乳房脹滯、乳頭觸痛較前減,少腹痛亦瘥,惟胃納欠馨,右肩關節酸痛感尚存,舌脈同上。囑其去婦產科複查。仍守上方投治。

取穴、手法同前。

1月21日十八診:1月19日赴婦產科醫院檢查,再次做雙側輸卵管通氣術,當氣體進入兩側輸卵管,加壓至200mmHg時,腹部兩側均聞及水泡音,伴有胸悶、肩酸感覺,證實雙側輸卵管通氣良好。再守原方投治後,囑停針觀察。

5月25日十九診:自1月下旬做通氣術診斷雙側輸卵管已通暢後,每月經前經後帶下如注,經前少腹脹痛更甚,雙側乳房仍有脹痛,胃納不佳,脈弦苔薄。並稱上次月經淨為4月13日,至今經水未潮,伴有胸悶、脅脹,兩乳脹滯疼痛,不思飲食。仍以調益衝任續治。

處方:關元,氣衝(雙),足三裏(雙),三陰交(雙),公孫(雙),太衝(雙),內關(雙)。

手法:平針法,留針時間同前。

6月13日二十六診:月經迄今未潮,少腹脹痛尚存,胸脘痞悶,泛惡,腰膝酸軟,神疲納差,脈弦帶滑,苔薄。疑為有孕之象,囑赴婦產科做妊娠試驗。以和胃理氣觀之。

處方:內關(雙),公孫(雙),三陰交(雙)。

手法:平針法。

6月20日二十七診:小便妊娠試驗陽性,囑停針隨訪觀察。

【病例二】 張某,女,35歲,工人。

1978年8月24日初診:結婚7年,婚後1年內2次自然流產,以後未孕。患者於1972年6月結婚,同年10月懷孕,停經50天後出現陰道出血,經注射黃體酮及服中藥安胎均未奏效而自然流產。次年2月2日於停經43天後,突然腰酸腹痛,陰道流血不止,汗出淋漓,麵色蒼白,送某婦幼保健院急診入院。診斷為宮外孕急性期出血(休克型)。經搶救脫險出院。以後每次月經來臨,兩乳作脹,乳頭觸痛,少腹脹滯,腰酸骨楚。於1975年3月至1976年3月,曾做子宮、雙側輸卵管碘油造影示:子宮大小形態正常,邊緣光整,右側輸卵管充盈達傘端,左側達壺腹部,峽部粗細不均。24小時攝片示:盆腔內未見塗布,碘油殘留於兩側輸卵管傘端,右側積水。診斷為雙側輸卵管阻塞。給予中藥調理3年餘,依然未孕。於1978年2~3月,連續5次做通氣術,均未獲效。右側附件增厚,壓痛明顯。患者生育迫切,到處求醫,經人介紹前來針治。

診得每月經來,經色暗紫、量少,兼見神疲腰酸,納穀不振,形寒體冷,麵色少華,脈細,尺部無力,時而出現結代,苔薄質淡。證係宮外孕失血後,肝陰不足,太衝脈虛,兼以木邪侮土,脾氣受製。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藏血之髒不足,生血之髒受製,以致血海失養,氣滯瘀結而不孕也。治擬調益衝任以觀之。

處方:氣海,關元,外陵(雙),大巨(雙),水道(雙),三陰交(雙)。

手法:平針法,得氣後加電,留針20分鍾,隔日1次。

1978年9月9日五診:針治4次後,出現右肩背酸痛(以往無肩酸史),餘症無變化。囑其去婦產科做輸卵管通氣術檢查。

取穴、手法均同前。

1978年9月28日十診:本月經來少腹脹痛減輕,精神較前振奮,惟右肩背酸痛依然,舌脈同上。

取穴、手法同前。

此患者針刺10次後停止治療,隨訪獲悉於9月28日針刺後,未做任何治療,12月停經。赴婦幼保健院檢查:尿妊娠試驗陽性;超聲波為子宮體增大,出現妊娠波型。二側附件已均無觸痛。

