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十二經腧穴
十四經脈腧穴,又稱經穴,是指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在體表循行路線上的腧穴。這些腧穴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作用,是人體腧穴中的主要部分。
(一)手太陰肺經穴
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穴,分布於前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麵橈側,手掌及拇指的橈側。主治重點為肺、支氣管、咽喉、胸部疾病。
循行歌
手太陰肺中焦生,絡腸循胃散流行,
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臑肘中,
循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端通,
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腧穴歌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
次則俠白下尺澤,又次孔最與列缺,
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分寸歌
太陰中府三肋間,上行雲門寸六許,
雲在任璣旁六寸,大腸巨骨下二骨,
天府腋下動脈求,俠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上七寸擬,
列缺腕上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取,
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裏,
少商大指端內側,鼻衄刺之立時止。
中府Zhōnɡfǔ(LU1)
肺之募穴;常用穴;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的會穴。
【取穴】在胸前壁外上方,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雲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肩臂痛。
【刺灸】向外上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禁直刺。
雲門Yúnmén(LU2)
【取穴】在胸前壁外上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脅痛、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心絞痛、肋間神經痛、肩周炎。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禁直刺。
天府Tiānfǔ(LU3)
【取穴】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主治】胸痛、咳嗽、哮喘、鼻出血(鼻衄)、心悸、胸痛、甲狀腺腫、上臂內側痛。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俠白Xiábái(LU4)
手太陰之別絡。
【取穴】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悶氣短、心悸、心絞痛、上臂內側痛。
尺澤Chǐzé(LU5)
臨床常用穴;本經合穴。
【取穴】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感冒、咽喉腫痛、咳嗽、哮喘、咯血、胸膜炎、乳腺炎、肘關節勞損、腹痛吐瀉。
【刺灸】直刺0.5~1.0寸;可灸。
孔最Kǒnɡzuì(LU6)
臨床常用穴;本經郤穴。
【取穴】在前臂掌麵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感冒、咽喉腫痛、咳嗽、哮喘、咯血、肘臂攣痛。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列缺Lièquē(LU7)
臨床常用穴;本經絡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脈交經穴之一,通任脈。
【取穴】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經驗取穴:以兩手虎口相交,一手示指壓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示指尖所指凹陷處是穴。
【主治】頭痛、項強、三叉神經痛、麵神經炎、咽喉腫痛、扁桃體炎、蕁麻疹、腦卒中後遺症。
【刺灸】向肘或腕部斜刺0.5~0.8寸;可灸。
經渠Jīnɡqú(LU8)
【取穴】在前臂掌麵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哮喘、食管痙攣、膈肌痙攣、橈神經痛或麻痹。
【刺灸】向近端斜刺03~05寸,直刺01~03寸,避開橈動脈;可灸。
太淵Tàiyuān(LU9)
臨床常用穴;本經輸穴、原穴;八會穴中的脈會穴。
【取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咳嗽、哮喘、咯血、胸滿、心悸、百日咳、肺炎、肋間神經痛、手腕痛。
【刺灸】直刺02~03寸;避開橈動脈。
魚際Yújì(LU10)
臨床常用穴;本經滎穴。
【取穴】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感冒、咳嗽、哮喘、咯血、咽喉腫痛、失聲、肺炎、乳腺炎、神經官能症。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少商Shàoshānɡ(LU11)
臨床常用穴;本經井穴。
【取穴】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鼻出血(鼻衄),咳嗽,哮喘,中暑,腦卒中(中風),癔症,驚風,虛脫,休克,精神病。
【刺灸】直刺或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二)手陽明大腸經穴
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共20穴,分布於示指橈側,上肢背麵橈側及頸、麵部。主治重點為頭、鼻、口齒、眼、咽喉疾病與急性熱病。
大腸經循行歌
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
循指上廉出合穀,岐骨兩筋循臂膀,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
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
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頸前下齒當,
環出入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穀藏,
陽溪偏曆與溫溜,下廉上廉三裏長,
曲池肘髎迎五裏,臂臑肩髃巨骨起,
天鼎扶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大腸經分寸歌
商陽示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
三間節後陷中取,合穀虎口岐骨間,
陽溪上側腕中是,偏曆腕後三寸安,
溫溜腕後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裏逢,
曲池曲肘紋頭盡,肘髎上臑外廉近,
大筋中央尋五裏,肘上三寸尋五裏,
肘上三寸行向裏,臂臑肘上七寸量,
肩髎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
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
禾髎水溝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
大腸經穴自分明。
商陽Shānɡyánɡ(LI1)
臨床常用穴;本經井穴。
【取穴】在示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咽喉腫痛、口腔炎、牙周炎、牙痛、腮腺炎、高熱昏迷。
【刺灸】直刺01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二間rjiān(LI2)
臨床常用穴;本經滎穴。
【取穴】微握拳,在示指本節(第2指掌關節)前,橈側凹陷處。
【主治】目昏、咽喉腫痛、牙痛、麵神經炎、三叉神經痛。
【刺灸】直刺02~03寸;可灸。
三間Sānjiān(LI3)
臨床常用穴;本經輸穴。
【取穴】微握拳,在示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主治】感冒、結膜炎、扁桃體炎、腮腺炎、下牙痛、麵神經炎、三叉神經痛、手指及手背紅腫、胃腸炎。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合穀Héɡǔ(LI4)
臨床常用穴;本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主治】外感發熱、結合膜炎、角膜炎、鼻炎、鼻竇炎、鼻出血(鼻衄)、牙周炎、齲齒、口腔炎、扁桃體炎、咽喉炎、麵神經炎、三叉神經痛、上肢關節痛、半身不遂、神經官能症、精神病、暈動病、失語症、閉經、滯產、皮膚病、小兒驚風。
【刺灸】直刺05~10寸,亦可指尖掐合穀;可灸;孕婦禁針。
陽溪Yánɡxī(LI5)
臨床常用穴;本經經穴。
【取穴】在腕背橫紋橈側,拇指上翹時,當拇指短、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外眼炎症、牙痛、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麵神經炎、腕關節炎與腱鞘炎、癲、癔症、精神病。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偏曆Piānlì(LI6)
臨床常用穴;本經絡穴。
【取穴】屈肘,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
【主治】外眼炎症、鼻出血(鼻衄)、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麵神經炎、麵肌抽搐(麵肌痙攣)、肩臂腕風濕痛與水腫。
【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溫溜Wēnliū(LI7)
臨床常用穴;本經郤穴。
【取穴】屈肘,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主治】頭痛、顏麵癤腫、麵神經炎、腮腺炎、口腔炎、舌炎、咽喉腫痛、前臂神經痛、肢腫。
【刺灸】直刺0.5~10寸;可灸。