按:不孕是一種症狀,在婦科門診中約占已婚夫婦的10%。不孕的原因很多,其中輸卵管阻塞或炎症為其中之一。臨床上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第一例患者,結婚10年,有正常性生活,配偶身體健康,精子活力正常,長期同居未孕;第二例結婚7年,第1年內自然流產2次,後5年餘未孕。故前者為原發性不孕症,後者為繼發性不孕症。

中醫學認為,受孕的機製,須賴腎氣旺盛,精血充沛,任脈通而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則兩精相摶,才能受孕。《女科切要》雲:“婦人無子,皆由經水不調。經水所以不調者,皆由七情之傷,外有六淫之感。”綜合前人對女子不孕的認識,大致可分為腎虛、血虛、痰濕、肝鬱等因素,而導致衝任脈失調而不能攝精受孕。

以上患者均有經行量少、色紫,兩乳作脹,乳頭觸痛,少腹脹痛,胃納不振,兩腿酸軟,腰楚等症。蓋乳房屬胃,乳頭屬肝,肝鬱氣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胃失和,氣血無以生,衝任無以養,則不孕也。朱師根據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脈隸予陽明”“八脈皆屬於腎”的中醫學理論,取任脈關元、氣海以調補衝任,益氣培元;手足厥陰經同治,太衝配內關以疏肝解鬱理氣;三陰交為三陰經之交會穴,以補益肝、脾、腎三髒,妊養衝任;足陽明經三裏、外陵、大巨、歸來、水道以理氣和胃,調理八脈;更配足太陰脾經公孫穴,與衝脈相通,增其通調血海之功。

第一例在針治2次後出現右肩關節沉重酸痛,第二例針治4次後,出現右肩背部酸痛現象(以往都無肩痛病史),與患者做雙側輸卵管通氣術時出現的肩酸感覺相仿,朱師認為患者於治療過程中出現此症狀是輸卵管疏通之征兆。

三十二、急性腰扭傷(1例)

【病例】 陸某,男,62歲。

1981年5月2日初診:腰間疼痛,不能行動已3天。3天前因持重扭傷腰部,即疼痛不能轉側,不能俯仰和步履,精神委頓,胃納不佳,曾做推拿治療,疼痛未減。患者素有腰痛史,1975年春發作時,攝片示腰椎肥大。1980年4月又發病1次,經用針灸、中藥治療1個月餘好轉。檢查:腰3~5椎體旁有明顯壓痛,拒按,雙側骶棘肌緊張,左右轉側及前後俯仰均不能。舌苔薄白,脈弦滑。此扭挫傷氣,經血阻滯之故,治以通經活血。

處方:大椎,腰腿點(雙),陽穀(雙)。

手法:平針法,撚轉得氣為度,留針15~20分鍾,10分鍾撚轉1次。

先針大椎穴,次針其他穴,留針15分鍾後,活動腰部,幅度由小到大,轉側自如後起針,症狀基本消失,惟感頸部活動尚牽掣。

5月5日二診:患者步行來門診,稱上次針後症狀明顯好轉,行動自如,但頸部俯首時尚感牽掣,腰部久坐後重滯。再守上方投治。

取穴、手法同前。

5月7日三診:腰部疼痛已痊愈,頸部牽掣亦消失。再鞏固治療1次,停止針灸。

處方:大杼(雙),腎俞(雙),氣海俞(雙)。

手法:平針法,留針10分鍾。

按:扭挫損傷,中醫學認為是由於氣血瘀滯於經絡,周流不暢所致,其疼痛則因經血阻滯,不通而痛。針灸治療有良好的效果。施治原則一般按扭傷局部的經絡所屬,分經論治,可以鄰近取穴與遠道取穴結合配用。手法可視病情緩急,在平針法的基礎上用持續撚轉或留針期間間歇撚轉針法,也可用龍虎交戰法。朱師治療本例患者,即體現了這一原則。腰脊為督脈與足太陽經之分野,故朱師取大椎為鄰近取穴,配手太陽陽穀,係手足太陽同氣相求理論之運用;腰痛點為近人經驗奇穴,對腰痛有特效。治之中的,故能一診而痛減,二診而病愈。

三十三、落枕(1例)

【病例】 劉某,男,29歲,煉鋼工人。

1977年7月4日初診:右項部疼痛,不能轉側,已20多天。6月11日晨突然右項疼痛,不能左右回顧,不能俯首,咳嗽吐痰則疼痛難忍。在醫務室用針刺、推拿治療數次,疼痛未減。1周後痛勢更劇,放射至後背前胸,右項背肌肉板硬掣痛,胸悶不舒,精神委頓。又服中藥及推拿10多次,並用萬花油外擦,疼痛較減輕,但頸部牽板,不能回旋、俯首,迄今20多天未愈,轉來我院針灸。患者無外傷史,無頸胸椎病變史。察其疼痛部位屬太陽經脈。脈弦緊,舌苔薄白。此風寒襲絡,太陽脈道失宣。擬疏邪宣絡為治。

針灸:落枕穴(雙),後溪(雙),昆侖(雙)。

手法:平針法,得氣後撚轉2分鍾,留針30分鍾,隔10分鍾撚轉1次。

中藥:羌活9克,防風9克,葛根12克,桂枝6克,白芍9克,當歸9克,伸筋草12克,白茅藤30克,絲瓜絡5克。3劑。藥渣煎濃,熱毛巾敷患處。

7月6日三診:經針藥並用後,項部疼痛明顯減輕,能左右回顧,但俯首時右項背尚感牽掣,胸膺痞悶已舒,脈小弦,舌苔薄白。守上方加減,單用針刺。

處方:落枕穴(雙),後溪(雙),昆侖(雙),天柱(雙),大杼(右)。

手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間隔10分鍾運針1次。

7月8日四診:右項背部又疼痛牽掣難忍,不能回旋前俯。患者感覺於局部針治後,頓時疼痛不舒。仍以循經遠道取穴治之。

處方:落枕穴(雙),後溪(雙),昆侖(雙)。

手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間隔10分鍾運針1次。

7月27日十診:右項背疼痛完全消失,能後顧前俯,無不適之感。再擬和營通絡為治。

處方:太衝(雙),合穀(雙),後溪(雙),昆侖(雙)。

手法:得氣後留針20分鍾。

起針後,項背舒服,俯仰回顧自如,囑其停止治療。

按:由於睡眠時體位不適或風寒外襲以致營衛不和,經氣阻滯而致本病。治以疏邪宣絡為主。朱師臨床常用手太陽後溪、足太陽昆侖、經外穴落枕,療效甚為顯著。本例患者三診時局部取天柱、大杼後疼痛又作,症情轉甚。四診仍治以循經遠道取穴,疼痛終於消失。朱師認為,臨床上以疼痛為主症的疾患,往往局部取穴療效不顯,而循經遠道取穴常能獲顯著療效。但是尚須根據具體病況,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反應。

三十四、肩臂痛(2例)

【病例一】 韓某,女,66歲,退休工人。

1975年12月20日初診:頸臂疼痛4天。自1972年6月第1次發作肩臂痛後,1974年5月、8月都曾複發,均經針刺、服藥後好轉。此次在半個月前因受寒、勞累,右肩臂痛再次發作,疼痛劇烈,自頸部沿右肩、臂、肘部放射,如撕如裂,不能舉臂,服中藥10多劑,痛勢未減,前來針灸。診得精神委頓,胃納不馨,脈滑苔膩。經絡壓診:自頸背部沿小腸經至肩胛下,臂肘外後側有壓痛。此寒邪入絡,阻遏經氣,血脈凝澀,不通而痛。治擬通經活血,和營止痛。

處方:先針金門(右),昆侖(右),跗陽右,後刺右夾脊(頸5~胸2)。

手法:平針法,得氣後留針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